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427428发布日期:2018-09-14 21:11阅读:17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具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对人体各腔道恶性肿瘤进行腔内放射治疗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



背景技术:

人体腔道肿瘤(如消化道、输尿管、胆道、血管腔内恶性肿瘤)对放射治疗较为敏感,是治疗中晚期肿瘤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应用广泛。但由于目前对肿瘤的放射治疗大多以外放疗为主,可出现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及放疗后管腔狭窄等并发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放射性粒子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临床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且金属封装的放射性粒子便于储存、运输、应用及处理。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体外放射治疗肿瘤易产生并发症,影响肿瘤患者生存质量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至少包括:器具本体,器具本体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气囊以及气囊充入通道,气囊充入通道连通于所述气囊;器具本体上还设置有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用于放置可拆卸粒子条,所述可拆卸粒子条用于装载放射性粒子,当气囊膨胀时,膨胀的气囊会推挤放置在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内的可拆卸粒子条向外周扩张,而器具本体不向外周及引流通道内部扩张。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为多个,且沿器具本体的圆周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为多个,且位于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的内侧,与多个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一一对应,所述气囊充入通道为多个,与所述多个气囊一一对应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气囊的外侧面附着于所述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粒子条为腔体结构,其腔体内壁沿纵向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多个柔性凸起,每相邻两个柔性凸起之间用于固定放射性粒子。

进一步地,所述引流通道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引流侧孔。

进一步地,所述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的一部分外露于器具本体的外部。

进一步地,所述器具本体的底端呈圆锥头状。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在人体腔道内恶性肿瘤的治疗中可广泛应用,通过在器具中设置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气囊,将装载有放射性粒子的可拆卸粒子条插入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中,在无/微创操作条件下将本器具置入人体腔道内,以实现肿瘤的体内放射治疗,无需体外放疗,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副作用小,并且采用气囊的膨胀来推挤可拆卸粒子条,以使得在肿瘤缩小、瘤体三维形态发生变化时,粒子条能够顺应贴附于瘤体;同时能够直接按需拆卸或添加某一根粒子条并调整其内部粒子数目及位置来优化放射性粒子的射线剂量分布,而不必将整个器具整体拔出,优化了治疗步骤并大大减少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本实用新型极具医疗前景。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的纵向剖面图。

图2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的横向剖面图。

图3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的可拆卸粒子条纵向剖面图。

图4显示为本实用新型的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的外观模拟图。

元件标号说明

1 器具本体

1-1 上段引流侧孔

1-2 引流通道

1-3 下段引流侧孔

1-4 端孔

2 气囊充入通道

3 可拆卸粒子条

4 放射性粒子

5 气囊

6 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

7 柔性凸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请参阅图1至图4。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所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如图1至图4所示,至少包括:器具本体1,器具本体1内部设置有引流通道1-2、气囊5以及气囊充入通道2,气囊充入通道2连通于气囊5;器具本体1上还设置有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用于放置可拆卸粒子条3,可拆卸粒子条3用于装载放射性粒子4,当气囊5膨胀时,膨胀的气囊5会推挤放置在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内的可拆卸粒子条3向外周扩张,而器具本体1不向外周及引流通道1-2内部扩张。由此可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器具中设置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气囊5,将装载有放射性粒子4的可拆卸粒子条3插入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内中,在影像设备(DSA、CT、超声等)监视下,将本器具置入人体腔道(如消化道、输尿管、胆道、血管腔等)内,以实现肿瘤的体内无/微创治疗,无需体外放射,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副作用小,并且经气囊充入通道2向气囊5中充入气体或液体以使得气囊5膨胀。采用气囊5的膨胀来推挤可拆卸粒子条3以使得在治疗过程中当肿瘤缩小、瘤体三维形态发生变化时,粒子条能够顺应贴附于瘤体,让其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本实用新型采用可拆卸式的粒子条,在治疗过程中,可实现按需插入或拔出粒子条,对其内部粒子数目及位置进行调整,以保证射线剂量的匹配,而不必整体拔出本器具,能够大大减少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不适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图2、图4所示,将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设置为多个,且沿器具本体1的圆周方向分布。由此,在治疗过程中,当肿瘤缩小、瘤体三维形态发生变化时,进一步的可直接按需拆卸或添加一根或多根粒子条,而不必将整个器具整体拔出,一方面可保证射线剂量和分布的匹配,另一方面能提高治疗质量与效率,减少患者的不适感。相应地,将气囊5也设置为多个,且位于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的内侧,与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一一对应,气囊充入通道2为多个,与多个气囊5一一对应连通。由此,对于每一个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都由相应的气囊5实现推挤,使其中插入的粒子条贴附于瘤体,操作方便、灵活。图2示例性地给出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气囊5均为4个,且沿器具本体1的圆周方向均匀布置。当然,亦可选用其他数量以及分布方式,以满足射线剂量的分布需要。

为使得膨胀的气囊5更好地推挤可拆卸粒子条3,优选地,气囊5的外侧面附着于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更优选地,将气囊5的外侧面连通于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气囊5膨胀后,部分体积进入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中直接推挤其中的可拆卸粒子条3。当然,亦可将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设置成不连通于气囊5外侧面的柔性结构,膨胀的气囊5通过推挤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来推挤可拆卸粒子条3向外周扩张。

为使得可拆卸粒子条3被推挤向外周扩张时,器具本体1不向外扩张,可如图2所示,将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的一部分外露于器具本体1的外部,仅此外露部分向外周扩张。

如图1所示,引流通道1-2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上段引流侧孔1-1和下段引流侧孔1-3。当本器具置入人体的目标腔道内时,相应的体液(如消化液、胆汁、尿液、血液等)可经上、下段引流侧孔(1-1、1-3)以及引流通道1-2充分引流,因而进行腔内放射治疗的同时也可解决肿瘤堵塞腔道梗阻问题,保证人体正常生理机制的运行。此外,将本器具的底端设置为呈圆锥头状,使得在将本器具置入人体腔道内时,对于腔道内梗阻位置间隙较小的部位,更易引导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气囊5在膨胀时还不对引流通道1-2产生推挤,以避免对人体正常生理机制的运行造成不良影响,可将引流通道1-2受气囊5推挤作用的部位设置为硬性材料。

如图3所示,可拆卸粒子条3为腔体结构,其腔体内壁沿纵向方向依次排列设置有多个柔性凸起7,每相邻两个柔性凸起7之间用于固定放射性粒子4。装载粒子时,使用导丝将粒子依次捅入可拆卸粒子条3的腔体内,柔性凸起7在导丝施加推力时可顺利通过。

本实用新型的器具选用无明显射线衰减作用的材料,以减小对放射治疗效果的影响。

工作原理:根据影像学数据设计出最优三维立体剂量分布图后,在体外使用导丝将放射性粒子4填入可拆卸粒子条3内,然后将粒子条3插入可拆卸粒子条插入仓6中。将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先置入利用3D打印技术制作的目标区域腔道内(按1:1比例),获取最佳气囊5的膨胀参数(如膨胀体积、压力、充气/充液量等)。然后抽瘪气囊5,取出并在影像引导下将模块化可膨式腔内放射治疗器具插入人体腔道内,充气/充液膨胀气囊5使粒子条3顺应贴附于瘤体。气囊5具有良好的顺应性,膨胀后可较好的适应肿瘤形态,不会对器具本体1造成明显挤压。同时膨胀区域近端的体液(如消化液、胆汁、尿液及血液等)可经上、下引流侧孔(1-1、1-3)引流,解决腔道梗阻问题。当针对消化道肿瘤治疗时,还可以经引流通道1-2进行肠内营养,大幅度降低患者营养费用。治疗过程中定期监测肿瘤缩小情况并及时调节气囊压力,可以直接按需拆卸或添加某一根粒子条3而不必将该腔内放射治疗器具整体拔出,从而大大减少了治疗过程中患者的不适感以及可能带来的安全隐患。当达到预期治疗目标后可直接拔除,并按国家规定将放射性粒子妥善处理。本实用新型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小,副作用小,极具医疗前景。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的种种缺点而具高度产业利用价值。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