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持续正压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用品的不断更新,留置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安全的穿刺工具。它操作简便,可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及减轻病人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每次输注完毕后,如果直接从留置器械上拔除针管或锥头或输液器的鲁尔接头,将形成一个空腔,导致负压,引起血液回流进入留置器械内,形成血栓堵塞,造成留置器械报废。因此常使用正压接头来防止血液回流堵塞。使用中需要通过正压接头输入液体时,用输液器的鲁尔接头下压正压接头的活塞芯杆,活塞芯杆与外壳之间形成一条输液通道;当停止输液需要拔除鲁尔接头时,由于正压接头内设置弹性结构,弹性结构会变形推动内轴恢复原状并隔断输液通道,在拔下输液鲁尔接头时,因活塞芯杆的恢复有可能将血液吸入留置针从而形成血栓及堵塞,拔除锥头动作不一定能产生正压,不能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然而现有的正压接头是在拔出鲁尔接头后,活塞芯杆立刻恢复初始状态,无法提供一个持续的正压,甚至输液通道存在少量空气,会依然发生血液回流产生血栓。因此现有的正压接头无法保障防止液体回流造成堵塞,整体使用效果无法满足使用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够持续提供正压力,能够充分保障能够防止血液回流的持续正压接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持续正压接头,包括中空的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活塞芯杆和内针,外壳包括依次设置的密封段和活动段,密封段与活塞芯杆密封连接,活塞芯杆与所述活动段之间形成正压腔,活塞芯杆内部设有输液腔,活塞芯杆的侧壁开有通液孔,正压腔与输液腔之间通过该通液孔连通,输液腔与外围留置针之间通过内针来连通;活塞芯杆朝向活动段方向运动能够使正压腔不再被活塞芯杆堵塞从而与外围输液器连通,以使外围输液器的液体依次经过正压腔、通液孔、输液腔和内针;本持续正压接头还设置有能够给活塞芯杆提供朝向密封段方向的恢复力的弹性件。
其中,活塞芯杆的顶面倾斜设置以便于形成输液缺口。
其中,输液腔的端部设置有密封垫,所述内针穿过密封垫连通至输液腔。
其中,该持续正压接头还包括接管座,接管座与外壳的远离密封段的端部固定连接,所述内针穿设所述接管座。
其中,所述接管座与所述外壳焊接固定。
其中,所述接管座设置有用于与外围留置针连接的螺纹。
其中,所述弹性件为弹簧,弹簧的一端与接管座抵接,弹簧的另一端与所述密封垫抵接。
其中,活塞芯杆设置有上密封槽,上密封槽连接有用于使活塞芯杆与密封段的内壁密封连接的密封圈。
其中,活塞芯杆设置有下密封槽,下密封槽连接有用于使活塞芯杆与活动段的内壁密封连接的密封圈。
其中,该持续正压接头还包括盖帽,盖帽与所述密封段通过螺纹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持续正压接头,使用中,通过外围输液器的鲁尔接头插入密封段内部,推动活塞芯杆往下运动,弹性件被压缩,直至活塞芯杆退到活动段,此时鲁尔接头的输液通道与正压腔连通,液体依次经过正压腔、输液腔和内针,再通过内针流至外围的留置针。当停止输液前,先关闭外围留置针,然后拔出鲁尔接头停止输液,此状态下正压腔内和输液腔内均充满了液体,在弹性件向上的作用力下,当活塞芯杆恢复到密封段时,由于正压腔充满液体,在液体没有向外围留置针排出的情况下,此时正压腔的液体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正压,此正压的液体经过内针传递至留置针中,活塞芯杆只有在正压腔内的液体向留置针排出时才会缓慢恢复。与现有技术相比,由于正压腔能够提供一个持续的正压力,因此能够保障血液不会回流形成血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一种持续正压接头的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一种持续正压接头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实施例中一种持续正压接头在插入鲁尔接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一种持续正压接头在保持持续正压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盖帽1;
外壳2、密封段21、活动段22;
活塞芯杆3、输液腔31、通液孔32、上密封槽33、上密封圈34、下密封槽35、下密封圈36;
正压腔4;
接管座5、
密封垫6;
弹簧7;
内针8
鲁尔接头9。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持续正压接头,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中空的外壳2和设置在外壳2内部的活塞芯杆3,外壳2包括上下依次的密封段21和活动段22,密封段21设置有外螺纹,外螺纹连接有盖帽1用于防污染。活塞芯杆3的上端部插入密封段21,活塞芯杆3设置有上密封槽33,上密封槽33内设有上密封圈34,以使活塞芯杆3与密封段21的内壁密封连接。活塞芯杆3还设置有下密封槽35,下密封槽35内设有下密封圈36,以使活塞芯杆3与活动段22的内壁密封连接。通过上密封圈34和下密封圈36,活塞芯杆3与活动段22之间形成一个正压腔4。活塞芯杆3内部设有输液腔31,输液腔31的底部设有密封垫6,活塞芯杆3的侧壁开设有用于连通正压腔4与输液腔31的通液孔32。外壳2的下端部焊接固定有接管座5,接管座5穿设有内针8,内针8上端穿过密封垫6连通至输液腔31,下端与外围留置针连通。接管座5设置有内螺纹用于与外围留置针进行连接。接管座5与密封垫6之间设置有弹簧7,弹簧7的一端与接管座5抵接,弹簧7的另一端与密封垫6抵接,弹簧7能够给活塞芯杆3提供向上的恢复力。
使用中,如图1和图3所示,接管座5与外围的留置针(图中没示出)连接,螺旋去掉盖帽1,通过输液器的鲁尔接头9插入密封段21内部,推动活塞芯杆3往下运动,弹簧7被压缩,直至活塞芯杆3的上端部退到活动段22,此时鲁尔接头9的输液通道与正压腔4连通,如图3中虚线所示,液体依次经过正压腔4、活塞芯杆3的通液孔32、输液腔31和内针8,再通过内针8流至留置针。停止输液前,先关闭外围留置针,然后拔出鲁尔接头9停止输液,如图4所示,盖上盖帽1,正压腔4内和输液腔31内均充满了液体,在弹簧7向上作用力下,当活塞芯杆3恢复到密封段时,由于正压腔4充满液体,在液体没有向外围留置针排出的情况下,此时正压腔4的液体形成了一个持续的正压,此正压液体只有在正压腔4内的液体向留置针排出时才会缓慢释放,此正压经过内针8传递至留置针中,从而能够保障血液不会回流形成血栓。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