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72118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



背景技术:

硬膜外穿刺技术作为临床麻醉医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操作之一,因其对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影响较小,术后可以持续镇痛,因而应用范围广。在无禁忌症及相对禁忌症的情况下,硬膜外麻醉不失为一种较好的麻醉方式。但在硬膜外穿刺的过程中,一些患者由于椎间隙不清晰,穿刺过程中韧带突破感不明显,很容易导致硬膜外穿刺过深误入蛛网膜下腔。当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人体脑脊液回流,导致患者颅内脑脊液减少,压力降低,极易诱发低颅压头疼。虽然脑脊液可以缓慢生成,但低颅压头疼需要在一至两周内慢慢恢复,为患者的术后生命安全和舒适性带来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降低患者在硬膜外麻醉过程中误入蛛网膜下腔,导致脑脊液流出过多引起的低颅压症状,本实用新型将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引入需要进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为患者术后生命安全和舒适性提供保障。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和位于针管尾端的针座;所述针座为透明状;所述针座内沿其横截面设置有进液单向活瓣;所述进液单向活瓣位于针管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显色指示层。

作为优选项:所述显色指示层为酸碱指示剂层。

本实用新型尤其适用于需要进行硬膜外穿刺的患者,或防止因硬膜外穿刺过深误入蛛网膜下腔而导致脑脊液流出的患者。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在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的保障下,通过有效的防止脑脊液回流,降低患者术后低颅压头疼的发生率,保障患者术后生命安全及舒适性。

附图说明

图1位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针管1,针座2,进液单向活瓣3,显色指示层4。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的有效方式做进一步说明:

在图1中,

一种防脑脊液回流硬膜外穿刺针,包括针管1和位于针管1尾端的针座2;所述针座2为透明状;所述针座2内沿其横截面设置有进液单向活瓣3;所述进液单向活瓣3位于针管1一侧的表面设置有显色指示层4。

本实用新型中显色指示层4为酸碱指示剂层,所述酸碱指示剂为甲基红等指示剂。

在硬膜外穿刺的过程中,一些患者由于椎间隙不清晰,穿刺过程中韧带突破感不明显,很容易导致硬膜外穿刺过深误入蛛网膜下腔;当误入蛛网膜下腔后,人体脑脊液回流,回流至进液单向活瓣时则被挡住,这时医护人员通过透明的针座观察回流液体并结合酸碱指示剂层的显色情况判断是否误入蛛网膜下腔,座麻醉医师可以根据手术要求和手术时间选择行蛛网膜下麻醉或换穿刺点进行再次穿刺。

尽管本说明书较多地使用了针管1,针座2,进液单向活瓣3,显色指示层4等术语,但并不排除 使用其他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 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

应当理解的是,本说明书未详细阐述的部分均属于现有技术。

应当理解的是,上述针对较佳实施例的描述较为详细,并不能因此而认为是对本 实用新型专利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 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以做出替换或变形,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 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请求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