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2261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神经内科是独立的二级学科,不属于内科概念。神经系统由脑、脊髓及周围神经组成,主要诊治脑血管疾病(脑梗塞、脑出血)、偏头痛、脑部炎症性疾病(脑炎、脑膜炎)、脊髓炎、癫痫、痴呆、神经系统变性病、代谢病和遗传病、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病、周围神经病(四肢麻木、无力)及重症肌无力等,主要检查手段包括头颈部MRI、CT、ECT、PETCT、脑电图、TCD(经颅多普勒超声)肌电图、诱发电位及血流变学检查;

神经内科有很多病人有偏瘫的症状表现,患者要通过对患病部位的按摩来恢复身体的健康,现有技术主要是通过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移动身体及按摩,但是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移动身体时十分的费力,有时需要更多人员帮忙,要花费很多力气和时间,增加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



技术实现要素:

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不仅有助于医务人员帮助患者移动身体,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具有辅助治疗功能,帮助患者更快地康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包括:肩部康复部件、腿部康复部件和腰部康复部件,所述肩部康复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所述底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管、第一延伸管、调整螺栓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一延伸管插装于所述第一支管中且活动设置,所述调整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管内部且所述调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支管外壁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管的上部;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管、第二延伸管、调整螺栓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二延伸管插装于所述第二支管中且活动设置,所述调整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管内部且所述调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支管外壁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管的上部;

所述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一折管、第二折管、第三折管、第四折管、固定螺栓、调整螺母、第一红外线灯和第一操作开关;所述第一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折管一端,所述第三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灯;

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折管一端,所述第四折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灯;

所述第一直管上均设有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一折管一端均上设有第二凹形槽,且所述第一凹形槽和所述第二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和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调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连接;

所述第一折管另一端上设有第三凹形槽,所述第二折管上设有第四凹形槽,且所述第三凹形槽和所述第四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贯穿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和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调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连接;

所述腰部康复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所述底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

所述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包括转盘、轴承、转轴、第二红外线灯和第二操作开关,所述转盘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转盘上端均设置有上凹形槽,下端设置有下凹形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大小一致且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之间设有轴承槽,所述轴承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线上;

所述转轴包括包括第一竖直段、平行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所述平行段和所述第二竖直段依次连接且相互之间依次构成九十度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竖直段上设有上圆形凹槽和下圆形凹槽,所述上圆形凹槽、下圆形凹槽和所述上凹形槽、所述下凹形槽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轴承插装设置于所述转盘内部,所述第一竖直段插装设置于所述轴承内部;所述第二竖直段上部和所述第二红外线灯连接,所述第二操作开关和所述第二红外线灯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腿部康复部件和所述肩部康复部件外形一致,所述腿部康复部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腿部康复部件分别和人体左右腿位置相对应。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第一操作开关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上部。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能够调整功率大小的调整按钮和具有定时功能的定时按钮。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二红外线灯采用由双电源供电,所述双电源双电源连接双电源切换开关,所述双电源切换开关和所述第二红外线灯连接。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转盘的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内设有轴用挡圈,所述轴用挡圈和所述第一竖直段相匹配。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底板上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有四个。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框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包括上平板、下平板和立板,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和所述立板依次连接且,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均和所述立板成九十度夹角。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上平板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螺纹孔中。

作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设置有垫子,所述垫子采用PVC发泡材质构件。

由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包括:肩部康复部件、腿部康复部件和腰部康复部件,所述肩部康复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所述底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

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支管、第一延伸管、调整螺栓和第一支撑板,所述第一支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一延伸管插装于所述第一支管中且活动设置,所述调整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一延伸管内部且所述调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一支管外壁接触,所述第一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延伸管的上部;

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二支管、第二延伸管、调整螺栓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二支管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板上部,所述第二延伸管插装于所述第二支管中且活动设置,所述调整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第二延伸管内部且所述调整螺栓的底部和所述第二支管外壁接触,所述第二支撑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延伸管的上部;

所述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包括第一直管、第二直管、第一折管、第二折管、第三折管、第四折管、固定螺栓、调整螺母、第一红外线灯和第一操作开关;所述第一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一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折管一端,所述第三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灯;

所述第二直管的一端和所述第二折管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折管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四折管一端,所述第四折管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红外线灯;

所述第一直管上均设有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一折管一端均上设有第二凹形槽,且所述第一凹形槽和所述第二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贯穿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所述第二凹形槽和所述第一凹形槽,所述调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连接;

所述第二直管另一端上设有第三凹形槽,所述第二折管上设有第四凹形槽,且所述第三凹形槽和所述第四凹形槽相匹配;所述固定螺栓依次贯穿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所述第四凹形槽和所述第三凹形槽,所述调整螺母和所述固定螺栓匹配连接;

基于以上结构,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和所述第二支撑机构支撑患者在病床上侧身,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所述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对患者的肩部和背部通过红外线进行治疗,促进患者的康复,通过上述机构可以对背部不同的位置进行治疗,结构简单且操作十分的方便。

所述腰部康复部件包括底板、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所述底板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第二支撑机构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

所述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包括转盘、轴承、转轴、第二红外线灯和第二操作开关,所述转盘固定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转盘上端均设置有上凹形槽,下端设置有下凹形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大小一致且上下对应设置;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之间设有轴承槽,所述轴承槽、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线上;

所述转轴包括包括第一竖直段、平行段和第二竖直段,所述第一竖直段、所述平行段和所述第二竖直段依次连接且相互之间依次构成九十度夹角设置;

所述第一竖直段上设有上圆形凹槽和下圆形凹槽,所述上圆形凹槽、下圆形凹槽和所述上凹形槽、所述下凹形槽一一对应设置;

所述轴承插装设置于所述转盘内部,所述第一竖直段插装设置于所述轴承内部;所述第二竖直段上部和所述第二红外线灯连接,所述第二操作开关和所述第二红外线灯连接;

基于以上结构,所述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对患者的腰部不同的部位进行治疗,操作方便且实用性强。

本发明中,所述腿部康复部件和所述肩部康复部件外形一致,所述腿部康复部件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腿部康复部件分别和人体左右腿位置相对应;基于以上结构,两个所述腿部康复部件可以同时对左右腿进行治疗,提高了治疗的效率。

本发明中,所述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设置有显示屏,所述显示屏设置于所述底板的上部,所述第一操作开关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上部,所述显示屏上设置有能够调整功率大小的调整按钮和具有定时功能的定时按钮;基于以上结构,通过所述调整按钮可以调节红外线的强度,针对不同患者的病情使用不同的治疗强度,同时所述定时按钮对治疗的时间进行设定。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红外线灯采用由双电源供电,所述双电源双电源连接双电源切换开关,所述双电源切换开关和所述第一红外线灯连接;基于以上结构,红外线治疗仪由双开关电源供电,不仅安全、高效,同时稳定可靠、定时精确,并且操作方便。

本发明中,所述转盘的所述上凹形槽和所述下凹形槽内设有轴用挡圈,所述轴用挡圈和所述第一竖直段相匹配;基于以上结构,所述转轴转动灵活,外线外治疗仪可以对不同位置进行治疗。

本发明中,所述底板上设有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设置有四个,所述固定装置包括固定框和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包括上平板、下平板和立板,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和所述立板依次连接且,所述上平板、所述下平板均和所述立板成九十度夹角,所述上平板上设有螺纹孔,所述固定螺栓活动设置于所述螺纹孔中;基于以上结构,将所述底板和病床固定连接,不用时直接拆除,操作方便。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支撑板上和所述第二支撑板均设置有垫子,所述垫子采用PVC发泡材质构件;基于以上结构,患者倚靠在所述第一支撑板时更加的舒适,患者会更好的配合。

综上所述,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不仅减轻医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对全身的各个部位进行治疗,红外线可以透过衣服作用于治疗部位,加速血液物质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减少疼痛,同时增加肌肉松弛、产生按摩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结构示意图;

图2为肩部康复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3为腰部康复部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整体布局示意图;

图5为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固定螺栓结构示意图;

图7为直管和折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为折管和折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9为转盘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固定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通讯模块的电路图;

附图中,1、肩部康复部件;11、底板、12、第一支撑机构;121、第一支管;122、第一延伸管;123、调整螺栓;124、第一支撑板;125、垫子;13、第二支撑机构;131、第二支管;132、第二延伸管;133、调整螺栓;134、第二支撑板;14、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1、第一直管;1411、第一凹形槽;142、第二直管;1421、第三凹形槽;143、第一折管;1431、第二凹形槽;144、第二折管;1441、第四凹形槽;145、第三折管;146、第四折管;147、固定螺栓;148、调整螺母;149、红第一外线灯;150、第一操作开关;151、显示屏;152、调整按钮;153、定时按钮;2、腰部康复部件;21、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211、转盘;2111、上凹形槽;2112、所述下凹形槽;212、轴承;213、转轴;2131、第一竖直段、2132、平行段;2133、第二竖直段;214、第二红外线灯;215、第二操作开关;216、轴用挡圈;217、上圆形凹槽;218、下圆形凹槽;3、腿部康复部件;4、固定装置;41、固定框;411、上平板、412、下平板;413、立板;42、固定螺栓;33、射频芯片电路;34、晶振电路;35、第一滤波电路;36、第二滤波电路;37、开关控制电路;38、晶振;39、第五电流节点;40、第六电流节点;43、第一电感;44、第二电感;45、第七电流节点;46、第八电流节点;47、第三电容;48、第四电容;49、第五电容;50、第九电流节点;51、第三电感;52、第一电容;53、第二电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包括:肩部康复部件1、腿部康复部件3和腰部康复部件2,该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根据病患的实际需求可以设置在多个,如图4所示,该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主要安装在护理床体上结合使用下述给出具体的实现结构。

如图2所示,肩部康复部件1包括底板11、第一支撑机构12、第二支撑机构13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底板1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12、第二支撑机构13和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

第一支撑机构12包括第一支管121、第一延伸管122、调整螺栓123和第一支撑板124,第一支管121固定连接于底板11上部,第一延伸管122插装于第一支管121中且活动设置,调整螺栓123活动设置于第一延伸管122内部且调整螺栓123的底部和第一支管121外壁接触,第一支撑板124固定连接于第一延伸管122的上部;

第二支撑机构13包括第二支管131、第二延伸管132、调整螺栓133和第二支撑板134,第二支管131固定连接于底板11上部,第二延伸管132插装于第二支管131中且活动设置,调整螺栓133活动设置于第二延伸管132内部且调整螺栓133的底部和第二支管131外壁接触,第二支撑板134固定连接于第二延伸管132的上部;

如图5所示,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包括第一直管141、第二直管142、第一折管143、第二折管144、第三折管145、第四折管146、固定螺栓147、调整螺母148、第一红外线灯149和第一操作开关150;第一直管141的一端和第一折管143的一端连接,第一折管143的另一端连接第三折管145一端,第三折管145的另一端连接第一红外线灯149;

第二直管142的一端和第二折管144的一端连接,第二折管144的另一端连接第四折管146一端,第四折管146另一端连接第一红外线灯149;

如图5所示,第一直管141上均设有第一凹形槽1411,第一折管143一端均上设有第二凹形槽1431,且第一凹形槽1411和第二凹形槽1431相匹配,固定螺栓147依次贯穿第一凹形槽1411、第二凹形槽1431、第二凹形槽1431和第一凹形槽144,结合图6和图7所示,调整螺母148和固定螺栓147匹配连接;

如图5所示,第二直管142另一端上设有第三凹形槽1421,第二折管144上设有第四凹形槽1441,且第三凹形槽1421和第四凹形槽1441相匹配;固定螺栓147依次贯穿第三凹形槽1421、第四凹形槽1441、第四凹形槽1441和第三凹形槽1421,结合图6和图8所示,调整螺母148和固定螺栓147匹配连接;

如图3所示,腰部康复部件2包括底板11、第一支撑机构12、第二支撑机构13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21,底板11上依次设置有第一支撑机构12、第二支撑机构13和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21;

而红外线治疗仪又是护理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该红外线可以透过衣服作用于治疗部位,可穿过皮肤,直接使肌肉、皮下组织等产生热效应,加速血液物质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减少疼痛、增加肌肉松弛、产生按摩效果等;红外线主要是由于其能从不同水平调动人体本身的抗病能力而治疗疾病;

腿部康复部件3和肩部康复部件1外形一致,腿部康复部件3设置有两个,两个腿部康复部件3分别和人体左右腿位置相对应;

如图3所示,腰部红外线治疗机构21包括转盘211、轴承212、转轴213、第二红外线灯214和第二操作开关215,结合图9所示,转盘211固定设置于底板11的上部,转盘211上端设置有上凹形槽2111,下端设置有下凹形槽2112,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大小一致且上下对应设置;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之间设有轴承槽,轴承槽、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的中心在同一中心线上,转盘211的上凹形槽2111和下凹形槽2112内设有轴用挡圈216,轴用挡圈216和第一竖直段2131相匹配;

转轴213包括包括第一竖直段2131、平行段2132和第二竖直段2133,第一竖直段2131、平行段2132和第二竖直段2133依次连接且相互之间依次构成九十度夹角设置;

第一竖直段2131上设有上圆形凹槽217和下圆形凹槽218,上圆形凹槽217、下圆形凹槽218和上凹形槽2111、下凹形槽2112一一对应设置;

轴承212插装设置于转盘211内部,第一竖直段2131插装设置于轴承212内部;第二竖直段2133上部和第一红外线灯149连接,第一操作开关150和第一红外线灯149连接;

上述实施例中,首先将患者轻轻的抬起一定的距离,将第一支撑机构12和第二支撑机构13高度调整到最小,根据患者抬起的高度调整第一支撑机构12、和第二支撑机构13高度,如果此时患者抬起的高度抬起的高度不够,则继续以上操作,高度调整好之后,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通过折管调整高度和治疗的位置,调整好后开始治疗,治疗结束后关闭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将第一支撑机构12、和第二支撑机构13高度调整到最小,再将患者轻轻抬起,将装置取走。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肩部红外线治疗机构14设置有显示屏151,显示屏151设置于底板11的上部,第一操作开关150设置于显示屏151上部,显示屏151上设置有能够调整功率大小的调整按钮152和具有定时功能153的定时按钮;调整按钮15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随时调节功率的大小,定时按钮153可以根据治疗的时间定时,防止时间过长影响治疗的效果。

本实施例中,第一红外线灯149采用由双电源供电(图中未指出),双电源双电源连接双电源切换开关,双电源切换开关和第一红外线灯连接;双电源转换开关电器将一个或几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转换至另一个电源的电器。由一个(或几个)转换开关电器和其它必需的电器组成,用于监测电源电路、并将一个或几个负载电路从一个电源自动转换至另一个电源的电器。

本实施例中,底板11上设有固定装置4,该固定装置4将上述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固定在护理床体上,其中该神经内科多功能辅助装置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例如图4所示的效果;

其中,图4给出的是四个情形,即固定装置4设置有四个,结合图10所示,固定装置4包括固定框41和固定螺栓42,固定框41包括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和立板413,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和立板413依次连接且,上平板411、下平板412均和立板413成九十度夹角,上平板411上设有螺纹孔,固定螺栓42活动设置于螺纹孔中;在进行治疗时首先将固定螺栓42向上调整,增大和下平板412之间的距离,将地板和病床卡住,调整固定螺栓42固定后进行操作。

在该实施例中,在该护理床体的竖板板上还设有智能模组和摄像头(图中未标记),该智能模组与所述摄像头、第一红外线灯和第二红外线灯连接;

该摄像头用于对患者康复活动进行拍摄,其具体实现为:

该智能模组包括控制模块、通讯模块、计时模块和视频采集模块,其中,该视频采集模块与所述摄像头连接,用于获取所述摄像头采集到的视频数据,暂存,并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通过所述通讯模块传输至服务器端或医护人员手机终端,供医护人员查看或存档;

该计时模块分别与所述第一红外线灯和第二红外线灯连接,用于对所述第一红外线灯和第二红外线灯的工作状态进行计时,该控制模块对计时时间进行统计,并通过所述通讯模块传输至服务器端或医护人员手机终端,供医护人员查看或存档。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通讯模块可以包括广播接收模块、移动通信模块、无线互联网模块、短程通信模块和位置信息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广播接收模块经由广播信道从外部广播管理服务器接收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广播信道可以包括卫星信道和/或地面信道。广播管理服务器可以是生成并发送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的服务器或者接收之前生成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并且将其发送给终端的服务器。广播信号可以包括TV广播信号、无线电广播信号、数据广播信号等等。而且,广播信号可以进一步包括与TV或无线电广播信号组合的广播信号。广播相关信息也可以经由移动通信网络提供,并且在该情况下,广播相关信息可以由移动通信模块来接收。广播信号可以以各种形式存在,例如,其可以以数字多媒体广播(DMB)的电子节目指南(EPG)、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的电子服务指南(ESG)等等的形式而存在。广播接收模块可以通过使用各种类型的广播系统接收信号广播。特别地,广播接收模块可以通过使用诸如多媒体广播-地面(DMB-T)、数字多媒体广播-卫星(DMB-S)、数字视频广播-手持(DVB-H),前向链路媒体(MediaFLO@)的数据广播系统、地面数字广播综合服务(ISDB-T)等等的数字广播系统接收数字广播。广播接收模块可以被构造为适合提供广播信号的各种广播系统以及上述数字广播系统。经由广播接收模块接收的广播信号和/或广播相关信息可以存储在存储器(或者其它类型的存储介质)中。

移动通信模块将无线电信号发送到基站(例如,接入点、节点B等等)、外部终端以及服务器中的至少一个和/或从其接收无线电信号。这样的无线电信号可以包括语音通话信号、视频通话信号、或者根据文本和/或多媒体消息发送和/或接收的各种类型的数据。

无线互联网模块支持移动终端的无线互联网接入。该模块可以内部或外部地耦接到终端。该模块所涉及的无线互联网接入技术可以包括WLAN(无线LAN)(Wi-Fi)、Wibro(无线宽带)、Wimax(全球微波互联接入)、HSDPA(高速下行链路分组接入)等等。

短程通信模块是用于支持短程通信的模块。短程通信技术的一些示例包括蓝牙TM、射频识别(RFID)、红外数据协会(IrDA)、超宽带(UWB)、紫蜂TM等等。

其中,该通讯模块为无线互联网模块时,其电路结构可以采用方式实现,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但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如图11所示,该通讯模块包括射频芯片电路33以及分别与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连接的晶振电路34、第一滤波电路35、第二滤波电路36和开关控制电路37,开关控制电路37连接收发天线,其中:

晶振电路34包括晶振38,晶振38的两连接点分别连接至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上,晶振38与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之间的线路上分别设有第五电流节点39和第六电流节点40,从第五电流节点39引出的线路连接第一电容52后接地,从第六电流节点40引出的线路连接第二电容53后接地;

第一滤波电路35包括串接的第一电感43和第二电感44,第一电感43的另一端连接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第二电感44的另一端连接开关控制电路37,第一电感43与第二电感44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七电流节点45,第二电感44与开关控制电路37之间的线路设有第八电流节点46,第七电流节点45引出的线路上连接第三电容47后接地,第八电流节点46引出的线路上连接第四电容48后接地;

第二滤波电路36包括串接在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与开关控制电路37之间的第五电容49,第五电容49与射频芯片电路33的对应引脚之间的线路上设有第九电流节点50,第九电流节点50引出的线路上连接第三电感51后接地。

本实施例中,第一支撑板124上和第二支撑134板均设置有垫子125,垫子125采用PVC发泡材质构件;PVC发泡材质构件表面颗粒均匀,气泡饱满,手感柔软,且无毒、无味、防滑、回弹能力强,具有很强的抗撕拉能力还能有效阻隔地面寒气,具有突出的回弹性、平整性、防滑性、以及人体皮肤亲和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直管141、第二直管142、第一折管143、第二折管144,第三折管145以及第四折管146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制备,其由如下材料制备:

金刚砂、石英砂、碳化硅、氮化硅、白云石、硅藻土、聚碳酸酯、玻璃纤维、聚丙烯以及抗氧剂;

其中,其具体的制备过程为:

步骤一:将金刚砂、石英砂、碳化硅和氮化硅按照4:1.5:1.5:1的质量比依次添加到球磨罐中进行球磨,到球磨的粒径在10-80微米时,取出球磨料,置于离心机中搅拌,以250转每分的速度搅拌10分钟,得到第一配料;

步骤二:将白云石添加到破碎机中进行破碎,然后与硅藻土混合均匀,再进行研磨,得到粒径为10-80微米的粉末,得到第二配料,其中,白云石与硅藻土的质量比为3:1;

步骤三:将聚碳酸酯和玻璃纤维依次加入搅拌罐中搅拌,得到第三配料;

步骤四:将聚丙烯置于60-65度的温室内烘干25分钟,然后加入注塑机中,在加入第三配料、抗氧剂,在180-210度加热熔融,然后加入第一配料和第二配料得到混合料,然后将混合料注射到温度为60-85度的模具内,自然冷却,制得,其中该抗氧剂为芳香胺类抗氧剂。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支管121、第二支管131、第一延伸管122以及第二延伸管132可以采用金属材质,其具体组分按照质量百分比配置如下:

碳:0.002%-0.05%,硅:0.03%-0.90%,锰:0.03%-0.23%,磷:0.001%-0.003%,硫:0.001%-0.020%,铬:11%-16%,镍:1%-6%,铝:0.001%-0.2%,氮:0.001%-0.020%,氧:0.001%-0.015%,铜:0.001%-8%,钨:0.001%-4%,钒:0.001%-0.7%,铌:0.001%-0.20%,钙:0.001%-0.10%,镁:0.005%-0.10%,硼:0.001%-0.026%,钼:2%-8%,余量为铁以及不可缺少的杂质;

对应的,在该金属材质上喷涂有涂层,该涂层含有NiCr 3.5wt%、Cr2O3 6.2wt%,余量为Al2O3;

其具体的熔炼工艺为:按照铸钢正常的熔炼工艺,按照配方比例将组分碳、锰、铬、镍、钒、硼、磷、硫、钼等熔化,出炉后,利用精炼炉,在全过程通入氩气搅拌的情况下,喂入硼材料,控制出站温度为1570℃;喂入纳米级别粉末的B材料,出站后,利用炉精炼;浇铸成初件;将初件表面在490℃下等温渗氮处理,首先,保温14h,采用较低的氨分解率(18%),为吸氮阶段,然后将氨分解率提高到36%,保温时间在75h,为扩散阶段,最后,为减少渗氮层的脆性,在渗氮结束前3h进行退氮处理,氨分解率提高到66%,退氮温度提高到490℃;然后在其接触面上等离子喷涂上述涂层,完成;

在该实施例中,上述金属材质的组分相互协同,能够起到提高上述各个结构件的耐腐蚀性和耐疲劳的作用。例如,其中铬的设置大大提高了金属材质的耐腐蚀性,其中的锰元素能够大大提高疲劳性能,材料中含有锰可以使得配件均匀变形,同时可以使得裂纹在整个晶粒内部形成,而非集中于境界处,另一方面,含有锰也是裂纹扩展的阻力,当裂纹尖端扩展至含锰相时,裂纹会发生偏转,增大裂纹扩张途径,从而提高材料的断裂韧性和疲劳抗力。组分中加入的硼材料可以提高淬透性,作用机理为:硼在奥氏体境界偏聚,组分中碳、磷元素对硼提高配件的淬透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利用多种元素的复合作用,显著提高并稳定封装壳体1的淬透性,这对于封装壳体1后续的渗氮处理关联紧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中,该金属材质可以采用马氏体不锈钢,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类型的,在此不再赘述,但不用以限制本发明。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