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载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96740发布日期:2019-07-31 09:28阅读:120来源:国知局
移动载具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载具,且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载具。



背景技术:

因应复健与医疗照护的市场需求,为辅助不便于行或术后(病后)复健等人士行动,现已有相应的载具被提出,例如轮椅或助行器。常见的轮椅主要是供使用者乘坐于其上,并通过电动或手动等方式驱动其行进。常见的助行器主要是供使用者以双手握持于其把手,以令使用者于行走过程中获得支撑并推动助行器行进,进而减少行走时的负担。

目前已有整合轮椅的乘坐功能与助行器的助行功能的载具被提出,使用者可视个人需求进行切换。通常而言,载具包括支架与枢接支架的转向轮,用以协助载具进行转向。以地面为参考平面,随着支架与地面之间的夹角变化,转向轮中用以枢接支架的转轴与地面之间的夹角也会随之变化,在转向轮中用以枢接支架的转轴未垂直于地面的情况下,若欲使转向轮相对于旋转支架旋转,则转向轮会遭受到较大的阻力而有转向不顺的问题产生,甚而造成辅助倾倒。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移动载具,其具有良好的使用可靠度。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包括第一支架、定向轮、第二支架、转向调整机构以及转向轮。第一支架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定向轮枢接第一端部。第二支架枢接第二端部。转向调整机构连接第二支架,且转向调整机构与第二端部分别位于第二支架的相对两侧。转向调整机构包括第一旋转件与耦接第一旋转件的第二旋转件,其中第一旋转件具有第一旋转轴线,且第二旋转件具有第二旋转轴线。转向轮枢接第二旋转件,当第一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时,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彼此锁定,且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能够沿着第一旋转轴线同步旋转。当第二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时,第一旋转件的旋转自由度被限制,且第二旋转件能够沿着第二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旋转件旋转。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一旋转轴线与第二旋转轴线互不平行。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转向调整机构还包括固定件与连接件。固定件固定于第二支架,其中第一旋转件枢接固定件。连接件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与第四端部,其中第三端部枢接第一旋转件,且第四端部固定于第二旋转件。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件具有第一中空部,第一旋转件还具有第二中空部,且第一中空部套设于第二中空部外。转向调整机构还包括轴承,其中轴承设置于第一中空部内,且轴承套设于第二中空部外。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三端部穿入第二中空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载具还包括连动件与限位件。连动件连接第一支架与第二支架。限位件连接连动件,其中第一旋转件还具有限位部,且限位件朝向限位部延伸。当第一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时,限位件与限位部彼此分离。在使第二支架与第一支架相对于旋转而使第二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的过程中,第二支架带动连动件相对于第一支架运动,且连动件带动限位件朝向限位部移动而与限位部产生结构干涉,以限制第一旋转件的旋转自由度。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固定件具有第一导引部,且限位件穿过第一导引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第二支架具有第二导引部。限位部与第二导引部分别位于第一导引部的相对两侧,且限位件穿过第二导引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移动载具还包括套筒,连接连动件,其中限位件穿设于套筒,且配置用以相对于套筒往复移动。

在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的连动件具有相对的滑接部与枢接部,且第一支架还具有滑动导引部。滑接部滑设于滑动导引部,且枢接部枢接第二支架。

基于上述,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可通过转向调整机构确保转向轮能够以垂直于地面的旋转轴线相对于进行旋转,由此,有助于提高移动载具转向时的顺畅度,并能避免移动载具于转向时倾倒,从而获致良好的使用可靠度。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1b是图1a中区域s1的局部大放示意图;

图1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1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三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1e是图1d中区域s2的局部大放示意图;

图2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图2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

符号说明

10、10a:移动载具

11:第一支架

111:第一端部

112:第二端部

113:滑动导引部

12:定向轮

13:第二支架

131:第二导引部

131a:导引孔

14:转向调整机构

141:第一旋转件

141a:第一旋转轴线

141b:第二中空部

141c:限位部

141d:限位孔

142:第二旋转件

142a:第二旋转轴线

143:固定件

143a:第一中空部

143b:第一导引部

143c:导引孔

144:连接件

144a:第三端部

144b:第四端部

145、146:轴承

15:转向轮

16:连动件

161:滑接部

162:枢接部

17、17a:限位件

18:套筒

20:地面

a1~a3:轴线

s1、s2: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图1a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图1b是图1a中区域s1的局部大放示意图。图1c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图1d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三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图1e是图1d中区域s2的局部大放示意图。请先参考图1a至图1d,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载具10可以是轮椅、助行器、无人车或其他配设有轮组的移动装置,但不限于此。移动载具10包括第一支架11、定向轮12、第二支架13、转向调整机构14以及转向轮15,其中定向轮12与第二支架13分别连接第一支架11的相对两端部,且第二支架13通过转向调整机构14连接转向轮15。

进一步而言,第一支架11具有相对的第一端部111与第二端部112,其中定向轮120沿着轴线a1枢接第一端部111,且第二支架13沿着平行于轴线a1的轴线a2枢接第二端部112。也就是说,定向轮120可沿着轴线a1相对于第一端部111往复旋转,使移动载具10前进或后退,且第二支架13可沿着轴线a2相对于第二端部112往复旋转,使移动载具10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图1c所示的第二状态以及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之间作转换。另一方面,转向调整机构14连接第二支架13中相对于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部,也就是说,转向调整机构14与第二端部112分别位于第二支架13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轮15配置用以控制移动载具的行进方向例如直行或转弯,且转向调整机构14配置用以确保处于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处于图1c所示的第二状态下或处于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的转向轮15能以垂直于地面20的旋转轴线相对于地面20旋转。具体而言,转向调整机构14包括第一旋转件141与耦接第一旋转件141的第二旋转件142,其中第一旋转件141连接第二支架13,且转向轮15沿着轴线a3枢接第二旋转件142。另一方面,轴线a1至a3实质上都平行于地面20,当移动载具10直行时,轴线a3平行于轴线a1,当移动载具10转弯时,轴线a3不平行于轴线a1。

转向调整机构14还包括固定件143与连接件144,其中固定件143固定于第二支架13中相对于第二端部112的另一端部,且第一旋转件141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枢接固定件143。第二旋转件142与固定件143分别位于第一旋转件141的相对两侧,且第二旋转件142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枢接第一旋转件141。进一步而言,连接件144具有相对的第三端部144a与第四端部144b,其中第三端部144a连接第一旋转件141,且第二旋转件142枢接第四端部144b。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旋转件142通过至少一个轴承146(附图中示意地绘示出两个)连接第四端部144b,其中轴承146位于第二旋转件142内,且套设于第四端部144b。此外,连接件144的延伸方向平行于第二旋转轴线142a。当第二旋转件142受力转向时,连接件144固定不动,而第二旋转件142能通过轴承146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连接件144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转向轮15能够通过第一旋转件141与第二旋转件142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地面20旋转,以控制移动载具10的行进方向,或者是,转向轮15能够通过第二旋转件142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地面20旋转,以控制移动载具10的行进方向。

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第一旋转件141的第一旋转轴线141a垂直于地面20,且第二旋转件142的第二旋转轴线142a倾斜于地面20,也就是说,第一旋转轴线141a与第二旋转轴线142a互不平行。若欲使处于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的移动载具10进行转向的动作,因移动载具10的重量以及第一旋转件141施加于第二旋转件142的作用力,第二旋转件142并无法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第一旋转件141旋转。也就是说,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第一旋转件141与第二旋转件142彼此锁定,且第一旋转件141与第二旋转件142能够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同步旋转,且为相对于第二支架13与固定件143旋转,从而带动转向轮15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地面20旋转。因转向轮15沿着垂直于地面20的第一旋转轴线141a进行旋转,有助于提高移动载具10转向时的顺畅度,并能避免移动载具10于转向时倾倒,从而获致良好的使用可靠度。

在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第一旋转件141的第一旋转轴线141a倾斜于地面20,且第二旋转件142的第二旋转轴线142a垂直于地面20,也就是说,第一旋转轴线141a与第二旋转轴线142a互不平行。若欲使处于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的移动载具10进行转向的动作,因第一旋转件141的旋转自由度被限制住,第一旋转件141并无法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第二支架13与固定件143旋转。也就是说,在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第一旋转件141固定不动,且第二旋转件142能够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第一旋转件141旋转,从而带动转向轮15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地面20旋转。因转向轮15沿着垂直于地面20的第二旋转轴线142a进行旋转,有助于提高移动载具10转向时的顺畅度,并能避免移动载具10于转向时倾倒,从而获致良好的使用可靠度。

请参考图1a至图1e,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43可为罩体,且具有第一中空部143a。第一旋转件141具有第二中空部141b,且第一中空部143a套设于第二中空部141b外。另一方面,转向调整机构140还包括至少一个轴承145(附图中示意地绘示出两个),其中轴承145设置于第一中空部143a内,且第一旋转件141的第二中空部141b通过轴承145连接第一中空部143a的内壁面。进一步而言,轴承145套设于第二中空部141b外,第一旋转件141可通过轴承145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固定件143旋转。连接件144的第三端部144a穿入第二中空部141b,且能够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第一旋转件141,因此,固定于连接件144的第二旋转件142也能够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第一旋转件141旋转。

以下对用以限制第一旋转件141的旋转自由度的机制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旋转件141还具有限位部141c,例如是凸出于第一旋转件141的外壁面的部位,且设有限位孔141d。移动载具10还包括连动件16以及限位件17,其中连动件16连接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限位件17连接连动件16,朝向限位部141c延伸。在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限位件17与限位部141c彼此分离。若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沿着轴线a2相对旋转,并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之间的夹角缩减,则移动载具10可自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依序转换至图1c所示的第二状态与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此时,连动件16受第二支架13的带动而相对于第一支架11运动,并带动限位件17朝向限位部141c移动。在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限位件17穿入限位孔141d而与限位部141c产生结构干涉,使得第一旋转件141无法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第二支架13与固定件143旋转。

反之,在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下,若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沿着轴线a2相对旋转,并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之间的夹角扩大,则移动载具10可依序转换至图1c所示的第二状态与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此时,连动件16受第二支架13的带动而相对于第一支架11运动,并带动限位件17移出限位孔141d而与限位部141c解除结构干涉,以令处于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下的第一旋转件141能够沿着第一旋转轴线141a相对于第二支架13与固定件143旋转。

在本实施例中,固定件143具有第一导引部143b,例如是凸出于固定件143的外壁面的部位,且设有导引孔143c(请参图1b)。第二支架13具有第二导引部131,例如是凸出于第二支架13的外壁面的部位,且设有导引孔131a(请参图1b)。第一导引部143b、第二导引部131以及限位部141d位于第二支架13的同一侧,且限位件17穿过导引孔143c与导引孔131a。也就是说,第一导引部143b与第二导引部131可用以引导限位件17朝向限位部141c的限位孔141d移动,避免限位件17于运动时产生偏移。

另一方面,连动件16具有相对的滑接部161与枢接部162,且第一支架11还具有滑动导引部113,例如滑槽。滑接部161滑设于滑动导引部113,且枢接部162枢接第二支架13。因此,在使第一支架11与第二支架13沿着轴线a2相对旋转的过程中,连动件16的枢接部162能够相对于第二支架13旋转,且连动件16的滑接部161能够沿着滑动导引部113滑移,进而带动限位件17移动靠近或远离限位部141c。

在本实施例中,移动载具10还包括套筒18,且限位件17通过套筒18连接连动件16。限位件17穿设于套筒18,且配置用以相对于套筒18往复移动,也就是说,套筒18与限位件17例如是构成伸缩杆结构。在移动载具10自图1a所示的第一状态依序转换至图1c所示的第二状态与图1d所示的第三状态的过程中,若限位件17抵接到限位部141c中限位孔141d以外的部位,则限位件17会因受力而使其局部内缩于套筒18。后续,套筒18内的液压或气压会驱使限位件17复位,也就是让限位件17内缩于套筒18的部分移出,以确保限位件17可穿入限位部141c的限位孔141d。

以下将列举其他实施例的以作为说明。在此必须说明的是,下述实施例沿用前述实施例的元件标号与部分内容,其中采用相同的标号来表示相同或近似的元件,并且省略了相同技术内容的说明。关于省略部分的说明可参考前述实施例,下述实施例不再重复赘述。

图2a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一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图2b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移动辅具处于第二状态下的局部示意图。请参考图2a与图2b,本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0a与前一实施例的移动载具10大致相似,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前一实施例的限位件17与套筒18构成伸缩杆结构,且限位件17通过套筒18连接连动件16,但本实施例的限位件17a直接连接连动件16,不具有伸缩机制。另一方面,本实施例的连接件144与第二旋转件142可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也就是说,连接件144直接成型于第二旋转件142,并无需通过锁固、卡合或其他结合方式固定彼此。由此,不仅有助于提高结构强度与组装便利性,也能降低制造成本。再者,第二旋转件142通过连接件144枢接第一旋转件141,当第二旋转件142受力转向时,第二旋转件142与连接件144会同步沿着第二旋转轴线142a相对于第一旋转件141旋转。

综上所述,本发明的移动载具可通过转向调整机构确保转向轮能够以垂直于地面的旋转轴线相对于进行旋转,由此,有助于提高移动载具转向时的顺畅度,并能避免移动载具于转向时倾倒,从而获致良好的使用可靠度。进一步而言,转向调整机构至少包括相耦接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且转向轮枢接第二旋转件。在移动载具处于其一状态下,第一旋转件的第一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且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彼此锁定。此时,第一旋转件与第二旋转件能够沿着第一旋转轴线同步旋转,从而带动转向轮沿着第一旋转轴线相对于地面旋转。在移动载具处于另一状态下,第二旋转件的第二旋转轴线垂直于地面,且第一旋转件无法旋转。此时,第二旋转件能够沿着第二旋转轴线相对于第一旋转件旋转,从而带动转向轮沿着第二旋转轴线相对于地面旋转。

虽然结合以上实施例公开了本发明,然而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可作些许的更动与润饰,故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当以附上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