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术用防下肢末端压伤的护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3275阅读:21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临床上应用的护理装置,具体涉及一种手术用防下肢末端压伤的护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上,患者由于外伤、手术等需要卧床时间过长时,足跟部皮下组织较少,受压明显,容易导致足跟部压伤,通常需要经常变换体位、局部按摩等方法防止足跟受压明显导致压伤,费时费力,如果手术中常常需要将双足用无菌巾覆盖,经常的护理,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增加了临床护理时间和难度,当不能及时处理时常常导致压伤的发生,临床也有应用防褥疮充气床垫等预防压伤的发生,但是该器械较难普及。目前临床上缺乏较好的简便快捷的防止足跟压伤的器械。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克服了临床上经常变化体位、局部按摩等防止足跟压伤费时费力的缺点,减少了临床护理时间和难度,提供了一种简便快捷的手术用防下肢末端压伤的护理装置。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用防下肢末端压伤的护理装置,其包括主体水囊和水泵调节装置,所述主体水囊由前端水囊、后端水囊和水囊内调节装置组成,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并列排列,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的顶面上设置有容纳脚部和小腿的两条条形凹槽,凹槽贯穿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

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通过水囊内调节装置连接,所述水囊内调节装置包括连通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的连通管,连通管上设置有调节水泵,水泵与主体水囊外设置的水泵调节装置相连;

前端水囊上设置有注水口,后端水囊上设置有出水口;

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的顶面为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

其中,所述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储水量的体积比为3:2。

其中,所述护理装置还包括外循环装置,所述外循环装置包括连通注水口和出水口的水管,水管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和循环水泵。

其中,循环水泵上设置有定时开关,温度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加热和冷却装置。

其中,所述调节水泵为双向水泵。

其中,所述主体水囊下面设置有海绵结构,海绵结构下面设置有支撑塑料板,所述支撑塑料板上有两条凹陷,凹陷的位置和形状与主体水囊顶面凹槽相同。

本实用新型护理装置大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予以设计,具体指的是脚垫的长宽及相应水囊的大小,便于适应不同人体的足跟。

本护理装置为临床上应用的一种防止足跟压伤的脚垫,能够使得足跟的压力及时的变换,改变了人为变换及按摩的缺点,省时省力,减少了临床护理时间和难度,防止了足跟压伤的发生。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前端水囊,2为后端水囊,3为水泵调节装置,4为凹槽,5为连通管,6为调节水泵,7为注水口,8为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并不局限于实施例表述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手术用防下肢末端压伤的护理装置,其包括主体水囊和水泵调节装置3,所述主体水囊由前端水囊1、后端水囊2和水囊内调节装置组成,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2并列排列,前端水囊和后端水囊的顶面上设置有容纳脚部和小腿的两条条形的凹槽4,凹槽4贯穿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2;

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2通过水囊内调节装置连接,所述水囊内调节装置包括连通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3的连通管5,连通管5上设置有调节水泵6,调节水泵6与主体水囊外设置的水泵调节装置3相连;

前端水囊1上设置有注水口7,后端水囊2上设置有出水口8;

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2的顶面为倾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0-45度。

其中,所述前端水囊1和后端水囊2储水量的体积比为3:2。所述护理装置还包括外循环装置,所述外循环装置包括连通注水口和出水口的水管,水管上设置有温度调节装置和循环水泵。循环水泵上设置有定时开关,温度调节装置上设置有加热和冷却装置。所述调节水泵为双向水泵。所述主体水囊下面设置有海绵结构,海绵结构下面设置有支撑塑料板,所述支撑塑料板上有两条凹陷,凹陷的位置和形状与主体水囊顶面凹槽相同。

使用方法为,将水或者保温液体通过注水口注入主体水囊中,将患者下肢放入凹槽内,并启动水泵调节装置,水泵调节装置可以调节调节水泵的水流方向,并可设置水量方向的持续时间和转换时间。必要时,还可以开启外循环装置为水囊内的液体加温或降温,从而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同时降低下肢在术中可能产生的损伤。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