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超疏水疏油的抗反流输尿管支架。
背景技术:
输尿管支架是各种良性和恶性泌尿系统疾病治疗中最常用的工具,其作用包括内支撑及内引流,可有效解除上尿路结石、输尿管水肿造成的暂时性上尿路梗阻,预防术后输尿管狭窄和漏尿的发生,利于患侧肾脏功能恢复。输尿管支架常规需留置在患者体内一定时间。然而输尿管支架的使用经常伴随着一些并发症。输尿管支架在留置期间会和体液以及尿液内含有的各种亲水或亲油性基团交联,形成团块,如形成皮壳,导致引流不畅甚至阻塞,需再次更换;输尿管支架的外表面还会刺激周围组织,产生炎症反应,严重的导致和周围组织产生粘连,使置入处变狭窄;当置入时间过长后,细菌、真菌在输尿管支架的内、外表面定植,生长,导致机体感染。输尿管支架置管期间的尿液反流则往往导致患者腰痛、腰酸等,也会增加尿路感染的风险。这些并发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患者的疾病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中国专利文献cn201020509411.0,公告日2011.03.02,公开了一种单向引流输尿管支架管,自上向下顺次由肾盂段、输尿管段、输尿管膀胱连接段和膀胱段组成,在输尿管膀胱连接段的导管内设有单向引流装置,所述单向引流装置为一个具有弹性的长方形橡胶扁管,其开口端撑开为圆形,固定在输尿管膀胱连接段的导管内壁上,闭合端置于膀胱段侧,上下管壁重叠闭合在一起。该实用新型的单向引流输尿管支架管正确留置于体内后,尿液只能从肾盂和输尿管引流进膀胱,膀胱内尿液无法向肾盂和输尿管返流。中国专利文献cn201420827018.4,公告日2015.06.17,公开了一种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包括一中空管体,所述中空管体具有直管段、第一卷曲段和第二卷曲段,于所述第一卷曲段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绕所述第一卷曲段的管壁、且可完全覆盖所述出尿口的弹性管状膜,于所述弹性管状膜上设有至少一个当所述弹性管状膜内部压强大于外部压强时张开的开口。该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抗反流输尿管支架管在其第一卷曲段的出尿口外侧设置了弹性管状膜,当弹性管状膜内部的压强大于外部的压强时,该开口张开,由输尿管支架管内流出的液体可通过该开口排出;当弹性管状膜外部的压强大于内部的压强时,该开口闭合,从而避免膀胱内的尿液反流回到肾盂内,造成对患者的二次伤害。但是这两种输尿管支架都是通过增加组件来达到抗反流的目的,一方面如若组件形变则造成抗反流作用大大减弱,另一方面组件增加了与体液或尿液的接触面,容易引发堵塞和感染。
综上所述,亟需一种能够有效抗反流,尤其是避免与体液、尿液接触以防止引流不畅、组织粘连和病菌感染的输尿管支架。但目前未见相关报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抗反流,尤其是避免与体液、尿液接触以防止引流不畅、组织粘连和病菌感染的输尿管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输尿管支架,所述的输尿管支架为管状体,依次设有肾端部分、输尿管部分和膀胱端部分;所述的肾端部分呈卷曲状,远端端面是开口的;所述的膀胱端部分也呈卷曲状,近端端面是封闭的;所述的肾端部分和输尿管部分的内部都是中空的,且外壁设有若干交错排列的引流孔;最近端的引流孔与膀胱端部分的距离为3-10cm;所述的输尿管支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有疏水疏油层。
所述的疏水疏油层厚度为50-200nm。
所述的输尿管支架直径为1-3mm。
相邻引流孔距离为0.5-1mm,所述的引流孔直径为0.4-1mm。
所述的膀胱端部分的近端端面呈曲面状。
本发明优点在于:
1、本发明的输尿管支架表面设有疏水疏油层,其在输尿管支架的表面形成一道保护膜,将体液、尿液与输尿管支架相隔离,防止输尿管支架的表面附着其中的纤维蛋白、结石等而堵塞,避免了引流不畅和更换支架的麻烦,同时避免了输尿管支架和周围组织粘连、产生炎症反应和置入处变狭窄的风险,并且还具有防止病菌定植的抗感染效果。且所述的疏水疏油层厚度为50-500nm,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能与输尿管支架的表面牢固结合,并且不会使输尿管支架外直径过大而影响抗反流效果和增加置入难度,也不会使输尿管支架的内直径过小而导致引流不畅。
2、本发明的输尿管支架其膀胱端部分是完全封闭的,引流孔和膀胱端部分有一定的距离,且输尿管支架整体直径较小,因此能有效防止膀胱内尿液反流,且保证了较高的引流效率。
3、膀胱端部分的近端端面呈曲面状,可避免对患者造成损伤。
4、肾端部分和膀胱端部分都呈卷曲状,可有效防止输尿管支架移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输尿管支架结构示意图。
图2是疏水疏油层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附图中涉及的附图标记和组成部分如下所示:
1.肾端部分2.输尿管部分
3.膀胱端部分4.引流孔
5.疏水疏油层
实施例1
请参见图1,图1是本发明的输尿管支架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输尿管支架整体为细长管状体,直径为1-3mm,依次设有肾端部分1、输尿管部分2和膀胱端部分3。所述的肾端部分1呈卷曲状,远端端面是开口的。所述的膀胱端部分3也呈卷曲状,近端端面是封闭的,端面呈半球形的曲面状。所述的肾端部分1和输尿管部分2的内部都是中空的,且外壁设有交错排列的引流孔4,相邻引流孔距离为0.5-1mm,引流孔4的直径为0.4-1mm。最近端的引流孔4距离膀胱端部分3的距离为3-10cm。
请参见图2,图2是疏水疏油层结构示意图。所述的输尿管支架的内表面和外表面均设有疏水疏油层5,所述的疏水疏油层5厚度为50-200nm。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疏水疏油层5的作用是在输尿管支架的内、外表面形成一道保护膜,将体液、尿液与输尿管支架的表面相隔,防止了体液、尿液直接和其接触,进而防止输尿管支架的表面附着其中的纤维蛋白、结石等而堵塞,避免了引流不畅和更换支架的麻烦;还避免了输尿管支架和周围组织粘连、产生炎症反应和置入处变狭窄的风险,并且具有防止细菌、真菌定植,达到抗感染的效果。所述的疏水疏油层厚度优选为50-500nm,该规格经临床验证表明可以起到良好的隔离作用,能与输尿管支架的表面牢固结合,并且不会使输尿管支架的外直径过大而降低抗反流效果和增加置入难度,也不会使输尿管支架的内直径过小而导致引流不畅。所述的疏水疏油层5优选为具有超疏水疏油性的复合纳米涂层,其材料可以为含氟纳米聚合物,例如氟碳纳米聚合物、氟硅烷纳米聚合物、氟钼纳米聚合物等,可采用等离子体镀膜技术使之沉积于输尿管支架的表面。所述的膀胱端部分3的近端端面设置为封闭的,且其外壁是完全封闭的,可以有效防止膀胱内的尿液通过输尿管反流。所述的输尿管支架的直径设置为1-3mm,直径较小,可以减小对于输尿管开口端的刺激,利用输尿管自身的抗反流机制发挥抗反流作用。所述的肾端部分1的远端端面是开口的,且外壁设置引流孔4,均是用于引流尿液,所述的引流孔4交错排列,且直径设置为0.4-1mm,可显著提高引流效率。最近端的引流孔4距离膀胱端部分3的距离设置为3-10cm,可有效防止输尿管轻微下移造成膀胱内尿液从引流孔4而反流,另一方面还保证了输尿管上具备较多的引流孔4,确保较好的引流效果。所述的肾端部分1和膀胱端部分3均呈卷曲状,可以使本发明的输尿管良好地固定,防止移位。所述的膀胱端部分3的近端端面设置为曲面状,可防止端部损伤患者膀胱组织。
本发明的输尿管支架工作状态下,所述的肾端部分1位于肾脏内,所述的输尿管部分2位于输尿管内,所述的膀胱端部分3则处于膀胱内。其能很好地隔离体液、尿液,避免对周围组织的刺激和病菌的定植,具备抗反流的功能,引流通畅,能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在器械表面设计疏水疏油层的构思不仅限于本发明。还可应用于以下器械:1、腔内镜,包括消化内镜(胃镜、小肠镜、结肠镜、胆道镜等)、胸腔镜、腹腔镜、膀胱镜和脊柱关节镜等;2、腔内置入物,包括胸腔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导尿管、胆管支架、神经导管、鼻胆管、胃空肠管等;3、血管置入物,主要是各种血管导管、导丝,血管替代物及各种血管支架,血管导管包括各种动静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ecmo置入动静脉导管等,血管替代物包括各种人工血管,血管支架包括置入血管的各种支架,如心脏冠脉支架等。达到隔离体液或引流物或营养液或血液的目的。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