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1178发布日期:2019-05-24 21:41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净化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血液处理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血液净化系统。



背景技术:

血液净化技术是治疗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最为主要的治疗方式,该技术实现的前提是必须为患者建立通畅的血管通路。据流行病学显示,血液透析双腔导管是目前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最为常用的血管通路之一,以双腔导管形成一进一出两个血流通道。然而在治疗过程中,经常由于双腔导管导致人体血流不能正常的引出体外或者回到体内,从而导致血液净化治疗的意外终止。临床医师常通过尝试调整血管通路的连接方式已达到继续治疗的目的,最常用的方式是使管路反接,使其血流方向发生改变,从而血流达到顺畅的再次运转。但是时间操作中存在一些临床问题及医疗隐患,例如:1、需要较长时间(5-30min)暂停血液净化治疗,可能对患者的治疗效果造成不良影响;2、该操作为开放性操作,患者的血液会长时间暴露在管腔外或者空气中,存在医源性感染及血栓形成的风险;3、由于操作过程中,血液净化机器的血泵处于停止状态,过长的操作时间导管管腔中的血液容易形成血栓并沿着腔内蔓延,甚至导致患者的深静脉形成血栓,并可能引起栓塞事件;4、由于实际治疗过程中,可能需要反复进行反接,使得护理的操作强度变大,造成人力资源成本极大的浪费。

除此之外,血液净化治疗过程中,常需要另外建立通道进行药液的补入或者抽血采样,常需要在双腔导管的出口端连接三通。但这种方法会导致潜在的医疗隐患:1、三通的连接容易松动,导致血液及液体外溢,甚至连接断开造成严重不良事件;2、三通的液体流出口径远小于双腔导管口径,容易导致血液剪切力增加,容易导致血栓形成;3、护理的操作强度增加,而且容易导致医源性感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血液净化系统,能够解决反接管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能够有效的避免血栓形成、避免感染、减少净化时间、提高护理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液净化装置、血流换向装置,所述血液净化装置的血液进口端、血液出口端分别连接管路A、管路B,还包括与病人连接的管路C、管路D,所述管路A、管路B、管路C、管路D分别与所述血流换向装置连通;所述血流换向装置在一个状态时,管路A与管路C连通,管路B与管路D连通;所述血流换向装置在另一个状态时,管路A与管路D连通,管路B与管路C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管路C、管路D均连接有支管,支管设有盖子。

优选的,所述血流换向装置为旋转换向装置,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顶面设有盲孔,盲孔的侧壁设有一圈沿盲孔周向方向的凹槽,本体部侧壁设有四个接口,所述四个接口均与所述凹槽连通,四个接口分别位于同一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内;所述盲孔内设有芯部,芯部与本体部转动连接,芯部的侧壁设有两个正对的凸起,所述凸起与凹槽相适配。

进一步的,所述芯部的顶部设有旋钮。

进一步的,所述旋钮与芯部滑动连接,芯部顶部设有滑槽,旋钮与滑槽相适配,所述滑槽贯穿芯部的侧壁并延伸至本体部顶面。

进一步的,所述盲孔与芯部之间、所述凸起与凹槽之间均设有密封件。

优选的,所述血流换向装置为旋转换向装置,包括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设有固定轴,第二本体的端面设有与固定轴相适配的轴孔,第一本体端面与第二本体端面通过所述固定轴相互转动的连接,第一本体端面设有通孔a和通孔b,第二本体端面设有通孔c和通孔d,所述通孔a、通孔b、通孔c、通孔d均平行于固定轴,通孔a、通孔b、通孔c、通孔d的转动半径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和/或第二本体的侧壁上设有手柄。

所述第二本体设有销轴,所述第一本体端面上设有两个与所述销轴相适配的销孔,销轴贯穿第二本体,所述两个销孔关于固定轴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本体的端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圈,两个密封圈分别与通孔a、通孔b同心,两个密封圈的直径分别大于通孔a的直径、通孔b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血流换向装置包括连接管a、连接管b、连接管c、连接管d,所述管路A通过连接管a、连接管b与所述管路C、管路D连通,所述管路B通过连接管c、连接管d与所述管路C、管路D连通,连接管a、连接管b、连接管c、连接管d上均设有止流夹。

优选的,所述血液净化装置为血液净化机。

优选的,所示管路C与管路D为同一双腔导管的两个分支管路。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血液换向装置的设置,能够有效的解决管路反接过程中存在的血栓形成、感染的风险,同时还具有减少净化时间、提高护理效率的作用;

2、支管及盖子的设置,具有方便补药及抽血采样的作用;

3、旋转换向的血液换向装置的设置,具有进一步提高护理效率、减少净化时间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一的血流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A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一的血流换向装置使用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二的血流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二的血流换向装置使用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三的血流换向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血液净化装置、2-血液换向装置、3-管路A、4-管路B、5-管路C、6-管路D、7-支管、8-盖子、21-本体部、22-盲孔、23-凹槽、24-接口、25-芯部、26-凸起、27-旋钮、200-销轴、210-第一本体、220-通孔a、230-通孔b、240-密封圈、250-第二本体、260-通孔c、270-通孔d、280-固定轴、290-手柄、201-连接管a、202-连接管b、203-连接管c、204-连接管d、205-止流夹。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血液净化系统,包括血液净化装置1、血流换向装置2,所述血液净化装置1的血液进口端、血液出口端分别连接管路A3、管路B4,还包括与病人连接的管路C5、管路D6,所述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分别与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连通;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在一个状态时,管路A3与管路C5连通,管路B4与管路D6连通;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在另一个状态时,管路A3与管路D6连通,管路B4与管路C5连通。

所述管路C5、管路D6为双腔导管的分支管路。

所述管路C5、管路D6均连接有支管7,支管7设有盖子8,盖子8与支管7密封连接。

为了保证血液在管路中流动时不形成血液剪切力,所述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直径相等。

如图2、图3所示,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为旋转换向装置,包括圆柱形的本体部21,所述本体部21顶面设有盲孔22,盲孔22的侧壁设有一圈沿盲孔22周向方向的凹槽23,本体部21侧壁设有四个接口24,所述四个接口24均与所述凹槽23连通,四个接口24分别位于同一坐标系的四个象限内,四个接口24以90°间隔均匀分布在本体部21侧壁上,四个接口24分别连接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其中管路A3与管路B4正对,管路C5与管路D6正对;

所述盲孔22内设有芯部25,芯部25与盲孔22相适配,芯部25与本体部21转动连接,芯部25的侧壁设有两个正对的凸起26,所述凸起26与凹槽23相适配;所述凹槽23的截面为弧形或者矩形。

所述盲孔22与芯部25之间、所述凸起26与凹槽23之间均设有密封件。

为了便于使用,所述芯部25的顶部设有旋钮27。

为了防止血液流动时芯部25发生转动,所述旋钮27与芯部25滑动连接,所述芯部25顶部设有滑槽,旋钮27与滑槽相适配,所述滑槽贯穿芯部25的相对侧壁并延伸至本体部21顶面,本体部21顶面上的滑槽有四个,四个滑槽间隔90°设置,当旋钮27与本体部21顶面上的其中一个滑槽配合时,所述管路A3与管路C5连通,管路B4与管路D6连通;当旋钮27与本体部21顶面上的另一个滑槽配合时,所述管路A3与管路D6连通,管路B4与管路C5连通。

所述接口24的直径与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直径相等。

所述凹槽23的截面面积与接口24的内壁截面面积相等。

使用时,将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一个端口分别连接到血液净化装置1和病人上;如图4所示,再将管路A3、管路B4的另一个端口分别连接在两个正对的接口24上,将管路C5、管路D6的另一个端口分别连接在另外两个正对的接口24上,转动旋钮27,使管路A3与管路C5位于凸起26的一侧,管路B4与管路D6位于凸起26的另一侧,滑动旋钮27至本体部21顶面的滑槽上,芯部25被固定不能转动;启动血液净化装置1,开始为病人进行血液净化,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C5、凹槽23、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血液再经管路B4、凹槽23、管路D6流入病人;

当需要使血流反向流动时,转动旋钮27并将旋钮27滑动至本体部21顶面的另一个滑槽上,使管路A3与管路D6位于凸起26的同一侧,管路B4与管路C5位于凸起26的另一侧即可,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路D6、凹槽23、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血液再经管路B4、凹槽23、管路C5流入病人。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血液换向装置2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为旋转换向装置,包括圆柱形的第一本体210和第二本体250,所述第一本体210的端面设有固定轴280,固定轴280垂直于第一本体210的端面,第二本体250的端面设有与固定轴280相适配的轴孔,第一本体210端面与第二本体250端面通过所述固定轴280相互转动的连接,第一本体210的端面设有通孔a220和通孔b230,第二本体250的端面设有通孔c260和通孔d270,所述通孔a220、通孔b230、通孔c260、通孔d270均平行于固定轴280,通孔a220、通孔b230、通孔c260、通孔d270的转动半径相等,通孔a220、通孔b230、通孔c260、通孔d270的直径与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直径相等。

所述第一本体210的端面上设有两个密封圈240,两个密封圈240分别与通孔a220、通孔b230同心,两个密封圈240的直径分别大于通孔a220的直径、通孔b230的直径。

为了方便第一本体210相对第二本体250转动,所述第二本体250的侧壁上设有手柄290。

为了保证血流换向装置2能够稳定的处于第一状态或者第二状态,所述第二本体250上设有销轴200,所述第一本体210端面上设有两个与所述销轴200相适配的销孔,销轴200贯穿第二本体250,所述两个销孔关于固定轴280对称设置,当销轴200与第一本体210端面上的其中一个销孔配合时,所述管路A3与管路C5连通,管路B4与管路D6连通;当销轴200与第一本体200端面上的另一个销孔配合时,所述管路A3与管路D6连通,管路B4与管路C5连通。

使用时,将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一个端口分别连接到血液净化装置1和病人上;如图6所示,再将管路A3、管路B4的另一个端口分别与第一本体210上的通孔a220、通孔b230连接,将管路C5、管路D6的另一个端口分别与第二本体250上的通孔c260、通孔d270连接,将销轴200插入其中一个销孔内,启动血液净化装置1,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路C5、通孔c260、通孔a220、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血液再经管路B4、通孔b230、通孔d270、管路D6流入病人;

当需要使血流反向流动时,只需要拔出销轴200,180°转动手柄290,再将销轴200插入另一个销孔内即可,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路D6、通孔d270、通孔a220、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血液再经管路B4、通孔b230、通孔c260、管路C5流入病人。

实施例三:

如图7所示,其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血液换向装置2的结构不同,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血流换向装置2包括连接管a201、连接管b202、连接管c203、连接管d204,所述管路A3通过连接管a201、连接管b202与所述管路C5、管路D6连通,所述管路B4通过连接管c203、连接管d204与所述管路C5、管路D6连通,连接管a201、连接管b202、连接管c203、连接管d204上均设有止流夹205。

所述连接管a201、连接管b202、连接管c203、连接管d204的直径与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直径相等。

使用时,将管路A3、管路B4、管路C5、管路D6的一个端口分别连接到血液净化装置1和病人上;再将管路A3的另一个端口通过连接管a201、连接管b202与所述管路C5、管路D6连通,将管路B4的另一个端口通过连接管c203、连接管d204与所述管路C5、管路D6连通;将连接管a201上的止流夹205打开、连接管b202上的止流夹205关闭,将连接管c203上的止流夹205打开、连接管d204上的止流夹205关闭,启动血液净化装置1,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路C5、连接管a201、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再通过管路B4、连接管c203、管路D6流入病人;

当需要血流反向流动时,只需要将连接管a201上的止流夹205关闭、连接管b202上的止流夹205打开,将连接管c203上的止流夹205关闭、连接管d204上的止流夹205打开即可,此时血液从病人体内经管路D6、连接管b202、管路A3流入血液净化装置1,经净化后,再经管路B4、连接管d204、管路C5流入病人。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