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56101阅读:841来源:国知局
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胃肠手术的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临床中,肠梗阻是十分常见而又棘手的问题,其发病原因十分复杂:消化道肿瘤、各种原因导致的腹腔粘连、肠道血管病变、肠腔内异物以及慢性便秘均可导致肠道的梗阻。在处理过程中,需根据梗阻的程度及性质决定采取何种治疗手段。一般而言,急性完全性肠梗阻、或伴有血运障碍、或经内科保守治疗48-72小时无法缓解的肠梗阻均需手术治疗。而手术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便是扩张肠管的减压,其有利于恢复肠壁的血运及减少毒素的吸收。

目前,肠管减压的主要方式包括肠壁表面开口和直接离断肠管两种,其目的均是将肠腔内容物排出。传统的操作方法是将开口的肠管或离断肠管置于洁净袋内,然后将肠内容物通过双手挤压的方式逐步排于洁净袋中。这一传统的操作方法带来了以下几个临床问题。首先,洁净袋开口大,肠管置于洁净袋中毫无密闭性,导致肠液、肠内容物易于外溢,导致手术中的污染,引起术后感染;其次,在挤压过程中,操作者的手套、手术衣以及整个手术台易受污染,难以保证无菌环境;第三,肠腔内的细菌在挤压过程中产生高速运动,散布于手术室空气中,对于术后手术室的清洁造成困难,造成与其他手术交叉感染的可能;最后,术中异味影响术者、巡回护士及麻醉师的主观感受。

在临床实践中,通过利用腹腔镜护套开口小、开口处带有绑带的特点将开口肠管置于其中,形成相对密闭的简易装置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然而,该护套与肠管的结合仍较松散、易于滑脱或捆绑过紧造成挤压时排空困难在应用过程中作用有限。

因此,有必要研发一种更好的装置来解决这一临床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于可降低胃肠手术患者腹腔感染风险的术中肠管接口装置的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

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包括用以引流肠管内容物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用以凸伸入肠管内的前端部,所述管体前端部前端设有用以将所述肠管撑开的弹性支撑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管体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外侧套设有用以将管体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连接在一起的套部,所述套部于管体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的连接处具有弹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外径为 15mm~25mm或25mm~40m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支撑部包括卷曲的弹性片。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片上凹设有扣持口,所述弹性片一端设有突起的用以与所述扣持口相配合的扣持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部上设有相互呈一锐角的前端引导面及后端引导面,所述前端引导面的倾斜度小于后端引导面的倾斜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扣持部前端引导面及后端引导面自所述弹性片一体延伸,所述前端引导面及后端引导面左右两侧镂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片上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所述扣持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片包括卷曲于内侧的内端部以及卷曲包覆于内端部外侧的外端部,所述扣持部位于所述外端部上且向内凸设而成。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片上设有向内凹陷的用以与内端部前端相临的过渡部。

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一种术中肠管接口撑开装置,包括用以引流肠管内容物的管体,所述管体包括用以凸伸入肠管内的前端部,所述管体前端部前端设有用以将所述肠管撑开的弹性支撑部。如此,当管体前端的肠管较窄或呈收缩状态时,所述弹性支撑部可有效将所述肠管撑开,以利于肠管内容物顺利进入所述管体内;且所述弹性支撑部具有弹性,可使所述肠管撑开大小可调节,利于降低术中污染以及术后感染风险;另一方面,可较好地保证操作者的手套、手术衣以及整个手术台的无菌环境;避免细菌散布于手术室空气中,利于术后手术室的清洁,降低与其他手术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大大降低术中异味对术者、巡回护士及麻醉师的主观感受,利于手术在更舒适的环境中顺利进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容置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图1中的立体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术中接口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容置装置连接口的立体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接口装置第一固持件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容置装置第二实施方式的立体组合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容置装置第三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7中接口装置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中进一步的立体分解图。

图10为图7中弹性支撑部的立体结构图。

图11为图10中另一角度的立体结构图。

图12为图7中第二固持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术中肠管容置装置第四实施方式的部分立体分解图。

附图标记:

接口装置 100、100’、100”、100”’

管体 1

前端部 11 头部 111

引导斜面 112 颈部 117

第一部分 113 第二部分 114

阻力部 115 阻隔部 116

后端部 12 外螺纹 121

容置装置 200 主体部 20

管部 21 连接口 22

外圈部 221 内圈部 222

内螺纹 223 第一固持件 3

圈体 30 第一端部 31

第二端部 32 第一固持部 311

第一外延部 312 第一插接部 313

齿部 314 第一收容部 315

第二固持部 321 第二外延部 322

第二插接部 323 齿部 324

第二收容部 325 第二固持件 4

弹性圈部 40 第一操作部 41

第二操作部 42 缺口部 43

套部 5 弹性支撑部 6

扣持口 61 过渡部 62

内端部 65 外端部 63

扣持部 64 前端引导面 641

后端引导面 64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参图1到图13,为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

该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包括用以引流肠管内容物的管体1,所述管体 1包括用以凸伸入肠管内的前端部11以及用以连接用以收容所述肠管内容物的容置装置200的后端部12,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还包括用以将所述肠管紧密贴覆于管体1外侧的第一固持件3。所述管体1前端部11插接到肠管中,且所述第一固持件3将所述肠管完全封闭贴合于所述管体1外侧,使所述管体1与肠管紧密对接,可使肠管内的内容物顺利通过所述管体1引流至与管体1后端部12相连的容置装置200去,防止肠管内容物通过管体1 与肠管之间的缝隙外溢,有效降低术中污染以及术后感染风险;另外,可较好地保证操作者的手套、手术衣以及整个手术台的无菌环境;避免细菌散布于手术室空气中,利于术后手术室的清洁,降低与其他手术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大大降低术中异味对术者、巡回护士及麻醉师的主观感受,利于手术在更舒适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1与容置装置200为分体设置并组装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所述管体1与容置装置200各自的优化利用率。

参图1到图6,所述管体1前端部11包括头部111及位于头部111后方的颈部117,所述头部111外围直径大于所述颈部117外围直径,所述第一固持件3用以固持于所述颈部117上。所述第一固持件3可限位于头部111 后方,从而较稳定地固持于管体1上,防止在术中由于牵拉等动作时第一固持件3随肠管向前脱离所述管体1。所述头部111前端设有用以引导肠管套入的环状引导斜面112。有利于将肠管顺利套接于所述管体1外侧。所述颈部117后端设有自管体1向外凸起的阻隔部116。所述第一固持件3可限位于所述阻隔部116与头部111之间,防止第一固持件3向后脱离管体1或与颈部117后端结构相干涉。所述管体1后端部12外侧设有用以对接配合所述容置装置200的外螺纹121。所述外螺纹121位于管体1外侧,相较于位于管体1内侧更有利于所述管体1的清洁,当需要替换安装另一容置装置200 时,可沿用之前对接好肠管的管体1,无需另外重复进行肠管对接步骤,减少术中感染的风险。

为使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述第一固持件3包括中断的圈体30、位于所述圈体30两断头部的第一端部31、第二端部32以及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上的用以相互固持的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所述第一固持件3可事先打开套设于管体1和肠管外侧,在管体1和肠管对接完毕后,使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相互固持,从而使所述第一固持件3紧密夹设于管体1和肠管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包括自第一端部31向外侧延伸的第一外延部312、自第一外延部312向第二固持部32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一插接部313以及位于第一端部31与第一插接部313之间的第一收容部315,所述第二固持部321包括自第二端部32向外侧延伸的第二外延部322、自第二外延部322向第一固持部311所在方向延伸的第二插接部323以及位于第二端部32与第二插接部323之间的第二收容部325,所述第一端部31用以重合贴置于第二端部32内侧,所述第二端部32用于与所述第一收容部315插接配合,所述第一插接部313用以与第二收容部325插接配合。仅需将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向彼此所在方向捏拢,即可实现第一固持部311 和第二固持部321的插接固持定位,且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相互之间的接触面积较大,利于提高两者之间的固持力。所述第一端部31用以位于第二端部32内侧,且所述第一端部31前端为逐步缩小的弯曲状楔形。可使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内圈表面较为平滑,从而较好地与肠管紧密贴合,防止产生缝隙造成肠管内容物外溢,且有效保护该处肠管,防止肠管受到不均匀挤压而造成损伤。所述圈体30内径为15mm~25mm或25mm~40mm。所述圈体30可用以固持于术中大肠或小肠外侧。所述第一插接部313上、第一收容部315内、第二插接部323上和/或第二收容部325内设有阻滞部,在本实施例中为齿部314、324。可提高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之间的固持力。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为其他形式的起增加摩擦作用而实现紧固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为插接固持,便于操作,即便于固持又便于打开。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为其他形式的扣持、钩持等固持方式。

所述阻滞部沿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的插接方向分布。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滞部为齿部324,所述齿部324沿垂直于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的插接方向延伸,且沿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321的插接方向分布。即,单一一条突起的齿部324沿垂直于圈体 30切线方向延伸,而所述若干齿部324沿所述圈体30切线方向一一并列分布,当肠管尺寸不同时,所述阻滞部可以调节第一固持部311和第二固持部 321之间的不同插接程度,即可按需插接到底或者只进行部分的插接,部分插接时所述阻滞部仍然可实现两者较好的紧固力,所述阻滞部可起到调节圈体30大小的作用。所述圈体30内侧设有用以与肠管配合的防滑层(图未示)。所述防滑层可防止肠管脱离所述第一固持件3,还可一定程度保护所述肠管不受破损。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层包括磨砂表面或增设防滑胶膜。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防滑层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实现防滑功能。所述第一固持件3为医用塑料。具有较好的抗菌作用,且价格低廉,适用大范围使用。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固持件3也可用其他材料制成,例如金属、其他塑料等。

所述接口装置100可与肠管直接套设对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然而,在实际手术过程中,由于人体肠管结构的不同,在肠管手术中所述接口装置 100有时需要与外部结构较复杂的肠管进行对接,此时,可能需要在肠管侧壁或肠管支路进行开口与接口装置100进行对接。

故,所述接口装置100还具有进一步改进:参图7到图13,所述管体1 前端部11包括第一部分113以及连接第一部分113且与第一部分113呈一角度弯曲的第二部分114,所述第一部分113相较于第二部分114用以更凸伸入所述肠管内。所述第二部分114与肠管侧壁或支路开口对接固持后,所述第一部分113可弯曲延伸至肠管内与所述肠管实现较好的吻合对接,从而使所述接口装置100’’适用于更加复杂的肠管环境。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13垂直于所述第二部分114。所述接口装置100’’适用于开口设于肠管侧壁或支路垂直于主肠管的肠管环境,利于所述肠管开口均匀贴覆于第二部分114外侧。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分113与所述第二部分114之间也可以为其他任意角度,从而适应不同肠管结构的需求。所述第一固持件3用以位于所述第二部分114 外侧用以将肠管紧密夹设于第二部分114与第一固持件3之间。所述肠管可稳定固持于所述第二部分114上,防止脱离所述管体1。

所述第二部分114上设有向外凸设或向内凹陷或呈凹凸不平状的阻力部 115,所述肠管套设于所述阻力部115上。可增加阻力,防止肠管脱离。具体参图8,所述阻力部115为自第二部分114向外凸伸的环状凸部,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夹设于所述阻力部115后端。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如阻力部115为向内凹陷时,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可夹设于所述阻力部115内;当阻力部115呈凹凸不平状或磨砂状等时,所述第一固持部311可夹设于所述阻力部115内或后端均可。

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还包括第二固持件4,所述第二固持件4 用以位于所述第一部分113外侧上并用以将所述肠管紧密夹设于第一部分 113与第二固持件4之间。可使所述第一部分113与肠管之间的对接更贴合,防止较多的肠管内容物卡置于第一部分113与肠管之间,保护肠管,避免发生集中于一处的挤压破损;另外,可所述第二固持件4可进一步对肠管和接口装置100’’之间实现密封,对内容物外溢起到第二重保险的作用,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所述第二固持件4包括弹性圈部40以及位于所述弹性圈部40上的缺口部43。在术中,当肠管已套设到用以引流肠管内容物的管体外侧时,所述第二固持件4可通过术者掰开中断的弹性圈部套设到肠管和管体重合部分的外侧,放松后,使肠管紧密贴覆于用以引流肠管内容物的管体外侧,且所述缺口部可供肠管外侧粘连组织穿设,避免压迫所述组织,造成该部分组织损伤坏死等情况,可有效降低术中污染以及术后感染风险。所述第二固持件4还包括位于所述弹性圈部40两断头部的用以将弹性圈部40掰开的第一操作部 41和第二操作部42。操作者可通过掰开所述第一操作部41和第二操作部42 而使所述第二固持件4套设于肠管与管体1外侧,松开所述第一操作部41 和第二操作部42后,所述第二固持件4即可紧密夹设于肠管与管体1上。结构简单,操作方便。所述第一操作部41、第二操作部42自弹性圈部40两断头部一体向外弯折延伸而成。结构简单,制造方便。越远离所述弹性圈部40 所述第一操作部41、第二操作部42之间的间距越大。可便于术者手指延伸入所述第一操作部41、第二操作部42之间,从而向外掰开所述第一操作部 41、第二操作部42,结构简单,便于操作。

所述弹性圈部40内径为15mm~25mm或25mm~40mm。可较好的用以套设于术中大肠或小肠的外侧。所述弹性圈部40内侧设有用以与肠管配合的防滑层(图未示)。所述防滑层可防止肠管脱离所述弹性圈部40。进一步的,所述防滑层可以包括磨砂表面或增设防滑胶膜。可以理解的,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防滑层也可采用其他结构实现防滑功能。所述粘连组织包括系膜,也可以是血管等其他组织。

为了所述第二固持件4具有较好的弹性,所述第二固持件4可以为金属材料。可供多次掰开使用,在对肠管进行包覆定位后,还可对肠管实现长久的弹性紧固力,防止肠管脱离管体外侧。

优选的,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还包括位于管体1前端的用以将所述肠管撑开的弹性支撑部6。当管体1前端的肠管较窄或呈收缩状态时,所述弹性支撑部6可有效将所述肠管撑开,以利于肠管内容物顺利进入所述接口装置100’’;且所述弹性支撑部6具有弹性,可使所述肠管撑开大小可调节。

所述管体1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6外侧套设有用以将管体1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6连接在一起的套部5。所述弹性支撑部6与弹性支撑部6之间通过套部5连接,可防止内容物穿过弹性支撑部6后仍然进入至管体1与肠管之间的空隙。即,所述一体式的连接可使内容物穿过弹性支撑部6后全部进入接口装置100’’中。另外,所述一体式的连接结构利于所述接口装置100’’与肠管的对接操作,避免过多零件的分开组装对接,降低操作者的对接难度,且可避免手术拆解后所述弹性支撑部6遗留肠管内等风险的发生。所述套部5于管体1前端与所述弹性支撑部6的连接处具有弹性。可使所述弹性支撑部6在大于或小于管体1外径的范围内自由调节,防止在大小调节过程中套部5发生撕裂而造成内容物溢出套部5外。

为使结构简单,所述弹性支撑部6可以为卷曲的弹性片。所述弹性片卷曲成圈状,且外部平滑更有利于与肠管的吻合对接。所述弹性片上凹设有扣持口61,所述弹性片一端设有突起的用以与所述扣持口61相配合的扣持部 64。在调节圈体大小过程中,操作者可将扣持部64进行挤压,当圈体大小调节至合适时,放松扣持部64从而将扣持部64扣设于所述扣持口61中,实现圈体大小的限位。

所述扣持部64上设有相互呈一锐角的前端引导面641及后端引导面 642,所述前端引导面641的倾斜度小于后端引导面642的倾斜度。当挤压所述弹性片时,所述前端引导面641可使引导所述圈体顺利变小,当大小合适时,所述后端引导面642可与扣持口61相抵接,防止扣持部64脱离所述扣持口61。为使结构简单,制造方便,所述扣持部64前端引导面641及后端引导面642自所述弹性片一体延伸,所述前端引导面641及后端引导面642 左右两侧镂空。

所述弹性片上设有若干间隔设置的所述扣持口61。所述弹性支撑部6可有多个可调节大小档位,适应不同的肠管粗细。所述弹性片包括卷曲于内侧的内端部65以及卷曲包覆于内端部65外侧的外端部63,所述扣持部64位于所述外端部63上且向内凸设而成。保证所述弹性支撑部6外侧圆滑,有利于与肠管内壁的平滑吻合对接,避免刺伤或不均匀地挤压肠管内壁。所述弹性片上设有向内凹陷的用以与内端部65前端相临的过渡部62。保证所述弹性支撑部6内侧圆滑,有利于肠管内容物顺利通过,防止肠管内容物卡置于所述内端部65前端与外侧外端部63之间的角落中;另外,所述过渡部62 可提高操作者在调节过程中的该调节位置的手部感知度。

参图1、图2和图7,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可用以与小肠对接。所述接口装置100、100”管体1外径可为15mm~25mm。优选的,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管体1外径为20mm,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可与小肠紧密对接,且外部对小肠的折叠褶皱较少,利于提高密封性并减小对小肠的损伤。

参图6和图13,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可用以与大肠对接。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管体1外径为25mm~40mm。优选的,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管体1外径为33mm。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可与大肠紧密对接,且外部对大肠的折叠褶皱较少,利于提高密封性并减小对大肠的损伤。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还可用以与其他肠管对接,且不限定为人类肠管。此时,所述接口装置100管体1外径还可为相应的数值与所述相应肠管对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具体的术中肠管容置装置200,包括上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100’’、100’’’以及用以与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100’’、100’’’相连接的用以收容所述肠管内容物的容置装置200。所述容置装置200可有效收容所述肠管内容物,防止内容物外溢,有效降低术中污染以及术后感染风险;另外,可较好地保证操作者的手套、手术衣以及整个手术台的无菌环境;避免细菌散布于手术室空气中,利于术后手术室的清洁,降低与其他手术交叉感染的可能;且大大降低术中异味对术者、巡回护士及麻醉师的主观感受,利于手术在更舒适的环境中顺利进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管体1与容置装置200为分体设置并组装在一起,有利于提高所述管体1与容置装置200各自的优化利用率。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装置200包括用以收容肠管内容物的主体部20 以及用以连接所述主体部20与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100”、 100’’’的管部21。所述主体部20可收容肠管内容物,所述管部21可具有相应的长度,从而允许所述主体部20可放置于手术台下方或其他特定位置。在本实用新型其他实施例中,所述容置装置200还可以是特定的收容区域、容置系统或装置,例如敞开式的收容区域、密闭式的收容区域、密闭式的容器、吸入式装置或系统、敞开式容器等等;所述容置装置200也可以为最终的容置装置200或者起放置过度作用的区域或容器或系统等。所述管部 21设有用以与所述术中肠管接口装置100、100’、100”、100’”对接的连接口22,所述连接口22上设有用以与管体1外螺纹121相配合的内螺纹223。所述管体1可与所述容置装置200分体制造后组装在一起,提高各自的优化利用率,且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所述连接口22包括用以包覆于管体1外侧的外圈部221以及自外圈向内延伸用以与管部21连接的内圈部 222。所述外圈部221可与接口装置100、100’、100’’、100’’’对接,所述内圈部222可与所述容置装置200的管部21连接,结构简单,组装方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