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94211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压缓释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用品的不断更新,留置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安全的穿刺工具。它操作简便,可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及减轻病人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每次输注完毕后,如果直接从留置器械上拔除针管或锥头或输液器的外接接头,将形成一个空腔,导致负压,引起血液回流进入留置器械内,形成血栓堵塞,造成留置器械报废,因此常使用正压接头来防止血液回流堵塞。

使用中需要通过正压接头输入液体时,用输液器的外接接头下压正压接头的活塞芯杆,活塞芯杆与外壳之间形成一条柱通道;当停止输液需要拔除外接接头时,由于正压接头内设置弹性结构,弹性结构会变形推动内轴恢复原状并隔断柱通道,在拔下输液外接接头时,因活塞芯杆的恢复,内部体液会即时向前排出,后续再没有液体向前排出从而形成血栓及堵塞,传统的正压接头不能有效地预防血栓的形成。

因此市场上出现了能够持续提供正压的留置针,如专利号为201520591421.6的专利,公开了一种能够持续提供正压防血栓静脉留置针,其通过设置三通接头,在三通接头不同的接口分别独立地实现输液和正压微渗。使用过程中,在持续正压供液装置装在三通接头之前,医护人员单独地操作持续正压供液装置吸入液体,再把持续正压供液装置装在三通接头上,实现持续正压供液装置内部的液体往三通接头的输出口正压微渗出来,从而防止形成血栓,这样的操作麻烦,要人工外接正压装置,给医护人员带来使用不方便,而且完成输液之后不能够及时地在三通接头内形成正压,造成血液回流,影响医疗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正常输液,在非输液时能够实现正压微渗防止血栓形成,且输液与正压微渗自动切换的正压缓释接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正压缓释接头,包括中空的外壳、设在外壳内部的活塞和封堵组件,外壳的上端为输入口,外壳的下端为输出口;

活塞封住输入口,封堵组件与外壳内壁之间密封连接,活塞与封堵组件之间形成正压腔,外壳的内部设置有对封堵组件朝正压腔施力的弹性件,外壳的内部固定有柱体,柱体内部设有柱通道,柱通道的上端部穿过封堵组件通至正压腔,柱通道的下端部连通输出口,柱体的上端部侧壁开有通液孔;柱通道的上端部设置有微渗装置;

正压腔一方面经通液孔通至柱通道,另一方面经微渗装置通至柱通道;

活塞被向下推离输入口则输入口通至正压腔,从而形成输液通道“输入口-正压腔-通液孔-柱通道-输出口”;撤去对活塞的下推力则活塞恢复封住输入口,封堵组件在弹性件作用下移动至堵住通液孔从而断开输液通道后进一步缓慢压缩正压腔,仅剩下微渗通道“正压腔-微渗装置-柱通道-输出口”。

其中,外壳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密封段和活动段,封堵组件和活塞组合为一整体,活塞包括本体段和设置在本体段上方的过渡段,过渡段的上端部与密封段之间密封连接,本体段与活动段之间密封连接,过渡段中空形成内通道,柱体的上端部穿过本体段连通至内通道,过渡段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正压腔与内通道的贯穿孔,所述通液孔设置在微渗装置下方,本体段内设有密封环,密封环紧套于柱体外壁,密封环能够随活塞沿柱体的轴向滑动,弹性件的一端抵住活塞,弹性件的另一端抵住外壳。

优选的,所述贯穿孔是槽型孔。

其中,过渡段设置有上密封槽,本体段设置有下密封槽,上密封槽连接有用于使过渡段与密封段的内壁密封连接的上密封圈,下密封槽连接有用于使本体段与活动段的内壁密封连接的下密封圈。

其中,密封段过渡到活动段之处设置有分流槽,输入口经过分流槽与正压腔连通。

其中,弹性件套在柱体外,弹性件的一端抵住封堵组件,弹性件的另一端抵住外壳,弹性件是由弹性高分子材质制成的,或者弹性件为压缩弹簧。

其中,所述活塞的顶面为斜面以便于形成输液口。

其中,外壳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壳本体和下连接座,下连接座设置有输出孔,柱体的下端部插接固定于输出孔。

其中,壳本体与下连接座之间焊接固定,或者壳本体与下连接座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来固定连接。

其中,外壳内壁与柱体外壁之间、结合封堵组件与下连接座之间形成活动空间,下连接座设置有连通活动空间与外界的排气孔。

其中,该正压缓释接头还包括护帽,护帽与外壳的输入口之间通过螺纹连接,护帽内为可有消毒药棉或无消毒棉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使用时把外接液输液器与输入口连接,推动活塞往下运动,直至解除活塞对输入口的封堵,此时输入口与正压腔连通,外接输液器的液体依次经过输入口、正压腔、通液孔、柱通道和输出口。当输液结束后,撤去对活塞的下推力,活塞恢复封住输入口。此时正压腔内充满了液体,在弹性件的作用下,封堵组件在弹性件作用下移动至封住通液孔从而断开输液通道后进一步缓慢压缩正压腔,仅剩下微渗通道“正压腔-微渗装置-柱通道-输出口”,持续微渗时间长,能够有效防止静脉留置针在停止输液状态时血栓的形成,不需要医护人员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冲管,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病人的冲管费用。本发明既能够实现正常输液,又能够在非输液时在接头内部形成微渗通道,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并且撤离外接输液器之后就立刻自动切换至正压微渗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回流,无需医护人员另行操作,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初始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在插入外接接头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在保持持续正压微渗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的活塞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护帽1;

外壳2、输入口21、输出口22、壳本体23、密封段231、活动段232、下连接座24、输出孔241、排气孔242;

活动空间3;

活塞4、本体段41、下密封槽411、过渡段42、上密封槽421、内通道43、贯穿孔44、挡板45;

柱体5、柱通道51、通液孔52;

弹性件6;

正压腔7;

微渗装置8、导管81、渗液纤维柱82;

密封环9;

外接接头10。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正压缓释接头,如图1至图5所示,包括中空的外壳2、护帽1和设置在外壳2内部的活塞4,活塞4可在外壳2内滑动,外壳2的上端为输入口21,外壳2的下端为输出口22,护帽1与输入口2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从而盖住输入口21。外壳2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壳本体23和下连接座24,壳本体23包括上下依次设置的密封段231和活动段232,密封段231的直径比活动段232的直径小。下连接座24设置有输出孔241用于连通外接的留置针,壳本体23与下连接座24之间焊接固定,或者壳本体23与下连接座24之间设置有卡接结构来固定连接。外壳2内壁与柱体5外壁之间、结合活塞4与下连接座24之间形成活动空间3,下连接座24设置有连通活动空间3与外界的排气孔242,避免活动空间3形成真空,从而保障活塞4在壳体内部顺利滑动。外壳2的内部有柱体5,柱体5的下端部插接固定于输出孔241,柱体5内部设有柱通道51,柱通道51的下端部连通输出口22。

如图1所示,柱体5套设有能够给活塞4提供朝密封段231方向的恢复力的弹性件6;弹性件6的一端抵住活塞4的下端,弹性件6的另一端抵住下连接座24,实际中还可以在外壳2的内部设置凸起来供弹性件6下端抵住,但这样较难装配,因此优选让弹性件6抵住下连接座24,装配更加方便。弹性件6是弹性高分子材质的套管,或者弹性件6为压缩弹簧。弹性件6优选为弹性高分子材质的套管,这样整个接头就不存在金属,适合用于核磁共振领域,使用方便。当然弹性件6也可以是用金属的材质的弹簧。甚或是注塑成型的塑胶材质的弹簧也可以。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活塞4包括本体段41和设置在本体段41上方的过渡段42,本体段41和过渡段42为组合为一整体,实际中可以为非一体的组合结构,本体段41与活动段232相匹配,过渡段42与密封段231想匹配,活塞4的纵截面呈“凸”状。过渡段42的顶面倾斜设置以便于形成输液缺口。过渡段42设置有上密封槽421,上密封槽421连接有用于使过渡段42的上端部与密封段231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的上密封圈,本体段41设置有下密封槽411,下密封槽411连接有用于使本体段41的外侧壁与活动段232的内壁之间密封连接的下密封圈。如图1和图2所示,活塞4与活动段232之间形成正压腔7,过渡段42中空形成内通道43,过渡段42的侧壁设置有连通正压腔7与内通道43的贯穿孔44,贯穿孔44是槽型孔或者圆孔,优选为沿轴向的槽型孔,因为在输液之前,需要通过通液把内通道43里头的空气排出,圆形的孔容易被液体封堵,导致不能够把内通道43的空气排出,而槽型孔更便于排气。柱体5的上端部穿过本体段41连通至内通道43,柱通道51的上端部设置有连通正压腔7与柱通道51的微渗装置8,能够形成依次经过正压腔7、贯穿孔44、内通道43、微渗装置8和柱通道51的微渗通道。微渗装置8包括固定在柱体5的上端的导管81和装配于导管81内的渗液纤维柱82,渗液纤维柱82的直径为0.1-1mm。导管81与内置的渗液纤维柱82采用直接挤塑或压注制备而成,生产加工工艺简单。渗液纤维柱82在能够在正压作用下缓慢进行微量液体渗透,渗液纤维柱82可以为棉线或者其它材料可渗透的纤维柱。

柱体5的上端部侧壁开有连通正压腔7与柱通道51的通液孔52,通液孔52设置在微渗装置8下方,本体段41内设有密封环9,密封环9紧套于柱体5外壁,活塞4下端设置有挡板45用于把密封环9固定于活塞4,密封环9能够随活塞4沿柱体5的轴向滑动,密封环9向上移动能够封堵通液孔52,向下移动能够解除对通液孔52的封堵。密封段231过渡到活动段232之处设置有分流槽,分流槽能够对活塞4下行限位,活塞4的上端不用完全推到活动段232,上密封圈退到分流槽时,液体就从能够从分流槽流入到正压腔7。

使用过程中,需要输液时,先把护帽1拧下来,如图1所示,然后把外接液输液器的外接接头10插入密封段231内部,推动活塞4往下运动,弹性件6被压缩,直至上密封圈退到分流槽时,此时正压腔7不再被活塞4封堵,外接接头10与正压腔7连通,如图2中虚线箭头所示,外接输液器的液体依次经过外接接头10、输入口21、密封段231、分流槽、正压腔7、通液孔52、柱通道51和输出口22,当看到有液体从输出口22后,即已经把接头内部的空气从输出口22排出,然后再把下连接座24连接到外接留置针进行输液。当输液结束后,拔出外接接头10停止输液,在输入口21拧紧护帽1,形成如图3所示结构。在弹性件6的作用下,弹性件6驱动活塞4向上移动恢复对正压腔7封堵,同时密封环9亦向上移动封堵通液孔52。此时正压腔7内充满了液体,如图3所示,接头内部形成依次经过正压腔7、贯穿孔44、内通道43、微渗装置8、柱通道51、外接留置针的微渗通道,可以持续微渗24小时以上,可以免除了医护人员每隔6小时冲洗一次,能够有效防止静脉留置针在停止输液状态下血栓的形成,不需要医护人员按照一定时间间隔进行冲管,大大减少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降低了病人的冲管费用。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的正压缓释接头既能够实现正常输液,又能够在非输液时在接头内部形成微渗,有效防止血栓形成,并且停止输液之后就自动切换至正压微渗状态,最大限度地减少血液回流,无需医护人员另行操作,大大降低了医护人员的工作强度。

实际中,活塞和封堵组件不一定是组合为一整体的,活塞封住输入口,封堵组件与外壳内壁之间密封连接,活塞与封堵组件联动,活塞可以通过弹性件6复位,也可以是自带自动复位的结构,在此不一一赘述。只要能够实现本发明本质功能均在本发明保护范围之内,能够形成输液通道“输入口-正压腔-通液孔-柱通道-输出口”,撤去对活塞的下推力停止输液后,能够自动堵住通液孔52断开输液通道,进一步缓慢压缩正压腔,仅剩下微渗通道“正压腔-微渗装置-柱通道-输出口”,提供持续的正压微渗。能够实现输液与正压微渗自动切换的方案均在保护范围之内。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