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732569发布日期:2018-06-19 19:48阅读:462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靠枕,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



背景技术:

传统的泌尿外科经后腹腔镜手术后留置管道患者需去枕平卧6h以及留置管道3d-5d,导致病人不敢轻易或难以在床上活动、翻身,舒适度严重受到影响,且不利于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易导致压疮;另外经后腹腔镜手术后患者留置管道多在腋后线与肩胛下角线,体表十一肋间和十二肋下位置,采取材质多为软的硅胶材质,易打折受压导致引流不畅,影响术后康复。

目前,没有专门适用于所有经后腹腔镜下留置管道手术患者的枕头,术后翻身多用普通枕头代替。虽然有适用于肾造瘘术后的靠枕,但是尺寸统一固定,即使是肾造瘘手术后患者也存在高矮胖瘦,凹槽不能很好契合,引流管放置存在问题,不利于引流,易受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能适用左右侧体位经后腹腔镜下术后所有留置管道患者,利于留置管道充分引流,减少术后留置管道受压受折,易于观察引流管色质量,利于术后恢复;且靠枕尺寸可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调节,使舒适度以及契合度大大提高,适用范围更广。

本实用新型为达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包括靠枕本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靠枕本体一侧具有一外倾斜面,整体形成斜坡结构,该靠枕本体上端开设有一凹槽,该凹槽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且该凹槽底面为沿外倾斜面方向倾斜的内倾斜面。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的内倾斜面呈等腰梯形,且该内倾斜面沿外倾斜面方向依次增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外倾斜面上设置有若干乳胶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靠枕本体主要由枕套及设置于枕套内的枕芯组成,该枕套侧边设置有拉链。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靠枕本体外包覆有一防水布。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若干斜面增加垫。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靠枕本体的长度为患者肩部到1/3大腿位置处之间的距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该靠枕能适用左右侧体位经后腹腔镜下术后所有留置管道患者,留置管道引流顺畅,利于其充分引流,减少术后留置管道受压受折,易于观察引流管色质量,利于术后恢复;且靠枕尺寸可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调节,使舒适度以及契合度大大提高,适用范围更广。

上述是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以下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靠枕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靠枕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到预定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说明。

请参照图1与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提高后腹腔镜手术患者留置管道舒适度的新型靠枕,包括靠枕本体1,所述靠枕本体1一侧具有一外倾斜面11,整体形成斜坡结构,该靠枕本体1上端开设有一凹槽12,该凹槽12由上至下依次增大,且该凹槽12底面为沿外倾斜面11方向倾斜的内倾斜面121。本实施例凹槽12可用于容置留置管道,且凹槽12的大小尺寸,能适用左右侧体位经后腹腔镜下术后所有留置管道患者,利于留置管道的充分引流;且可以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调节尺寸,使舒适度以及契合度大大提高。

同时,所述凹槽12的内倾斜面121呈等腰梯形,且该内倾斜面121沿外倾斜面11方向依次增大。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外倾斜面11上设置有若干乳胶垫,可以根据不同体型相应增加靠枕高度。

所述靠枕本体1主要由枕套及设置于枕套内的枕芯组成,枕头套选择优质透气棉料,具有一定的防水防汗液防血迹的作用,枕芯为高密度海绵一次成型,该枕套侧边设置有拉链。且该靠枕本体1外包覆有一防水布,防水布可以有效防止汗液或者术后血迹污染枕头,造成交叉感染。

本实施例靠枕还包括若干斜面增加垫,通过斜面增加垫,可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进行调节靠枕高度。

所述靠枕本体1的长度为患者肩部到1/3大腿位置处之间的距离,靠枕本体1对肩颈部、腰腿部有支撑作用,舒适度明显增加。

本实施例靠枕本体1的材质选择优质海绵,不易变形,使用中可以很好的固定体位,减少管道受折受压的可能。

本实用新型的重点主要在于,该靠枕能适用左右侧体位经后腹腔镜下术后所有留置管道患者,留置管道引流顺畅,利于其充分引流,减少术后留置管道受压受折,易于观察引流管色质量,利于术后恢复;且靠枕尺寸可根据不同体型患者调节,使舒适度以及契合度大大提高,适用范围更广。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作任何限制,故采用与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相同或近似的技术特征,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