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淡渗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63625发布日期:2018-07-31 22:17阅读:46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淡渗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剂。



背景技术:

慢性肾小球肾炎起病隐匿、病程迁延、常合并蛋白尿、血尿以及进行性肾功能衰退,目前,普遍认为蛋白尿与肾脏纤维化、肾功能衰退、免疫因素等密切相关。该病的患病率高,易导致肾功能的恶化,最终致使肾功能衰竭(crf),是crf的重要原发病。

免疫介导的肾脏损害在慢性肾炎的疾病进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免疫反应诱导多种炎症细胞被激活,活化的炎症细胞能够产生特异的炎症介质,从而引起肾小球损害。慢性肾炎发病中有多种炎症细胞参与,它们具有多种效应,且能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慢性肾炎炎症反应就存在于这样一个非常复杂的炎症细胞与介质相互作用的网络中,而促炎行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7是其中起重要作用的炎性细胞因子,三者既是免疫调节因子,又是重要的炎症介质。tnf-α不仅可由巨噬细胞产生,亦能由肾小球系膜细胞(mc)自分泌,并且促进mc分泌il-6。而mc大量分泌的il-6又反过来作用于mc,刺激其增殖分化,二者互为因果,形成一种恶性循环。il-17是由th17细胞分泌的,参与许多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il-17可以和tgf-α、il-1β相互作用,产生协同作用,共同参与炎性反应的调节。故研究tnf-α、il-6和il-17在体内的变化,有助于探讨慢性肾炎的免疫发病机理和指导临床治疗。

慢性肾炎属于祖国医学“水肿”、“虚劳”及“腰痛”范畴,历代医家认为,本病发病多为本虚标实,在《医方考》中论述,“下焦之病,责于湿热”,薛生白论述“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说明在慢性肾炎发病过程中,或因虚致实,或因实致本证与标证之间常常相互促进,从而造成病理上的恶性循环,因而本病的基本病机是湿热内蕴,申请人前期研究采用淡渗利湿法(药物由杏仁、豆蔻仁、薏苡仁、萆薢、泽兰、益母草、芡实、滑石、茯苓等)治疗慢性肾炎湿热型患者,发现此法能够降低患者的尿蛋白量,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减轻患者的肾间质纤维化血清学指标,从而在有效率和临床缓解率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基于以上研究基础,了进一步阐述淡渗利湿法的治疗机制,拟通过临床实验,通过对湿热型慢性肾炎患者口服淡渗利湿药物,分析治疗前后患者tnf-α、il-6和il-17的变化,从而基于促炎症因子的表达变化,阐述淡渗利湿法对湿热型慢性肾炎的治疗机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淡渗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剂,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减少湿热型肾炎患者蛋白尿,降低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

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每一份方剂中含有以质量份数计:杏仁10份、白蔻仁10份,薏苡仁30份、萆薢各30份,泽兰12份,益母草15份,芡实20份、滑石20份、茯苓20份。

进一步,所述方剂能够减少湿热型肾炎患者蛋白尿,降低肾间质纤维化,对湿热型慢性肾炎炎症因子具有干预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本发明方剂效果实验如下:

elisa试剂盒:本研究所需的elisa试剂盒购买自深圳neobioscience公司。血尿素氮、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清pth等指标:本院医学检验中心协助完成。

病例来源

2018年1月-2019年12月在济宁市中医院住院及门诊治疗的慢性肾炎患者,诊断符合西医慢性肾炎的诊断标准以及中医肾虚湿热证的证候诊断标准。纳入研究对象60例。

诊断标准

参考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肾病分会提出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辨证分型及疗效评定(试行方案)》。

①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迁延,临床表现可轻可重,或时轻时重。随着病情发展,肾功能逐渐减退,后期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血尿素氮、血肌酐升高等情况。

②尿检查异常,常有长期持续性蛋白尿,尿蛋白定量常<3.5g/24h,血尿(相差显微镜多见多形态改变的红细胞),可有管型尿,不同程度的水肿、高血压等表现。

③病程中可因呼吸道感染等原因诱发急性发作,出现类似急性肾炎的表现。

④排除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后方可诊断为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中医辨证分型标准:

参照国家巾医药管理局年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

主症:皮肤帘肿、掩病,咽喉肿痛,小便黄赤、灼热或潘痛不利,面目或肢体浮肿。

次症:苦或干、口粘;腔闷纳呆,干不欲饮;苔黄腻,脉孺数或滑数。

病例纳入标准

①符合以上诊断标准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辨证为湿热证的患者。②2018年1月-2018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治疗的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患者。③18-65周岁,男女不限。

病例排除标准

①不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和纳入标准。②慢性肾孟肾炎;③继发于全身疾病的肾损害;④肾功能不全第4-5期患者,或肾功能衰竭者;⑤妊娠和哺乳期妇女;⑥合并有心、脑、肝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中止试验病例标准

①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并发症;②依从性差,不能随访,资料不全。

实验分组及治疗方案

(1)对照组本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①去除和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可逆因素,包括了食物及药物的影响、各种感染、损伤、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衡等。②控制饮食、营养支持,予以优质低蛋白低憐饮食,充足的热量及维生素等。③对症处理各系统并发症,具体治疗根据患者情况而定。治疗时间为3个月。

(2)实验组本组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配合淡渗利湿法(方)进行治疗,湿热甚者加金银花、黄柏等;气虚者加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阳虚加巴戟天、狗脊等;阴虚者加二至丸(女贞子、墨旱莲);血瘀甚者加丹参、当归等:伴血尿者加白茅根、茜草等。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饭后20min服用。根据标本缓急的原则,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尿蛋白转阴后给予益肾健脾中药以扶正气,疗程3个月。观察及检测指标

(1)一般情况

姓名,性别,年龄,病程,基础病因等;

(2)实验室指标

检测血尿素氮、血肌酐、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尿酸、血清pth。

(3)elisa检测tnf-α、il-6和il-17含量

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分别进行采血,离心后吸取上清液进行炎性因子含量的elisa检测,根据数据制作标准曲线及方程,换算得出各样本细胞因子的含量。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差异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anova),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本发明通过使用淡渗利湿法对临床湿热证慢性肾炎患者进行治疗,评价临床治疗效果,患者治疗前后分别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促炎行细胞因子tnf-α、il-6和il-17的变化,从而基于炎性调节机制探讨淡渗利湿法治疗湿热证慢性肾炎的机制。

淡渗利湿法是通过淡渗利湿法治疗慢性肾炎的方剂进行治疗的方法,经临床验证确实有效针对慢性肾炎的常用治疗方法,此法能够减少湿热型肾炎患者蛋白尿,降低肾间质纤维化,从而发挥治疗作用。对慢性肾炎湿热证的治疗也非常有效。对湿热型慢性肾炎炎症因子具有干预作用。

以上所述仅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方式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