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及具备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198528阅读:259来源:国知局
无纺布及具备其的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纺布及具备其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在以抛弃式尿布或经期卫生棉为代表的各种吸收性物品中,通过吸收体吸收保持穿着者所排泄的体液,且要求所保持的体液不会向穿着者的身体侧回渗。吸收体中所保持的体液回渗的现象通常被称为反湿(wet-back),已提出有各种用于防止该现象的方案。作为用于防止发生反湿之一方法,已知对作为位于吸收体的肌肤对向面侧的构件的表面片材的亲水性、即与水的亲和程度进行控制的方法。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具有两层即、位于受液侧表面的上层与位于吸收体侧的下层,且上层及下层由连续长丝形成,下层的亲水度高于上层。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通过以特定图案赋予压纹而交替地邻接形成有凹部及凸部的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凹部具有亲水性,与此同时凸部具有疏水性,并且凹部成为纤维密度相对较高的高密度区域,与此同时凸部成为纤维密度相对较低的低密度区域。该文献中记载有根据该表面片材,凹部通过具备亲水性而不设置开孔等使得吸水性提高,因此经吸收体吸收的体液即便在其后受到压力,也可防止回渗。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6573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26855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包括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技术在内的迄今为止的技术是着眼于体液通过前的状态的表面片材的亲水性来进行防止发生反湿的研究。然而,排泄至吸收性物品的体液并非限于一次,随着长时间穿着会发生复数次排泄。并且,每次排泄时施加于表面片材的亲水化剂等处理剂会随体液一起流出,因此表面片材的亲水性随之发生变化。尚无着眼于该变化的防止发生反湿的研究。

本发明提供一种无纺布,其是在无加压条件下使90g人工尿液以5.0g/秒的速度通过时,沿厚度方向产生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互不相同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者,且第1区域为包含上述无纺布的表面的区域,第2区域为沿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与第1区域邻接的区域,

在以与水的接触角表示上述亲水性时,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于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

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具备上述无纺布且以与穿着者的肌肤对向的方式配置该无纺布中的第1区域的吸收性物品。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厚度方向剖视图。

图2(a)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一例的立体图,图2(b)是图1所示的无纺布的另一例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厚度方向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厚度方向剖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又一实施方式的厚度方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及具备其的吸收性物品的改良,更详细而言涉及即便在多次通液后也能够维持对液体透过性的控制的无纺布及具备其的吸收性物品。

本发明人经过努力研究,结果发现在使液体透过沿厚度方向具有亲水性不同的两层以上的区域的无纺布的情况下,位于受液侧的层即上层侧的区域、及位于吸收体侧的层即下层侧的区域均呈现疏水化,并且与位于上层侧的区域相比,位于下层侧的区域进一步疏水化。

以下,基于其优选实施方式,一面参照附图一面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中显示表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厚度方向剖视图。该图所示的无纺布10由包含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层叠结构体构成。无纺布10中,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13。第1无纺布层11在接合部13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2无纺布层12的方向突出。由此,在无纺布10形成多个凸部14。在凸部14的内部形成由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所划定的空间16。相邻的凸部14之间成为凹部15,上述接合部13位于该凹部15。其结果,无纺布10在第1无纺布层11的表面具有凹凸构造。另一方面,无纺布10的第2无纺布层12的表面成为大致平坦的状态。

图1是沿厚度方向观察无纺布10所获得的图,如图2(a)所示,无纺布10的凸部14可呈散点状配置。详细而言,无纺布10中,沿其面内的一个方向x交替地配置有凸部14与凹部15。并且,沿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交替地配置有凸部14与凹部15。此种构造的无纺布可通过例如日本特开2004-174234号公报所记载的方法制造。

也可采用图2(b)所示的构造代替图2(a)所示的构造。图2(b)所示的无纺布10具有如下构造:沿其面内的一个方向x延伸的凸部14、与同样地沿x方向延伸的凹部15沿着与x方向正交的y方向交替地配置。图2(a)及(b)的实施方式中,均在凸部14的内部形成有空间16。

无纺布10的一个特征在于:使人工尿液通过该无纺布10后,该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t上的亲水性的状态不同。详细而言,在使人工尿液通过无纺布10时,沿厚度方向t产生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互不相同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第1区域为包含无纺布10的表面的区域。另一方面,第2区域为沿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t观察时与第1区域邻接的区域。所谓“邻接”是在所观察的2个区域之间不存在其他区域而2个区域直接接触的状态。此外,此处提及的邻接也包括如下情况:虽于2个区域之间存在空间,但在使用无纺布10时,例如将该无纺布10组入吸收性物品中并穿着该吸收性物品时(回液时),该空间被压扁而2个区域直接接触。无纺布10中,第1无纺布层11成为对应于第1区域的区域。此外,第2无纺布层12成为对应于第2区域的区域。

关于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在使人工尿液通过无纺布10后,它们的构成纤维的亲水性变得互不相同。所谓亲水性是与水的亲和难易度的性质。所谓亲水性高即容易与水亲和,亲水性较高的纤维在其表面容易使水润湿扩散。所谓亲水性低即与水的亲和性欠佳,亲水性较低的纤维在其表面不容易沾水。本发明中,以与水的接触角定量地表示纤维的亲水性的程度。与水的接触角通过下述方法测定。“亲水性较低”与“接触角较大”同义,“亲水性较高”与“接触角较小”同义。

并且,无纺布10中,在通液后的状态下,作为第1区域的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于作为第2区域的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即,在通液后的状态下,第1无纺布层11的亲水性低于第2无纺布层12。其结果,观察通液后的无纺布10整体时,沿厚度方向t形成构成纤维的亲水性自第1无纺布层11向第2无纺布层12变高的亲水性的梯度。如此无纺布10即便在多次通液后也维持对液体透过性的控制。尤其通过沿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t形成亲水性的梯度,在使用该无纺布10作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且以与穿着者的肌肤对向的方式配置该无纺布10中的第1无纺布层11的吸收性物品中,具有亲水性的梯度的无纺布10有效阻止暂时经吸收体吸收保持的液体发生反湿。

本发明人初次发现与本发明的无纺布形成对照的、沿厚度方向具有亲水性不同的两层以上的区域的现有无纺布中,使人工尿液等液体透过该无纺布的情形时,与位于上层侧的区域相比,位于下层侧的区域进一步疏水化。因此,若将此种现有无纺布用作例如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则靠近表面的部位的亲水性更高,因此形成液体自吸收体侧向表面片材的表面侧移动的亲水性梯度,暂时经吸收体吸收保持的液体容易发生反湿。

上述所谓人工尿液的通液意指在吸收体上载置有无纺布10的状态下,在无加压条件下使90g人工尿液以5.0g/秒的速度通过无纺布10。对无纺布10的人工尿液的供给是利用硅管将液体的喷出口引导至与载置于吸收体上的无纺布相距10mm的上侧,使用注液泵(ismatec公司制造,mcp-j)进行。吸收体是自2013年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merries(注册商标)带型s号去除表面片材,使用其吸收体。90g的供给量是假定为婴幼儿的平均排泄量。此外,5.0g/秒的供给速度是假定为婴幼儿排泄时的尿液的排泄速度。人工尿液的组成如下:尿素1.940质量%、氯化钠0.795质量%、硫酸镁0.110质量%、氯化钙0.062质量%、硫酸钾0.197质量%、红色2号(染料)0.010质量%、水(约96.88质量%)及聚氧乙烯月桂醚(约0.07质量%),并将表面张力调整为53±1dyne/cm(23℃)。

上述与水的接触角的测定方法如下所述。在上述条件下使人工尿液通过无纺布10后,自无纺布10中的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取出纤维,测定该纤维与水的接触角。再者,本发明者确认在人工尿液通过后约半天的时间内未观察到接触角有变化,实施例及比较例中通过在半天以内进行测定而获得通液后的接触角。作为测定装置,使用协和界面科学株式会社制造的自动接触角计mca-j。接触角的测定使用蒸馏水。将自喷墨方式水滴喷出部(clustertechnology公司制造,喷出部孔径为25μm的脉冲喷射器ctc-25)喷出的液量设定为20微微升,自纤维的正上方滴下水滴。将滴下情况摄录至与水平设置的相机连接的高速摄录装置。就其后进行图像解析的观点而言,摄录装置较理想为安装有高速捕获装置的个人计算机。本测定中,每隔17msec摄录一次图像。在所摄录的影像中,对水滴滴落至取自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的纤维后最初的图像利用附带软件famas(软件版本设为2.6.2,解析手法设为液滴法,解析方法设为θ/2法,图像处理算法设为无反射,图像处理影像模式设为帧,阈值水平设为200,不进行曲率修正)进行图像解析,算出水滴的接触空气的面与纤维所形成的角,设为接触角。取自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的纤维被裁断成纤维长1mm,将该纤维载置于接触角计的样品台并保持水平。对该1根纤维测定2个不同部位的接触角。计测n=5根的接触角,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将合计10个部位的测定值的平均值(四舍五入至小数点后1位)定义为接触角。

为了将人工尿液的通液后的无纺布10的亲水性控制为如上所述,优选分别预先对构成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的纤维施加纤维处理剂。所谓纤维处理剂是能够附着于纤维的表面而改变纤维的亲水性的物质,一般而言优选使用表面活性剂。特别优选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前的状态下,预先对各无纺布层的构成纤维施加如使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于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的纤维处理剂。由此,无纺布10于通液前已沿该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t形成有亲水性的梯度,且该亲水性的梯度在通液后也得以维持。其结果,在将无纺布10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的情形时,更有效地防止反湿的发生。

关于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相对亲水性的大小如上所述,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本身的接触角在通液后优选80度以上,更优选85度以上,进而优选90度以上。此外,优选100度以下,更优选97度以下,进而优选94度以下。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在通液后优选80度以上且100度以下,更优选85度以上且97度以下,进而优选90度以上且94度以下。

另一方面,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本身的接触角以小于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条件,在通液后优选65度以上,更优选70度以上,进而优选75度以上。此外,优选90度以下,更优选87度以下,进而优选84度以下。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在通液后优选65度以上且90度以下,更优选70度以上且87度以下,进而优选75度以上且84度以下。

就减小反湿量、抑制液体向使用者回渗的观点而言,通液后,作为第1区域的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作为第2区域的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前者-后者)优选大于0度,更优选大3度以上,进而优选大5度以上。此外,基本上接触角差越大越优选,但为了使液体快速透过第1无纺布层11,优选一定程度上抑制亲水性,此外,为了控制自第2无纺布层12向吸收体的液体移动性,优选具有一定程度的疏水性,因此接触角差的上限值优选30度以下,更优选25度以下,进而优选20度以下。

以上说明了通液后的第1及第2无纺布层11、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关于通液前的第1及第2无纺布层11、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如下所述。即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于通液前优选75度以上,更优选78度以上,进而优选81度以上。此外,优选低于90度,更优选87度以下,进而优选84度以下。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在通液前优选75度以上且低于90度,更优选78度以上且87度以下,进而优选81度以上且84度以下。

通液前的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优选小于通液后的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

另一方面,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以小于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条件,在通液前优选60度以上,更优选65度以上,进而优选70度以上。此外,优选85度以下,更优选80度以下,进而优选75度以下。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在通液前优选60度以上且85度以下,更优选65度以上且80度以下,进而优选70度以上且75度以下。

就减小反湿量、抑制液体向使用者回渗的观点而言,在通液前,作为第1区域的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作为第2区域的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前者-后者)优选大于0度,更优选大3度以上,进而优选大5度以上。此外,基本上接触角差越大越优选,但若第1无纺布层11过度地疏水化,则存在妨碍通液的情况,此外,若第2无纺布层12为强亲水化,则存在液体保持性过高而阻碍向吸收体的液体移动性的情况,因此接触角差的上限值优选30度以下,更优选25度以下,进而优选20度以下。

为了将各无纺布层11、12的亲水性的程度控制为如上所述,重要的是适当选定对各无纺布层11、12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种类。特别优选使对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与对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所谓“主成分”是指在施加于纤维前的状态的纤维处理剂中,相对于纤维处理剂全部成分的含有比率为10质量%以上的成分。纤维处理剂对纤维的附着量一般而言为2质量%以下。如此较低地设定附着量的原因在于,若赋予过剩量,则会污染用于制造的机器、或令使用者的肌肤感到黏腻。因此,如上所述的仅极微量应用的纤维处理剂中,若主成分在纤维处理剂中所占的比率未设定为10质量%以上,则亲水性等功能在无纺布上的展现不充分。例如于主成分的比率为10质量%的情形时,赋予至纤维上的该主成分的比率相对于纤维处理剂仅为0.2质量%。因此,也有存在2种以上主成分的情况。在存在2种以上主成分的情形时,无论在着眼于哪一种主成分的情况下,均优选使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中的主成分不同。只要主成分不同,则对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中的少量成分与对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中的少量成分的种类一致亦可。

在使对第1无纺布层11(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以下也称为“第1区域主成分”)与对第2无纺布层12(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以下也称为“第2区域主成分”)不同的情形时,优选两主成分在与水接触时于水中的溶出程度不同。特别优选第1区域主成分在水中的溶出程度大于第2区域主成分。通过采用具有此种性质的第1区域主成分及第2区域主成分,而在反复通液后,第2无纺布层12维持高于第1无纺布层11的亲水性,有效防止反湿。

就更有效地防止反湿的观点而言,有利的是对第2无纺布层12(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优选40质量%以上、更优选50质量%以上的对第1无纺布层11(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主成分不同的主成分。

尤其关于第2无纺布层12,优选对其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之一为具有亲水基的聚有机硅氧烷,其原因在于,即便在通液后,也可维持高于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作为亲水基,例如可列举:羟基、聚氧亚烷基、氨基、二氨基、聚甘油基、环氧基、甲醇基、羧基、二醇基、甲基丙烯酰基(methacrylgroup)等。这些亲水基可单独使用或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上述亲水基中,就可对纤维表面赋予充分的亲水性以及可提高在水中的分散性而提高作为纤维处理剂的操作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使用聚氧亚烷基或聚甘油基。特别优选经聚氧亚烷基改性的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其原因在于,即便在通液后,也可维持高于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的亲水性(即,可将接触角维持为较小)。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为利用聚氧亚烷使聚硅氧烷改性而成的高分子化合物。作为用于改性的聚氧亚烷,优选使用具有碳数2以上且4以下的低级亚烷基的物质,作为其具体例,可列举:聚氧乙烯(以下也称为“poe”)或聚氧丙烯(以下也称为“pop”)、聚氧丁烯(以下也称为“pob”)。此外,也可使用包含poe、pop及pob中的多种的聚氧亚烷。聚氧亚烷基中的氧亚烷基的重复数优选3以上,更优选5以上,进而优选7以上。此外,优选40以下,更优选30以下,进而优选20以下。氧亚烷基的重复数优选3以上且40以下,更优选5以上且30以下,进而优选7以上且20以下。作为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也可使用市售品。作为此种市售品,例如可列举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的“shin-etsusiliconeskf-6012”及“shin-etsusiliconesx-22-4515”等。

用于对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所含的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的比率优选15质量%以上,更优选2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25质量%以上。此外,优选60质量%以下,更优选5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40质量%以下。纤维处理剂所含的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的比率优选15质量%以上且60质量%以下,更优选20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25质量%以上且40质量%以下。

作为除上述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以外的用作主成分的物质,例如可列举:烷基磷酸酯的碱金属盐、poe多元醇脂肪酸酯、烷基甜菜碱、烷基磺酸、烷基硫酸、二烷基磺酸、poe烷基酰胺等。作为并非主成分的少量成分,例如可列举: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咪唑鎓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

关于用于对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就容易使通液后的第1及第2无纺布层11、12的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互不相同的方面而言,优选含有疏水性物质作为主成分。详细而言,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优选选自烃油、多氟烃油、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以及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性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这些物质中,特别地,更优选使用选自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进而优选使用选自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

用于对第1无纺布层11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中,作为并非主成分的少量成分,例如可列举:烷基磺酸、烷基硫酸、二烷基磺酸、烷基羟基磺基甜菜碱、咪唑鎓型的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聚丙二醇等。

施加有纤维处理剂的无纺布中的该纤维处理剂的种类的鉴定及定量例如可通过如下所述的方法进行。在无纺布为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的情形时,收集测定所需量的制品,将该制品中的表面片材自吸收体剥离,使用甲醇或乙醇等溶剂,自所剥离的表面片材萃取纤维处理剂。萃取纤维处理剂后,对其残渣进行色谱分离、gpc、gc-ms、lc-ms、nmr、ir、利用在溶剂中的溶解性的溶剂萃取、或利用混合溶剂的重结晶、元素分析,由此鉴定物质的结构并进行定量。相对于总量而含有10质量%以上的成分成为上述主成分。

对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施加纤维处理剂时,例如存在对无纺布化前的纤维施加纤维处理剂的情况、与在无纺布化后对该无纺布施加纤维处理剂的情况。作为用于施加纤维处理剂的具体方法,例如可列举:将纤维或无纺布浸渍于纤维处理剂中、对纤维或无纺布喷洒纤维处理剂、使用接触辊等各种辊对纤维或无纺布进行机械涂布、喷墨、凹版、网版、软版等各种印刷方式的涂布等。施加纤维处理剂后,去除过剩量的纤维处理剂,继而通过加热干燥或自然干燥而去除挥发成分,由此可使纤维处理剂附着于构成纤维的表面。

图3中显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图所示的无纺布10与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同样地,也具有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层叠结构。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是在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中,于凸部14的内部未形成空间,凸部14的内部填满纤维。此外,位于相邻的凸部14之间的凹部15中,第2无纺布层12的表面露出。

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与至此已说明的无纺布同样地,也具有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层叠结构。然而,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其各面大致平坦,不具有凹凸构造。为了确保无纺布10整体的液体透过性,优选两无纺布层11、12在它们的对向面的整个区域不连续地接合。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正面与背面于外观上无差异,因此根据通液后的无纺布10中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的大小来判断哪一侧的无纺布层属于第1无纺布层11。具体而言,接触角较大的纤维所处的无纺布层属于第1无纺布层11。

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不同于以上实施方式的无纺布,其为单一的层。该无纺布10中,使人工尿液通过该无纺布10后,沿厚度方向t产生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互不相同的第1区域11a及第2区域12a。第1区域11a为包含无纺布10的一个表面的区域。第2区域12a为沿无纺布10的厚度方向t观察时与第1区域11a邻接的区域。无纺布10中,在通液后,第1区域11a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变得大于第2区域12a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其结果,在观察通液后的无纺布10整体时,沿厚度方向t形成构成纤维的亲水性自第1区域11a向第2区域12a变高的亲水性的梯度。

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中,哪一面侧属于第1区域11a与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情形同样地进行判断。

在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时,例如从无纺布坯布的一面施加第1纤维处理剂,并从另一面施加与第1纤维处理剂组成不同的第2纤维处理剂即可。作为其他方法,将由施加有第1纤维处理剂的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网与由施加有与第1纤维处理剂组成不同的第2纤维处理剂的纤维构成的第2纤维网进行层叠,继而将层叠纤维网进行无纺布化即可。或者对第1纤维网施加第1纤维处理剂,并对第2纤维网施加组成不同于第1纤维处理剂的第2纤维处理剂,继而层叠两纤维网,其后将层叠纤维网进行无纺布化即可。

作为构成以上各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的纤维的树脂,可使用具有纤维形成性的各种热塑性树脂。作为此种树脂的例,可列举:聚乙烯(pe)或聚丙烯等聚烯烃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或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等聚酯系树脂、聚苯乙烯或聚氯乙烯等乙烯系树脂、包含聚丙烯酸或聚甲基丙烯酸或它们的酯的聚丙烯酸系或聚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等。这些树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将2种以上组合使用。在将2种以上的树脂组合使用的情形时,包括由2种以上的树脂的掺合物制造单一构造的纤维的情况、与制造芯鞘型或并列(sidebyside)型纤维等复合构造的纤维的情况。例如在对层叠纤维网进行热风处理使得无纺布化而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无纺布10的情形时,就热风处理条件或无纺布物性的观点而言,优选采用在芯中使用聚酯系树脂、在鞘中使用熔点低于芯的聚烯烃系树脂而成的芯鞘型复合构造的纤维。

在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种类可相同也可不同。关于基重也同样,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基重可相同也可不同。

根据本发明,也提供具备至此已说明的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在该吸收性物品中,就防止发生反湿的方面而言,优选以与穿着者的肌肤对向的方式配置无纺布中的第1无纺布层11(第1区域11a)。即,该无纺布优选用作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

吸收性物品一般而言具备液体透过性的表面片材、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及液体不透过性或难透过性的背面片材而构成。作为吸收体,可使用片状纸浆(flappulp)与吸水性聚合物的混合纤维堆积体、或在一对纸浆片材间介置吸水性聚合物而成的吸收性片材。作为背面片材,可使用合成树脂制膜、或对其赋予透湿性而成的膜、液体难透过性的无纺布等。吸收性物品进而可根据该吸收性物品的具体用途而具备各种构件。此种构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公知的。例如在将吸收性物品应用于抛弃式尿布或经期卫生棉的情形时,可于表面片材上的左右两侧部配置一对或两对以上的立体防护。

本发明的无纺布利用通液后产生的亲水性的梯度,除上述吸收性物品用表面片材以外,也可用作吸收性物品的次层片材。次层片材一般而言为配置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片材与吸收体之间的液体透过性的片材。

以上基于其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图1~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无纺布10为第1无纺布层11与第2无纺布层12的双层构造,也可代替该双层构造而于第2无纺布层12的外表面进而层叠一层或两层以上的其他无纺布层。图5所示的实施方式中也同样地可在第2区域12a的外表面进而层叠一层或两层以上的其他无纺布层。

关于上述实施方式,本发明进而公开以下的无纺布及吸收性物品。

<1>

一种无纺布,其在无加压条件下使90g人工尿液以5.0g/秒的速度通过时,沿厚度方向产生构成纤维的亲水性互不相同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且

第1区域为包含上述无纺布的表面的区域,第2区域为沿上述无纺布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与第1区域邻接的区域,

以与水的接触角表示上述亲水性时,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于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

<2>

如上述<1>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在上述纤维处理剂存在2种以上的主成分的情形时,在着眼于任意主成分的情况下,第1区域与第2区域中的主成分均不同。

<3>

如上述<1>或<2>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对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与对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

<4>

如上述<1>至<3>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对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上述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为具有亲水基的聚有机硅氧烷。

<5>

如上述<4>记载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亲水基为羟基、聚氧亚烷基、氨基、二氨基、聚甘油基、环氧基、甲醇基、羧基、二醇基或甲基丙烯酰基、或者它们中的2种以上的组合。

<6>

如上述<4>或<5>记载的无纺布,其中上述亲水基为聚氧亚烷基或聚甘油基。

<7>

如上述<1>至<6>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对第2区域施加的上述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之一为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

<8>

如上述<7>记载的无纺布,其中用于对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施加的上述纤维处理剂所含的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的比率优选15质量%以上,更优选2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25质量%以上,此外,优选60质量%以下,更优选5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40质量%以下。

<9>

如上述<8>记载的无纺布,其中聚氧亚烷基中的氧亚烷基的重复数优选3以上,更优选5以上,进而优选7以上,此外,优选40以下,更优选30以下,进而优选20以下。

<10>

如上述<1>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对第1区域施加的上述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优选选自烃油、多氟烃油、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以及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性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这些物质中,尤其更优选使用选自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进而优选使用选自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

<11>

如上述<1>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由包含第1无纺布层与第2无纺布层的层叠结构体构成,

第1无纺布层成为对应于第1区域的区域,第2无纺布层成为对应于第2区域的区域。

<12>

如上述<1>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本身的接触角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后优选80度以上,更优选85度以上,进而优选90度以上,此外,优选100度以下,更优选97度以下,进而优选94度以下。

<13>

如上述<1>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本身的接触角以小于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作为条件,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后优选65度以上,更优选70度以上,进而优选75度以上,此外,优选90度以下,更优选87度以下,进而优选84度以下。

<14>

如上述<1>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后,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前者-后者)优选大于0度,更优选大3度以上,进而优选大5度以上,此外,优选30度以下,更优选25度以下,进而优选20度以下。

<15>

如上述<1>至<14>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前优选75度以上,更优选78度以上,进而优选81度以上,此外,优选低于90度,更优选87度以下,进而优选84度以下。

<16>

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以小于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作为条件,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前优选60度以上,更优选65度以上,进而优选70度以上,此外,优选85度以下,更优选80度以下,进而优选75度以下。

<17>

如上述<1>至<16>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前,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与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之差(前者-后者)优选大于0度,更优选大3度以上,进而优选大5度以上,此外,优选30度以下,更优选25度以下,进而优选20度以下。

<18>

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前的状态下,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低于90度,在人工尿液的通液后的状态下,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为90度以上。

<19>

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于人工尿液的通液前的状态下,第1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大于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

<20>

如上述<1>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在第1区域的表面具有凹凸构造。

<21>

如上述<20>记载的无纺布,其由包含对应于第1区域的第1无纺布层与对应于第2区域的第2无纺布层的层叠结构构成,

第1无纺布层与第2无纺布层部分地接合而形成多个接合部,且第1无纺布层于该接合部以外的部位向远离第2无纺布层的方向突出,形成多个凸部,

在上述凸部的内部形成由第1无纺布层及第2无纺布层所划定的空间。

<22>

如上述<1>至<21>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其中对第1区域及第2区域的构成纤维分别施加有纤维处理剂,

对第2区域施加的上述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之一为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

除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以外的用作主成分的物质为烷基磷酸酯的碱金属盐、聚氧乙烯多元醇脂肪酸酯、烷基甜菜碱、烷基磺酸、烷基硫酸、二烷基磺酸或聚氧乙烯烷基酰胺。

<23>

一种吸收性物品,其具备上述<1>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且以与穿着者的肌肤对向的方式配置该无纺布中的第1区域。

<24>

如上述<23>记载的吸收性物品,其使用上述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且以与穿着者的肌肤对向的方式配置该无纺布中的第1区域。

<25>

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1>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从无纺布坯布的一面施加第1纤维处理剂,并从另一面施加与第1纤维处理剂组成不同的第2纤维处理剂,

且第1纤维处理剂与第2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

<26>

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1>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将由施加有第1纤维处理剂的纤维构成的第1纤维网与由施加有与第1纤维处理剂组成不同的第2纤维处理剂的纤维构成的第2纤维网进行层叠,继而将层叠纤维网进行无纺布化,且

第1纤维处理剂与第2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

<27>

一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是上述<1>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如下工序:

对第1纤维网施加第1纤维处理剂,并对第2纤维网施加与第1纤维处理剂组成不同的第2纤维处理剂,继而层叠两纤维网,其后将层叠纤维网进行无纺布化,

且第1纤维处理剂与第2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

<28>

如上述<25>至<27>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纤维处理剂与第2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不同,在无纺布的厚度方向邻接的第1区域及第2区域中,对第1区域涂布第1纤维处理剂,对第2区域涂布第2纤维处理剂。

<29>

如上述<25>至<28>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之一为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

<30>

如上述<29>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第2纤维处理剂所含的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的比率优选15质量%以上,更优选2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25质量%以上,此外,优选60质量%以下,更优选50质量%以下,进而优选40质量%以下。

<31>

如上述<25>至<30>中任一项记载的制造方法,其中第1纤维处理剂的主成分优选选自烃油、多氟烃油、脂肪酸酯、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以及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性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这些物质中,特别地,更优选使用选自聚氧亚烷基改性硅酮、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进而优选使用选自聚有机硅氧烷、具有碳数16以上的烷基的非离子及离子性表面活性剂中的至少1种。

实施例

以下,通过实施例而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它们实施例。只要无特别说明,则“%”意指“质量%”。

[实施例1]

依据日本特开2004-174234号公报中记载的方法,制造图1及图2(a)所示的构造的无纺布10。第1无纺布层11使用2种构成纤维(其中之一称为“纤维1”,另一者称为“纤维2”),第2无纺布层12使用1种构成纤维。第1纤维及第2纤维的任一纤维均是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鞘为聚乙烯(pe)的芯鞘纤维,纤维1的纤度为2.2dtex、纤维2的纤度为4.4dtex。第2无纺布层12所使用的构成纤维是芯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鞘为聚乙烯(pe)的芯鞘纤维,纤度为2.2dtex。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的基重均为18g/m2。这些纤维的构成比率、这些纤维所使用的纤维处理剂如表1所示。各无纺布层11、12均由热风无纺布构成。为了制作层叠前的各无纺布层11、12,首先,将所称量的12g左右的纤维浸渍于表1所示的纤维处理剂中而使该纤维处理剂涂布于该纤维上。纤维处理剂的附着量相对于无纺布整体为0.40%。继而,对该纤维进行梳理处理而形成纤维网,对该纤维网进行热风处理,由此获得无纺布11、12。其后,将无纺布11及12进行层叠,一面利用具有抽吸功能的辊将无纺布11抽吸成凸形状,一面使无纺布11与12在接合部13热熔接,由此形成凹凸构造。如此获得目标无纺布10。

[实施例2~8及比较例1~4]

实施例1中,作为对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施加的纤维处理剂,使用表1所示物质。除此以外,通过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获得图1及图2(a)所示的构造的无纺布10。

比较例3及比较例4中,分别直接使用2013年10月市售的作为抛弃式尿布的由unicharm株式会社制造的moony(注册商标)airfit(商品名)s号、及大王制纸株式会社制造的goon(注册商标)はじめての肌着(商品名)s号的表面片材。

下述表1及表2所示的纤维处理剂的详细内容如下所述。

·月桂基磷酸酯钾盐:东邦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phosphanolml-200”的氢氧化钾中和物

·硬脂基磷酸酯钾盐:花王株式会社制造,“gripper4131”的氢氧化钾中和物

·二甲基聚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km-903”

·poe(加成摩尔数3)月桂基磷酸酯钾盐:miyoshioil&fat株式会社制造,“amphorexmp-2k”

·poe、pop改性聚硅氧烷:信越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造,“x-22-4515”

·poe(加成摩尔数1)硬脂酰胺:kawakenfinechemicals制造,“amisolsde”

·硬脂基甜菜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amphitol86b”

·磺基琥珀酸二辛酯:花王株式会社制造,“pelexot-p”

[评价]

针对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无纺布(比较例2及3中为尿布),通过上述方法测定人工尿液的通液前及利用上述方法使人工尿液通过后的第1无纺布层11及第2无纺布层12的构成纤维的接触角。第1无纺布层11是在凸部14的顶部的位置进行测定,第2无纺布层12是在凹部的位置进行测定。将其结果示于表1及表2。

此外,关于比较例3,将沿尿布的表面片材的长度方向连续延伸的凹凸构造的顶部当作第1无纺布层11、其底部当作第2无纺布层12的底部而实施评价。在进行通液后接触角的评价时,使特定量的液体通过后,以不喷到通液部的方式喷洒冷喷雾,使热熔剂固化而弱化接着力,小心地剥离表面片材,而进行通液后的接触角评价。进而,关于比较例4,将尿布的表面片材的凹凸构造的顶部当作第1无纺布层11、其更下侧所存在的无纺布的底部当作第2无纺布层12而实施评价。关于通液后接触角的评价,通过与比较例3相同的方法实施。

此外,使用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无纺布作为表面片材而制造吸收性物品,通过以下方法测定反湿量。反湿量分为源自表面片材及源自吸收体而测定。其结果也示于表1及表2。

[反湿量的测定]

对2013年10月市售的由花王株式会社制造的作为抛弃式尿布的merries(注册商标)带型(s号)喷洒冷喷雾,使接着剂固化而取下表面片材。重新贴上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获得的无纺布代替所取下的表面片材,而制作测定对象的吸收性物品。其中,关于比较例2及3,不进行该操作而将尿布本身供于反湿量的测定。将测定对象的吸收性物品铺展成平面状,以肌肤对向面侧(表面片材侧)朝上的方式水平载置。在该状态下,以5g/s的流速3次注入30g人工尿液(合计注入90g)。第一次注入后,经过10分钟后进行第二次注入。人工尿液的注入部位设为距离吸收体的纵方向(长度方向)上的腹侧部侧的端部130mm的纵方向内侧位置的横向中央部。对吸收性物品注入第二次人工尿液后,放置10分钟,其后,将4片裁切成7cm见方的胶原膜(viscofan公司制造的coffij)重叠并放置在吸收性物品中的人工尿液的注入部位,在该胶原膜上以7kpa加压1分钟。由此使该胶原膜吸收经吸收性物品吸收保持的人工尿液。其后,测定吸收有人工尿液的胶原膜的质量。自该质量中减去吸收前的胶原膜的质量,而算出经胶原膜吸收的人工尿液的质量。将该值作为反湿量(源自表面片材的反湿量与源自吸收体的反湿量的合计)。此外,关于源自表面片材的反湿量的测定,第三次注入人工尿液后放置10分钟,其后仅剥离表面片材,在吸收体与表面片材之间介置1片ohp膜(kokuyo制造的vf1300),通过与上述相同的方式测定回液量,作为源自表面片材的反湿量。源自吸收体的反湿量通过自上述回液量中减去源自表面片材的反湿量而求出。

[表1]

[表2]

如表1及表2所示的结果所示,可知若使用各实施例中所获得的无纺布作为吸收性物品用的表面片材,则与比较例的无纺布相比,反湿量变少。尤其对第2无纺布层施加主成分与第1无纺布层相同的纤维处理剂的比较例2,在通液后接触角差为0度,与任一实施例相比反湿均较严重。相对于比较例2,第2无纺布层中包含50%的不同于第1无纺布层的主成分的实施例8,在通液后的接触角差大于0度,与比较例2相比反湿较小。

工业实用性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即便在多次通液后也能够维持对液体透过性的控制的无纺布。使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可有效防止发生反湿。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