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09684发布日期:2018-11-13 20:25阅读:563来源:国知局
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具,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面部烧伤及口周整形术后的小口畸形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之一,小口畸形不仅影响美观,而且因为开口度的减小,还影响发音和进食。针对这类小口畸形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目前临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经过手术治疗后仍会遗留瘢痕的挛缩,如果没有有效的控制,患者需要经历多次手术才能达到一定的开口度。而且小口开大手术后由于有手术切口因而小口畸形极易复发,临床甚至经手术3次仍然复发。为了维持手术效果,保持开口度,通常是采用患者口含药瓶等撑大嘴巴开口,但是这种方式存在以下缺点:1.患者不便呼吸;2.有唾液流出,不便护理,同时也影响患者的卫生形象。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实现对口腔周围组织良好的撑开作用,保持一定开口度,预防小口畸形的发生,维持手术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其构成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开口板和魔术贴,每个开口板由放入患者口内的开口板前端和置于患者口外的开口板后端两部分构成,开口板前端的端头为半椭圆形,开口板后端的边缘为圆弧形;魔术贴的钩面固定在开口板后端上,魔术贴的毛面粘贴于魔术贴的钩面上。

上述的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中,准确的说,魔术贴的毛面在使用时是横行绕患者头部一周后粘贴于魔术贴的钩面上。

前述的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中,开口板可采用可塑性材料,如塑料、不锈钢或碳钢制成。

前述的预防及控制烧伤后瘢痕挛缩导致的小口畸形开口器中,开口板优选由可塑性热塑板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置于患者口中,可以扩张患者的口轮匝肌及口腔周围组织,预防小口畸形的发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点:(1)对于口周瘢痕病人早期应用,可以预防小口畸形,避免手术矫形。(2)对于小口畸形患者,手术矫形后应用,可以维持手术效果,保持开口度,减少手术次数。(3)患者戴用舒适,松紧及舒适度可以由患者自行调节,佩戴、取出方便。(4)患者佩戴该器具,上下唇可以闭合,无流涎现象,便于患者护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端口局部结构示意图。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如图1、2所示,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开口板1和魔术贴2,每个开口板1由放入患者口内的开口板前端3和置于患者口外的开口板后端4两部分构成,开口板前端3的端头为半椭圆形,开口板后端4的边缘为光滑圆弧形;魔术贴2的钩面固定在开口板后端4上,魔术贴2的毛面粘贴于魔术贴2的钩面上。开口板1由可塑性热塑板制成,也可采用其他可塑性材料如塑料、不锈钢、碳钢等制成。

制作时,取可塑性热塑板(长*宽为:8-10厘米*2-3厘米)两块作为开口板1,将拟放入患者口内的开口板前端3端头修剪成半椭圆形,热水浸泡后,边缘往长轴方向中线对折塑形,沿两口角放置,进一步塑形,将拟置于患者口外的开口板后端4边缘修整成光滑圆弧形,将魔术贴2的钩面贴于开口板后端4上,魔术贴2的毛面粘贴于魔术贴2的钩面上。

使用时,先将魔术贴2的毛面从魔术贴2的钩面上撕开,然后将开口板前端3放入患者口内,开口板后端4置于患者口外,再将魔术贴2的毛面横行绕患者头部一周后粘贴于魔术贴2的钩面上,固定即可。通过调整魔术贴2的毛面与魔术贴2的钩面粘贴位置,可以实现松紧及舒适度的灵活调节,使患者佩戴舒适。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做出的各种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