引流辅助装置及使用该辅助装置的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7751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引流辅助装置及使用该辅助装置的引流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外科手术用辅助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引流辅助装置及使用该辅助装置的引流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科技和外科科技的不断进步,管道引流的应用日趋广泛,在尿道、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和胆道等均有应用,已经成为外科治疗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采用管道引流能够将人体组织间或体腔中积聚的脓、血或其它液体导流于体外,不仅在手术前被广泛应用,而且在也是术后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

引流管是实施管道引流的重要器材,在进行临床管道引流手术时,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后,一般通过缝线与患者皮肤固定,但是在调整引流管位置或拔管者时,需要医护人员剪断引流管的固定缝线,将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进退至合适位置后,再通过缝线固定于患者皮肤上,该操作不仅繁琐复杂,加重了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且经常会出现拔管困难,甚至引流管断裂等情况,使患者出现残余感染、腔隙脓肿、出血、穿孔、吻合口瘘等病症,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研制一种引流辅助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引流系统,使得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后,医务人员能够根据需要非常方便的旋转和进退引流管,以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引流辅助装置及使用该辅助装置的引流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临床医护人员通过剪断引流管的固定缝线,旋转或进退引流管至合适位置后,再通过缝线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皮肤上,操作繁琐复杂,加重了患者痛苦,增加了医务人员的工作负担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包括环状本体和固定卡条,所述环状本体的内径大于引流管的外径,所述环状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所述固定耳上设置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卡条的一端与所述环状本体铰接,所述固定卡条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本体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卡条用于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条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槽,所述环状本体上设置有卡扣,所述卡扣与所述卡槽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条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所述环状本体上设置有挂孔,所述挂钩与所述挂孔相匹配。

进一步地,所述固定卡条上设置有防滑条。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本体的材质为钛合金或不锈钢。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引流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引流管和储液袋,所述引流管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环状本体中,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与所述储液袋相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穿刺导丝。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单向阀。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排气孔,并且所述储液袋上设置有容量标识。

进一步地,所述储液袋由透明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通过设置环状本体,并且环状本体的内径大于引流管的外径,使得引流管的一端能够穿过环状本体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在环状本体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并且固定耳上设置有固定孔,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通过在固定孔中设置缝线,将环状本体固定于患者的皮肤上;通过设置固定卡条,将引流管固定于环状本体与固定卡条之间的空隙中,当引流管引流不畅或者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只需将固定卡条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分离,即可将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进退处理,当引流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将固定卡条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连接,即可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避免加重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系统,通过设置引流辅助装置,使得当引流管引流不畅或者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只需将固定卡条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分离,即可将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进退处理,当引流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将固定卡条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连接,即可将引流管固定于环状本体与固定卡条件之间的空隙中,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1-环状本体; 102-固定卡条; 103-固定耳;

104-固定孔; 105-卡槽; 106-卡扣;

201-挂钩; 202-挂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包括环状本体101和固定卡条102,所述环状本体101的内径大于引流管的外径,所述环状本体101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103,所述固定耳103上设置有固定孔104,所述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所述环状本体101铰接,所述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所述环状本体101可拆卸连接,所述固定卡条102用于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

为了将患者体内积聚的脓、血或其它液体导流于体外,现在临床中一般通过引流管进行引流操作,引流管的一端插入患者体内后,通过缝线与患者的皮肤固定,但是当引流管堵塞或者引流不畅时,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医护人员只能剪断缝线后再进行进行引流管位置的调整,待调整完毕后再通过缝线固定,操作繁琐复杂,加重了医护人员的负担,而且经常会出现拔管困难或者引流管断裂等情况,造成相关感染病症的发生,加重了患者的痛苦。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耳103的数量为多个,当固定耳103的数量为两个时,两个固定耳103分别设置于环状本体101的外侧,并且两个固定耳103相对设置,且两个固定耳103与环状本体101的中心共线,当固定耳103的数量为三个以上时,多个固定耳103均匀设置于环状本体101的外侧,以使环状本体101能够更加牢固的的固定于患者的皮肤上。

在本实用新型中,引流管穿过环状本体101进入患者体内,通过设置固定卡条102,并且固定卡条102的两端分别与环状本体101连接,使得引流管通过固定卡条102与环状本体101之间的空隙进入患者体内,由于固定卡条102与环状本体101之间的空隙与引流管的相匹配,以使引流管能够固定于患者体内,顺利进行引流操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通过设置环状本体101,并且环状本体101的内径大于引流管的外径,使得引流管的一端穿过环状本体101插入患者体内;通过在环状本体101的外侧设置有固定耳103,并且固定耳103上设置有固定孔104,使得医护人员能够通过在固定孔104中设置缝线,将环状本体101固定于患者的皮肤上;通过设置固定卡条102,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当引流管引流不畅或者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只需将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分离,即可将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进退处理,当引流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将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连接,即可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量。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环状本体101铰接,当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在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分离后,一般需要将固定卡条102绕铰接点旋转至合适位置后,再进行引流管位置的调整,以避免固定卡条102影响引流管位置的调整。

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环状本体101的铰接点及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的可拆卸连接点均设置于环装本体的外侧,以避免影响引流管的引流操作。

如图1所示,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环状本体101铰接,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设置有卡槽105,环状本体101上设置有卡扣106,卡扣106与卡槽105相匹配。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固定卡条102用于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环状本体101铰接,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通过卡槽105与环状本体101上的卡槽105卡扣106连接。

当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将卡扣106与卡槽105分离,并将固定卡条102旋转至一定位置后,对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者进退操作,当引流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将卡扣106与卡槽105卡合连接,以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使引流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卡条10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不同的固定卡条102铰接于铰接于环状本体101的不同位置,以使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引流管外径的不同,通过不同的固定卡条102进行固定。

另外,由于引流管具有大小不一的多种规格,因此,可以根据不同引流管的外径大小分别设计与之相配合的环状本体101和固定卡条102,并通过多次试验,测算出固定卡条102的弧度,长短、铰接位置及卡扣106的固定位置。固定卡条可以是多种形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可以是直条状的或者弧形条状。固定卡条的材质可以是金属如钛合金或不锈钢等,也可以为塑料,如聚丙烯或聚酯等材质,还可以选择其它材质,只要其能够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即可。

在本实用新型中,固定卡条102上设置有防滑条。

为了避免引流管从固定卡条102与环状本体101之间的空隙滑脱,本实用新型在固定卡条102与引流管相接触的一侧设置有防滑条,通过设置防滑条能够增大固定卡条102与引流管之间的摩擦力,避免引流管滑脱。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防滑条的材质为橡胶。

通过采用橡胶材质的防滑条能够避免固定卡条102在固定引流管时,造成引流管的损伤,出现漏液现象。

在本实用新型中,环状本体101的材质为钛合金或不锈钢。

由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环状本体101需要与患者的皮肤直接接触,因此需要采用生物相容性好的金属材料制备环状本体101。钛合金是以钛为基础加入其他元素组成的合金,其不仅无毒、质轻,而且比强度高、耐热性和抗蚀性均较好,还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是非常理想的医用金属材料。

不锈钢是不锈耐酸钢的简称,其能够耐空气、蒸汽和水等弱腐蚀性介质,而且其耐热性好,是常用的医用金属材料。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条的材质为钛合金或不锈钢。

由于环状本体与固定卡条的材质均为钛合金或不锈钢,使得本实施例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可以进行常规消毒,反复多次使用。

实施例2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2,本实施例也提供了一种引流辅助装置,本实施例的引流辅助装置描述了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的另一种实现方案,除此之外实施例1所描述的技术方案也属于本实施例,本实施例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固定卡条102的一端与环状本体101铰接,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201,环状本体101上设置有挂孔202,挂钩201与挂孔202相匹配。

通过在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设置有挂钩201,在环状本体101上设置有挂孔202,使得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之间的拆卸更加方便快捷,更加便于医护人员进行引流管的调整操作。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引流系统,包括本实用新型1或2所提供的引流辅助装置、引流管和储液袋,引流管的一端穿设于所述环状本体101中,引流管的另一端与储液袋相连通。

本实施例提供的引流系统,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或2提供的辅助装置将引流管的一端固定于患者体内,引流管的另一端与储液袋相连通,通过储液袋收纳从患者体内导出的脓、血或其它血液,避免污染环境。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系统,通过设置引流辅助装置,使得当引流管引流不畅或者需要调整引流管在患者体内的位置时,只需将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分离,即可将引流管进行旋转或进退操作,当引流管调整至合适位置后,再将固定卡条102的另一端与环状本体101连接,即可将引流管固定于患者体内,操作简单方便,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痛苦,减少医护人员的工作负担。

在本实施例中,引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穿刺导丝。

通过在引流管的一端连接有穿刺导丝,使得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情况,在不需要手术切口时,通过穿刺导丝将引流管插入患者体内,避免手术切口给患者造成不必要的伤痛。

在本实施例中,引流管的另一端设置有单向阀。

通过设置单向阀,避免储液袋中的液体通过引流管回流至患者体内,加重患者的痛苦。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储液袋上设置有排气孔。

储液袋上设置有排气孔,使得排入储液袋中的积血或积液中的气体能够从排气孔排出,避免储液袋中气压过大,导致储液袋破裂,影响引流的正常进行。

在本使用进行中,储液袋由透明材料制成,并且储液袋上设置有容量标识。

为了便于医护人员或家属能够随时观察到从患者体内排出的积血或积液的情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储液袋由透明材料制成,该透明材料可以为聚丙烯,也可以为聚乙烯,还可以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或其它透明材料。

在储液袋的外表面设置有容量标识,容量标识可以为刻度线,也可以为其它容量标识,通过设置容量标识,使得医护人员或家属能够随时观察到从患者体内排出的积血或积液的体积,提前做好储液袋的更换准备,避免储液袋内的液体过多,造成液体溢流,污染室内环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