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551411发布日期:2019-04-30 18:18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社会快节奏的发展使得大多人群的压力不断增加,从上班族就可以看得出来,白天繁忙的工作,晚上只能寻求各种方式放松。不正常的作息,不正常的饮食,长期对着电脑不动,引发了不少病患,其中由肠胃消化系统功能下降引发的胃病、肠病就是主要病状之一。要想避免患上此类病,就必须从改善肠胃消化系统功能着手。现在市面上有相当多改善肠胃消化系统功能的药物,如莫沙比利、吗丁啉、奥美拉唑等。此类西药在使用初期有一定治疗效果,若长期使用,会使人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副作用,能使人产生不良反应,危害人体健康。本发明能有效的克服这种不足,纯中药制成,无副作用,无耐药性,安全可靠。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出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采用中药治疗存在的上述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它由如下重量份组成:肉苁蓉30-40份,当归20-30份,石榴皮13-18份,枳壳13-15份,火炭母14-17份,松针10-15份,鹅不食草5-10份,扭肚藤10-14份,山楂5-15份。

进一步的,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它由如下重量份组成:肉苁蓉38份,当归26份,石榴皮15份,枳壳13份,火炭母16份,松针12份,鹅不食草6份,扭肚藤13份,山楂8份。

进一步的,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它由如下重量份组成:肉苁蓉36份,当归21份,石榴皮14份,枳壳14份,火炭母15份,松针12份,鹅不食草6份,扭肚藤11份,山楂8份。

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如下:按比例取上述石榴皮,枳壳,火炭母,松针,鹅不食草,扭肚藤,山楂,肉苁蓉,当归药材,每公斤药量加5公斤水加热回流煎煮两至三次,每次1-1.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取蔗糖适量制成糖浆,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灌装,即得口服液。

本发明各中药原料的方解如下:

松针:祛风燥湿,解毒,安五脏;

鹅不食草:解毒止痢,通郁去寒;

山楂: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道;

决明子:清肝火、祛风湿、润肠通便、促进肠动力。

各味药的寒、温和用量,力求合理平衡,不温不寒。

全方寒热并用,补泻同施,补肾不滋腻,不助火,通泄不伤阴,不损阳,使肾精气充盈,肠道润泽,便通腑气下降,气血上荣于面,则诸症可解。在对便秘、面色晦暗,或见色素沉着等病症的治疗方面有着显著的效果。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成分科学合理,利用中草药自身功效达到改善肠胃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无副作用,无耐药性,尤其适合需长期使用,慢慢调理的病人,本发明生产过程简单,没有污染;使用方法简单,简单易用,且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减轻人们经济负担。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

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它由如下重量份组成:肉苁蓉38份,当归26份,石榴皮15份,枳壳13份,火炭母16份,松针12份,鹅不食草6份,扭肚藤13份,山楂8份,所述中药制剂制备方法如下:

按比例取上述石榴皮,枳壳,火炭母,松针,鹅不食草,扭肚藤,山楂,肉苁蓉,当归药材,每公斤药量加5公斤水加热回流煎煮两至三次,每次1-1.5小时,滤过,滤液合并,取蔗糖适量制成糖浆,与上述药液合并,静置,滤过,灌装,即得口服液。

或者按比例取上述石榴皮,枳壳,火炭母,松针,鹅不食草,扭肚藤,山楂,肉苁蓉,当归药材,分别洗净后晒干,用粉碎机粉碎,过50目筛,按比例将各粉碎物合并,装入透气的纤维袋中,每包重量2-5克,制成袋泡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提出了促进消化的中药制剂及制备方法,它由如下重量份组成:肉苁蓉30‑40份,当归20‑30份,石榴皮13‑18份,枳壳13‑15份,火炭母14‑17份,松针10‑15份,鹅不食草5‑10份,扭肚藤10‑14份,山楂5‑15份,本发明成分科学合理,利用中草药自身功效达到改善肠胃消化系统功能的目的,无副作用,无耐药性,尤其适合需长期使用,慢慢调理的病人,本发明生产过程简单,没有污染;使用方法简单,简单易用,且原料来源广,价格低,减轻人们经济负担。

技术研发人员:姜巧云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姜巧云
技术研发日:2017.10.23
技术公布日:2019.04.30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