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81296阅读:125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支架,能够对使用者的脚踝进行固定,协助其进行行走。



背景技术:

在生活中,由于意外情况,行人在特定情形下扭伤脚踝后无法进行行走,尤其对于骨折的状况而言,通常医生在进行检查后,会对其进行石膏板固定,以保护受伤部位。

对于需要独立行走的患者而言,其在佩戴石膏板的情形下,由于对脚面进行了全方位包裹,容易导致透气性不佳,而且医生的经验水平不一,固定方式也不完全统一,给患者在行走过程中带来了困扰。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在保护受伤部位的前提下,能够为患者行走提供方便。

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包括相互平行的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和第三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设有第一支撑机构,能够调整二者之间的间距;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架之间设有第二支撑结构,所述第二支撑结构能够相对进行转动,带动第三固定架相对于第二固定架进行摆动;在所述第三固定架上装有连接板;所述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上通过定位板连接有拉绳。

作为优选,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结构相同,其本体为圆环,在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所述第三固定架为所述第一固定架的一半,其本体为半圆环,在表面也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相套接的第一圆管和第二圆管,所述第一圆管的顶端与第一固定架相连接,第二圆管的底端与第二固定架相连接,在所述第一圆管的底部外围和第二圆管的外围设有圆孔,通过螺钉将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第二圆管相连接。

更进一步地,开设于第二圆管上的圆孔孔径大于所述所述第一圆管上的圆孔孔径,在第二圆管的圆孔的内壁焊接或者粘结有螺母,所述第一圆管上的圆孔与螺母的内径相一致。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U型结构的承口,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固定杆,在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套接有插接件,连接杆将所述插接件与所述承口相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插接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承口上开设有与其相一致的通孔,连接杆穿过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承口上的通孔,连接杆的两端分别通过螺母限位,所述插接件的外围与所述承口的内壁具有一定的间隙。

作为优选,在所述第三固定架的通孔上穿设螺栓,螺栓相对设置并定位在通孔上,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架上。

进一步地,定位杆通过螺母与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相连接,在定位杆上开设有通孔,拉绳连接在通孔上。

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第一支撑机构能够调整第一固定架与第二固定架之间的距离,满足不同身高的需求,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将脚中放置在连接板上,前脚掌可以着地,利用滚轮以及第三固定架相对于第二固定架向前的摆动,能够为患者行走提供方便,采用该固定架能够提供稳定的支撑,以满足其独立行走的需求。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

图1是本实施例所提及的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一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所提及的第二支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数字表示如下:

1、第一固定架;2、第二固定架;3、第三固定架;4、第一圆管;5、第二圆管;6、螺钉;7、螺母;8、支撑杆;9、承口;10、固定杆;11、插接件;12、连接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实施例:

一种用于固定脚踝的支架,包括第一固定架1、第二固定架2和第三固定架3,所述第一固定架1、所述第二固定架2和所述第三固定架3相互平行,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架位于顶部,所述第二固定架位于中间,所述第三固定架位于底部,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架之间分别连接有支撑机构,能够用于调整彼此之间的高度差,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

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的结构相同,其本体为圆环,在表面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未示出),若干个第一支撑机构连接于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支撑机构能够调整二者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圆管4和第二圆管5,其中所述第一圆管4与所述第二圆管5相套接,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圆管套在所述第二圆管的外围,其中,所述第一圆管的顶端外围设有螺纹,顶端穿过所述第一固定架上的圆孔,通过螺母旋拧在所述第一固定架上,能够将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一圆管相连接,同样的道理,在所述第二圆管的底端外围也设有螺纹,其中底端先旋拧入螺母,然后将超出螺母的部分插入至所述第二圆管的通孔内,再用另一螺母旋拧在所述第二圆管上,利用上下两个螺母将所述第二圆管固定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上,其目的在于,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相对底部的受力较大,采用两个螺母固定所述第二圆管,能够有效防止第二圆管在所述第一圆管内晃动。

在所述第一圆管的底部外围设有圆孔,在所述圆孔上设有螺钉6,在所述第二圆管上设有与所述第一圆管相对应的圆孔,圆孔沿着所述第二圆管的长度方向分布,通过将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第二圆管上的圆孔相对应,利用所述螺钉旋拧入圆孔内,能够将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第二圆管的套接位置锁定,从而确定所述第一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的距离。

其中,开设于第二圆管上的圆孔孔径大于所述所述第一圆管上的圆孔孔径,在第二圆管的圆孔的内壁焊接或者粘结有螺母7,所述第一圆管上的圆孔与螺母的内径相一致,将螺钉穿过所述第一圆管上的圆孔旋拧至第二圆管上时,通过利用第二圆管的内壁的螺母能够进行二次锁紧,稳定固定所述第一圆管与所述第二圆管。

所述第三固定架为所述第一固定架或者所述第二固定架的一半,其本体为半圆环,在该本体的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固定架或者所述第二固定架表面相一致的通孔,在所述第三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之间连接有若干第二支撑机构,所述第二支撑机构能够用于支撑所述第三固定架与所述第二固定架,同时能够带动所述第三固定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架进行一定角度的前后摆动,这里所说的前后摆动是相对于行走的前进方向而决定。

所述第二支撑机构包括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包括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的顶端连接有U型结构的承口9,所述第二连接件包括固定杆10,在所述固定杆的顶端套接有插接件11,所述插接件11与所述固定杆10通过旋拧方式连接,所述插接件上开设有通孔,所述承口上开设有与其相一致的通孔,连接杆穿过所述插接件和所述承口上的通孔,在连接杆的外围设有螺纹,两端通过螺母旋拧。

所述承口与所述插接件配合后,二者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通过利用间隙和连接件,能够使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相对转动,转动的中心为所述连接杆12。

为了能够使所述第三固定架相对于所述第二固定架进行相对的摆动,所述第二连接件的固定杆的底端插过所述第三固定架上的通孔,并利用上下两个螺母旋拧至固定杆,能够使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三固定架相连接;同样的道理,将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底端穿过所述第二固定架的通孔,并利用螺母旋拧在所述第二固定架上,能够使所述第二固定架与第一连接件相连接。

在所述第三固定架的通孔上穿设螺栓,螺栓相对设置,将连接板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三固定架上;在所述第一固定架和所述第二固定架上分别连接有定位杆13,所述定位杆通过螺母与第一固定架、第二固定架相连接,定位杆上连接有拉绳,在此,可以在定位杆上开设通孔,利用通孔将拉绳固定在所述定位杆上。

通过以上技术方案,本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过程来实现对脚踝的固定,并协助使用者进行康复,将脚伸入至所述支架内,脚底与连接板相接触,同时,利用拉绳将小腿进行绑定,能够使支架与使用者的身体相连接;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在所述第三固定架的底部通过螺母连接有滚轮,使用者在行走的过程中,可以利用脚尖和滚轮支撑地面,能够利用滚轮向前滚动,协助使用者进行行走;同时,本技术方案所提及的支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身高调整第一固定架和第二固定架的高度,提升使用者的舒适度;另外,通过所述第二固定架与所述第三固定架能够进行摆动,能够为使用者在行走中提供向前或者向后的摆动,降低使用者的负荷,有效保护受伤部位。

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