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3675阅读:28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纺布、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目前,例如以提高吸收性物品使用的无纺布上的液体引入性、液体转移性(定点性)为目的,在混合于无纺布的纤维的种类、无纺布的结构方面下了很多功夫。在此,液体吸入性好是指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液体定点性好是指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33236号公^^艮(以下称为专利文献l)中提出了以下吸收性物品的方案,即,在由纤维材料形成的透液性的片设置在透液性的顶片和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之间的吸收性物品上,该透液性的片由具有位于离吸收体最近侧的第一层和位于离顶片最近侧的第二层的多层结构形成,使第一层的纤维密度比第二层的纤维密度高,毛细管力从第二层向着第一层逐渐提高。
发明内容但是,即使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透液性片上,尽管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但很难说是既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的转移,同时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并且,在位于离吸收体最近侧的第一层上,整体的纤维密度提高,在向顶片排出大量液体时,有时很难使液体适当地向吸收体转移。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纤维的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利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将多个凸部向厚度方向压溃,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该凸部通过对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进行加热处理而形成,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并且,本发明者们发现,通过以一定的条件加热混合了热熔合性纤维和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可制造液体渗透时的扩散性低、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的无纺布,从而完成了本发明。(1)一种无纺布,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高密度区域偏向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低密度区域的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2)如(1)所述的无纺布,表示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上的分散程度的分散指数为250-450。(3)—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制造含有带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高密度区域偏向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低密度区域的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上述制造方法具有收缩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在收缩加热工序中,将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以上述热收缩性纤维能熔融且能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在按压工序中,将利用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处理使上述热收缩性纤维进行热收缩而形成在上述纤维网的至少一面侧的多个凸部,向该纤维网的厚度方向压溃地按压。(4)如(3)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撑:;被上述下侧支撑部件支撑的一侧、的上述-热收缩性纤维;热收缩被抑制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在上述按压工序中,经过了上述加热处理的纤维网的被上述下侧支撑部件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被按压。(5)—种无纺布,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上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上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6)如(5)所述的无纺布,上述热收缩性纤维在比可熔融上述热熔合性纤维的温度高的温度下显现热收缩性。(7)如(5)或(6)所述的无纺布,表示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分散程度的分散指数为2507卯。(8)—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无纺布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上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上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上述制造方法包括输送工序和收缩加热工序,在上述输送工序中,将包括上述热熔合性纤维和上述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向规定的加热装置输送;在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一面将上述纤维网向规定方向输送,一面利用上述加热装置以能显现上述热收缩性纤维的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通过调整上述输送工序中的上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和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上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中的至少一方,调整上述高密度区域和上述低密度区域的形态。(9)如(8)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将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上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调整为,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上述纤维网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下的上述纤维网的热收缩比。(10)如(8)或(9)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预备加热工序,是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之前的工序,用于通过使上述纤维网的厚度变薄来限制上述热收缩性纤维的自由度,以上述热熔合性纤维实质(11)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具有熔合加热工序,是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之前的工序,以上述热熔合性纤维能熔融且上述热收缩性纤维实质上不进行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12)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在上述收缩加热工序中,上述纤维网以设置在透气性的第一支撑部件和透气性的第二支撑部件之间的状态被输送,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离开上述第一支撑部件规定的距离、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侧,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的垂直方向下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并从上述第二支撑部件的垂直方向上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由此在使上述纤维网的至少一部分与上述第一支撑部件和上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分离的状态下加热处理该纤维网。(13)—种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一部分为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以及设置在上述顶片和上述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上述第二片由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构成,上述无纺布具有多个偏向其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14)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一部分为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以及设置在上述顶片和上述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上述第二片由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构成,上述无纺布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上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上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上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上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上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上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另外,在本发明中使用的芯鞘结构的纤维中,芯和鞘的比表示质量(重量)比。根据本发明可提供纤维的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图l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俯视图。图4是本发明的无纺布的疏密结构的说明图。图5A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图5B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图5C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图5D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概要图。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一种制造方法的图。图7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的按压工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8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的按压工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9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的按压工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IO是表示图6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的按压工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剖视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的一种制造方法的图。图15是表示图14所示的制造方法中的收缩加热工序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参照附图就实施本发明的最佳方式进行说明。参照图1和图2就作为本发明的无纺布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无纺布5是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具有多个高密度区域ll和低密度区域12。高密度区域11是偏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面侧或两面侧地形成的,其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5上的平均纤维密度;低密度区域12的纤维密度低于平均纤维密度。如图3所示,多个高密度区域11和多个低密度区域12在与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并且,如图2所示,多个低密度区域12上的全部或一部分从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例如是压溃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10的收缩而形成在规定面侧的凸部、从而偏向该规定面侧地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域11的无纺布。热收缩性纤维110例如可以是以收缩率不同的两种热可塑性聚合材料为成分的偏芯芯鞘式复合纤维、或并列式复合纤维。收缩率不同的热可塑性聚合材料例如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和聚丙烯的组合、聚乙烯和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组合、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的組合等。具体例如有东洋纺织抹式会社生产的PEK、FCK、^少乂林式会社生产的EP。无纺布5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比例优选是30~100质量%,70~100质量%更好。在以上述比例混合热收缩性纤维110的情况下,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能够在无纺布5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并且,热收缩性纤维110例如是短纤维的化纤短纤维,其长度优选为5~90mm,其粗细优选为111Dtex。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热收缩率在规定的温度(例如后述的熔合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处理温度)下为10~40%。该热收缩率的测量方法例如(1)利用100%的测量纤维制作200g/n^的网状物,(2)切成250mmx250mm的大小,(3)在调整到规定温度的烤炉内放置5分钟,(4)测量收缩后的长度尺寸,(5)计算热收缩前后的尺寸差,由此可计算热收缩率。在热收缩性纤维IIO是上述热收缩率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例如,在将含有上述热收缩率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纤维网在其一面被支撑部件支撑的状态下进行加热的情况下,可得到在未被支撑部件支撑的自由面侧形成凹凸(海岛)的无纺布(纤维网)。并且,通过在厚度方向压溃该自由面侧上的凸部,可得到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并且,热收缩性纤维IIO进行热收缩的温度高于热收缩性纤维IIO进行熔融的温度。即,在以热收缩性纤维110进行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工处理的情况下,热收缩性纤维110熔融,与接触热收缩性纤维IIO的纤维熔合。高密度区域11偏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的一面侧或两面侧地形成。高密度区域11例如形成在包括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的一面或两面的表面在内的规定区域上。高密度区域11主要由热收缩后的热收缩性纤维110形成,是纤维密度高于无纺布5的平均纤维密度的区域。高密度区域11例如如下形成,在无纺布5的规定面上,沿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压溃利用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热收缩而形成的凹凸结构(海岛结构)中的凸部。即,通过将凹凸结构中的凸部压溃成与凹部的厚度大致相同的厚度,可提高作为凸部的区域的纤维密度。压溃该凸部的区域成为高密度区域11。如图l和图2所示,低密度区域12主要由热收缩后的热收缩性纤维110形成,是纤维密度低于无纺布5的平均纤维密度的区域。低密度区域12相当于上述凹凸结构(海岛结构)中的凹部(海部)区域。如图2所示,低密度区域12例如从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起连通到另一侧。这样,通过低密度区域12从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起连通到另一侧,可4吏存在于无纺布5—侧的液体适当地向另一侧转移。用于在无纺布5上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的凹凸结构例如如下形成,即,热收缩性纤维110随着热收缩使与该热收缩性纤维110相互缠绕或设置在周边的纤维向热收缩性纤维110的收缩方向移动(例如进行捕集)。即,热收缩性纤维110进行热收缩、集中的区域形成凸部(岛部),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10而使纤维移动、从而纤维变得稀疏的区域形成凹部(海部)。该凹凸结构(海岛结构)中的凸部和凹部在无纺布5(纤维网)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并且,如图3所示,低密度区域12在无纺布5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的同时形成在高密度区域11的周围。低密度区域12形成在高密度区域11的周围,由此使被高密度区域11吸引的液体向低密度区域12转移,并且可利用低密度区域12使该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上的规定方向适当地移动。高密度区域11中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1595nm。并且,低密度区域12中的纤维间距离优选为85~390nm。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无纺布5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在该平面方向的分散程度例如可用分散指数(平均吸光度的标准偏差)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上的分散指数优选为250-450,280~410更好。在分散指数小于250的情况下,由于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过于接近均匀状态,因此,有时不能同时实现低密度区域12上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和不妨碍高密度区域11的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转移等的吸液性。并且,在分散指数大于450的情况下,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过于不均,因此,不能使在低密度区域12暂时捕获的液体向高密度区域ll转移,有时不能同时实现低密度区域12上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和不妨碍高密度区域11的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转移等的吸液性。作为分散指数的平均吸光度的标准偏差例如可利用规定的测量仪(例如匀度测量仪(品目编号FMT-MIII、野村商事抹式会社生产))进行测量和计算。测量条件例如可以是照相机修正灵敏度为100%,二进制化阈值±%:0.0,移动像素为1,有效尺寸为25xl8cm,将在制造工序中被支撑部件支撑的面作为表面侧进行测量。并且,也可利用其他的众所周知的测量方法测量分散指数。分散指数的值越大,匀度的偏差越大。即,可以说高密度区域ll和低密度区域12在平面方向分散。并且,可以说高密度区域ll和低密度区域12上的吸光度的差大。即,可以说高密度区域ll和低密度区域12的纤维密度差大。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无纺布5由于是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因此,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的透过性好。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适合作为设置在顶片和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在具有至少一部分为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以及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的一次性尿布、生理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上使用。并且,笫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也适合作为这些吸收性物品的顶片使用。参照图4对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第二片使用的情况下的液体吸收动作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经血等液体附着在无纺布5的上面侧(顶片侧)上的情况下,高密度区域ll利用其毛细管力适当地吸入液体,低密度区域12使高粘度的经血等向下面侧(吸收体侧)适当地转移。在无紡布5上,由于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因此,不妨碍液体从上面侧(顶片侧)向下面侧(吸收体侧)转移,可降低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并且,在上面侧(顶片侧),不妨碍液体从该上面侧(顶片侧)向下面侧(吸收体侧)转移。并且,在低密度区域12上也存在纤维(例如相互熔合的热熔合性纤维120),该纤维与相邻的高密度区域11连接。这样,滞留在位于低密度区域12上面的顶片内的液体可向作为第二片设置的无纺布5的纤维移动,向高密度区域ll转移。而且,由于高密度区域ll主要由合成纤维形成,因此,经血等液体不被保持在高密度区域ll而向设置在下方侧的吸收体转移。因此,即使例如经血等液体反复向上面侧(顶片侧)排泄,也可保持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不妨碍液体从上面侧(顶片侧)向下面侧(吸收体侧)移动的状态。在将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作为吸收性物品的第二片使用的情况下,优选无纺布5的平均纤维密度高于顶片2的平均纤维密度,高密度区域11的纤维密度低于吸收体4的平均纤维密度。在此,对于无纺布5,在只偏向一面形成高密度区域11而偏向另一面形成低密度区域12的无纺布的情况下,作为笫二片的功能根据其配置(方向)而不同。在偏向形成高密度区域ll的一侧向着顶片侧设置的情况下,形成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的第二片。相反,在偏向形成低密度区域12的一侧向着顶片侧设置的情况下,形成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比上述更低的第二片。通过调整这样设置的方向,即使是相同的无纺布5,也可以发挥不同的功能。即,可根据吸收性物品1的用途、使用目的,改变无纺布5的方向地设置。在将第二片上的低密度区域12的含有率高的一面设置在顶片侧的情况下,可使顶片上的液体迅速向吸收体侧转移。并且,在将低密度区域12的含有率高的一面设置在吸收体侧的情况下,第二片可适当地吸入顶片含有的液体、使之向吸收体侧转移。并且,第二片可以使用层叠两张无纺布5而成的片。通过层叠两张无纺布5作为第二片,可得到低密度区域12和高密度区域11双方的含有率和高密度区域ll的设置不同的第二片。这种情况下,可得到具有低密度区域12的不均(纤维密度梯度)的第二片。并且,可以将无纺布5在折叠的状态下作为第二片使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将高密度区域ll偏向形成的面作为内侧折叠,使高密度区域11偏向形成的面相对,可形成暂时保持从顶片转移的液体的区域。这也可以形成与层叠无纺布5的情况相同的结构。以下参照图5A至图10、就制造上述的本实施方式的无紡布的一个优选制造方法的第一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5A5D所示,无纺布5可通过以下方法制造,即利用规定的加热装置将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大致均匀厚度的纤维网500以热收缩性纤维110可进行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并且,将通过加热处理形成在纤维网500的一面或两面的多个凸部51沿厚度方向压溃。无纺布5的第一制造方法包括攀合收缩加热工序ST3和按压工序ST4。在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中,将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纤维网500以热收缩性纤维110可熔融且可进行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在按压工序ST4中,利用熔合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处理,将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热收缩形成在纤维网500的一面侧或两面侧的多个凸部51向纤维网500的厚度方向压溃地按压。以下参照图6就第一制造方法的各工序进行具体说明。在第一制造方法中,首先在开纤工序ST1中,利用梳理装置501对作为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笫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的混合原料进行开纤,连续地形成规定厚度的纤维网500。在此,纤维网500也可只由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一种纤维形成。纤维网500包括例如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气流成网法形成的纤维网。并且,为了使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适当地分散形成在所得到的无纺布上,优选使用利用比较长的纤维的梳理法形成的纤维网。然后,将在开纤工序ST1中形成的纤维网500在输送工序ST2中利用第一传送机503和第二传送机505以速度Sl向加热装置510的入口输送。在输送工序ST2中,以保持纤维网500的纤维彼此的自由度的状态输送纤维网500。然后,在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中,将利用输送工序ST2输送的纤维网500在加热装置510的内部通过传送才几515—面以速度S2输送一面进行加热处理。纤维网500被表面为大致平面状的作为下侧支撑部件511的第三传送机515从垂直方向下侧支撑,在抑制被下侧支撑部件511支撑一侧的热收缩性纤维110的热收缩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具体是,在被第三传送机515输送的状态下,从纤维网500的上面侧向纤维网500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进行加热处理。该加热装置510的加热温度是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IIOB熔融且进行热收缩的温度。在加热装置510中,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熔融且进行热收缩的温度的热风从纤维网500的上方侧向着下方侧喷射。利用从上方侧喷射的热风,纤维网500以被按压在支撑部件511上的状态加热,因此,在纤维网500和支撑部件511的摩擦大的状态下加热。即,纤维网500上的支撑部件511所抵接一侧的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IIOB通过与支撑部件511的摩擦来抑制热收缩。并且,作为纤维网500上的未被支撑部件511支撑的一侧面即自由面上的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IIOB,实际上在未被抑制收缩动作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这样,纤维网500上的支撑部件511侧形成与支撑部件511的表面相同的大致平面状,并且,在支撑部件511侧的相反侧的自由面侧,通过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的热收缩,形成凹凸结构(海岛结构)(参照图5B)。在此,通过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中的加热处理,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进行熔融,并且,该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与分别与其接触的纤维熔合。凹凸结构中的凸部51(岛部)随着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的热收缩,使与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相互缠绕或设置在周边的纤维向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的收缩方向移动(例如进行捕集)。即,包括纤维网500上的凸部51的位置的单位面积重量高于纤维网500的平均单位面积重量。凹部52(海部)是纤维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10进行移动后的区域,含有纤维网500上的凹部52的位置的单位面积重量低于上述平均单位面积重量。喷射到纤维网500上的热风的温度优选为138152。C,142150°C更好。并且,从上侧方向的热风或从下侧方向的热风优选以1.5m/s左右的速度喷射。在按压工序ST4中,通过辊700按压纤维网500的形成凹凸结构(海岛结构)的自由面。辊700与位于第一输送辊701和第二输送辊703之间的纤维网500的自由面侧抵接地设置。纤维网500利用本身的伸缩力一面与辊700抵接一面被输送。并且,形成在纤维网500的自由面上的多个凸部51被辊700连续地向厚度方向压溃(参照图5C和图5D)。优选将辊700加热到规定的温度。加热到规定温度的辊700通过与纤维网500的自由面抵接,可将形成在自由面侧的凸部51适当地沿厚度方向压溃。在按压工序ST4中,辊700沿纤维网500的厚度方向压溃形成在纤维网500的自由面上的多个凸部51,这样在自由面侧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域ll。并且,在按压工序ST4中,通过压溃在无纺布5的平面方向分散形成的凸部51,多个高密度区域ll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并且,由于纤维网500以一定的强度与辊700抵接,因此,无纺布5被调整到大致均匀的厚度。以下根据图7~图IO,就与图6中的按压方法不同的按压方法进行说明。图7所示的按压方法与图6所示的按压方法相同,是辊700与纤维网500的自由面抵接、从沿厚度方向压溃凸部的方法。在此,在图7中,通过调整第二输送辊703的设置,使纤维网500的第二输送辊703侧的自由面与辊70(U氐接。换句话说,通过调整第一输送辊701、第二输送辊703以及辊700的设置,只利用纤维网500的伸缩力(张力)使纤维网500与辊700抵接,沿厚度方向压溃凸部,形成高密度区域。另外,如图8所示,将辊710设置在加热装置510的出口附近,通过使辊710与刚利用加热装置510进行了加热处理、保持规定温度的状态下的纤维网500的自由面抵接,可沿厚度方向压溃形成在自由面的多个凸部5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第一热收缩性纤维IIOA、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形成完全熔合、固定的状态之前,沿厚度方向压溃凸部51,从而自由面进一步形成平面状。另外,如图9所示,可利用加热装置530再次对纤维网500进行加热处理,利用辊720对纤维网500的自由面进行按压处理。例如,在加热装置530中,向在自由面侧形成了凹凸结构(海岛结构)的纤维网500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加热纤维网500,形成容易压溃自由面上的凸部51的状态,然后,可利用辊720进行按压处理。这样,形成在纤维网500的自由面上的凸部51被适当地压溃,形成高密度区域11。另外,如图IO所示,不使用辊等进行按压处理,而是利用巻绕部550将无纺布5(纤维网500)向径方向层叠地巻绕,这样,可将形成在纤维网500的自由面上的多个凸部51向厚度方向压溃。尤其是,由于支撑部件511上的支撑纤维网500的一侧是大致平面状,因此,形成了凹凸结构(海岛结构)的自由面被形成了平面状的面整体地按压。根据本方法,不设置辊等按压机构就可以制造将厚度调整到大致均匀的无纺布5。在这种情况下,优选设置在通过巻绕部550进行巻绕的工序前、以规定温度加热纤维网500的加热工序(无图示)。通过设置加热工序,可在加热到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第二热收缩性纤维110B容易变形的程度的状态下巻绕无纺布5,可将形成在自由面的凸部51适当地向厚度方向压溃。另外,加热装置510中的纤维网500以设置在透气性的支撑部件511和与透气性的支撑部件511的上方侧隔开规定距离地大致平行地设置的无图示的透气性支撑部件之间的状态进行加热处理,由此可在纤维网500的两面侧形成凹凸结构(海岛结构)。例如,通过从支撑部件511的垂直方向下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并从设置在上方侧的无图示的支撑部件的垂直方向上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可使纤维网500的全部或一部分以离开支撑部件511以及/或设置在上方侧的无图示的支撑部件的状态进行加热处理。这种情况下的热风是从纤维网500的上下两侧向该纤维网500喷射,而通过在纤维网500的输送方向上下交替地喷射热风,可在使整个纤维网500离开支撑部件511和设置在上方侧的无图示的支撑部件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这样,降低了纤维网500与支撑部件511和设置在上方侧的无图示的支撑部件的摩擦,可在抑制纤维网500的收缩妨碍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以下参照图11就第一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的其他优选的制造方法即第二制造方法进行说明。第二制造方法的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包括第一工序ST3a和第二工序ST3b,在第一工序ST3a中,在纤维网500的一面或两面上使热收缩性纤维收缩、形成多个凸部,在第二工序ST3b中,将通过第一工序ST3a形成的多个凸部向纤维网500的厚度方向压溃地按压。即,在第二制造方法中,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包括第一制造方法中的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和按压工序ST4。另夕卜,在第二制造方法中,开纤工序ST1和输送工序ST2与上述的第一制造方法相同。以下,以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为中心、说明第二制造方法。如图11所示,在第二制造方法的熔合收缩加热工序ST3中,在加热装置510的前半部分,作为上侧支撑部件513的上方传送机517与水平方向形成规定角度地设置,在垂直方向与纤维网500的上面离开规定距离地设置。并且,在加热装置510的后半部分,上侧支撑部件513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并且,与纤维网500上的上面侧抵接地设置。并且,作为下侧支撑部件511的第三下方传送机515与水平方向平行地设置,从加热装置510上的入口到出口、从下面侧支撑纤维网500。搬入这样的加热装置510的纤维网500在加热装置510的前半部分、以下侧支撑部件511支撑下面侧的状态被输送,并且,在上面侧,从上侧支撑部件513的上侧喷射穿过了该上侧支撑部件513的热风。即,纤维网500被下侧支撑部件511支撑(抵接)下面侧,在不与上侧支撑部件513抵接的状态下加热上面侧。通过在这样的状态下加热,如上所述,下面侧的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IIOB通过摩擦抑制了热收缩,而在作为自由面的上面侧形成多个凸部(第一工序ST3a)。并且,在加热装置510的后半部分,纤维网500被下侧支撑部件511和上侧支撑部件513夹在中间地输送。即,在加热装置510的后半部分,形成在纤维网500的上面侧的多个凸部51通过下侧支撑部件511和上侧支撑部件513被向纤维网500的厚度方向压溃地按压。这样,多个凸部51被向厚度方向压溃,在纤维网500(无纺布5)上面侧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域ll(第二工序ST3b)。在笫一制造方法和第二制造方法中,就纤维网500在被下侧支撑部件511支撑的状态下进行收缩加热处理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不局的垂直方向下侧喷射热风,可将纤维网500以使下面侧离开下侧支撑部件511的状态进行加热。即,通过这样进行加热处理,在纤维网500的两面形成多个凸部,并且,通过将多个凸部51向厚度方向压溃,可制造在两面侧形成多个高密度区域11的无纺布5。以下参照图12和图13、就本发明的无纺布5的第二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主要说明第二实施方式与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相同点使用相同的符号,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点适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如图12和图13所示,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即,构成无纺布5的纤维包括热熔合性纤维120和作为热收缩性纤维、至少在进行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30。并且,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高密度区域ll主要由热收缩后的热收缩性纤维130构成,低密度区域12主要由相互熔合后的上述热熔合性纤维120构成。热收缩性纤维130例如可以是以收缩率不同的两种热可塑性聚合材料为成分的偏芯芯鞘式复合纤维或并列式复合纤维。收缩率不同的热可塑性聚合材料例如是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和聚丙烯的组合、聚乙烯和乙烯-丙烯无规共聚物的组合、聚乙烯和聚对苯二曱酸乙二醇酯的组合等。具体例如有f'7y林式会社生产的商品名EP、东洋纺织林式会社生产的MSW、夕'4!7水々林式会社生产的CPP等。例如优选是具有潜在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并且,热收缩性纤维130例如是短纤维的化纤短纤维,其长度优选为5~90mm,其粗细优选为111Dtex。作为热收缩性纤维120例如可以举出由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构成的纤维。并且,也可使用乙烯-聚丙烯共聚物、聚酯、聚酰胺等构成的纤维。也可使用这些热可塑性聚合材料的组合构成的偏芯芯鞘式复合纤维、并列式复合纤维。热熔合性纤维120例如是短纤维的化纤短纤维,其长度优选为5~90mm,其粗细优选为111Dtex。热收缩性纤维130和热熔合性纤维120的混合比例优选是热收缩性纤维130相对整个纤维量的比例为10~90质量%,30-70质量%更好。在热收缩性纤维130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随着热收缩性纤维130的收缩作用,可使与热收缩性纤维130相互缠绕或设置在周边的热熔合性纤维120在纤维网内移动,适当地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热熔合性纤维120的含有率优选相对无纺布5的整个纤维量为90%质量以下,70%质量以下更好。在热熔合性纤维120的含有率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充分保持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的接合点,因此,可适当地形成网络结构。并且,由于充分保持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的接合点,可在无纺布5的制造工序以及为了制造吸收性物品等追加的工序中保持充分的拉伸强度。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率优选在规定温度(例如145°C)下为10%以上,为20~80%更好。热熔合性纤维120例如是不显示热收缩性,或即使显示热收缩性、在上述规定的温度(例如145°C)下的热收缩率也为10%以下、优选为7%以下的纤维。热收缩性纤维130和热熔合性纤维120的热收缩率在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可适当地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即,通过以规定温度加热混合了热收缩率不同的纤维的纤维网,可得到因热收缩率的差而使得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的无纺布。热收缩性纤维130在比热熔合性纤维120可熔融的温度高的温度下显现热收缩性。热收缩性纤维130优选是在比热熔合性纤维120熔融的温度高5'C以上的温度下显现热收缩性,在高10。C以上的温度下显现热收缩性更好。在这种情况下,例如通过在热熔合性纤维120熔融且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性未显现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可形成网络结构。而且,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熔融温度由于高于该热收缩性纤维110上的可热收缩的温度,因此,显现了构成高密度区域ll的热收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130在与热熔合性纤维120的交点与该热熔合性纤维120熔合,而热收缩性纤维130彼此实际上以不熔合的状态存在。即,通过以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性显现且不熔融的温度对形成了网络结构的纤维网500进行加热处理,热收缩性纤维130进行巻缩而将其它纤维巻入,可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无纺布5的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在平面方向的分散程度用分散指数表示,优选为250790,为310-705更好。在分散指数小于250的情况下,由于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过于接近均匀状态,因此,有时不能同时实现低密度区域12上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和不妨碍高密度区域11的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转移等的吸液性。并且,在分散指数大于790的情况下,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过于不均,因此,不能使在低密度区域12暂时捕获的液体向高密度区域ll转移,有时不能同时实现低密度区域12上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和不妨碍高密度区域11的液体向无纺布5的厚度方向转移等的吸液性。以下,参照图14和图15,对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的一个优选的制造方法的第三制造方法进行说明。作为第二实施方式的无纺布5的一个制造方法的第三制造方法,具有开纤工序ST1、输送工序ST2、熔合加热工序ST5以及收缩加热工序ST6。以下就各工序进行说明。第三制造方法中的开纤工序ST1和输送工序ST2,除了使用热熔合性纤维120和热收缩性纤维130取代在第一制造方法中作为纤维网500的构成纤维使用的第一热收缩性纤维110A和第二热收缩性纤维IIOB以外,与第一制造方法相同。在熔合加热工序ST5中,将利用输送工序ST2输送的纤维网500在第一加热装置510的内部通过第三传送机515—面以输送速度S2输送一面进行熔合加热处理。具体是,从被第三传送机515输送的状态下的纤维网500的上面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进行加热处理。该第一加热装置510上的加热温度是热熔合性纤维120进行熔融的温度,且是热收缩性纤维130实际上不进行收缩的温度。这样,使纤维网500中含有的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熔合而形成网络结构。即,在熔合加热工序ST5中,主要使纤维网500内的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暂时粘接地熔合。如图14所示,在第一加热装置510中,热熔合性纤维120可熔融且热收缩性纤维130实际上不进行热收缩的温度的热风从纤维网500的上方侧向着下方侧喷射。通过从上方侧喷射的热风,纤维网500以被按压在作为支撑部件511的第三传送机515上的状态加热,因此,在纤维网500和支撑部件511的摩擦大的状态下被熔合加热。即,在阻碍纤维网500的收缩的状态下熔合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形成网络结构。经过熔合加热工序ST5进行了熔合加热处理的纤维网500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在第二加热装置520的内部通过第四下方传送机525一面以输送速度S3输送一面进行收缩加热处理。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第二加热装置520利用第四下方传送机525,将经过了熔合加热处理的纤维网500—面向规定方向输送一面以可显现该纤维网500中含有的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性的温度进行收缩加热处理。即,在形成网络结构、抑制纤维网500本身的收缩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使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显现。这样,通过在形成网络结构、抑制纤维网500的收缩的状态下使热收缩性纤维130进行热收缩,可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具体是,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30的收缩,与热收缩性纤维130相互缠绕或设置在周边的热熔合性纤维120等在纤维网500内向收缩方向移动,从而形成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换句话说,可使通过热收缩性纤维130的收缩而积聚的高密度区域11和低密度区域12混合存在,其中,该低密度区域12是通过具有热熔合性纤维120彼此相互接合形成的网络结构、纤维没有因热收缩性纤维130的收缩而移动干净的区域。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加热处理,以比熔合加热工序ST5中的加热处理温度高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这是由于显现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性的热收缩温度高于在熔合加热工序ST5中熔合的热熔合性纤维120的熔融温度。收缩加热工序ST5中的加热处理温度比熔合加热工序中的加热处理温度高5'C以上,优选是高10。C以上的温度。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第二加热装置520进行的加热处理,为了抑制纤维网500本身的收缩妨碍,优选在纤维网500和下方侧支撑部件525等的摩擦少的状态下进行。如图14所示,第二加热装置520中的纤维网500以设置在第四下方传送机525和第四上方传送机527之间的状态被输送,第四下方传送机525是作为透气性的第一支撑部件的下方侧支撑部件521;第四上方传送机527是作为透气性的第二支撑部件的上方侧支撑部件523,与下方侧支撑部件521离开规定距离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侧。并且,从下方侧支撑部件521的垂直方向下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并从上方侧支撑部件523的垂直方向上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由此可在使整个纤维网500或其一部分离开下方侧支撑部件521以及/或上方侧支撑部件523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这种情况下的热风从纤维网500的上下两侧向该纤维网500喷射,而通过在纤维网500的输送方向上下交替地喷射热风,可在使纤维网500整个离开下方侧支撑部件521和上方侧支撑部件523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这样,降低了纤维网500与下方侧支撑部件521和上方侧支撑部件523的摩擦,可在抑制纤维网500的收缩妨碍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这种情况下的热风温度优选是100~160。C,120140。C更好。并且,从上侧方向喷射的热风的速度优选是413m/s,7-10m/s更好,从下侧方向喷射的热风的速度优选是413m/s,710m/s更好。并且,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第二加热装置520进行的加热处理,为了抑制纤维网500本身的收缩妨碍,优选在使纤维网500松弛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如图15所示,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也可以在第二加热装置520的内部,利用前侧传送机525a和后侧传送才几525b构成第四下方传送机525,使两者离开规定距离地连续地设置在输送方向。并且,在前侧传送机525a和后侧传送机525b之间形成不设置支撑部件等的区域,并且,在该区域,通过从纤维网500的下侧喷射热风,可形成实际上没有施加在纤维网500上的摩擦的区域。而且,通过在使设置在该区域的纤维网500松弛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可进一步抑制纤维网500本身的收缩妨碍(尤其是向输送方向的收缩妨碍)。形成该松弛的方法例如有使后侧传送机525b的输送速度S5低于前侧传送机525a的输送速度S4的方法。在具有前侧传送机525a和后侧传送机525b的第二加热装置520中,如图15所示,纤维网500—面被作为前下方侧支撑部件521a的前侧传送机525a支撑、输送,一面从上侧被喷射热风,然后在分离的区域,从下方被喷射热风,在被作为上方侧支撑部件523的第四上方传送机527支撑或分离的状态下向后侧传送机525b输送,然后,从上侧被喷射热风,被作为后下方侧支撑部件521b的后侧传送机525b支撑地输送。这样,可适当地抑制纤维网500上的收缩妨碍,可适当地形成无纺布5的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可将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纤维网500的输送速度S3与熔合加热工序ST5中的纤维网500的输送速度S2的比调整为,大于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加热处理温度下的纤维网500与输送工序ST2输送的纤维网500的热收缩比。即,在熔合加热工序中进行加热处理、形成网络结构的纤维网500以被限制的状态进行收缩加工工序中的热收缩。在此,例如可参考热收缩性纤维130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加热温度下的热收缩比来设定输送速度S2和S3。在此,热收缩比是指在自由状态下的热收缩后的长度相对于要热收缩的长度。在第三制造方法中,熔合加热工序ST5利用第一加热装置510进行,收缩加热工序ST6利用第二加热装置520进行,两个工序也可以用同一个装置进行。例如,在图14的无纺布制造装置590中,也可以不使用第一加热装置510、而利用第二加热装置520以显现热收缩性纤维130的热收缩性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在该方法中,将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纤维网500的输送速度S3调整为该输送速度S3与输送工序中的纤维网500的输送速度S2的比大于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加热温度下的纤维网500的热收缩比。即,混合热收缩性纤维130和热熔合性纤维120形成的纤维网500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热收缩以被限制的状态进行。在此,可参考热收缩性纤维130和热熔合性纤维120在收缩加热工序ST6中的加热温度下的热收缩比来设定输送速度S2和S3。另外,也可以在熔合加热工序ST5前设置进行预备加热的预备加热工序(无图示),用于通过使纤维网500的厚度变薄来限制热收缩性纤维130的自由度。在预备加热工序中,优选在热熔合性纤维120实际上不熔融且热收缩性纤维130实际上不进行热收缩的温度下进行加热处理。实施例以下通过实施例和比较例就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8</column></row><table>测量将实施例9至实施例11以及比较例3至比较例5的各无纺布作为设置在吸收性物品的顶片和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使用的情况下的人工经血的吸收性。吸收性物品的构成l顶片使用单位面积重量为40g/ii^的无纺布。构成无纺布的纤维使用具有高密度聚乙烯和聚丙烯的芯鞘结构、平均纤度为3.3dtex、平均纤维长度为51mm的纤维,以70:30的比例混合用亲水界面活性剂涂敷的纤维和用防水界面活性剂涂敷的纤维。顶片是将使具有上述结构的纤维集合体通过速度为20m/分的梳理机形成的纤维网放置在套管上,输送到速度为3m/分的20网眼的透气性网上(上层侧与网眼相对),在利用透气性网输送的状态下、以大约30秒在设定为温度125°C、热风风量为10Hz的烤炉内输送、制造。用16g/n^的薄纸夹住将厚度调整到5mm的500g/n^的短纤浆作为吸收体使用。吸收性测量用的吸收性物品试样是将各实施例和比较例的无纺布设置在上述顶片和上述吸收体之间制成。[人工经血的吸收性的评价I利用上述吸收性物品的试样,根据上述的<人工经血的吸收性的评价方法>、测量人工经血的吸收速度、表面干燥速度、表面扩散性以及再润湿率(返液率)。结果如表5所示。<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39</column></row><table>如表5所示,将实施例9~11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与将比较例13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较,吸收时间短,表面干燥时间短,表面扩散也少。通过这样,将实施例9~11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并且,可以说表面的干燥性好,而且可以说具有重复干燥性。即,可以说本发明的无纺布的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而且,将实施例9~11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与将比较例13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相比较,再润湿率低。将本发明的无纺布作为第二片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可作为再润湿率低的吸收性物品。并且,可以说可使液体适当地从顶片向吸收体侧转移。权利要求1.一种无纺布,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高密度区域偏向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低密度区域的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表示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分散程度的分散指数为250450。3.—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制造含有带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该无纺布具有多个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高密度区域偏向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低密度区域的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所述制造方法具有收缩加热工序和按压工序,在收缩加热工序中,将含有具有所述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以所述热收缩性纤维能熔融且能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在按压工序中,将利用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处理使所述热收缩性纤维进行热收缩而形成在所述纤维网的至少一面侧的多个凸部,向该纤维网的厚度方向压溃地按压。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所述纤维网被表面为大致平面状的下侧支持部件从垂直方向下侧支撑,在被所述下侧支撑部件支撑的一侧的所述热收缩性纤维的热收缩被抑制的状态下进行加热处理,在所述按压工序中,经过了所述加热处理的纤维网的被所述下侧支撑部件支撑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被按压。5.—种无纺布,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所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所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所述热收缩性纤维在比能熔融所述热熔合性纤维的温度高的温度下显现热收缩性。7.如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无纺布,其特征在于,表示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分散程度的分散指数为250~790。8.—种无纺布的制造方法,该无纺布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厚度大致均匀,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所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所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所述制造方法包括输送工序和收缩加热工序,在所述输送工序中,将包括所述热熔合性纤维和所述热收缩性纤维的纤维网向规定的加热装置输送,在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一面将所述纤维网向规定方向输送,一面利用所述加热装置以能显现所述热收缩性纤维的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处理,通过调整所述输送工序中的所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和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所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中的至少一方,调整所述高密度区域和所述低密度区域的形态。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所述纤维网的输送速度调整为,所述收缩加热工序度的比大于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的加热温度下的所述纤维网的热收缩比。10.如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预备加热工序,是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之前的工序,用于通过使所述纤维网的厚度变薄来限制所述热收缩性纤维的自由度,以所述热熔4亍加热处理。11.如权利要求8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具有熔合加热工序,是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之前的工序,以所述热熔合性纤维能熔融且所述热收缩性纤维实质上不进行热收缩的温度进行加热。12.如权利要求8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无纺布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缩加热工序中,所述纤维网以设置在透气性的第一支撑部件和透气性的第二支撑部件之间的状态被输送,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离开所述第一支撑部件规定的距离、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大致平行地设置在垂直方向上侧,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的垂直方向下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并从所述第二支撑部件的垂直方向上侧喷射规定温度的热风,由此在使所述纤维网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和所述第二支撑部件中的至少一方分离的状态下加热处理该纤维网。13.—种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一部分为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和所述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所述第二片由含有具有热熔合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勻的无纺布构成,所述无纺布具有多个偏向其厚度方向上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14.一种吸收性物品,具有至少一部分为透液性的顶片、不透液性的底片、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液体保持性的吸收体、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和所述吸收体之间的第二片,所述第二片由含有热熔合性纤维和至少在热收缩后的状态下具有巻缩性的热收缩性纤维的、厚度大致均匀的无纺布构成,所述无纺布具有多个主要由热收缩后的所述热收缩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高于该无纺布的平均纤维密度的高密度区域,和多个主要由相互熔合的所述热熔合性纤维构成、纤维密度低于所述平均纤维密度的低密度区域,所述多个高密度区域和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分别向与该无纺布的厚度方向垂直的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所述多个低密度区域的至少一部分从所述厚度方向上的一侧连通到另一侧地形成。全文摘要本发明的课题是提供纤维的高密度区域和低密度区域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不妨碍液体从顶片向吸收体转移、液体透过时的扩散性低的无纺布、该无纺布的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无纺布的吸收性物品。本发明的无纺布(5)具有多个在平面方向分散地形成的高密度区域(11)和多个低密度区域(12)。高密度区域(11)偏向该无纺布(5)的至少一面侧地形成,低密度区域(12)从一侧的面连通到另一侧的面地形成。文档编号A61F13/53GK101553611SQ20078004464公开日2009年10月7日申请日期2007年12月4日优先权日2006年12月5日发明者植松克裕,石川秀行,谷康一郎申请人:尤妮佳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