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极插座套筒和电极插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17107发布日期:2019-01-15 23:06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电极插座套筒和电极插座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极插座套筒和电极插座组件。



背景技术:

传统的植入式神经刺激电极通常包括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有时需要在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之间引入一根延伸导线。延伸导线可以弥补电极导线直接与脉冲发生器连接长度不够的问题。延伸导线也可以解决电极导线电极端与脉冲发生器顶盖之间的接口不匹配的问题。延伸导线通常包括插座端,插座端用于插入电极导线,并与延伸导线对接。在插座端的外面通常会套设一个套筒用以保护和连接电极导线和延伸导线。通常为方便在套筒中插入电极导线,电极导线与套筒常常采用间隙配合结构。但是当电极植入组织时,常常存在液体通过套筒渗漏至插座端的风险,容易造成故障。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电极导线、延伸导线植入组织时,插座端容易渗入液体的问题,提供一种电极插座套筒和电极插座组件。

一种电极插座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用于插入电极导线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用于插入延伸导线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内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通过变径结构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周侧靠近所述变径结构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表面的第一环状凸缘。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周侧远离所述变径结构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环状凸缘。

一种电极插座组件,包括延伸导线,所述延伸导线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插座端、延长段以及插头端,还包括权利要求所述的电极插座套筒,所述第二容腔用于收纳所述插座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端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电极导线的导线容腔,所述导线容腔内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所述插座端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极导线的电极固定部,所述电极固定部设置于所述导线容腔内,并与所述连接件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固定部为开设于所述插座端的螺纹盲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导线容腔内壁设置有多个环状密封凸起,所述多个环状密封凸起与所述多个连接件交替间隔设置。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电极插座套筒,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有用于插入电极导线的第一容腔。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有用于插入延伸导线的第二容腔。所述第一容腔和所述第二容腔连通。所述第一容腔内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结构。当所述电极导线插入所述第一容腔时,所述环状凸起结构能够挤压所述电极导线的周面,使所述环状凸起结构与所述电极导线紧密接触,从而实现了所述第一容腔与所述第二容腔之间的密封。因此,所述环状凸起结构可以防止液体从所述第一容腔进入所述第二容腔。所述环状凸起结构可以避免电极插座套筒内部的元件由于液体渗入造成损坏,减少电极出现故障的概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座套筒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座组件结构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座组件中的延伸导线局部剖面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极插座套筒与插座端配合的剖面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电极插座套筒10、第一连接部110、第一容腔111、第一限位结构112、第一环状凸缘113、环状凸起结构114、第二连接部120、第二容腔121、第二限位结构122、第二环状凸缘123、变径结构130、电极插座组件20、延伸导线200、插座端210、导线容腔211、连接件212、电极固定部213、螺纹盲孔214、环状密封凸起215、螺钉216、弹性元件217、延长段220、保护管221、保护套222、插头端230、输入触点231、隔离环2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及技术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描述。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极插座套筒10。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连接部110和第二连接部120。所述第一连接部110设置有用于插入电极导线的第一容腔111。所述第二连接部120设置有用于插入延伸导线200的第二容腔121。所述第一容腔111和所述第二容腔121连通。所述第一容腔111内壁设置有至少一个环状凸起结构114。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为多个。所述第一容腔111和所述第二容腔121可以为圆柱形空腔,也可以为横截面为椭圆形、封闭的弧线形等形状的空腔。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可以由良好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优选地,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可以由硅橡胶制成。

可以理解,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的轴线与所述第一容腔111的轴线不等于90°。优选地,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的轴线可以与所述第一容腔111的轴线重合或平行。当所述电极导线插入所述第一容腔111后,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贴合于所述电极导线整个圆周。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具有一定的宽度以增强密封性能。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也可以是两个间隔设置的密封环构成的密封结构。

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在所述第一容腔111内插入电极导线后密封所述电极导线和所述第一容腔111的接触部位。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能够阻止在电极植入人体后液体从所述电极导线的周边经所述第一容腔111渗入到所述电极插座套筒内部。因此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避免电极插座套筒10内部结构因渗入液体造成损坏。因此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减少植入式神经刺激电极出现故障的概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0的直径小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20的直径。所述第一连接部110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20之间通过变径结构130连接。在电极植入人体的过程中,所述变径结构130可以减少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在人体内移动的阻力,并可以减少对人体组织的伤害。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10的外周侧靠近所述变径结构130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112。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2用于绑定手术线并防止手术线脱落。通过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2绑定手术线,可以扎紧插入所述第一容腔111的电极导线,以防止液体通过所述第一容腔111渗入所述第二容腔121。通过手术线在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2绑定所述电极导线,也可以固定所述电极导线和所述第一连接部110的相对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2包括至少一个设置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0表面的第一环状凸缘113。第一限位结构112环绕所述第一连接部110设置。所述第一环状凸缘113可以与所述变径结构130构成凹槽。手术线可以嵌入所述凹槽,不易滑落。可以理解,所述第一环状凸缘113与所述变径结构130的距离以方便缠绕手术线为宜。所述第一环状凸缘113可以为单独的零件,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0一体成型的结构。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状凸缘113可以为在所述第一连接部110的某一个直径两端对应设置的两个凸起结构。通过两个所述凸起结构能够限定手术线的位置,同时可以节省材料。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状凸缘113可以为多个。多个间隔设置的第一环状凸缘113可以增加手术线缠绕的圈数和面积。因此增强了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和所述电极导线贴合紧密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120的外周侧远离所述变径结构13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122。在所述第二限位结构122绑定手术线可以固定插入所述第二容腔121的插座端210,并增强密封性。可以理解,所述第二限位结构122的结构可以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112的结构相似。所述第二限位结构122可以远离所述变径结构130。在远离所述变径结构130的第二限位结构122绑扎手术线可以减少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的径向位移,增强部件之间的稳定性。可以理解,所述第二限位结构122也可以为多个。第二限位结构122为多个时,所述多个第二限位结构122可以间隔设置以增加手术线缠绕的圈数和面积。因此增强了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和插入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的延伸导线(200)贴合紧密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限位结构122包括至少两个间隔设置的第二环状凸缘123。所述间隔设置的两个第二环状凸缘123之间可以还可以设置凹槽。所述凹槽用于进一步限制手术线的位置。

请参见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极插座组件20。所述电极插座组件20包括延伸导线200以及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所述延伸导线200包括依次电连接的插座端210、延长段220以及插头端230。所述第二容腔121用于收纳所述插座端210。

请参见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端210设置有用于插入所述电极导线的导线容腔211,所述导线容腔211内壁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连接件212。所述连接件212可以依次间隔设置。所述插座端210可以作为接头转换部件以适应电极导线的接头。通过所述延伸导线200可以灵活调整电极导线的延伸范围,并方便拆卸收纳。所述电极导线上可以设置有多个信号触点。所述电极导线插入所述导线容腔211后,所述连接件212可以与所述信号触点一一对应设置。所述连接件212可以向所述信号触点传递信号。不同的所述连接件212可以与所述电极导线上不同的信号触点连接。所述连接件212可以由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插头端230可以用于与脉冲发生器连接。所述插头端230可以设置有多个间隔设置的输入触点231。相邻所述输入触点231之间可以设置有隔离环231。所述隔离环231为绝缘材料制成。所述多个输入触点231可以与所述脉冲发生器中的多个信号输出位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延长段220中可以设置有多个与所述输入触点231一一对应连接的用于传递信号的通道。所述通道可以将从所述输入触点231传出的信号传递给一一对应的所述连接件212。所述延长段220的长度可以根据电极插座组件20的使用位置和方式进行调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长段220包括保护管221和保护套222。所述保护管221内可以设置连接线,所述连接线可以将所述输入触点231与所述连接件212一一对应连接。电极导线的远离所述信号触点的一端可以设置有刺激端。所述刺激端可以设置有刺激触点。所述刺激触点与所述信号触点一一对应连接。所述刺激端可以向人体部位发出刺激信号。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座端210还包括至少一个用于固定电极导线的电极固定部213。所述电极固定部213设置于所述导线容腔211内。所述电极固定部213与所述连接件212间隔设置。所述电极固定部213可以通过压紧、夹紧电极导线的方式将电极导线与所述导线容腔211固定。所述电极固定部213可以为具有弹性的材质制成。所述电极固定部213可以与所述导线容腔211一体成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极固定部213为开设于所述插座端210的螺纹盲孔214。所述螺纹盲孔214的底部可以为柔性材料。螺钉216能够通过所述螺纹盲孔214压紧插入所述导线容腔211的电极导线。所述螺纹盲孔214可以相对于所述导线容腔211固定。螺钉216不直接与所述电极导线接触能够防止所述电极导线被损坏。所述柔性材料可以为导电材料。信号可以通过所述电极固定部213传递给电极导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导线容腔211内壁设置有多个环状密封凸起215。所述多个环状密封凸起215与所述多个连接件212交替间隔设置。所述环状密封凸起215用于密封插入所述导线容腔211的电极导线的周面与所述第一容腔111内壁之间的缝隙。所述环状密封凸起215可以为与所述导线容腔211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的直径可以略小于所述电极导线的直径。所述环状密封凸起215的结构可以具有弹性以方便所述电极导线进入所述导线容腔211。多个所述环状密封凸起215可以增强所述导线容腔211内部的密封性能。每个所述连接件212都可以被单独保护。当某个连接件212接触液体后,其它连接件212不会受影响。因此多个所述环状密封凸起215能够提高电极整体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212包括用于压紧电极导线并传递信号的弹性元件217。所述连接件212可以将信号传递给所述弹性元件217。所述弹性组件217可以设置于所述连接件212的端部。所述弹性元件217可以与所述连接件212一体成型,也可以为单独装配的组件。所述电极导线插入所述导线容腔211后,所述弹性元件217被压缩,同时所述弹性组件217也会压紧所述电极导线上对应的触点。所述弹性元件217可以避免接触不良等故障的发生。提高了电极使用的稳定性。

请参见图4,所述电极导线插入所述插座端210后,可以将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套在所述插座端210的外侧。所述电极插座套筒10可以用于保护所述插座端210,并可以用于固定所述电极导线。所述第一容腔111的直径可以略大于所述电极导线的直径,以电极导线能够插入所述第一容腔111为准。所述电极导线可以通过所述第一容腔111进入所述插座端210。所述第二容腔121的直径可以略大于所述插座端210的直径,以所述插座端210能够插入所述第二容腔121为准。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为设置在所述第一容腔111内壁的零件,也可以是与所述第一容腔111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为弹性材质构成。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为与所述第一容腔111一体成型的结构。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的直径可以略小于所述电极导线的直径。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具有弹性以方便所述电极导线进入所述第一容腔111。所述电极导线进入所述第一容腔111后,所述环状凸起结构114可以紧压在所述电极导线的表面,增强了所述电极导线和所述第一容腔111内壁之间的密封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相反,当元件被称作“直接在”另一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