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预警装置及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62223发布日期:2018-08-14 16:49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医疗研究领域,适用于预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发生风险。



背景技术: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是导致青壮年失明最常见的原因;目前的诊断技术主要包括眼科医师检查、眼底照相等非定量的、主观的眼底检查方法,而这些技术仅能用于检测已经发生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并不能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进展;因此,如何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是现阶段糖尿病防治的迫切需求,防治糖尿病严重微血管并发症,降低继发盲发生,降低个人及社会的经济负担。

随着核磁共振技术(mri),尤其是功能核磁的发展,依托视网膜功能核磁检查实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具有很高的可行性,且核磁检查安全、无创。核磁共振技术检测视网膜内氧合反应是利用氧分子的顺磁性来直接监测与视网膜毗邻且无血管的玻璃体内氧含量的变化。且研究发现采用t1wi可测量高氧刺激状态下视网膜前玻璃体内的信号强度变化,其检测结果与使用氧探针电极测量法相一致。因此利用核磁共振技术可以用于检测视网膜氧合反应。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预警装置,其特征包括:

参数采集模块:用于设置核磁共振检查设备的参数设置,以及获取视网膜氧合反应数据;

数据处理模块:通过采集到的吸氧前及吸氧后磁共振图像,分别获得吸氧前及吸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程度,计算吸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

进一步,预警模块:通过吸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发出预警。参数采集模块:根据核磁共振扫描获得待测者吸氧前及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的变化程度;进一步,数据处理模块:通过采集到的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磁共振图像,分别获得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程度,计算吸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

将利用核磁共振检测的待测患者视网膜局部氧合反应变化的结果进行分析,根据如下标准输出结论:若待测患者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超过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若待测患者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为32.8-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不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所述参数采集设备包括检测待测患者吸氧前及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时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吸氧等仪器设备。

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作为在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标志物发生中的应用。

一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预警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核磁共振检查设备,安装有nih-image软件的设备。进一步还包括: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作为在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标志物。

本发明使用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对待测患者眼部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分别测定吸氧前及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局部氧合反应变化的程度;

(2)根据所述变化程度,按照如下方法区分待测者是否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若待测患者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超过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若待测患者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为32.8-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不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对待测患者眼部进行核磁共振检测,图像采集始终对准眼球中心视乳头层面,分别得到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磁共振图像,将获得图像利用nih-image软件分析,分别获得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程度,再计算吸氧后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

所述核磁共振检测采用3dt1wi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采集解剖和功能参数,参数设置为:重复时间(tr)9.1ms,回波时间(te)4.4ms,翻转角15°,视野10cm×10cm,层厚5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2,扫描时间38s。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检测待测患者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的新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检测待测者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来制备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产品。

上述应用中,所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产品,包括利用核磁共振方法检测待测患者吸氧前及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时使用的核磁共振检查设备、核磁共振参数设置方法和视网膜氧合反应数据获得方法。

本发明的第四个目的是提供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作为标志物的新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吸氧前及吸氧后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作为标志物在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应用。

本发明是对待检测患者眼部进行核磁共振扫描,分别得到吸氧前及吸氧10-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的程度,再根据变化程度预测待检测患者是否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以往技术相比,本发明能在出现临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前定量且早期、无创发现视网膜局部氧合反应变化程度,最终能够根据变化程度达到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进而实现早期防治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核磁共振扫描过程及模式图;

图2为核磁共振扫描获得图像。黄色曲线为视网膜-脉络膜复合体交界处,测定此处氧合反应变化。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核磁共振仪器:采用双梯度gesigna1.5tmri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signainfinityexcite,gemedicalsystem,usa)

实施例:一种预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核对待测者信息,并签署检查知情同意书;

2、磁共振图像采集

(1)待测者取仰卧位,固定头部,遮盖对侧受试眼,线圈置于受试者眼部中心,图像采集始终对准眼球中心视乳头层面,并确保眼球扫描范围相对固定不变;

(2)待测者吸氧前和吸氧后15分钟时分别进行扫描,采用3dt1wi快速扰相梯度回波序列采集解剖和功能参数。参数如下:重复时间(tr)9.1ms,回波时间(te)4.4ms,翻转角15°,视野10cm×10cm,层厚5mm,矩阵256×256,激励次数=2,单次扫描持续38秒,扫描间期可行3-5s的瞬目休息,必要时可用人工泪液滴眼缓解眼部不适引起的眨眼;

3、数据收集及分析

随后利用nih-image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获得吸氧前及吸氧后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变化程度;

若待测患者吸氧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超过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若待测患者吸氧15分钟时视网膜氧合反应较吸氧前变化量为32.8-76mmhg时,则所述待测患者预测将不会发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