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长度可调安全挖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9389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一种长度可调安全挖耳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特别涉及一种长度可调安全挖耳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挖耳勺是由硬质杆体构成,杆体的前端为勺状,由于头部较硬,易伤及耳道表面;加上伸入耳道内的杆体长度难以控制,还易伤及骨膜,造成耳部发炎,严重情况下直接碰坏骨膜,造成耳聋。

此外,人体反射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将耳洞内的触觉反馈至握持挖耳勺的手部,因此经常出现在挖耳试探过程中意外伤及内耳道、鼓膜等重要器官或组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挖耳效果好,使用安全、舒适,根据不同的使用对象可调整长度,防止伤及耳膜,且操作方便、体积小、便于携带的长度可调安全挖耳装置。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长度可调安全挖耳装置,包括推进器、硬杆、螺旋锁紧机构以及软头,所述硬杆可活动的设于推进器内,所述推进器能够控制所述硬杆伸出的长度,所述螺旋锁紧机构设在所述推进器上用于锁定所述硬杆伸出的长度;所述硬杆的前端设有软头,所述软头部分包覆所述硬杆的头部;所述软头的前端设有伞状头部,所述软头的后端部紧密包裹所述硬杆且大致呈圆柱形,所述伞状头部的外径大于所述后端部的外径。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推进器为螺旋推进器或滑轨推进器。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头的伞状头部和后端部之间为凹槽部,所述凹槽部的外径略小于后端部的外径,凹槽部的开口向后大致朝向推进器的方向。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旋锁紧机构位于所述推进器前端,其外径大于耳道口直径。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硬杆表面设有刻度线或提示标志。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刻度线为代表所述软头深入耳道长度的刻度线,所述提示标志为代表使用者年龄的多个标志。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螺旋锁紧机构的前端设有凹槽,用于在所述硬杆缩回所述推进器的状态下,收纳所述软头。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头的伞状头部的前端设有试探软头。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试探软头5为具有圆润头部的长条状。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软头的后端部表面覆盖静电吸附材料或微尘粘黏材料。

作为进一步优选的技术方案,所述微尘粘黏材料为粘黏胶层或双面涂胶的PE膜或双面涂胶的PVC膜;所述静电吸附材料为驻极体膜。

本实用新型带来了显著的技术效果:该推进式安全挖耳器可以根据不同个体调整到适当长度,以防挖耳时伤及骨膜。体积小,便于携带,使用舒适;硬杆和软头可以定期更换,以确保使用卫生、安全。此外,在挖耳试探过程中由于试探软头的存在,不会意外伤及内耳道、鼓膜等重要器官或组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推进器1,螺旋锁紧机构2,硬杆3,刻度线301,软头4,试探软头5。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有一个硬杆3,硬杆3可以采用不锈钢或树脂材料,在硬杆3的前部设有横向孔,在硬杆3的前端设有软头4,所述的软头4铸在硬杆3头部采用软质材料制成,优选采用抗菌树脂材料,或者抗菌橡胶或硅胶或软胶材料,以防病菌侵入耳内。软头采用部分包覆硬杆3头部,可采用粘接或直接注塑成型的工艺形成。

软头4的前端设有伞状头部,软头4后端位紧密包裹硬杆3且大致呈圆柱形的后端部,伞状头部的外径大于后端部的外径,软头4的伞状头部和后端部之间为凹槽部,该凹槽部的外径略小于后端部的外径,凹槽部的开口大致朝向推进器1的方向,用于容纳刮落的耳内污垢,如耳垢、耳屎。

传统挖耳勺普遍存的问题是,耳垢从耳道内壁脱离后残留在耳道内难以取出,使用者需要反复挖取,这样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会伤及耳道。本实用新型由于伞状头部外径大于后端部的外径,且伞状头部和后端部之间为凹槽部,使得绝大部分的脱落的耳垢在取出软头4的过程中滞留在伞状头部之后,尤其是滞留在凹槽部内而容易被带出,不需要反复挖取的过程。

硬杆3的后端连接有推进器1。推进器1的前端设有螺旋锁紧机构2,该螺旋锁紧机构2一方面作为防止软头4过分深入的挡头,另一方面能够通过旋转锁紧硬杆3。在硬杆3表面设有刻度线301,以精确控制硬杆3伸出长度,防止伤及骨膜,确保使用安全。该刻度线也可以被代表使用人群的提示符号或提示文字代替,如“婴儿”、“儿童”、“成人”,亦或代表年龄的提示符,如“1-3”、“4-9”、“10-15”等。

推进器1可以采用滑动螺旋机构,推进器1具有能够旋转的部分,通过旋转该部分将旋转运动转换成直线运动,控制硬杆3的进出,如本领域常规的笔芯推进器就是滑动螺旋机构。

作为优选的技术方案,推进器1也可以采用直线滑动机构,该直线滑动机构具有滑槽和滑块,滑块一方面与硬杆3连接以控制硬杆3的进出,一方面部分伸出推进器1外,以使使用者为该滑块的运动施加作用力。

不管推进器1采用滑动螺旋机构还是直线滑动机构,都可以通过旋转螺旋锁紧机构2将硬杆3的位置锁定或解锁。

使用时,按照硬杆3上的刻度线301通过推进器1将硬杆3调整至与耳道长度相适宜的伸出长度,该伸出长度优选介于外耳道长度和内耳道长度之间,旋转螺旋锁紧机构2锁紧硬杆3的位置,手持推进器1将软头4插入耳道内,最大插入深度下螺旋锁紧机构2碰触到耳洞入口而无法进入耳洞,使用者自行操作推进器1即可清理耳道内残留物,凹槽部将残留物直接带出。然后,通过推进器1使硬杆回缩至极限位置。

第二实施方式

如图2所示,在第一实施方式的基础上,在软头4的伞状头部的前端还设有试探软头5,该试探软体5优选为具有圆润头部的长条状,长条的根部与软头4的伞状头部的前端连接或融为一体。该试探软体可以与软头4一体成型而制作,采用与软头相同的材料,也可以单独制作后通过粘接、插入、卡接等本领域一切常规连接方式与软头连接,采用与软头相同或不同的材料,优选采用比软头4更加柔软的材料制成,和/或更加不易刺激耳道敏感部位的材料制成,如硅胶、软胶、绒毛。软头4的长度为3-10mm,优选4-6mm。该试探软头长度为0.3-2.5mm,优选0.5-1mm。在挖耳试探过程中,试探软头5首先达到耳道内更深处的部分,如果触及鼓膜或其它敏感区域,使用者将在不受任何实质性伤害的情况下感受到软头4是否已经插入到危险或敏感的深度和/或位置,以便对挖耳动作做出调整。况且由于试探软体5为具有圆润头部的长条状,灵活柔软,即使碰触到鼓膜或其它敏感区域,也不会带来明显的不适,更不会带来伤害。

第三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和第二实施方式由于伞状头部外径大于后端部的外径,且伞状头部和后端部之间为凹槽部,使得绝大部分的脱落的耳垢容易被带出,不需要反复挖取的过程。然而,部分极其细小的耳垢颗粒可能依然难以取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方式为软头的后端部表面覆盖静电吸附材料或微尘粘黏材料,该静电吸附材料或微尘粘黏材料可以覆盖凹槽部,也可以仅覆盖所述后端部不包括凹槽部的区域。微尘粘黏材料为粘黏胶层或双面涂胶的PE膜或双面涂胶的PVC膜;所述静电吸附材料为驻极体膜,驻极体膜优选为单面涂胶。该驻极体材料内携带静电,可有效吸附微小颗粒。

静电吸附材料或微尘粘黏材料优选为可更换的设置,其被设计为长条矩形的展开形状,使用时将材料表面的保护膜除去,将长条形的静电吸附材料或微尘粘黏材料包裹在大致呈圆柱形的软头4的后端部,方可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