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66808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药包,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



背景技术:

慢性胃炎是指由不同病因所致的胃粘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食欲减退、上腹部不适和隐痛、嗳气、泛酸、恶心、呕吐等。病程缓慢,反复发作而难愈。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胃部疼痛和饱胀感,尤其在饭后症状加重,而空腹时比较舒适。每次进食量虽不多,却觉得过饱而不适,常伴有嗳气、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等现象。由于进食少、消化不良,可产生营养不良、消瘦,贫血和虚弱。一些病人还伴有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紧张、心情烦躁、失眠、心悸、健忘等,这些现象反过来又可加重慢性胃炎的胃部症状,形成恶性循环,使病情复杂,不易治愈。

中医通过30多年的探索,认为饮食不调和情志不畅是最主要的两个病因。此外,禀赋不足、气候对本病也有一定的影响。其病机有湿、滞、虚、瘀四个方面。湿:因患者素嗜饮酒、恣食肥甘及辛辣∫助湿助热,以致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滞:常因情绪忧郁,精神紧张,致肝郁气滞,横逆犯胃,或因脾气虚弱,中气不运,致中虚气滞。虚:饥饱无常,过食生冷及粗糙食物,或患者泉赋不足,加之饮食所伤,导致脾胃虚弱。若其人素体阳虚,则表现为睥胃虚寒症,若素体阴虚,或寒邪化热,或长期使用温燥之药,迫灼胃阴,下汲肾水,成胃阴不足之症。两者又可相互影响,成为阴阳两虚之症。瘀:气机不畅,血循滞积而成瘀,阴津不敷,胃膜失养,局部组织干槁不柔,津枯成瘀,化热伤络,络损血溢,积为血瘀。上述四个方面的病机是相互联系的,其病机发展大致可概括为:实→虚→虚实夹杂,但又不是单纯直线发展。

肚脐的穴名叫“神阙”,是任脉的重要穴位之一。胎儿通过脐带从母体接受营养,所以脐是“生命之根蒂”,神气出入之门户。任脉总领一身之阴经,循行于胸腹正中,上联心肺,中经脾胃,下通肝肾。所以神阙穴为经气之海,五脏六腑之本,经常在神阙穴敷药具有健脾强肾、回阳救逆、和胃理肠、行气利水、散结通滞、活血调经等诸多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用量填充于药袋中,达到从内而外调理人体状态,治疗慢性胃炎的目的。

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山楂50-100克,赤小豆40-80克,甘遂10-20克,石莲子20-40克,六曲30-50克,紫檀香10-20克,山奈15-30克,番泻叶15-25克,孜然10-20克,郁李仁15-30克,缩砂密10-20克,薤白20-40克,佛手15-30克,天仙藤10-20克,松花10-20克,黑种草25-50克,婆罗门参20-40克,泽兰15-30克,姜黄10-20克,南木香15-30克,漏芦15-30克,牡丹30-60克,大浮萍20-40克。

其最佳重量配比为:山楂70克,赤小豆60克,甘遂15克,石莲子35克,六曲40克,紫檀香16克,山奈22克,番泻叶22克,孜然15克,郁李仁25克,缩砂密15克,薤白35克,佛手20克,天仙藤15克,松花15克,黑种草35克,婆罗门参35克,泽兰25克,姜黄20克,南木香25克,漏芦22克,牡丹50克,大浮萍30克。

一种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的制作和使用方法:先分别将上述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每天应使用2小时以上,药包使用7天后更换,使用时将药包放入微波炉内加热10-15分钟取出,将药包放在肚脐上即可,若感觉太烫可以在肚子上垫一块毛巾。

山楂: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用于肉食积滞,胃脘胀满,泻痢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心腹刺痛,胸痹心痛,疝气疼痛,高脂血症。焦山楂消食导滞作用增强。用于肉食积滞,泻痢不爽。

赤小豆:味甘、酸,性平。归心、小肠经。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用于水肿胀满,脚气浮肿,黄疸尿赤,风湿热痹,痈肿疮毒,肠痈腹痛。

甘遂:味苦,性寒,有毒。入脾经,肺经,肾经,膀胱经,大肠经,小肠经。泻水逐肿,消肿散结。用于水肿,腹水,留饮结胸,癫痫,喘咳,大小便不通。

石莲子:味甘、涩,微苦。归脾、胃、心经。清湿热,开胃进食,清心宁神,涩精止泄。用于噤口痢,呕吐不食,心烦失眠,遗精,尿浊,带下。

六曲:甘、辛,温。消食,健胃。用于消化不良,食积腹胀,腹泻。

紫檀香:性温,味辛。理气,和胃。用于脘腹疼痛、噎膈、呕吐。

山奈:辛,温。归脾、胃经。温中化湿,行气止痛。用于胸腹冷痛,寒湿吐泻,骨鲠喉,牙痛,跌打肿痛等。

番泻叶:甘、苦,寒,有小毒。归大肠经。泻热行滞,通便,利水。用于热结积滞,便秘腹痛,水肿胀满。

孜然:味辛,性温。散寒止痛,理气调中。用于脘腹冷痛,消化不良,寒疝坠痛,月经不调。

郁李仁:辛,苦甘,平,无毒。入脾、大小肠经。润燥滑肠,下气利水。主大肠气滞,燥涩不通,小便不利,大腹水肿,四肢浮肿,脚气。用于津枯肠燥,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缩砂密:辛、温、涩、无毒。和胃醒脾、行气宽中、安胎。其成熟的种子称为缩砂仁,亦简称砂仁,其成熟干燥的果实称为缩砂壳或壳砂。主治冷滑下痢、大便下血、小儿脱肛、痰气膈胀、热拥咽痛等症状。

薤白:辛、苦,温。归心、肺、胃、大肠经。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用于胸痹心痛,脘腹痞满胀痛,泻痢后重。

佛手:味辛、苦、酸,性温。归肝、脾、胃、肺经。有疏肝理气,和胄止痛,燥湿化痰的功效。用于肝胃气滞,胸胁胀痛,胃脘痞满,食少呕吐,咳嗽痰多。

天仙藤:味苦,性温。肝、脾、肾经。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用于脘腹刺痛,风湿痹痛。

松花:甘,性温。入肝,胃经。祛风、益气、燥湿、消肿、止血、清热解毒之功效。可主治头痛眩晕、泄泻下痢,湿疹湿疮,孩童痱子。创伤出血,对动物咬伤、夜盲症也有效好的疗效。

黑种草:入心,肺经。益气养心,祛风止咳。主治心悸,失眠,体虚,风寒感冒,咳嗽。

婆罗门参:甘、淡,平。健脾益气。用于病后体虚,小儿疳积,头癣等病证。

泽兰:苦、辛,微温。归肝、脾经。活血调经,祛瘀消痈,利水消肿。用于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产后瘀血腹痛,疮痈肿毒,水肿腹水。

姜黄:辛、苦,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痛经止痛。用于胸胁刺痛,胸痹心痛,痛经经闭,症瘕,风湿肩臂疼痛,跌扑肿痛。

南木香:苦,温。理气止痛,祛风活血。用于胃痛,腹胀,腹痛,消化不良,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漏芦:味苦,性寒。归胃经。清热解毒,消痈,下乳,舒筋通脉。用于乳痈肿痛,痈疽发背,瘰疬疮毒,乳汁不通,湿痹拘挛。

牡丹:性微寒,味苦、辛。归心、肝、肾经。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温毒发斑、吐血衄血、夜热早凉、无汗骨蒸、经闭痛经、痈肿疮毒、跌扑伤痛等证。

大浮萍:辛,寒。凉血,活血,利尿除湿。治荨麻疹,丹毒,水臌,湿疮,跌打损伤,无名肿毒。

本发明以山楂、赤小豆、甘遂、石莲子、六曲、紫檀香、山奈、番泻叶、孜然、郁李仁、缩砂密、薤白、佛手、天仙藤、松花、黑种草、婆罗门参、泽兰、姜黄、南木香、漏芦、牡丹、大浮萍为药包成分,具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泻水逐肿、消肿散结、清湿热、开胃进食、清心宁神、涩精止泄、消食健胃、理气和胃、温中化湿、行气止痛、泻热行滞、通便利水、散寒止痛、理气调中、润燥滑肠、下气利水、和胃醒脾、行气宽中、通阳散结、行气导滞、疏肝理气、和胄止痛、燥湿化痰、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祛风益气、燥湿消肿、益气养心、祛风止咳、活血调经、祛瘀消痈、破血行气、痛经止痛、祛风活血、舒筋通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的功效。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山楂70克,赤小豆60克,甘遂15克,石莲子35克,六曲40克,紫檀香16克,山奈22克,番泻叶22克,孜然15克,郁李仁25克,缩砂密15克,薤白35克,佛手20克,天仙藤15克,松花15克,黑种草35克,婆罗门参35克,泽兰25克,姜黄20克,南木香25克,漏芦22克,牡丹50克,大浮萍30克。

制备和使用方法:先分别将上述干品粉碎成100-150目的细粉,混合装入全棉无纺布袋中封口,即为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每天应使用2小时以上,药包使用7天后更换,使用时将药包放入微波炉内加热10-15分钟取出,将药包放在肚脐上即可,若感觉太烫可以在肚子上垫一块毛巾。

实施例2:山楂60克,赤小豆65克,甘遂16克,石莲子30克,六曲45克,紫檀香12克,山奈20克,番泻叶18克,孜然12克,郁李仁20克,缩砂密16克,薤白30克,佛手22克,天仙藤12克,松花12克,黑种草50克,婆罗门参30克,泽兰20克,姜黄15克,南木香20克,漏芦18克,牡丹40克,大浮萍25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山楂80克,赤小豆45克,甘遂12克,石莲子25克,六曲40克,紫檀香15克,山奈15克,番泻叶25克,孜然10克,郁李仁30克,缩砂密20克,薤白25克,佛手25克,天仙藤18克,松花10克,黑种草40克,婆罗门参30克,泽兰30克,姜黄12克,南木香15克,漏芦20克,牡丹60克,大浮萍30克。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临床试验1:患者来源:从本市某医院门诊筛选84例慢性胃炎患者,患者年龄为15-55岁,患病时间为1-24个月。

为了更好的验证本发明的疗效,以下通过疗效组、对照组的对比实验,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提供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药包有益效果,治疗组使用本发明实施例1药包,对照组使用市面上的治疗慢性胃炎的肚脐贴,使用时治疗组用实施例1药包敷肚子两小时,对照组用肚脐贴两小时,每天一次,疗程两个月。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

表1(使用结果):

试使用结果证实,本发明药包比一般的治疗慢性胃炎肚脐贴具有更好的治疗慢性胃炎的功效,且使用安全,无不良效果。

为进一步说明治疗效果,现例举典型病例。

病例1:童女士,19岁,2016年6月16日来诊:患慢性胃炎9个月,胃部胀痛连胁,嗳气频作,得矢气稍适,口苦泛酸,大便排出不畅,舌边尖稍红,苔薄白,脉弦等症状。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35天缓解,45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2:肖女士,28岁,2016年9月8日来诊:患慢性胃炎6个月,胃部灼痛,痛无定时,饥时觉痛,饱时觉胀,口苦干而不多饮,纳食量减,大便时稀时秘,舌质淡,舌苔薄黄,脉细弦。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32天缓解,40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病例3:孔女士,42岁,2016年10月22日来诊:患慢性胃炎17个月,胃部虚痞,隐隐作痛,按之较舒适,喜进热食,食后腹胀,呕吐清涎,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大便溏,舌质淡、体胖,苔白润,脉细弱。使用实施例1药包,以上症状50天缓解,60天消除。1个月后回访无复发。

慢性胃炎患者注意饮食规律和卫生,少量多餐,进富营养易消化食物,不暴饮暴食、避免粗糙和刺激性食物,勿食过冷、过热和容易发酵产气的食物,养成细嚼慢咽习惯,使食物和唾液充分混合,以达到减轻胃粘膜刺激和易消化的目的,进食后休息20—30分钟,对胃酸低者或无酸患者,食物最好煮热后食用,并可给刺激胃液分泌的饮食,如肉汤、鸡汤等。对胃酸高者应避免进酸性、多脂肪和刺激性强的食物。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