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7201阅读:510来源:国知局
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消化内科的临床工作中,在给病人进行上消化道粘膜及其分泌物的提取时,通常都采用让病人吞下沙球,然后牵拉拉线,再刮下沙球上粘附的膜脱落细胞,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不能顺利吞下沙球,给取样工作带来极大不便。同时,沙球表面粗糙,吞吐过程中容易对患者消化道造成损伤,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并且缺乏可视化的定位机构,不便于对患者病变部位进行准确地定位取样。不仅如此,目前的取样机构仅仅达到取样的目的,不能对病变部位进行直接的清洗消毒和用药工作,药效作用慢,需要时间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存在的技术不足,提供一种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使用时,可实时观察取样装置所在位置,方便定位取样;取样覆盖面广,取样更全面;同时可进行清洗消毒等工作。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包括握持装置,输送装置和取样装置;所述握持装置包括握持手柄;握持手柄外侧滑动配合有左压板和右压板,前端固定有硅胶管;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进气管和回收管;进气管和回收管均穿过握持手柄和硅胶管内部;进气管后端连接有泄压阀,泄压阀另一端连接有A气泵的出气端;回收管后端连接有废液回收箱;废液回收箱顶部安装有B气泵; 所述取样装置包括连接在硅胶管前端的中心管;中心管内部设置有进气通道和回收通道;进气通道与进气管前端连接,回收通道与回收管前端连接;中心管上滑动配合有胶囊外壳;胶囊外壳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侧胶囊外壳和后侧硅胶外壳分别通过穿过握持手柄内部和硅胶管内部的连杆与左压板和右压板连接;前侧和后侧的胶囊外壳均与进气通道连通并在开口位置设置有A电磁阀;后侧胶囊外壳前端四周固定有中空的硅胶圆环;硅胶圆环前端均匀分布有圆孔;硅胶圆环与进气通道连通,并在开口位置设置有B电磁阀;中心管前侧外壁上固定有压力传感器模块;压力传感器模块的输出端分别与A电磁阀、B电磁阀和泄压阀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中心管前侧安装有外转子电机;外转子电机的转子外壁上安装有硅胶套;硅胶套外侧倾斜设置有刮板;中心管穿过外转子电机的中心;前侧胶囊外壳和后侧胶囊外壳分别位于外转子电机的前侧和后侧。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的胶囊外壳前端、后端外侧和位于胶囊外壳中间部分的中心管上均安装有摄像头模块;摄像头模块的输出端与外部显示器连接。

进一步优化本技术方案,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的硅胶管外壁上设置有刻度。

本实用新型与传统取样装置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1、使用时,胶囊外壳表面光滑,形状更容易吞咽,方便进出消化道,同时内部空间更大,能够容纳更多东西;取样为范围内取样,取样时覆盖面积更广,样本代表性更强;同时可进行创口清洗、消毒、上药等工作,且无异物残留,提高工作效率,安全可靠;

2、能够同时观察装置前后及内部状况,方便进出消化道时及时进行调整;同时有利于定位取样位置和观察取样过程中的情况及时进行判断和调整,提高安全系数;

3、有利于辅助判断装置进入深度,方便医务人员判断装置所处位置,防止进入过深等情况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取样装置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逻辑电路框图;

图中,1、握持手柄;2、左压板;3、右压板;4、硅胶管;5、进气管;6、回收管;7、泄压阀;8、A气泵;9、废液回收箱;10、B气泵;11、中心管;12、进气通道;13、回收通道;14、胶囊外壳;15、A电磁阀;16、硅胶圆环;17、B电磁阀;18、压力传感器模块;19、外转子电机;20、硅胶套;21、刮板;22、摄像头模块;23、外部显示器;24、刻度;25、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3所示,消化内科定位取样装置,包括握持装置,输送装置和取样装置;所述握持装置包括握持手柄1;握持手柄1外侧滑动配合有左压板2和右压板3,前端固定有硅胶管4;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进气管5和回收管6;进气管5和回收管6均穿过握持手柄1和硅胶管4内部;进气管5后端连接有泄压阀7,泄压阀7另一端连接有A气泵8的出气端;回收管6后端连接有废液回收箱9;废液回收箱9顶部安装有B气泵10; 所述取样装置包括连接在硅胶管4前端的中心管11;中心管11内部设置有进气通道12和回收通道13;进气通道12与进气管5前端连接,回收通道13与回收管6前端连接;中心管11上滑动配合有胶囊外壳14;胶囊外壳14分为前后两部分;前侧胶囊外壳14和后侧硅胶外壳分别通过穿过握持手柄1内部和硅胶管4内部的连杆25与左压板2和右压板3连接;前侧和后侧的胶囊外壳14均与进气通道12连通并在开口位置设置有A电磁阀15;后侧胶囊外壳14前端四周固定有中空的硅胶圆环16;硅胶圆环16前端均匀分布有圆孔;硅胶圆环16与进气通道12连通,并在开口位置设置有B电磁阀17;中心管11前侧外壁上固定有压力传感器模块18;压力传感器模块18的输出端分别与A电磁阀15、B电磁阀17和泄压阀7的控制输入端连接;中心管11前侧安装有外转子电机19;外转子电机19的转子外壁上安装有硅胶套20;硅胶套20外侧倾斜设置有刮板21;中心管11穿过外转子电机19的中心;前侧胶囊外壳14和后侧胶囊外壳14分别位于外转子电机19的前侧和后侧;胶囊外壳14前端、后端外侧和位于胶囊外壳14中间部分的中心管11上均安装有摄像头模块22;摄像头模块22的输出端与外部显示器23连接;硅胶管4外壁上设置有刻度24。

本实用新型的胶囊外壳14为硅胶材质,并且为双层密封机构,达到可以充气的目的,内层硬度应大于外层硬度,这样在充气时,内侧变形小于外层变形,以此实现外层膨胀与消化道内壁接触的目的。胶囊外壳14也可以采用不同材质,但是均应满足体积可变,且不会损伤消化道粘膜。同时,胶囊外壳14和硅胶圆环16均与进气通道12通过软管进行连通,不影响胶囊外壳14在中心管11上滑动。

本实用新型的控制开关可以设置在握持手柄1上,也可以采用延长线的方式设置在外部其它方便触及的位置,控制开关可以设置不同档位,例如充气,取样,冲洗等,但是应能够满足功能之间可单选也可复选。

本实用新型的中心管11为可伸缩的空心管,前侧胶囊外壳14与内层中心管11连接,外转子电机19与外层中心管11连接,这样胶囊外壳14就不会影响取样的正常进行了。同时进气通道12和回收通道13均为空心软管,这样就能够保证中心管11可正常伸缩,而且不会漏气。

本实用新型的硅胶套20为柔软的硅胶,并且配合刮板21后整体直径应大于胶囊外壳14充气后的直径保证能和消化道内壁正常接触,完成取样,同时柔软的硅胶套20可以保证良好的弹性,不会对消化道内壁造成太大压力,防止损伤消化道内壁。

使用时,胶囊外壳14为一个整体,刮板21位于胶囊外壳14中间的空腔内。进入消化道时,可根据胶囊外壳14前端摄像头模块22判断消化道内部情况,判断是否需要采取措施辅助装置进入。当进入消化道以后,医务人员可以根据胶囊外壳14前后两端的摄像头模块22判断取样装置所处位置,到达预定位置后,向上拉动左压板2,带动上侧胶囊外壳14向上运动,同时向下压下右压板3,带动下侧胶囊外壳14向下运动,实现胶囊外壳14的打开,将内部的刮板21露出。

若只进行取样工作,通过控制开关操作外转子电机19工作,外转子电机19带动硅胶套20和刮板21转动,对这一段消化道内壁均进行取样,倾斜设置的刮板21有利于减小与消化道内壁的摩擦,同时保证取样效果,打开和闭合胶囊外壳14时也更加顺滑。取样后,关闭外转子电机19,将胶囊外壳14闭合,将刮板21以及取得的样本保存在胶囊外壳14内,移出消化道。移出消化道时,可以根据胶囊外壳14后端摄像头模块22判断消化道内情况,辅助装置取出。

若发现消化道内有损伤,可对损伤部位进行清洗、消毒等工作。当取样装置进入到消化道以后,根据胶囊外壳14前后两端摄像头模块22去顶损伤位置,并将取样装置放到损伤位置,打开胶囊外壳14,根据中心管11上的摄像头模块22调整取样装置位置,让后侧胶囊外壳14位于损伤位置上侧。然后通过控制开关控制A气泵8和A电磁阀15打开,B气泵10和B电磁阀17关闭对胶囊外壳14进行充气,充气后,通过控制开关的功能选择将A电磁阀15关闭,保证胶囊外壳14处于充气状态,同时打开B气泵10和B电磁阀17,并将实现准备好的药液袋并联到进气管5上,将药液袋悬挂在高处,同时控制药液流速。药液在气泵的作用下通过进气管5进入到硅胶圆环16内,通过硅胶圆环16上的圆孔喷到消化道内壁上,对这一段的消化道内壁进行清洗或者消毒等工作,具体的效果根据添加的药液不同,效果不同。药液经过消化道内壁后流到前侧胶囊外壳14内,通过B气泵10的负压作用,流过回收通道13和回收管6进入到废液回收箱9中。值得注意的是,A气泵8的充气量应和B气泵10的排气量保持基本一致,防止这一段消化道内压力过高。

压力传感器模块18能够时刻监控消化道压力值,当压力值出现异常时,及时打开进气管5后端的泄压阀7,保证安全。

清洗消毒工作可配合取样工作进行,先取样后清洗消毒或先进行清洗消毒后取样根据使用情况确定。完成后,通过控制开关关闭A气泵8、B气泵10和B电磁阀17,打开A电磁阀15和泄压阀7将胶囊外壳14内气体排出,闭合将囊外壳,取出装置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