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回缩穿刺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336817发布日期:2018-09-04 21:41阅读:16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穿刺芯,尤其是一种自回缩穿刺芯,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腹腔检查、腹腔手术及其他微创或外科手术中,穿刺器是必不可少的手术器械。穿刺器可以在人体的腹壁中建立进入通道,以便供腹腔镜或其他手术器械(如内窥镜、剪刀、吻合器、导丝、导管、滤器、支架等)进入腹腔内,并提供气体进出的通道,以控制手术所需的气腹,以便进行检查或手术操作。在微创腹腔镜医疗手术开始时,医生一般先在患者腹部划开一个小切口,再将穿刺端的顶点对准划开的小切口用力刺穿腹壁,对腹腔内充入二氧化碳气体制造腹腔镜手术腔道。

现有技术的穿刺芯组件,穿刺端的分离结构一般为薄片式结构,两侧均为锋利状态,穿刺时往复转动穿刺器,左右往复转动的同时向下移动。当刺破腹壁的瞬间,因为惯性作用力,手术医师很难即可停止,稍不慎重,尖锐的穿刺头就会刺入腹腔过深,导致肠管破裂、甚至血管破裂,导致肠穿孔、出血等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临床各地腔镜手术时均有此类事件发生,给腔镜手术推广带来不利,给患者安全造成威胁。

临床需要一种腹腔穿刺器,当刺透腹壁时锐利的穿刺头即刻回缩进入外套管内,避免对腹腔内器官、脏器或血管造成损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回缩穿刺芯,其结构紧凑,能满足穿刺的需求,并在穿刺后能实现保护,使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自回缩穿刺芯,包括穿刺套管以及位于所述穿刺套管内的穿刺体,所述穿刺体的头端具有穿刺尖端,穿刺体的尾端与穿刺操作柄连接,穿刺体头端的穿刺尖端能从穿刺套管的头端穿出,所述穿刺操作柄位于穿刺套管的尾端;还包括运动驱动机构以及尖端锁定保持机构;

通过穿刺操作柄按压穿刺体时,穿刺体穿刺尖端从穿刺套管的头端穿出,以利用从穿刺套管头端穿出的穿刺尖端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在穿刺尖端穿通待穿刺区域时,通过运动驱动机构驱动穿刺套管相对穿刺体运动,以使得穿刺体的穿刺尖端能立即进入穿刺套管内;在穿刺尖端进入穿刺套管内后,利用尖端锁定保持机构使得穿刺体的穿刺尖端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内。

所述穿刺套管的头端端部设有柔性保护套,所述柔性保护套与穿刺套管呈同轴分布;穿刺体与穿刺套管呈同轴分布。

所述尖端锁定保持机构包括能凸出于穿刺体的定位弹性体以及用于收纳所述定位弹性体的弹性体回纳槽,定位弹性体在穿刺体上位于穿刺尖端与穿刺操作柄间;

穿刺套管的内壁设置与定位弹性体适配的弹性体定位槽,在穿刺尖端穿通待穿刺区域且穿刺套管相对穿刺体运动后,定位弹性体的头端能伸入弹性体定位槽内;当定位弹性体的头端能伸入弹性体定位槽内后,再通过穿刺操作柄按压穿刺体时,定位弹性体的头端能始终位于弹性体定位槽内,以使得穿刺体的穿刺尖端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内。

所述运动驱动机构包括套在穿刺体上的弹性推体,弹性推体的头端能伸入穿刺套管内,穿刺操作柄位于弹性推体的尾端外,通过穿刺操作柄按压穿刺体时,能压缩弹性推体,在穿刺尖端穿通穿刺区域时,弹性推体向前推动穿刺套管,以能使得穿刺套管相对穿刺体运动,且穿刺体的穿刺尖端进入穿刺套管内。

还包括尖端解锁机构,通过所述尖端解锁机构能使得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内的穿刺尖端重新在穿刺套管内运动。

定位弹性体为头端翘起的定位弹片,所述尖端解锁机构包括设置在穿刺操作柄上用于按动定位弹性体的弹片按动块,利用弹片按动块按动定位弹性体的尾部时,能使得定位弹性体向内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内。

定位弹性体为头端翘起的定位弹片,所述尖端解锁机构包括能伸入穿刺体内的解锁杆,所述解锁杆的头部设置磁性吸附体,解锁杆伸入穿刺体时,磁性吸附体能使得定位弹性体吸附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内。

在所述穿刺套管的尾端操作柄定位片,在所述穿刺操作柄上设置与所述操作柄定位片适配的连接定位孔,穿刺操作柄利用操作柄定位片与连接定位孔的配合安装于穿刺套管的尾端,并能利用操作柄定位片的导向下在穿刺套管的尾端直线运动。

在所述穿刺套管内设有穿刺套管长度方向分布的套管孔,所述套管孔与穿刺套管呈同轴分布且套管孔贯通穿刺套管;

所述套管孔包括位于穿刺套管前部的第一通道以及位于穿刺套管后端的第三通道,第一通道通过第二通道与第三通道连通,第三通道的孔径大于第二通道的孔径,弹性推体的外径小于第三通道的孔径且大于第二通道的孔径,弹性推体的头端伸入穿刺套管内后,弹性推体的头端能抵在第二通道的端部。

所述定位弹性体呈柱状,定位弹性体通过定位弹簧安装于弹性体回纳槽内;

弹性体定位槽贯通穿刺套管,定位弹性体通过定位弹簧凸出于穿刺体且能伸入弹性体定位槽内。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穿刺体置于穿刺套管内,穿刺体的穿刺尖端从穿刺套管的头端穿出时,通过穿刺操作柄按压后能实现对待穿刺区域的穿刺,在穿刺尖端穿通穿刺区域的同时,穿刺体与穿刺套管相对运动,穿刺体的穿刺尖端进入穿刺套管内,利用定位弹性体与弹性体定位凹槽间的配合,能使得穿刺尖端稳定在穿刺套管内,实现穿刺后的保护,避免穿刺后穿刺尖端带来额外的损伤的风险;利用穿刺操作柄上弹片按动块能按动定位弹性体,使得定位弹性体收纳于弹性体回纳槽内,以满足多次穿刺的操作需求,结构紧凑,使用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穿刺尖端进入穿刺套管内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穿刺套管与弹簧推体、柔性保护套间的爆炸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A-A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B的剖视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C-C的剖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D-D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穿刺套管与弹簧推体间的配合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8中E-E的剖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穿刺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图10中G-G的剖视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图10中F-F的剖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穿刺体与穿刺操作柄的连接配合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图13中H-H的剖视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定位弹性体被压缩收纳于弹性体回纳槽内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K-K的剖视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L-L的剖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M-M的剖视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N-N的剖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O-O的剖视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P-P的剖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Q-Q的剖视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R-R的剖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实施结构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解锁杆从穿刺体内退出定位弹性体翘起的示意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实施结构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穿刺尖端锁定在穿刺套管内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穿刺套管、2-穿刺体、3-柔性保护套、4-穿刺尖端、5-穿刺操作柄、6-弹片按动块、7-弹性推体、8-定位弹性体、9-柔性保护套连接体、 10-操作柄定位片、11-第一通道、12-弹性体定位凹槽、13-第二通道、14-第三通道、15-连接槽、16-弹性体回纳槽、17-操作柄连接体、18-连接定位孔、19-解锁杆、20-磁性吸附体、21-解锁杆柄以及22-解锁杆孔与23-限位台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为了能满足穿刺的需求,并在穿刺后能实现保护,本实用新型包括穿刺套管1以及位于所述穿刺套管1内的穿刺体2,所述穿刺体2 的头端具有穿刺尖端4,穿刺体2的尾端与穿刺操作柄5连接,穿刺体2头端的穿刺尖端4能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所述穿刺操作柄5位于穿刺套管1的尾端;还包括运动驱动机构以及尖端锁定保持机构;

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 的头端穿出,以利用从穿刺套管1头端穿出的穿刺尖端4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在穿刺尖端4穿通待穿刺区域时,通过运动驱动机构驱动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以使得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能立即进入穿刺套管1内;在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内后,利用尖端锁定保持机构使得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 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

具体地,穿刺套管1呈中空的管状结构,穿刺体2置于穿刺套管1内,穿刺体2可以呈柱状或杆状结构,穿刺体2的外径小于穿刺套管1的内径,如图 16所示。穿刺尖端4位于穿刺体2的头端,利用穿刺尖端4能实现对待穿刺区域的穿刺,穿刺操作柄5安装在穿刺体2的尾端,一般地,穿刺体2与穿刺套管1呈同轴分布,穿刺操作柄5与穿刺体2间也呈同轴分布。穿刺操作柄5位于穿刺套管1的尾端,且穿刺操作柄5能沿穿刺套管1的长度方向运动,当使得穿刺操作柄5沿穿刺套管1尾端指向穿刺套管1头端方向运动时,通过穿刺操作柄5能驱动穿刺尖端4运动或实现对穿刺体2的按压。

具体实施时,当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时,才能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当然,在进行穿刺操作前,将穿刺套管1外套设曲路卡,利用曲路卡与待穿刺区域的皮肤接触。在确定穿刺的区域位置后,利用曲路卡进行定位,并确保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使得穿刺体2头端的穿刺尖端4与待穿刺区域的皮肤接触,随着通过穿刺操作柄5对穿刺体2的不断按压,穿刺尖端4能穿通待穿刺的区域。

在穿刺尖端4穿通待穿刺区域的同时,由于穿刺套管1的头端以及穿刺尖端4均处于悬空状态,利用运动驱动机构能驱动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间运动,在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时,能使得穿刺尖端4立即进入穿刺套管1 内;在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内后,利用尖端锁定保持机构能使得穿刺体2 的穿刺尖端4能稳定地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即当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 内后,通过穿刺操作柄5再次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尖端4均无法再次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刺,从而能避免穿刺尖端4对穿刺区域的损伤,实现对穿刺后的保护。

如图3和图8所示,穿刺套管1的头端端部设有柔性保护套3,所述柔性保护套3与穿刺套管1呈同轴分布;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当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相对运动时,穿刺套管1的头端能进入穿刺区域内,为了能实现对穿刺区域的保护,可以在穿刺套管1的头端设置柔性保护套3,从而在穿刺套管1的头端进入穿刺区域时,利用柔性保护套3进行保护,达到对穿刺区域的保护。具体地,在穿刺套管1的头端设置柔性保护套连接体9,柔性保护套3能套在柔性保护套连接体9上,柔性保护套3与柔性保护套连接体9间可以采用可拆卸连接或固定连接形式,当柔性保护套3安装在穿刺套管1的头端时,不会影响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穿出或进入。

进一步地,所述运动驱动机构包括套在穿刺体2上的弹性推体7,弹性推体 7的头端能伸入穿刺套管1内,穿刺操作柄5位于弹性推体7的尾端外,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能压缩弹性推体7,在穿刺尖端4穿通穿刺区域时,弹性推体7向前推动穿刺套管1,以能使得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且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推体7套在穿刺体2的尾部,弹性推体7的长度小于穿刺套管1的长度,且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并使得穿刺尖端4 进行穿刺时,穿出操作柄5能压缩弹性推体7,即在利用穿刺尖端4进行穿刺过程中,弹性推体7处于压缩状态。当穿刺尖端4穿通穿刺区域时,由于穿刺尖端4与穿刺套管1的头端均处于悬空状态,而穿刺尖端4依然在穿刺操作柄5 的作用下,此时,弹性推体7由于被压缩产生的弹性力作用在穿刺套管1上,即能推动穿刺套管1向穿通后穿刺区域运动,一般地,穿刺套管1的头端会进入穿通的穿刺区域内。当穿刺套管1向穿通的穿刺区域运动后,能使得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在穿刺体2与穿刺套管1相对运动后,穿刺体2头端的穿刺尖端4能进入穿刺套管1内,避免穿刺尖端4在穿刺后对穿刺区域的损伤。具体实施时,弹性推体7可以采用弹簧,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弹性器件,只要弹性推体7能套在穿刺体2上,并在穿刺过程中压缩所述弹性推体7即可,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3、图4、图5、图6、图8和图9所示,在所述穿刺套管1内设有穿刺套管1长度方向分布的套管孔,所述套管孔与穿刺套管1呈同轴分布且套管孔贯通穿刺套管1;所述套管孔包括位于穿刺套管1前部的第一通道11以及位于穿刺套管1后端的第三通道14,第一通道11通过第二通道13与第三通道14 连通,第三通道14的孔径大于第二通道13的孔径,弹性推体7的外径小于第三通道14的孔径且大于第二通道13的孔径,弹性推体7的头端伸入穿刺套管1 内后,弹性推体7的头端能抵在第二通道13的端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通道11的孔径大于穿刺体2对应区域位置的外径,第二通道13的孔径不小于第一通道11的孔径,第二通道13的孔径不大于弹性推体7的外径,第三通道14的孔径大于弹性推体7的外径,第一通道11、第二通道13以及第三通道14呈同轴分布,当弹性推体7的头端从穿刺套管1 的尾端伸入穿刺套管1内时,利用弹性推体7的外径与第二通道13以及第三通道14的配合,能使得弹性推体7的头端抵在第二通道13的端壁上,当压缩弹性推体7时,弹性推体7也只会在穿刺操作柄5与第二通道13的端壁间,只有当穿刺套管1的头端悬空时,处于压缩状态的弹性推体7才会推动穿刺套管1 向前运动,而在非穿刺状态或在穿刺过程中,弹性推体7套在穿刺体2并位于穿刺套管1内时,不会影响穿刺体与穿刺套管1间的任何工作过程。

如图9、图10、图11、图12、图13、图15、图17、图18、图19、图20、图21和图22所示,所所述尖端锁定保持机构包括能凸出于穿刺体2的定位弹性体8以及用于收纳所述定位弹性体8的弹性体回纳槽16,定位弹性体8在穿刺体2上位于穿刺尖端4与穿刺操作柄5间;

穿刺套管1的内壁设置与定位弹性体8适配的弹性体定位凹槽12,在穿刺尖端4穿通待穿刺区域且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后,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能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能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 12内后,再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能始终位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以使得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1 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弹性定位体8可以采用头端上翘的定位弹片,定位弹性体8在穿刺体2呈对称分布或均匀分布在穿刺体2上,定位弹性体8的具体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具体实施时,定位弹性体8更靠近穿刺体2的尾部,在穿刺体2上设置与定位弹性体8数量相一致的弹性体回纳槽16,所述弹性体回纳槽16凹设在穿刺体2上,定位弹性体8可以采用具有记忆的弹性材料制成,具体可以选用本技术领域常用的医用材料,主要能满足基本的弹性与记忆需求即可。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翘起,即定位弹性体8在穿刺体2上具有向外张开的状态趋势,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翘起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凸出于穿刺体2的表面外,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凸出于穿刺体2的表面外时,定位弹性体8的其余位置不高于穿刺体2的表面。定位弹性体8的翘起,具体是指沿定位弹性体8尾端指向头端的方向逐渐向外扩张,由于定位弹性体8的材料性质,能将定位弹性体8压入弹性体回纳槽16内,当定位弹性体8被压缩弹性体回纳槽16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以及其余位置均不高于穿刺体2的表面。一般地,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处于向上翘起的状态,弹性体回纳槽16在穿刺体 2上的长度与定位弹性体8的长度相一致,或可略长于定位弹性体8的长度。

具体实施时,为了通过定位弹性体8与穿刺套管1的配合,使得在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内,穿刺尖端4能稳定在穿刺套管1内,在穿刺套管1的内壁上设置弹性体定位凹槽12,所述弹性体定位凹槽12位于第二通道13内的侧壁上,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长度方向与穿刺套管1的长度方向相一致,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长度不大于第二通道13的长度。

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尺寸与定位弹性体8相适配,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数量与定位弹性体8的数量相一致,即定位弹性体8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间呈一一对应配合。具体实施时,当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被压缩在弹性体回纳槽16内,或利用穿刺套管1的第一通道11 的内壁使得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向内收缩,定位弹性体8头端不高于穿刺体2 的表面,避免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与穿刺套管1的第一通道11的内壁接触,即能避免对穿刺过程的影响。

在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相对运动后,由于穿刺套管1在弹性推体7的作用下向前运动,定位弹性体8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间逐渐靠近,由于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与第二通道13间的距离大于第一通道11的孔径,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进入第二导通13内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重新恢复翘起凸出穿刺体2表面的状态,而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翘起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能进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进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后,再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体2上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会紧紧抵在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利用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与定位弹性体8间的配合,能阻挡穿刺体2在穿刺套管1内的运动,即能使得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穿刺尖端4稳定在穿刺套管1内后,即可达到穿通后,穿刺尖端4对穿刺区域的损伤的可能。

具体实施时,当通过穿刺操作柄5再次按压穿刺体2时,为了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能在稳定在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所述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端部设有契型口,利用契型口来阻挡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滑出。

此外,所述第三通道14内的侧壁上设有连接槽15,所述连接槽15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以及第三通道14均连通,如图6所示。所述连接槽15的宽度等可以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相一致,当弹性推体7套在穿刺体2上时,连接槽15 位于弹性推体7外,如图9、图19和图22所示。利用连接槽15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的配合,能够便于穿刺体2在穿刺套管1内的装配。

进一步地,还包括尖端解锁机构,通过所述尖端解锁机构能使得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的穿刺尖端4重新在穿刺套管1内运动;

所述尖端解锁机构包括设置在穿刺操作柄5上用于按动定位弹性体8的弹片按动块6,利用弹片按动块6按动定位弹性体8的尾部时,能使得定位弹性体 8向内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柄连接体17与穿刺操作柄5间的适配连接,包括操作柄连接体17与穿刺操作柄5间的固定或可拆卸连接,穿刺体2通过操作柄连接体17与穿刺操作柄5连接,穿刺操作柄5位于穿刺体2的尾端,一般地,穿刺体2与穿刺操作柄5呈同轴分布,如图13和图15所示。

在穿刺操作前,需要使得穿刺体2头端的穿刺尖端4能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刺,即需要将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位于第一通道11内,为了满足所述装配要求,需要避免在穿刺前定位弹性体8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具体地,可以在穿刺操作柄5上设置若干弹片按动块6,弹片按动块6的数量与定位弹性体 8的数量相一致,利用一个弹片按动块6能按动一个对应的定位弹性体8的尾端。当通过弹片按动块6按动定位弹性体8时,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收纳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即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不高于穿刺体2的表面,如图13、图15,图17、图18和图19所示。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不高于穿刺体2的表面时,将穿刺体2装配于穿刺套管1内时,定位弹性体8不会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 内,而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位于第一通道11内时,可以松开弹片按动块6,此时,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收缩于第一通道11内,不会影响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也不会影响后续利用穿刺尖端4进行穿刺的操作以及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间的相对运动,如图1和图2所示。

在穿刺操作柄5上设置按动块弹性复位机构,当按动弹片按动块6并松开后,利用按动块弹性复位机构能使得弹片按动块6复位,以为下一次的按动准备,且避免弹片按动块6始终按压定位弹性体8的端部。具体实施时,所述按动块弹性复位机构可以采用弹簧或本技术领域常用的结构形式,只要能满足弹片按动块6按动后自动复位的工作需求即可,此处不再一一列举与赘述。

此外,当在穿刺操作柄5上设置弹片按动块6时,在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 间相对运动,且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进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后,可以再次通过弹片按动块6按压定位弹性体8,使得定位弹性体8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 内,即使得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间的分离,当定位弹性体 8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分离后,可以将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推入第一通道11内,即将穿刺尖端4再次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当穿刺尖端4再次从穿刺套管1 的头端穿出时,能够利用穿刺尖端4重复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当然,当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后,且不需要再次穿刺时,不需按动弹片按动块6,只需保持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即可,避免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后对穿刺区域或其他位置损伤的风险。

如图3、图7、图8、图14、图20和图23所示,在所述穿刺套管1的尾端操作柄定位片10,在所述穿刺操作柄5上设置与所述操作柄定位片10适配的连接定位孔18,穿刺操作柄5利用操作柄定位片10与连接定位孔18的配合安装于穿刺套管1的尾端,并能利用操作柄定位片10的导向下在穿刺套管1的尾端直线运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操作柄定位片10在穿刺套管1的尾端,操作柄定位片10的长度方向与穿刺套管1的方向相一致,穿刺操作柄5上设置连接定位孔 18,所述连接定位孔18的形状、尺寸以及数量均与操作柄定位片10相适配。穿刺操作柄5利用连接定位孔18安装于操作柄定位片10上后,能沿操作定位片10进行运动,当操作操作柄5沿操作定位片10直线运动时,能实现对穿刺体2的按压或将穿刺体2从穿刺套管1内拉出。

具体实施时,当穿刺操作柄5通过操作柄定位片10安装于穿刺套管1的端部时,弹性推体7位于操作柄定位片10间,操作柄定位片10的分布位置等以不影响穿刺操作柄5上弹片按动块6的工作为准,具体不再赘述。

如图24和图2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实施结构,与实施例1采用不同的尖端解锁机构,其中,所述尖端解锁机构包括能伸入穿刺体2内的解锁杆 19,所述解锁杆19的头部设置磁性吸附体20,解锁杆19伸入穿刺体2时,磁性吸附体20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吸附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穿刺体2内设置解锁杆孔22,解锁杆孔22允许解锁杆19伸入,解锁杆孔22与穿刺体2呈同轴分布,解锁杆孔22的长度小于穿刺体2的长度。当解锁杆19与穿刺体2分离时,穿刺体2、定位弹性体8与穿刺套管1间的具体配合穿刺等过程与上述说明的工作过程相一致,具体可以参考上述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当利用穿刺体2穿刺后,利用定位弹性体8与穿刺套管1配合使得穿刺尖端4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后,为了能再次使得穿刺体2再次能在穿刺套管1内运动,即穿刺尖端4再次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可以将解锁杆19插入穿刺体2的解锁杆孔22内,当磁性吸附体20与定位弹性体8对应时,利用磁性吸附体20对定位弹性体8的吸附作用力,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吸附后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即定位弹性体8处于非翘起与穿刺套管1连接状态,此时,穿刺体2能重新在穿刺套管1内运动,即穿刺体2头端的穿刺尖端4能从穿刺套管1内穿出,便于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

具体实施时,磁性吸附体20可以采用电磁体或其他的磁性材料,定位弹性体8采用具有磁性的材料,磁性吸附体20与定位弹性体8的吸附力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向内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具体磁性吸附体20与定位弹性体8 之间的磁性作用力设定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只要能满足对定位弹性体8 的吸附即可。当定位弹性体8收缩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且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内穿出后,可以将解锁杆19从穿刺体2内移出,即不会影响穿刺体2与穿刺套管1配合,不会影响再次穿刺时利用定位弹性体8与穿刺套管1配合实现对穿刺尖端4锁定。解锁杆19的端部设置解锁杆柄21,利用解锁杆柄21能便于解锁杆19在穿刺体2内的插入与移出。

如图26和图2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例结构,与实施例1中尖端锁定机构的定位弹性体8采用不同的结构形式,具体地,所述定位弹性体8 呈柱状,定位弹性体8通过定位弹簧24安装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

弹性体定位凹槽12贯通穿刺套管1,定位弹性体8通过定位弹簧24凸出于穿刺体2且能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

本实施例中,弹性体回纳槽16的长度方向与穿刺体2的长度方向呈夹角,所述夹角大小为60°~120°,一般地,弹性体回纳槽16的长度方向与穿刺体2的长度方向可为相互垂直,穿刺体2内设置弹性体回纳槽16以及定位弹性体8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定,定位弹性体8与弹性体回纳槽16呈一一对应分布。定位弹簧24一端固定于弹性体回纳槽16的槽底,定位弹簧24的另一端与柱状的定位弹性体8连接,定位弹性体8的长度小于弹性体回纳槽16的深度,弹性体回纳槽16在穿刺体2的侧壁向内延伸,弹性体回纳槽16的深度小于穿刺体2 的直径。当利用定位弹性体8使得定位弹簧24处于压缩状态时,定位弹性体8 能完全位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或稍微凸出于弹性体回纳槽16外。

一般地,在利用穿刺尖端4对待穿刺区域穿通前,定位弹性体8需要压缩定位弹簧24,使得穿刺体2能在穿刺套管1内运动,定位弹性体8对定位弹簧 24的压力可以由穿刺套管1的内壁与定位弹性体8的接触提供。当利用穿刺尖端4对待穿刺区域穿通时,穿刺套管1相对穿刺体2运动,当定位弹性体8运动到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对应的位置时,由于定位弹性体8不再与穿刺套管1 的内壁接触,定位弹簧24推动定位弹性体8运动,使得定位弹性体8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弹性体定位凹槽12贯通穿刺套管1,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与定位弹性体8呈一一对应或者多余定位弹性体8的数量。当定位弹性体8伸入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后,定位弹性体8的长度方向与穿刺体2的运动方向垂直,利用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与定位弹性体8配合,能阻挡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间的相对运动,即再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定位弹性体8能始终位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从而能使得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稳定保持在穿刺套管1内。

当定位弹性体8位于弹性体定位凹槽12内后且需要再次利用穿刺体2进行穿刺时,需要按压定位弹性体8,使得定位弹性体8压缩定位弹簧24,使得定位弹性体8位于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下方,即定位弹性体8的上端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不在接触,此时,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体2在穿刺套管1内运动,定位弹性体8远离相应的弹性体定位凹槽12,利用穿刺套管1 内壁与定位弹性体8的接触,能使得定位弹性体8的头端稍微凸出于弹性体回纳槽16外或位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此后,再次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能从穿刺套管1穿出,以便进行所需的穿刺操作。

此外,在穿刺体2上还可以设置限位台阶23,利用限位台阶23能对穿刺体 2相对穿刺套管1的位置进行限位,即能对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穿刺体2时,穿刺尖端4突出穿刺套管1的长度进行有效限位。穿刺套管1与穿刺体2的具体配合以及其他的工作过程均可以参考上述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说明,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穿刺体2置于穿刺套管1内,穿刺体2的穿刺尖端4从穿刺套管1的头端穿出时,通过穿刺操作柄5按压后能实现对待穿刺区域的穿刺,在穿刺尖端4穿通穿刺区域的同时,穿刺体2与穿刺套管1相对运动,穿刺体2 的穿刺尖端4进入穿刺套管1内,利用定位弹性体8与弹性体定位凹槽12间的配合,能使得穿刺尖端4稳定在穿刺套管1内,实现穿刺后的保护,避免穿刺后穿刺尖端4带来额外的损伤的风险;利用穿刺操作柄5上弹片按动块6能按动定位弹性体8,使得定位弹性体8收纳于弹性体回纳槽16内,以满足多次穿刺的操作需求,结构紧凑,使用操作方便,适应范围广,安全可靠。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