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35162阅读:213来源:国知局
一种翻身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翻身床。



背景技术:

目前,各大医院使用的带有功能性的医疗床,大多不具有左右侧向翻身功能,现有的一种医疗床实现左右侧向翻身的方式为:整体床板通过连杆机构绕其长度方向的中心轴线转动,这样的翻身方式容易造成患者重心不稳,容易引起侧向滑落,使患者感觉不适,而且整体床板占用空间大,不方便运输、拆装及维修。从而使得维修时无法模块化更换,造成维修繁琐。

因此,亟须一种能够使患者翻身更舒适,方便运输、拆装及维修的翻身床。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翻身更舒适,方便运输、拆装及维修的翻身床。

(二)技术方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包括:

本发明提供一种翻身床,包括上床架组件、床板组件和中架组件,中架组件安装在上床架组件上,且两端各通过连接轴与上床架组件的两端转动连接;中架组件包括中间支架以及位于左右侧、分别与中间支架转动连接的侧支架;床板组件包括中间床板以及位于左右侧、分别与中间床板转动连接的侧床板,中间床板固定安装在中架组件的中间支架上,左右侧的侧床板各搁置于相应侧的侧支架上;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和设置在左右侧的连杆机构,第一驱动装置的一端与上床架组件连接,另一端与中间支架铰接;左右侧的连杆机构分别与中间支架、相应侧的侧支架和上床架组件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具有两个,两个第一驱动装置分别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且呈对角设置;连杆机构具有两对,两对连杆机构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每对的两个连杆机构对称设置在左右侧。

进一步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杆、第二杆和第三杆,第一杆的一端和上床架组件铰接,另一端和第二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杆的中部和第三杆的一端铰接,第二杆的另一端和中间支架铰接,第三杆的另一端和相应侧的侧支架铰接。

进一步地,中间支架包括两个纵向支架和连接两纵向支架的若干个横向支架,中间支架的床头端和床尾端各设置有一长管;左右侧的侧支架均为U型管,每个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中间支架两端的两个长管的端部铰接。

进一步地,中间床板包括依次铰接的中间背板、中间臀板、中间大腿板和中间小腿板;左右侧的侧床板均包括依次铰接的侧背板、侧臀板、侧大腿板和侧小腿板;中间背板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背板铰接,中间臀板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臀板铰接,中间大腿板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大腿板铰接,中间小腿板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小腿板铰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翻身床还包括背板升降装置,背板升降装置包括背部升降连杆机构和背部驱动装置,背部升降连杆机构包括第一杆件、第二杆件和第三杆件,第二杆件的一端与第一杆件的一端铰接,第二杆件的另一端与中间背板的背部铰接;第三杆件的一端与第一杆件的另一端固定,第三杆件的另一端与背部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铰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翻身床还包括腿板升降驱动装置,腿板升降驱动装置分别与中间大腿板的背部和中间支架铰接。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翻身床还包括设置在上床架组件上的传感器及与传感器连接的控制器,用于检测背板和腿板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当传感器检测到背板和腿板处于水平位置时,控制器向第一驱动装置发出翻身指令。

进一步地,本发明的翻身床还包括下床架组件和分别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的两个整床升降装置,每个整床升降装置包括整床升降连杆机构和整床升降驱动装置;每个整床升降连杆机构包括左右对称设置的两个第四杆、第五杆、两个第六杆、两个第七杆和第八杆,每个第四杆的一端与下床架组件铰接,另一端与对应的第六杆的一端铰接;每个第六杆的另一端与第五杆固定,每个第七杆的一端与第五杆固定,另一端和上床架组件铰接;第八杆的一端与第五杆固定,另一端和整床升降驱动装置的输出端铰接。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背部驱动装置、腿板升降驱动装置和整床升降驱动装置为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的一种。

(三)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通过第一驱动装置驱动中间支架相对上床架组件翻转,从而使得设置在中间支架上方的中间床板转动,继而达到患者的整个身躯侧翻身的效果,于此同时利用连杆机构、第一驱动装置、中间支架、左右侧的侧支架组成的多杆机构,使得侧翻的时候左右侧的侧床板与中间床板形成一定的夹角,减少侧翻引起的滑落感,增加患者侧翻身后的舒适感;同时,由于本发明的翻身床由可拆卸连接的上床架组件、床板组件、中架组件、第一驱动装置和连杆机构组成,在运输及维修的时候能够模块化拆装,方便运输及维修。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翻身床具有使患者翻身更舒适,方便运输、拆装及维修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侧翻身部分的结构爆炸图;

图2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侧翻身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背部升起和腿部升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去除整床升降部分的爆炸图;

图5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整床升降部分的结构爆炸图;

图6为如下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一提供的翻身床中整床升降部分的装配图。

【附图标记说明】

图中

1:上床架组件;

2:床板组件;21:中间床板;211:中间背板;212:中间臀板;213:中间大腿板;214:中间小腿板;22:侧床板;23:搁架;

3:中架组件;31:中间支架;32:侧支架;

4:第一驱动装置;41:连杆机构;411:第一杆;412:第二杆;413:第三杆;

5:背板升降装置;51:背部升降连杆机构;511:第一杆件;512:第二杆件;513:第三杆件;514:第四杆件;52:背部驱动装置;53:传感器;

6:腿板升降驱动装置;

7:下床架组件;

8:整床升降装置;81:整床升降连杆机构;811:第四杆;812:第五杆;813:第六杆;814:第七杆;815:第八杆;82:整床升降驱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参照图1至图6,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翻身床,其包括上床架组件1、床板组件2和中架组件3,中架组件3安装在上床架组件1上,且两端各通过连接轴与上床架组件1的两端转动连接,中架组件3包括中间支架31以及位于左右侧、分别与中间支架31转动连接的侧支架32。中间支架31的两端中部通过连接轴与上床架组件1的两端中部转动连接,具体的,上床架组件1的床头端和床尾端的中部各设置有一个耳座,每个耳座上固定连接一个连接轴,中间支架31的床头端和床尾端的中部各开设有一个安装孔,每个连接轴的另一穿设在中间支架31相应端部的安装孔内。如此,中间支架31可相对于上床架组件1上下翻转运动,进而,侧支架32也随着中间支架31的翻转而上下翻转。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床板组件2包括中间床板21以及位于左右侧、分别与中间床板21转动连接的侧床板22,中间床板21固定安装在中架组件3的中间支架31上,左右侧的侧床板22各搁置于相应侧的侧支架32上。上述中间床板21固定安装在中架组件3的中间支架31上,可以为部分固定,也可以为整体固定,上述转动方式可以有多种选择,例如采用设置有平行两孔的中间连接件和两个长轴连接,中间床板21的左右侧和侧床板22的对应一侧上设置有孔,该孔可以选择利用卷板形成,安装时,将其中一个长轴同时穿设在中间连接件的一个孔以及侧床板的孔中,将另一个长轴同时穿设在中间连接件的另一个孔以及中间床板21的孔中,这种转动方式类似合页的转动。侧支架32上各设置有若干个搁架23,侧床板22分别搁置在各侧的所有搁架23上。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4和设置在左右侧的连杆机构41,第一驱动装置4的一端与上床架组件1连接,另一端与中间支架31铰接;左右侧的连杆机构41分别与中间支架31、相应侧的侧支架32和上床架组件1铰接。连杆机构41用于辅助翻身,使得侧支架32和中间支架31之间在翻身时形成一定的夹角,避免翻身幅度增大时,造成侧滑,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在本实施例中,左右侧的连杆机构41,对称设置在上床架组件1上,能够使得侧支架32相对中间支架31转动的时候,受力平衡,稳定性和强度得到提高,不会因布置不对称,造成患者侧翻身时,侧床板22变形,进而引起使用寿命的减少。

综上,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中间支架31相对上床架组件1翻转,从而使得设置在中间支架31上方的中间床板21转动,继而达到患者的整个身躯侧翻身的效果,于此同时利用连杆机构41、第一驱动装置4、中间支架31、左右侧的侧支架32组成的多杆机构,使得侧翻的时候左右侧的侧床板22与中间床板21形成一定的夹角,减少侧翻引起的滑落感,增加患者侧翻身后的舒适感;同时,由于本发明的翻身床由可拆卸连接的上床架组件1、床板组件2、中架组件3、第一驱动装置4和连杆机构41组成,在运输及维修的时候能够模块化拆装,方便运输及维修。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4具有两个,两个第一驱动装置4分别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且呈对角设置,连杆机构41具有两对,两对连杆机构41分别成对地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每对的两个连杆机构41对称设置在左右侧。

进一步地,连杆机构41包括第一杆411、第二杆412和第三杆413,第一杆411的一端和上床架组件1铰接,另一端和第二杆412的一端铰接,第二杆412的中部和第三杆413的一端铰接,第二杆412的另一端和中间支架31铰接,第三杆413的另一端和相应侧的侧支架32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和图4,上述第一驱动装置4包括两个,其与上床架组件1形成的铰接点落在上床架组件1的对角线上,每个第一驱动装置4与中间支架31、上床架组件1、第一杆411以及第二杆412之间形成多杆机构,其中,当其中一个第一驱动装置4伸长时,另一个第一驱动装置4收缩,中间支架31在两个第一驱动装置4的作用下,绕其与上床架组件1的两个铰接点形成的轴线转动,与此同时,第二杆412和第一杆411也在既定轨迹上转动,另一方面,中间支架31、侧支架32、第二杆412、第三杆413形成随第二杆412移动的四杆机构,其中,中间支架31作为输入,使得侧支架32在中间支架31、第二杆412和第三杆413的综合作用下,与中间支架31形成一定角度,进一步通过各零件的尺寸配合,使得中间支架31和侧支架32之间的角度在侧翻时,既不会因为夹角过大出现侧滑,又不会因为夹角过小引起患者挤压不适。

进一步地,第一驱动装置4为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的一种。在本实施例中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属于成品,可以直接购买使用,维修时,只需要更换新的成品就成,能够实现模块化的维修。

进一步地,中间支架31包括两个纵向支架和连接两纵向支架的若干个横向支架,中间支架31的床头端和床尾端各设置有一长管,左右侧的侧支架32均为U型管,每个U型管的两端分别与中间支架31两端的两个长管的端部铰接。上述长管与中间支架31固定,两个长管的四个端部和两个U型管的四个端部都形成设置有连接孔的半圆柱形,安装时,长管的半圆柱形的侧平面和U型管的半圆柱形的侧平面接触,再用轴穿设在两个连接孔内。

进一步地,中间床板21包括依次铰接的中间背板211、中间臀板212、中间大腿板213和中间小腿板214,左右侧的侧床板22均包括依次铰接的侧背板、侧臀板、侧大腿板和侧小腿板,中间背板211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背板铰接,中间臀板212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臀板铰接,中间大腿板213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大腿板铰接,中间小腿板214的左右侧各与一个侧小腿板铰接。其中,中间小腿板214的两侧背面通过两个耳座和两个支撑杆与中间支架31铰接,中间小腿板214、中间大腿板213、两个耳座和两个支撑杆成两个平行的四杆机构,四杆机构能够使得小腿板和大腿板之间形成夹角,从而使得患者的大腿和小腿之间形成一定的角度。设置的两个平行四杆机构,在腿部升起或下降的时候保持动作一致,进而使得在支撑小腿弯曲的时候,受力均匀且稳定,又不会因选择多个四杆机构造成受力不平衡以及成本的增加。

在本实施例中,中间背板211和左右侧的侧背板形成整体的背板,中间臀板212和左右侧的侧臀板形成整体的臀板,中间大腿板213和左右侧的侧大腿板形成整体的大腿板,中间小腿板214和左右侧的侧小腿板形成整体的小腿板,上述背板、臀板、大腿板和小腿板在使用的过程中分别对应患者的背部、腰部、大腿部以及小腿部。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翻身床还包括:背板升降装置5,背板升降装置5包括背部升降连杆机构51和背部驱动装置52,背部升降连杆机构51包括第一杆件511、第二杆件512和第三杆件513,第二杆件512的一端与第一杆件511的一端铰接,第二杆件512的另一端与中间背板211的背部铰接;第三杆件513的一端与第一杆件511的另一端固定,第三杆件513的另一端与背部驱动装置52的输出端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3和图4,背板的固定端和臀板形成铰接,中间背板211的背部和第二杆件512的另一端铰接,第三杆件513的另一端和背部驱动装置52的输出端铰接,第一杆件511的另一端和第三杆件513的一端同时固定在第四杆件514上,第四杆件514的两端可转动连接在中间支架31上,中间支架31、第一杆件511结合第三杆件513形成的整体部件、第二杆件512以及中间背板211构成四连杆机构,其中,第一杆件511结合第三杆件513形成的整体部件为输入端,中间支架31和背部驱动装置52的输入端铰接,采用铰接能够保证在本实施例翻身床在背部升起的过程中,不会引起各零件的变形,从而保证工作可靠以及使用寿命。采用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的一种作为背部驱动装置52,相比较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涡轮蜗杆机构,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占用面积少,操作更加简洁。

在本实施例中,开启背部驱动装置52,中间背板211在背部升降连杆机构51和背部驱动装置52的输出端的作用下,中间背板211的自由端绕固定端转动,从而使得躺在本实施例的翻身床上的卧床患者的背部升起。具体地,当背部驱动装置52伸长时,中间背板211的自由端绕固定端转动,背板和臀板之间成夹角,夹角随伸长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的夹角也变大,当背部驱动装置52收缩时,背板和臀板之间的夹角随缩短距离的缩短而变小,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的夹角也变小,收缩到最短,背板和臀板成直线,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背部和腰部成直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翻身床还包括: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分别与中间大腿板213的背部和中间支架31铰接。

在本实施例中,大腿板的一端和臀板形成铰接,大腿板的背部和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铰接,中间支架31和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的输入端铰接,采用铰接能够保证在本实施例翻身床在腿部升起的过程中,不会引起各零件的变形,从而保证工作可靠以及使用寿命。采用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的一种作为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相比较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涡轮蜗杆机构,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占用面积少,操作更加方便快捷。

在本实施例中,开启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大腿板在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的输出端的作用下,大腿板的一端绕另一端转动,从而使得躺在本实施例的翻身床上的卧床患者的腿部升起。具体地,当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伸长时,大腿板的一端绕另一端转动,大腿板和臀板之间成夹角,夹角随伸长距离的增加而变大,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的夹角也变大,当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收缩时,大腿板和臀板之间的夹角随收缩距离的缩短而变小,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的夹角也变小,收缩到最短,大腿板和臀板成直线,相应地,卧床患者的腿部和腰部成直线。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翻身床还包括设置在上床架组件1上的传感器53及与传感器53连接的控制器,用于检测背板和腿板是否处于水平位置,当传感器53检测到背板和腿板处于水平位置时,控制器向第一驱动装置4发出翻身指令。具体地,上述传感器53与中间支架31和上床架组件1铰接。上述传感器53用于判断中间背板211和中间大腿板213是否水平,可以选择现有的任何种类的距离传感器,控制器只有在中间背板211和中间大腿板213水平时,才发出翻身指令。

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驱动装置4和背部驱动装置52以及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之间最终都会对床板组件2进行作用,当翻身床的中间背板211和中间大腿板213升起的时候,开启第一驱动装置4会使得各装置之间的动作互相干扰,导致零件同时受到多个力的作用,无法完成既定目标动作,造成零件的变形,造成机构的破坏,而在控制器中安装传感器53能够首先利用传感器53判断中间背板211和中间大腿板213是否处于水平,当处于水平位置,执行翻身指令,当不处于水平位置,先执行中间背板211和中间大腿板213恢复水平位置,再执行翻身指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的翻身床还包括下床架组件7和分别设置在床头端和床尾端的两个整床升降装置8,每个整床升降装置8包括整床升降连杆机构81和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每个整床升降连杆机构81包括左右对称的两个第四杆811、第五杆812、两个第六杆813、两个第七杆814和第八杆815,每个第四杆811的一端与下床架组件7铰接,另一端与对应的第六杆813的一端铰接,每个第六杆813的另一端与第五杆812固定,每个第七杆814的一端与第五杆812固定,另一端和上床架组件1铰接,第八杆815的一端与第五杆812固定,另一端和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的输出端铰接。

上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为直线电机、液压缸、气缸中的一种,相比较采用连杆机构、齿轮机构、涡轮蜗杆机构,整体的结构更加简单,安装占用面积少,操作更加简洁。

在本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两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对称设置在床头一端和床尾一端,使用时,同步开启两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当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伸长时,在第八杆815的作用下,使得第四杆811和第六杆813之间的角度增大,从而使得上床架组件1相对下床架组件7上升;当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收缩时,在第八杆815的作用下,使得第四杆811和第六杆813之间的角度减小,从而使得上床架组件1相对下床架组件7下降,从而实现整床水平升降。

在本实施例中,两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可以不同步启动,单独开启床头一侧的一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可以实现整床前倾,单独开启床尾一侧的一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可以实现整床后倾。

在本实施例中,背部驱动装置52、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和两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之间的工作不会产生干扰,可以实现整体前倾基础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可以实现整体后倾基础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以及可以实现整体水平升降基础上的背部升起和/或腿部升起。

具体地,本实施例中,四个第四杆811、四个第六杆813和四个第七杆814平行,另外,再加两个平行的第五杆812,使得上床架组件1和下床架组件7之间实现对称支撑,受力更加平稳,而且避免使用四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造成设备成本的增加,另一方面整床水平升降若采用四台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而不设置第五杆812,四台电机伸长量的微小差别,都会通过四组第四杆811、第六杆813、第七杆814和第八杆815引起上床机组件和下床架组件7之间支撑受力的不平衡,最终导致零件的变形,影响使用寿命的长短。

本实施例的翻身床,如图2,利用第一驱动装置4驱动中间床板21,使得中间床板21相对上床架组件1翻转,从而使得紧靠中间床板21的卧床患者的整个身躯随之转动,达到左右侧翻的效果。如图3,利用背部驱动装置52和背部升降连杆机构51驱动中间背板211,使得背板相对臀板转动,从而使得卧床患者的背部升起,利用腿板升降驱动装置6驱动中间大腿板213,使得大腿板相对臀板转动,从而使得卧床患者的大腿部升起,利用中间床板21、大腿板、小腿板以及支撑杆组成的四杆机构,使得小腿板和大腿板相对转动,从而使得患者大腿部和小腿部弯曲。利用整床升降驱动装置82驱动上床架组件1,使得上床架组件1的整体或部分相对下床架组件7的高度可以调节,从而使得卧床患者能够整体水平升降、整体前倾、整体后倾。

由此,本实施例的翻身床不仅具有使患者舒适地侧翻身功能,而且还具有背部升降、腿部升降、整床水平升降、整床前倾、整床后倾等功能,从而提升了患者的使用体验。

以上内容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