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创面敷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253132发布日期:2018-08-24 20:11阅读:21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卫生材料
技术领域
,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创面敷料。
背景技术
:消化道手术后,伤口、创面通常会直接暴露在消化道表面,受到细菌、胃酸、消化酶等有害物质的刺激,便会增加愈合难度。此外,为了预防感染的发生,通常在术后注射或服用大量抗生素,如此容易导致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进而形成抗生素滥用的恶性循环,加重医疗负担。近年来,为了促进创面的快速愈合,各种创面敷料应运而生,根据其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传统敷料、生物敷料、人工合成敷料和生长因子敷料等。这些创面敷料均是利用不同材料的特性创造创面低氧环境,促进毛细血管的生成以及坏死组织和毒素的清除,强化生长因子与靶细胞的相互作用,避免新生上皮组织和敷料粘连,进而减轻患者痛苦。因此,创面敷料不仅可以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减少资源的浪费,而且可以大大降低医疗工作量,满足患者要求。然而,现有的创面敷料或吸收渗液能力差,容易造成交叉感染;或容易粘着创面,更换时易造成创面的机械损伤;或强度差,容易从创面脱落;或容易受到胃液侵蚀;或透明度低,不适于观察创面;因此,生产出能够迅速吸收创面表面的水分、血液、渗出物等液体,形成凝胶保护层,并且弹性强、粘度佳、抗胃酸侵蚀的创面敷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创面敷料,能够应用于内镜下手术、外科手术及术后腔隙间组织防粘连,促进创面愈合。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创面敷料,包括羟乙基淀粉,所述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0-70万da。如上所述的一种创面敷料,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海藻酸钠20-80份,羟乙基淀粉20-80份和氯化钙0-5份。羟乙基淀粉具有较好的扩充血容量的作用,可用于治疗外伤性、失血性、中毒性及感染性休克,也可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本发明采用分子量为10-70万da的羟乙基淀粉作为创面敷料,与消化道创面接触后,能够迅速吸收创面表面的水分、血液、渗出物等液体。海藻酸钠与创面接触吸水溶胀后能够形成凝胶,形成的凝胶会阻碍水分子的进一步扩散,致使创面敷料外层的海藻酸钠无法吸水形成凝胶层。本发明所使用的羟乙基淀粉中含有大量的羟基,与水分子的亲和力强,能够迅速与水结合,形成网状的水分子通道,水分子沿通道可迅速到达海藻酸钠的表面,使创面敷料外层的海藻酸钠能够吸水形成凝胶层。创面敷料中的钙离子与海藻酸钠分子链上所存在的大量羧基进行交联,能够形成具有致密网状结构的凝胶,进而将多条海藻酸钠分子链连接起来,提高凝胶层的强度。进一步地,钙离子与海藻酸钠所形成的凝胶分子链由于缠结和氢键的相互作用而形成聚合物网络结构,聚合物网络结构中链环和自由链端的存在会造成凝胶结构不均匀,使结构中存在空穴,这将导致凝胶保护层在消化道内极易受到消化酶的作用而解体,无法起到持续的保护作用。创面敷料中的羟乙基淀粉能够通过配位键与海藻酸钠、钙离子所形成的凝胶中的空穴相结合,进而呈现出交联程度极强的网络交错状结构,提高凝胶的力学性能和生物学性能,有效抵御胃酸和消化酶对凝胶保护层的降解。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一种创面敷料,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海藻酸钠40-80份,羟乙基淀粉20-60份和氯化钙0-4份。进一步优选地,如上所述的一种创面敷料,以重量份数计,包括:海藻酸钠60-80份,羟乙基淀粉20-40份和氯化钙1-3份。此外,创面敷料中的羟乙基淀粉分子量的大小能够影响凝胶的形成过程,羟乙基淀粉分子量过大或过小,水分子都无法迅速扩散到海藻酸钠分子的表面,凝胶保护层无法正常生成。优选地,所述羟乙基淀粉的分子量为10-65万da。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羟乙基淀粉的分子量为12-38万da或50-65万da。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羟乙基淀粉的分子量为13.5-22万da或50-58万da。此外,创面敷料中的海藻酸钠分子量的大小能够影响凝胶的柔韧性。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分子量为5000-10000da。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分子量为5000-8000da。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分子量为5000-6000da。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中β-d-古罗糖醛酸与α-l-甘露糖醛酸的比值g/m≥1.5。海藻酸钠中β-d-古罗糖醛酸(g单元)与α-l-甘露糖醛酸(m单元)的比值对形成的凝胶强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β-d-古罗糖醛酸(g单元)与α-l-甘露糖醛酸(m单元)对钙离子的结合能力不同,如果β-d-古罗糖醛酸(g单元)的含量过低,则导致形成凝胶硬度太弱,无法有效粘附在创面的表面。如果β-d-古罗糖醛酸(g单元)的含量过高,形成的凝胶硬度太高,则导致凝胶的柔韧性不足,形成的凝胶容易从消化道表面脱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中β-d-古罗糖醛酸与α-l-甘露糖醛酸的比值1.50≤g/m≤2.0。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粒径为40-120目。海藻酸钠粒径大于40目时,由羟乙基淀粉形成的水分子通道很容易被凝胶化的海藻酸钠堵塞,导致水分子无法进一步扩散;粒径小于120目时,创面敷料的比表面积太小,无法有效与消化道创面结合,也无法形成有效的凝胶保护层;粒径在40-120目之间时,形成凝胶的粘性最强,能够牢牢粘附在创面的表层,避免脱落。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粒径为40-80目。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海藻酸钠的粒径为40-60目。优选地,所述创面敷料吸收率大于自身重量的10倍,形成凝胶保护层的拉伸强度≥2.0mpa。如上所述一种创面敷料,以重量份数计,还包括粘结剂2-10份。优选地,所述粘结剂为去离子水。优选地,所述创面敷料为颗粒状,粒径为0.1-1.0mm;比表面积为30-300m2/g。优选地,上述一种创面敷料的制备工艺,包括以下步骤:(1)按比例称量配料;(2)将羟乙基淀粉、海藻酸钠、氯化钙加入预热的沸腾制粒机内,启动沸腾制粒机的风机使羟乙基淀粉、海藻酸钠、氯化钙沸腾呈流化态;预热温度为70-90℃,风机频率调节为25-75hz。(3)通过喷枪向沸腾制粒机中加入粘结剂进行制粒,控制沸腾制粒机的风速,使羟乙基淀粉、海藻酸钠、氯化钙与粘结剂进行混合制粒;喷枪喷射时的电机速率为100-500rpm,压力0.05-0.4mpa;沸腾制粒机的风机频率调节为25-75hz;沸腾制粒机的进口温度70-90℃,出口温度40-50℃;沸腾制粒的时间为2-10min。(4)将制粒好的创面敷料进行包装、封口;(5)将创面敷料放入密封的灭菌柜中,向灭菌柜内注入环氧乙烷气体,使得灭菌柜内的环氧乙烷的浓度达到600-1000mg/l,保持6小时以上,灭菌完成后将环氧乙烷抽出,进行灭菌剂解析。有益效果:(1)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虽然无法直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等致病微生物,但创面敷料形成的凝胶保护层能够有效阻止幽门螺旋杆菌与上皮细胞及粘液的糖蛋白和糖酯靶位结合;由于凝胶层具有较强的物理强度和较高的粘性,致病微生物无法直接穿越凝胶屏障,因此为消化道创面提供了良好的保护所。(2)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有效抗击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攻击因子对创面的攻击和侵蚀。当消化道手术结束后,创面会直接暴露于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攻击因子的作用之下,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形成凝胶后在创面形成屏障,其所具有的润滑和机械保护作用能够阻止胃酸、胃蛋白酶黏膜层的自体消化。(3)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有效吸收创面在恢复过程中产生的组胺等有害物质,加速创面的愈合。此外,海藻酸钠能够刺激黏膜对hco3-和黏液的分泌,促进再生黏膜细胞分泌中性粘液、促进组织修复再生,从而有利于创面愈合。(4)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有效缓解手术后出现的恶心呕吐、腹胀腹痛、排气排便异常、疲乏等症状,缩短患者首次肛门排气和排便的时间。消化道手术患者首次肛门排气是术后胃肠功能恢复的重要标志之一;由于手术引起的创伤、麻醉或手术引起胃肠道原本解剖结构改变、以及全身状况等因素,手术后胃肠蠕动减少、缺乏协调性,从而导致术后肠麻痹,胃肠功能出现障碍,临床主要表现为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腹胀、腹痛、肛门排气排便异常等。羟乙基淀粉和海藻酸钠均为高分子化合物,粘附于胃肠道表面后,能够与黏膜表面的刺激靶点相互作用,有效刺激胃肠道,促使胃肠道活动增加,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进而有效避免胃肠功能较长时间不能恢复所导致的粘连性肠梗阻、伤口愈合不良、营养障碍、菌群失调、多器宫功能衰竭等不可逆转的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本发明创面敷料能够迅速吸收创面表面的水分、血液、渗出物等液体,形成凝胶保护层,并在创面停留7天以上;能够减少创面出血对手术的影响,有利于保持手术视野的清洁,保证手术的顺利进行;能够填塞组织,防止幽门螺旋杆菌等病原微生物与创面接触,有效防止感染的发生,减少抗生素的应用;能够应用于消化道黏膜创面,有效抗击胃酸、胃蛋白酶及其他攻击因子对创面的攻击和侵蚀;能够有效刺激胃肠道,促使胃肠道活动增加,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1凝胶。图2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2凝胶。图3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3凝胶。图4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4凝胶。图5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5凝胶。图6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6凝胶。图7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7凝胶。图8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1样品a8凝胶。图9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5试验组凝胶。图10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5试验组凝胶加入模拟胃液后形态。图11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5对照组凝胶。图12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5对照组凝胶加入模拟胃液后形态。图13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兔模型止血试验(少量出血)出血点。图14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兔模型止血试验(少量出血)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5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兔模型止血试验(大量出血)出血点。图16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兔模型止血试验(大量出血)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7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猪模型止血试验出血点。图18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6猪模型止血试验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9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8对照组胃粘膜形态。图20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8对照组伤口愈合程度。图21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8试验组胃粘膜形态。图22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8试验组创面敷料覆盖伤口。图23附图为本发明实施例8试验组伤口愈合程度。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实施例1:不同组方凝胶拉伸强度的评价分别将如表1所示各组原料加入到经过70℃预热的沸腾制粒机内,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3.5万da、海藻酸钠的分子量6000da、g/m比值为1.50、海藻酸钠和羟乙基淀粉的粒径为40目。启动沸腾制粒机的风机,风速60hz,使羟乙基淀粉、海藻酸钠、氯化钙沸腾呈流化态,通过喷枪向沸腾制粒机中加入去离子水50g进行制粒,控制喷枪喷射时的电机速率为200rpm,压力0.2mpa,风速为75hz,进口温度为70℃,出口温度40℃,沸腾制粒时间为10min。将完成制粒的创面敷料包装、封口,放入灭菌柜中,注入环氧乙烷气体,使环氧乙烷的浓度达到600mg/l,保持7小时,灭菌完成后将环氧乙烷抽出,进行灭菌剂解析,得到各组方样品。表1将各组方样品1.0g溶胀于10.0g水中,形成凝胶,用拉伸流变仪测定凝胶强度,试验结果如表2所示。拉伸强度计算公式:σt=p/(b×d),式中:σt为拉伸强度(mpa);p为最大负荷(n);b为试样宽度(mm);d为试样厚度(mm)。表2样品编号最大拉力(n)拉伸强度(mpa)图片a12.350.28图1a200图2a35.470.66图3a418.442.21图4a520.152.36图5a616.481.92图6a722.362.74图7a813.691.74图8试验结果表明:只含有海藻酸钠的组方样品获得的凝胶层具有一定的硬度,但是没有弹性(图1);当羟乙基淀粉加到水中后会完全被水溶解,溶液不具有粘性,也无法形成凝胶(图2);当氯化钙加入到海藻酸钠中后,可以获得具有一定硬度的凝胶,但是获得的凝胶弹性较弱,无法抵抗较大的拉伸力(图3);当向海藻酸钠和氯化钙的组方中加入羟乙基淀粉后形成的凝胶具有较高的弹性和良好的硬度,能够抵抗较强的外部拉力,羟乙基淀粉对凝胶强度和弹性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能够显著提高凝胶的物理性能(图4-8)。实施例2:海藻酸钠中g/m的比值对凝胶拉伸强度影响海藻酸钠800g,羟乙基淀粉400g和氯化钙10g,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22万da、海藻酸钠的分子量6000da、海藻酸钠和羟乙基淀粉的粒径为40目,对海藻酸钠中的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进行调整,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将各组方样品1.0g溶胀于10.0g水中,形成凝胶,用拉伸流变仪测定凝胶强度,结果如表3所示。表3样品编号g/m值最大拉力(n)拉伸强度(mpa)b10.53.360.40b21.05.270.63b31.517.852.14b42.019.362.32b52.214.381.70b62.56.120.75试验结果表明:海藻酸钠中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对凝胶的强度较大影响,g/m的比值过低形成的凝胶强度较弱,无法抗击外力的拉伸作用;g/m的比值为1.5及以上时,形成的凝胶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g/m的比值大于2.0时,形成凝胶硬度太高,导致凝胶的柔韧性不足,无法抗击外力的拉伸作用。综上,海藻酸钠中β-d-古罗糖醛酸与α-l-甘露糖醛酸的比值1.50≤g/m≤2.0形成的凝胶具有良好的拉伸强度。实施例3:粒径对吸水时间和吸水量的影响海藻酸钠800g,羟乙基淀粉400g和氯化钙10g,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3.5万da、海藻酸钠的分子量6000da,海藻酸钠中的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为2.0,对海藻酸钠的颗粒度进行调整,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将1g样品均匀撒在装有40g水的培养皿内,培养皿直径为9cm,30s后将凝胶取出,称量,计算样品吸收水分的重量,结果如表4所示。表4样品编号粒径(目)吸水时间(s)吸水重量(g)比表面积(m2/g)c120309.560c2403014.4160c3603016.5200c4803015.8120c51003013.6100c61203012.880c7200306.740试验结果表明:当海藻酸钠的粒径在40-120目内,能够迅速吸水形成凝胶,每克样品的吸水量大于12.0g;当海藻酸钠的粒径小于120目时,样品在30s内的吸水量迅速下降,将会导致无法及时吸收渗出液及血液;当粒径大于40目,将导致颗粒过大,将导致使用不方便。实施例4:羟乙基淀粉分子量对凝胶拉伸强度影响海藻酸钠800g,羟乙基淀粉400g和氯化钙10g,海藻酸钠的分子量5000da、海藻酸钠和羟乙基淀粉的粒径为40目,海藻酸钠中的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为2.0,对羟乙基淀粉分子量进行调整,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将各组方样品1.0g溶胀于10.0g水中,形成凝胶,用拉伸流变仪测定凝胶强度,结果如表5所示。表5样品编号分子量(万da)最大拉力(n)拉伸强度(mpa)d11017.472.09d21519.622.23d32021.332.36d43017.662.12d54017.292.06d65018.012.17d76019.402.26d87016.752.04d98012.011.68d10907.330.84试验结果表明: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0-70da时,所形成的凝胶保护层具有较好的拉伸强度。实施例5:模拟胃液对创面敷料形成凝胶的影响试验组:海藻酸钠800g,羟乙基淀粉400g和氯化钙10g,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5万da、海藻酸钠的分子量6000da、海藻酸钠和羟乙基淀粉的粒径为40目,海藻酸钠中的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为2.0,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所制备的创面敷料粒径平均0.45mm,比表面积平均120m2/g。对照组:市售产品,以壳聚糖为主要成分的创面敷料。通过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模拟胃液对凝胶的腐蚀性。模拟胃液配制方法:取稀盐酸16.4ml(相当于盐酸3.84ml),加水约800ml,胃蛋白酶10g,摇匀后,加水稀释成1000ml,即得模拟胃液。试验组:将样品1.0g溶胀于10.0g水中,形成凝胶(图9),然后加入10.0g模拟胃液,静置24h观察凝胶形态变化(图10)。对照组:将市售样品1.0g溶胀于10.0g水中,形成凝胶(图11),然后加入10.0g模拟胃液,静置24h观察凝胶形态变化(图12)。试验结果: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制备的凝胶加入模拟胃液后,能将模拟胃液完全吸收,凝胶的形态无明显变化,依然保持完整,并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粘度。市售样品制备的凝胶,加入模拟胃液后,凝胶的形态发生明显变化,凝胶完全解体、析出、破裂,失去了粘性和弹性,无法附着在培养皿表面。由此可见,本发明的创面敷料具有良好的抗胃酸裂解的能力,能够阻挡胃酸的侵蚀。实施例6:创面敷料的吸收血液功能海藻酸钠800g,羟乙基淀粉400g和氯化钙10g,羟乙基淀粉分子量为15万da、海藻酸钠的分子量6000da、海藻酸钠和羟乙基淀粉的粒径为40目,海藻酸钠中的β-d-古罗糖醛酸(g)与α-l-甘露糖醛酸(m)的比值为2.0,制备方法如实施例1所示,所制备的创面敷料粒径平均0.45mm,比表面积平均120m2/g。研究创面敷料对兔模型的止血作用和猪模型止血作用。兔模型止血试验(少量出血):使用消毒剂对兔耳朵进行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的针头刺入兔耳朵静脉中,然后将注射器针头拔出,血液从静脉中渗出(图13),然后用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4),观察记录止血时间。兔模型止血试验(大量出血):使用消毒剂对兔耳朵进行消毒后,用无菌注射器的针头刺入兔耳朵静脉中,然后将注射器针头在静脉中搅动,造成大量出血后将针头拔出,血液从静脉中大量涌出(图15),然后用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6),观察记录止血时间。猪模型止血试验:术前用消化道粘液清洗剂对胃进行喷洒清洗,祛除粘液和泡沫,便于内镜观察,清洗干净后使用电切刀对要切除的部位进行标记,然后注射一次性使用内镜下黏膜填充剂至将切除部位的黏膜下层,使黏膜层与黏膜肌层分离。使用电切刀环形切除标记位置,造成在创面处出血(图17),然后用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覆盖出血点(图18),观察记录止血时间。试验结果:在兔模型止血试验(少量出血)中,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在15s内止血,在兔模型止血试验(大量出血)中,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在30s内止血;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迅速吸收血液并形成凝胶,堵住出血点。在猪模型止血试验中,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在30s内止完全吸收黏膜层的渗血,并保持创面的干燥和清洁,便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实施例7:创面敷料对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的研究试验动物:试验用猪4头重量:32公斤-36公斤试验方法:术前用消化道粘液清洗剂对胃进行喷洒清洗,祛除粘液和泡沫,便于内镜观察;清洗干净后使用电切刀对要切除的部位进行标记,然后注射一次性使用内镜下黏膜填充剂至将切除部位的黏膜下层,使黏膜层与黏膜肌层分离,使用电切刀环形切除标记位置,对照组:对照组在切除胃黏膜后不做任何处理,术后观察记录猪的首次排便时间。试验组:试验组在切除胃黏膜的位置喷洒实施例6所示创面敷料,完全覆盖住创面,术后观察记录猪的首次排便时间,结果如表6所示。表6动物编号猪的首次排便时间(h)对照组1号45对照组2号52试验组1号19试验组2号16试验结果表明:对照组在切除胃黏膜后不做任何处理,术后2头猪的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45h和52h;而试验组在切除胃黏膜的位置喷洒创面敷料,完全覆盖住创面,术后2头猪的首次排便时间分别为19h和16h。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料恢复胃肠道运动功能,促进胃肠代谢。实施例8:创面敷料对内镜下创面切除后伤口愈合功能研究试验动物:试验用猪1头重量:35公斤试验方法:术前用消化道粘液清洗剂对胃进行喷洒清洗,祛除粘液和泡沫,便于内镜观察,清洗干净后使用电切刀对要切除的部位进行标记,然后注射一次性使用内镜下黏膜填充剂至将切除部位的黏膜下层,使黏膜层与黏膜肌层分离。使用电切刀环形切除标记位置,在同一头猪胃部的相近位置进行对照组和试验组的胃黏膜切除。对照组:对照组在切除胃黏膜后不做任何处理(图19),14天后将猪处死,观察伤口愈合程度(图20)。试验组:试验组在切除胃黏膜的位置(图21)喷洒实施例6所示创面敷料(图22),完全覆盖住创面,14天后将猪处死,观察伤口愈合程度(图23)。试验结果:对照组在切除胃黏膜后不做任何处理,14天后创面处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伤口愈合程度较差,创面处明显感染。试验组在切除胃黏膜的位置喷洒创面敷料,14天后创面愈合情况良好,创面处没有出现明显的红肿现象,也未出现明显感染。可见,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能够有效促进创面的愈合,减少抗生素的使用量,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降低医疗费用。本发明提供的创面敷料使用方便,一次性使用后无需反复用药,简化了治疗程序,降低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的痛苦。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