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
背景技术:
目前我国是人流手术量较大的国家,国外少有相关的同类产品的研究。国内市场主要还是以超声监视进行刮宫人流为主,此种人流管多为是盲吸操作,即在手术过程中无法观察到子宫内的具体情况,因此只能凭借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完成对宫腔组织的吸引过程。这种操作存在着较大的盲目性,不仅导致受术者创伤面积大和增加痛苦,而且存在容易引起感染和/或并发症之虞;这种操作还存在吸引手术的不彻底隐患,进而引发大出血现象,并且需等待胚胎生长至合理大小即得以由医生通过吸引管触碰胚胎的手感明显后才进行吸引,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受术者的焦虑心理压力和延长了痛苦时间。随着临床经验的不断积累以及技术的发展,此类手术渐渐采用具用COMS模组技术的摄像吸引管来代替传统的超声波盲吸,该类产品较传统超声监视进行刮宫的同类产品在临床使用上有较大的进步,但是现有摄像吸引管由于其端部管头需要设置COMS模组,因COMS模组外形尺寸较大,一般将其置于外鞘管的最前端,而进行刮宫操作时则就不能观察到刮宫时的动作及手术位置和手术效果。操作过程中发现孕囊后,反而先要离开孕囊位置,再根据离开过程中的手感进行再定位刮扫,具体刮扫过程的情况就观察不到了,这就使得手术过程中无法实时直视观察到手术部位,难以保证手术效果,准确性低,且现有的摄像吸引管还存在着:结构不够紧凑,摄像模组安装稳定性低,操作时管头引导效果差等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人们进行了长期的探索,提出了各式各样的解决方案。例如,中国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申请号:201620102136.8],包括中空的吸引管体,吸引管体前端封闭,在吸引管体前端设有具有由透光材料制成的取像部的取像安装腔,取像安装腔内设有具有朝向取像部的摄像头的摄像模组,所的摄像模组上设有至少一个位于摄像头外侧的发光体等。
上述方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操作可视范围小的问题,但是该方案依然存在着:结构不够紧凑,摄像模组安装稳定性低,装配过程过于复杂,操作时管头引导效果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摄像模组安装稳定性高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本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包括吸引管体,所述的吸引管体前端设有钝形头部,后端通过管体安装结构与手柄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钝形头部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所述的钝形头部内设有隔离结构从而在钝形头部内形成供摄像模组安装的腔室,所述的钝形头部的前端侧部具有倾斜设置且与摄像模组相对应的取像透光部,所述的取像透光部呈平板状,所述的摄像模组的导线自腔室穿出且沿吸引管体轴向延伸至吸引管体后端且与设置在手柄后端的摄像引出线相连,且所述的摄像引出线末端具有导线信号插头。即通过隔离结构中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将钝形头部中分隔出独立的摄像模组安装腔室,且为了保证密封性,当导线穿过间隙后可以对间隙进行涂抹密封胶等密封手段,且摄像模组安装于第一倾斜板具有较好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隔离结构包括设于钝形头部内且相对置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所述的摄像模组安装于第一倾斜板上时摄像模组的镜头朝向取像透光部,所述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的端部分别倾斜向钝形头部的敞口端延伸,且在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的端部之间形成能供摄像模组的导线穿过的间隙。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摄像模组包括安装座,所述的安装座上设有至少一个摄像头和至少一个照明体,所述的摄像头和照明体均与导线相连,所述的导线沿第一倾斜板倾斜向上延伸后穿出间隙并倾斜下降,且所述的第一倾斜板朝向钝形头部内部的一侧设有供安装座固定的定位槽,所述的安装座插于定位槽中,所述的导线上固定有位于腔室内且尺寸大于间隙的阻挡体。显然,阻挡体可以防止出现牵拉导线时导线与摄像模组相互脱离。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钝形头部包括钝形冠体和连接筒体,所述的钝形冠体和连接筒体相互对接,所述的取像透光部设置在钝形冠体上,所述的第一倾斜板和第二倾斜板设置在连接筒体上。即钝形冠体与连接筒体呈可拆式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摄像模组可以从连接筒体内安装在第一倾斜板上。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钝形冠体包括瓦形拱顶,所述的瓦形拱顶的一侧位于钝形头部的一侧且在该侧形成倾斜设置的取像透光部,所述的瓦形拱顶的另一侧位于钝形头部的另一侧,所述的瓦形拱顶的周边分别通过平滑过渡部与钝形头部的侧面相连,且所述的侧面相互平行设置;所述的连接筒体远离钝形冠体的一端具有切面,且当钝形头部安装于吸引管体上后所述的切面位于吸引管体的吸引孔下方。采用本结构既可以保证操作引导时的安全性,又可以满足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钝形冠体的后端内侧具有环形台阶,所述的连接筒体中部外侧具有环形凸环,所述的连接筒体的前端插于钝形冠体的后端且环形凸环抵靠于环形台阶上,所述的环形台阶的顶面与钝形冠体的外侧壁齐平,且所述的连接筒体的前端能插于吸引管体中且环形凸环抵靠于吸引管体的端面,所述的环形台阶的顶面与吸引管体的外侧壁齐平。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管体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手柄内且具有管体安装通道和导线引出通道的定位套管,所述的管体安装通道自定位套管一端轴向延伸至另一端,所述的吸引管体一端插于手柄内且轴向向内延伸至定位套管一端的管体安装通道内且所述的吸引管体与管体安装通道相连通,且所述的吸引管体通过定位结构定位于管体安装通道内,所述的定位套管另一端连接有位于手柄外侧且与管体安装通道相连通的连接接头,所述的导线引出通道倾斜设置在管体安装通道与吸引管体相连的一端外侧,且所述的导线引出通道与管体安装通道之间形成供自吸引管体内引出的导线穿过的过线槽,且所述的导线穿设于导线引出通道内。即通过设置在手柄内的定位套管来固定吸引管体,且吸引管体通过定位套管与连接接头相连,提高了吸引管体安装稳定性,同时,吸引管体内的导线由定位套管内的导线引出通道引出,这样保证了吸引组件和摄像组件不会相互干扰。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分别在吸引管体与管体安装通道之间且用于将吸引管体轴向定位在管体安装通道内的轴向定位组件,所述的吸引管体横截面呈非圆形且所述的管体安装通道与吸引管体周向定位相连;所述的轴向定位组件包括设置在管体安装通道周向内侧的环形定位台阶,所述的过线槽形成于环形定位台阶下端的凹陷部内且所述的吸引管体端部抵靠设置在环形定位台阶上。即通过将吸引管体抵靠在环形定位台阶上来实现吸引管体的轴向定位和密封性,且这里的过线槽与导线连接的地方可以设置密封胶,从而防止液体进入导线引出通道内,且由于吸引管体横截面呈非圆形,这样使得吸引管体定位在管体安装通道内。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定位套管与吸引管体相连的一端外侧具有定位凸部,且所述的定位凸部外侧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部,且所述的导线引出通道形成于倾斜部内,且所述的手柄由两个半体相互拼合而成,且所述的定位凸部和倾斜部均卡接在两个半体之间,所述的定位套管另一端与连接接头呈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且所述的连接接头一端抵靠设置在手柄后端,所述的连接接头呈锥形塔状且所述的连接接头靠近手柄的一端的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小,在连接接头周向具有若干轴向分布在连接接头外侧且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台环且所述的锥台环大端均朝向手柄设置。采用该结构使得定位套管能牢固地定位在手柄内,保证了吸引管体的安装稳定性。
在上述的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中,所述的导线信号插头包括插头座,所述的插头座上穿有中间金属杆,所述的中间金属杆的两侧分别由内到外依次设有若干接线端子,所述的接线端子之间通过绝缘环相分隔,所述的接线端子与线路相接,且所述的线路与摄像引出线相连。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模组前移摄像吸引管的优点在于:结构紧凑,采用隔离结构将摄像头安装独立腔室内,这样既提高了摄像头的安装稳定性,同时也保证了管头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摄像模组便于安装,且管体安装稳定性强,操作时不易产生晃动,同时具有较高的密封性,手柄结构紧凑,可以实现管体与不同规格的吸引设备相连。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处放大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整体剖视图。
图4为图3中B处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整体爆炸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局部爆炸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钝形头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定位套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提供的导线信号插头的剖视图。
图中,吸引管体1、吸引孔11、钝形头部2、瓦形拱顶21、取像透光部22、平滑过渡部23、侧面24、钝形冠体25、环形台阶251、连接筒体26、环形凸环261、切面27、隔离结构3、第一倾斜板31、第二倾斜板32、摄像模组33、导线331、安装座332、摄像头333、照明体334、阻挡体335、间隙34、定位槽35、腔室4、手柄5、半体51、环形密封槽52、密封圈53、绕线柱54、摄像引出线55、接线座56、定位套管6、管体安装通道61、导线引出通道62、过线槽63、定位凸部64、倾斜部65、定位结构7、环形定位台阶71、凹陷部72、连接接头8、锥台环81、导线信号插头9、插头座91、中间金属杆92、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第三端子95、接地头96、定位块97、第一接线98、第二接线99、第三接线910、第一接线分面911、第二接线分面912、第三接线分面913、第一绝缘环914、第二绝缘环915、第三绝缘环91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以及图6-7所示,本包括吸引管体1,所述的吸引管体1前端设有钝形头部2,后端通过管体安装结构与手柄5相连,钝形头部2的一端封闭,另一端敞口,钝形头部2内设有隔离结构3从而在钝形头部2内形成供摄像模组33安装的腔室4,其中,这里的隔离结构3可以包括设于钝形头部2内且相对置的第一倾斜板31和第二倾斜板32,摄像模组33安装于第一倾斜板31上时摄像模组33的镜头朝向取像透光部22,第一倾斜板31和第二倾斜板32的端部分别倾斜向钝形头部2的敞口端延伸,且在第一倾斜板31和第二倾斜板32的端部之间形成能供摄像模组33的导线331穿过的间隙34,钝形头部2的前端侧部具有倾斜设置且与摄像模组33相对应的取像透光部22,取像透光部22呈平板状且由透光材料制成,摄像模组33的导线331自腔室4穿出且沿吸引管体1轴向延伸至吸引管体1后端且与设置在手柄5后端的摄像引出线55相连,且摄像引出线55末端具有导线信号插头9;即通过隔离结构3中的第一倾斜板31和第二倾斜板32将钝形头部2中分隔出独立的摄像模组安装腔室,且为了保证密封性,当导线331穿过间隙34后可以对间隙34进行涂抹密封胶等密封手段,且摄像模组33安装于第一倾斜板31具有较好的安装稳定性。
具体地,这里的摄像模组33包括安装座332,安装座332上设有至少一个摄像头333和至少一个照明体334,摄像头333和照明体334均与导线331相连,导线331沿第一倾斜板31倾斜向上延伸后穿出间隙34并倾斜下降。其中,这里的第一倾斜板31朝向钝形头部2内部的一侧设有供摄像模组33固定的定位槽35,安装座332插于定位槽35中。导线331上固定有位于腔室4内且尺寸大于间隙34的阻挡体335,显然,阻挡体335可以防止出现牵拉导线331时导线331与摄像模组33相互脱离。
进一步地,这里的钝形头部2包括钝形冠体25和连接筒体26,钝形冠体25和连接筒体26相互对接,取像透光部22设置在钝形冠体25上,第一倾斜板31和第二倾斜板32设置在连接筒体26上,即钝形冠体与连接筒体呈可拆式结构,这样可以保证摄像模组可以从连接筒体内安装在第一倾斜板上。这里的钝形冠体25包括瓦形拱顶21,瓦形拱顶21的一侧位于钝形头部2的一侧且在该侧形成倾斜设置的所述取像透光部22,瓦形拱顶21的另一侧位于钝形头部2的另一侧,瓦形拱顶21的周边分别通过平滑过渡部23与钝形头部2的侧面24相连,采用本结构既可以保证操作引导时的安全性,又可以满足具有较好的引导效果。
更进一步地,这里的连接筒体26远离钝形冠体25的一端具有切面27,且当钝形头部2安装于吸引管体1上后切面27位于吸引管体1的吸引孔11下方,这样避免了切面27对吸引孔11造成封堵。为了提高钝形冠体25、连接筒体26以及吸引管体1三者之间连接时的密封性,这里的钝形冠体25的后端内侧具有环形台阶251,连接筒体26中部外侧具有环形凸环261,连接筒体26的前端插于钝形冠体25的后端且环形凸环261抵靠于环形台阶251上,环形台阶251的顶面与钝形冠体25的外侧壁齐平,另外,这里的连接筒体26的前端能插于吸引管体1中且环形凸环261抵靠于吸引管体1的端面,环形台阶251的顶面与吸引管体1的外侧壁齐平。
如图1、3、5、8所示,这里的管体安装结构包括设置在手柄5内且具有管体安装通道61和导线引出通道62的定位套管6,管体安装通道61自定位套管6一端轴向延伸至另一端,吸引管体1一端插于手柄5内且轴向向内延伸至定位套管6一端的管体安装通道61内且吸引管体1与管体安装通道61相连通,且吸引管体1通过定位结构7定位于管体安装通道61内,定位套管6另一端连接有位于手柄5外侧且与管体安装通道61相连通的连接接头8,其中,这里的连接接头8呈锥形塔状且连接接头8靠近手柄5的一端的直径至另一端的直径逐渐变小,在连接接头8周向具有若干轴向分布在连接接头8外侧且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台环81且锥台环81大端均朝向手柄5设置,采用该结构的连接接头8可以与多种规格的吸引设备相连,且连接接头8一端抵靠设置在手柄5后端,这样对定位套管起到轴向定位的作用,且这里的连接接头8与定位套管6呈一体式结构或分体式结构,另外,导线引出通道62倾斜设置在管体安装通道61与吸引管体1相连的一端外侧,且导线引出通道62与管体安装通道61之间形成供自吸引管体1内引出的导线331穿过的过线槽63,且导线331穿设于导线引出通道62内,即通过设置在手柄5内的定位套管6来固定吸引管体1,且吸引管体1通过定位套管6与连接接头8相连,提高了吸引管体1安装稳定性,同时,吸引管体1内的导线331由定位套管6内的导线引出通道62引出,这样保证了吸引组件和摄像组件不会相互干扰。
具体地,这里的定位结构7包括分别在吸引管体1与管体安装通道61之间且用于将吸引管体1轴向定位在管体安装通道61内的轴向定位组件,吸引管体1横截面呈非圆形且管体安装通道61与吸引管体1周向定位相连。例如,这里的轴向定位组件可以包括设置在管体安装通道61周向内侧的环形定位台阶71,所述的过线槽63形成于环形定位台阶71下端的凹陷部72内且所述的吸引管体1端部抵靠设置在环形定位台阶71上,即通过将吸引管体1抵靠在环形定位台阶71上来实现吸引管体1的轴向定位和密封性,且这里的过线槽63与导线331连接的地方可以设置密封胶,从而防止液体进入导线引出通道62内,且由于吸引管体1横截面呈非圆形,这样使得吸引管体1定位在管体安装通道61内。
进一步地,这里的定位套管6与吸引管体1相连的一端外侧具有定位凸部64,且定位凸部64外侧具有倾斜设置的倾斜部65,且导线引出通道62形成于倾斜部65内,且手柄5由两个半体51相互拼合而成,且定位凸部64和倾斜部65均卡接在两个半体51之间,采用该结构使得定位套管6能牢固地定位在手柄5内,保证了吸引管体1的安装稳定性。为了防止操作时液体进入手柄5内,这里的吸引管体1延伸至手柄5内的一端与手柄5之间设有密封结构;例如,这里的密封结构可以包括周向设置在手柄5一端周向内侧的环形密封槽52,环形密封槽52内设有与吸引管体1外侧相抵靠的密封圈53。
更进一步地,这里的导线331呈扁平带状,手柄5内设有若干绕线柱54且摄像导线331穿过导线引出通道62并绕于绕线柱54上,且在手柄5后端具有与导线331相连的摄像引出线55,且摄像引出线55末端具有导线信号插头9,为了提高导线331与摄像引出线55的连接强度,这里的手柄5后端卡接设有与摄像引出线55相连的接线座56,且接线座56与导线331相连,这样可以防止因为牵拉导致的接线座56与导线331之间断裂。
如图1和9所示,这里的导线信号插头9包括插头座91,插头座91上穿有中间金属杆92,中间金属杆92的两侧分别由内到外依次设有若干接线端子,所述的接线端子之间通过绝缘环相分隔,接线端子与线路相接,且线路与摄像引出线55相连。
其中,接线端子包括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和第三端子95,所述的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和第三端子95分别固定在插头座91上,所述的插头座91上开有供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和第三端子95安装的安装槽;中间金属杆92的前端连接有接地头96,接地头96和第三端子95之间通过绝缘环相分隔。
这里的绝缘环包括第一绝缘环914、第二绝缘环915和第三绝缘环916,第一绝缘环914设置在中间金属杆92和第一端子93之间,第二绝缘环915设置在第一端子93和第二端子94之间,第三绝缘环916设置在第二端子94和第三端子95之间。这里的第一端子93嵌入第一绝缘环914中,第二绝缘环915嵌入第一端子93,所述的第二端子94嵌入第二绝缘环915,第三绝缘环916嵌入第二端子94,第三端子95嵌入第三绝缘环916;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第三端子95、第一绝缘环914、第二绝缘环915和第三绝缘环916的外端面相齐平,且该齐平面形成接线面;第三端子95的外侧面中部设有定位块97,定位块97抵靠在插头座91上。而这里的线路包括第一接线98、第二接线99和第三接线910,接线面包括与第一接线98相接的第一接线分面911、与第二接线99相接的第二接线分面912和与第三接线910相接的第三接线分面913,第一接线分面911位于第一绝缘环914和第二绝缘环915之间,第二接线分面912位于第二绝缘环915和第三绝缘环916之间,第三端子95的外侧面形成第三接线分面913。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吸引管体1、吸引孔11、钝形头部2、瓦形拱顶21、取像透光部22、平滑过渡部23、侧面24、钝形冠体25、环形台阶251、连接筒体26、环形凸环261、切面27、隔离结构3、第一倾斜板31、第二倾斜板32、摄像模组33、导线331、安装座332、摄像头333、照明体334、阻挡体335、间隙34、定位槽35、腔室4、手柄5、半体51、环形密封槽52、密封圈53、绕线柱54、摄像引出线55、接线座56、定位套管6、管体安装通道61、导线引出通道62、过线槽63、定位凸部64、倾斜部65、定位结构7、环形定位台阶71、凹陷部72、连接接头8、锥台环81、导线信号插头9、插头座91、中间金属杆92、第一端子93、第二端子94、第三端子95、接地头96、定位块97、第一接线98、第二接线99、第三接线910、第一接线分面911、第二接线分面912、第三接线分面913、第一绝缘环914、第二绝缘环915、第三绝缘环916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发明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发明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