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引流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9702阅读:227来源:国知局
一种引流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引流器。



背景技术:

临床常用的引流装置是体积为100mL的负压引流球,现常用粗、细两种型号的负压引流球,它主要由引流球和引流管两部分组成。手术时,使吸引器呈负压状态,用穿刺针引导引流管至所需引流处,去掉穿刺针,将引流管口与y型口开端连接打开夹子,引流液即进入球内。引流管上带一个夹子,若引流液满时可用夹子夹住引流管,排除内容物,再把引流球压缩盖盖上,解开夹钳继续引流。引流球的使用依手术部位和病情需要选择适合型号,及时引流出手术部位的渗液,促进伤口愈合。

医护人员定期清理引流液,观察引流管有无折叠、松脱,保持引流管的通畅。保持引流球持续负压,如果引流液较多或球鼓起,为引流球内负压不足,应及时清理引流液,检查此装置是否完好,有无漏气。

此外,目前市场上销售的高负压引流器,均采用一套引流管组件配备一个高负压引流瓶进行术后引流。但是这样的高负压引流器存在可能因临床使用不当造成产品瞬间泄气而未能实施有效引流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高负压引流器可能因临床使用不当造成产品瞬间泄气而未能实施有效引流的缺陷,而提供了一种引流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器可以防止高负压引流器因临床使用不当造成产品瞬间泄气而未能实施有效引流的现象,而增加了一个备用的应急引流通道。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引流器,其包括一高负压引流装置和一负压引流装置,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与所述负压引流装置经一三通接头并联连接后,再依次与一主连接管和一引流管连接;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瓶、一橡胶管、一鲁尔接头和一第一分支连接管,所述负压引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球和一第二分支连接管;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和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上均垂直卡设有一管夹板;

所述三通接头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一接口、一第二接口、一第三接口,所述第一接口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的第一锁紧机构,且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通过所述第一锁紧机构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二接口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的第二锁紧机构,且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通过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三接口与所述主连接管连接,所述主连接管、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之间相连通。

其中,所述引流球的规格较佳地为100mL,所述引流球的压力一般为-20~-30kPa。在出厂时,所述引流瓶的压力为-80~-98kPa。因此,当引流瓶发生故障或使用不当时,可以通过管夹板关闭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而开启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进行应急引流。

较佳地,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一卡簧凹槽,所述第一锁紧机构包括有一第一按扣、一第一紧锁卡簧、一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紧锁卡簧、所述第一按扣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口内,所述第一密封圈和所述第一紧锁卡簧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一按扣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一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一按扣的一端是一第一触碰端,所述第一按扣的另一端是一第一楔形端,所述第一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一接口,所述第一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一紧锁卡簧,所述第一紧锁卡簧卡接于所述第一卡簧凹槽;

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二卡簧凹槽,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包括有一第二按扣、一第二紧锁卡簧、一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紧锁卡簧、所述第二按扣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内,所述第二密封圈和所述第二紧锁卡簧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二按扣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二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二按扣的一端是一第二触碰端,所述第二按扣的另一端是一第二楔形端,所述第二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二紧锁卡簧,所述第二紧锁卡簧卡接于所述第二卡簧凹槽。

较佳地,所述第一锁紧机构包括有一第一紧锁套、一第一挡环,所述第一紧锁套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内,所述第一紧锁套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紧锁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一紧锁套,且所述第一紧锁卡簧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按扣滑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挡环设置于所述第一紧锁卡簧和所述第一密封圈之间,且所述第一紧锁卡簧抵靠于所述第一挡环;

所述第二锁紧机构包括有一第二紧锁套、一第二挡环,所述第二紧锁套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口内,所述第二紧锁套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二紧锁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二紧锁套,且所述第二紧锁卡簧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按扣滑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挡环设置于所述第二紧锁卡簧和所述第二密封圈之间,且所述第二紧锁卡簧抵靠于所述第二挡环。

较佳地,所述第三接口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主连接管的第三锁紧机构,且所述主连接管通过所述第三锁紧机构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三接口。

较佳地,所述主连接管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三卡簧凹槽,所述第三锁紧机构包括有一第三按扣、一第三紧锁卡簧、一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密封圈、所述第三紧锁卡簧、所述第三按扣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内,所述第三密封圈和所述第三紧锁卡簧均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三按扣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三接口的内壁面,所述第三按扣的一端是一第三触碰端,所述第三按扣的另一端是一第三楔形端,所述第三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三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三紧锁卡簧,所述第三紧锁卡簧卡接于所述第三卡簧凹槽。

较佳地,所述第三锁紧机构包括有:

一第三紧锁套,所述第三紧锁套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口内,所述第三紧锁套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三限位凹槽,所述第三紧锁卡簧连接于所述第三紧锁套,且所述第三紧锁卡簧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三按扣滑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

一第三挡环,所述第三挡环设置于所述第三紧锁卡簧和所述第三密封圈之间,且所述第三紧锁卡簧抵靠于所述第三挡环。

较佳地,所述橡胶管的中间段也垂直卡设有一管夹板;所述管夹板设有一长形槽,所述长形槽包括有一夹紧端、一释放端,所述释放端沿所述夹紧端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

较佳地,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有一弹性帽,且所述弹性帽与所述引流瓶之间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橡胶管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引流瓶和所述鲁尔接头,且所述鲁尔接头与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之间相连通。

较佳地,所述引流管的末端还包括有一穿刺针,所述主连接管的末端还设有一T塔接头,所述T塔接头依次与所述引流管、所述穿刺针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进步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器可以防止高负压引流器因临床使用不当造成产品瞬间泄气而未能实施有效引流的现象,而增加了一个备用的应急引流通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引流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三通接头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1和图2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引流瓶1,竖直刻度101,斜角刻度102,弹性帽103;

引流球2;

橡胶管301,鲁尔接头302;

第一锁紧机构4,第一按扣41,第一紧锁卡簧42,第一密封圈43,第一紧锁套44,第一挡环45;

第二锁紧机构5,第二按扣51,第二紧锁卡簧52,第二密封圈53,第二紧锁套54,第二挡环55;

第三锁紧机构6,第三按扣61,第三紧锁卡簧62,第三密封圈63,第三紧锁套64,第三挡环65;

管夹板7;

第一分支连接管801,第二分支连接管802,主连接管803,T塔接头804;

三通接头9,第一接口901,第二接口902,第三接口903;

引流管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举个较佳实施例,并结合附图来更清楚完整地说明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引流器如图1-2所示,其包括一高负压引流装置和一负压引流装置,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与所述负压引流装置经一三通接头9并联连接后,再依次与一主连接管803和一引流管10连接;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瓶1、一橡胶管301、一鲁尔接头302和一第一分支连接管801,所述负压引流装置包括依次连接的一引流球2和一第二分支连接管802;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和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上均垂直卡设有一管夹板7;

所述三通接头9包括相互连通的一第一接口901、一第二接口902、一第三接口903,所述第一接口901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的第一锁紧机构4,且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通过所述第一锁紧机构4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一接口901,所述第二接口902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的第二锁紧机构5,且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通过所述第二锁紧机构5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二接口902,所述第三接口903与所述主连接管803连接,所述主连接管803、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之间相连通。

其中,所述引流球2的规格为100mL,所述引流球2的压力一般为-20~-30kPa。在出厂时,所述引流瓶1的压力为-80~-98kPa。因此,当引流瓶1发生故障或使用不当时,可以通过管夹板7关闭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而开启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利用引流球2进行应急引流。

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一卡簧凹槽,所述第一锁紧机构4包括有一第一按扣41、一第一紧锁卡簧42、一第一密封圈43,所述第一密封圈43、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所述第一按扣41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一接口901内,所述第一密封圈43和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均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90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按扣41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一接口901的内壁面,所述第一按扣41的一端是一第一触碰端,所述第一按扣41的另一端是一第一楔形端,所述第一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一接口901,所述第一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卡接于所述第一卡簧凹槽;

所述第二分支连接管802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二卡簧凹槽,所述第二锁紧机构5包括有一第二按扣51、一第二紧锁卡簧52、一第二密封圈53,所述第二密封圈53、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所述第二按扣51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二接口902内,所述第二密封圈53和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均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口90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按扣51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二接口902的内壁面,所述第二按扣51的一端是一第二触碰端,所述第二按扣51的另一端是一第二楔形端,所述第二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二接口902,所述第二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卡接于所述第二卡簧凹槽。

所述第一锁紧机构4包括有一第一紧锁套44、一第一挡环45,所述第一紧锁套44连接于所述第一接口901内,所述第一紧锁套44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一限位凹槽,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连接于所述第一紧锁套44,且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位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一按扣41滑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一挡环45设置于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和所述第一密封圈43之间,且所述第一紧锁卡簧42抵靠于所述第一挡环45;

所述第二锁紧机构5包括有一第二紧锁套54、一第二挡环55,所述第二紧锁套54连接于所述第二接口902内,所述第二紧锁套54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二限位凹槽,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连接于所述第二紧锁套54,且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位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二按扣51滑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凹槽内,所述第二挡环55设置于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和所述第二密封圈53之间,且所述第二紧锁卡簧52抵靠于所述第二挡环55。

所述第三接口903设有一用于锁紧所述主连接管803的第三锁紧机构6,且所述主连接管803通过所述第三锁紧机构6可拆卸地卡接于所述第三接口903。

所述主连接管803的外壁面设有一第三卡簧凹槽,所述第三锁紧机构6包括有一第三按扣61、一第三紧锁卡簧62、一第三密封圈63,所述第三密封圈63、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所述第三按扣61依次由内而外设置于所述第三接口903内,所述第三密封圈63和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均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口903的内壁面,所述第三按扣61限位滑设于所述第三接口903的内壁面,所述第三按扣61的一端是一第三触碰端,所述第三按扣61的另一端是一第三楔形端,所述第三触碰端露出于所述第三接口903,所述第三楔形端抵靠于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卡接于所述第三卡簧凹槽。

所述第三锁紧机构6包括有:

一第三紧锁套64,所述第三紧锁套64连接于所述第三接口903内,所述第三紧锁套64的内壁面设有一第三限位凹槽,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连接于所述第三紧锁套64,且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位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的出口端,所述第三按扣61滑设于所述第三限位凹槽内;

一第三挡环65,所述第三挡环65设置于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和所述第三密封圈63之间,且所述第三紧锁卡簧62抵靠于所述第三挡环65。

所述橡胶管301的中间段也垂直卡设有一管夹板7;所述管夹板7设有一长形槽,所述长形槽包括有一夹紧端、一释放端,所述释放端沿所述夹紧端的方向宽度逐渐变窄。

所述高负压引流装置还包括有一弹性帽103,且所述弹性帽103与所述引流瓶1之间相连通。

引流瓶1上设置有刻度,可以直接观测液体量。其中刻度包括有一个竖直刻度101和一个斜角刻度102,竖直刻度101和斜角刻度102都是用于测量引流瓶1内的液体量,只是当引流瓶1中液体量较少时竖直刻度101无法测量时,可以将引流瓶1倾斜放置,从而可以通过斜角刻度102测量出引流瓶1的液体量。

所述橡胶管301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引流瓶1和所述鲁尔接头302,且所述鲁尔接头302与所述第一分支连接管801之间相连通。

所述引流管10的末端还包括有一穿刺针,所述主连接管803的末端还设有一T塔接头804,所述T塔接头804依次与所述引流管10、所述穿刺针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整套装置可确保临床术后及时引流、避免患者体内积液;而且流器成本低,对患者不会造成昂贵的医疗费用。整套装置安全、有效,极大降低了患者术后引流不畅的风险。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