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44397发布日期:2019-01-28 13:22阅读:238来源:国知局
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



背景技术:

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进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

心衰是一种发生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的严重疾病,根据心力衰竭发生的部位可分为左心衰竭、右心衰竭和全心衰竭,根据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也可以划分为收缩性心力衰竭和舒张性心力衰竭,其中舒张性心衰(diastolicheartfailure,dhf)约占全部心衰患者的一半。在中国约有1200万以上的心衰患者,即心衰发病率约为2~3%,其中,舒张性心衰患者约600万,老年人心力衰竭多以舒张性心衰为主,老年人舒张性心衰患者数量占舒张性心衰患者总数量的66.99%。

心衰的病因主要有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房颤、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造成左心室损伤,导致左心室病理性重构,进而造成心功能减退,这意味着每成功治疗一位心肌梗死病人,就带来一位潜在的心衰病人。

在治疗心衰时,现有的各种手段都有存在缺陷,具体如下:

a、优化药物治疗,不能从根本上去除病因,仍有反复发作的可能;

b、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对至少20%心衰患者无效;

c、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手术,需进行体外循环,不仅创伤大并发症发生率高,而且价格昂贵难以获得,同时国内也不具备进行手术的条件;

d、心脏移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是供体来源非常有限,且价格昂贵。

现有技术解决措施之一是在左心房与右心房之间的房间隔植入分流装置,该方法已被临床试验证明有效,但是现有分流装置在结构以及性能上还需进一步改进,这些装置很容易由于内皮爬覆而导致器械开口被封堵,通道关闭失去分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通道畅通、内皮不爬覆器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防止由房间隔组织内皮爬覆而导致房间隔通道关闭的问题,避免该压力调节装置丧失分流的功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包括可径向收缩及膨胀并轴向贯通的房间隔通道,所述房间隔通道在轴向上间隔设有分别抵靠在房间隔组织两侧壁面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至少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或第二定位部设置有抵靠房间隔组织并与消融电源电性导通的导电部,所述导电部至少在与房间隔组织接触的表面导电。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房间隔通道为波形支架、网状支架、杆状支架或它们组合形成的筒状结构或环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均由房间隔通道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由房间隔通道远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逐步朝房间隔通道中部弯曲,且第一定位部的末端向远端方向翻翘;

或/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由房间隔通道近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逐步朝房间隔通道中部弯曲,且第二定位部的末端向近端方向翻翘。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各自独立地为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沿房间隔通道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根分叉的支撑杆,相邻支撑杆通过分叉相互交汇。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第二定位部中的至少一个为框架结构,框架结构包括沿房间隔通道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对支撑杆,同属一对的支撑杆相互交汇。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与相应侧的房间隔之间为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至少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导电部为第一定位部或/和第二定位部的表面裸露通电的部分,除与房间隔接触的裸露的导电部表面以外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的表面以及房间隔通道的外表面绝缘;

或者所述导电部为设置在第一定位部或/和第二定位部上的电极,所述第一定位部或/和第二定位部与电极接触的部分绝缘;或者所述电极与第一定位部或/和第二定位部之间设有避免二者之间通电导通的的绝缘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或房间隔通道近端设有用于将整个装置回收的回收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所述回收部设有用于与输送系统连接的连接件,所述导电部通过连接件与消融电源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连接件为所述第二定位部的末端设有的回收连接头,所述回收连接头上设有连接孔。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回收连接头沿房间隔通道的周向布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房间隔通道近端设有流出道,或者/和所述房间隔通道远端设有流入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房间隔通道、流出道和流入道的至少一个内壁设有筒状覆膜,筒状覆膜内形成通道。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的直径大于或等于所述房间隔通道的直径,流出道与房间隔通道的衔接部位的局部或全部贴靠房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入道朝向房间隔通道逐渐径缩。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入道自房间隔通道远端起沿房间隔通道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且该流入道兼做所述第一定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一定位部连接在流入道与房间隔通道的衔接部位或连接在流入道的远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连接在以下部位中的至少一处:

连接在流出道的近端;或

连接在流出道的轴向中部;或

连接在流出道上靠近房间隔通道的部位;或

连接在流出道与房间隔通道的衔接部位;或

连接在房间隔通道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由流出道的远端朝房间隔通道一侧弯折直至与房间隔相抵的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在与房间隔相抵的位置处朝背离流入口的方向翻翘,直至邻近流出道的近端。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在房间隔通道中与房间隔位置相应的部位至所述阀瓣之间设有覆膜。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流出道近端设有用于将整个装置回收的回收部,所述回收部包括回收连接头,所述回收连接头在轴向上处在邻近流出道近端外侧。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具有单元网格结构,在流出道的近端,所有单元网格的顶点均通过第二定位部顺应连接至其中一个回收连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的边缘收敛为在圆周向上间隔分布的至少两个端部,各端部均设有回收连接头。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的边缘的一部分直接收敛至相应的端部,另一部分经由延伸段收敛至相应的端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延伸段具有比流出道的边缘更远离流入道的轴向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的边缘经由延伸段收敛至相应的端部,在压缩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流出道的边缘起沿轴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释放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流出道的边缘起朝远离流入口的方向延伸。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释放状态下,所述延伸段自流出道的边缘起具有朝向流入口的第一弯折,以及背向流入口的第二弯折。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释放状态下,所述延伸段构成所述第二定位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延伸段通过第二弯折抵靠房间隔。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的直径大于所述房间隔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自与房间隔通道的连接部位起均具有径向外扩的趋势。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流出道以及流入道的直径均大于所述房间隔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自与房间隔通道的连接部位起均具有径向外扩的趋势。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第二定位部自与房间隔通道的连接部位起,具有朝向流入口的第一弯折,以及背向流入口的第二弯折;

其中第一弯折与第二弯折之间的部位越靠近流入口越径向扩张;第二弯折之后的部位越远离流入口越径向收敛。

进一步地,所述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优选所述房间隔通道外壁面设有导电部。

本发明装置中,至少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或第二定位部设置有抵靠房间隔组织并与消融电源及控制机构电性导通的导电部,导电部通电后可以对其接触的房间隔壁上的组织进行消融,从而防止房间隔组织内皮爬覆,导致房间隔通道关闭,避免该压力调节装置丧失分流的功能。此外,还可以在房间隔通道外壁面设有导电部,则房间隔通道与房间隔接触的表面也可以进行导电消融,进一步扩大消融的范围,缩短因内皮爬覆而导致通道封闭的时间,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图1的压力调节装置植入心脏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3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a-a剖视图;

图7为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5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5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立体图;

图10为实施例5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6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张开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6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关闭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7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14为实施例7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张开的示意图;

图15为实施例7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关闭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8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17为实施例8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张开的示意图;

图18为实施例8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关闭的示意图;

图19为实施例9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主视图;

图20为实施例9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张开的示意图;

图21为实施例9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关闭的示意图;

图22为实施例10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实施例10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张开的示意图;

图24为实施例10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瓣膜关闭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对本发明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中的远端和近端是相对于释放过程中的操作者而言,释放过程中,所述装置中距离操作者更近的一端为近端,相对远离操作者的一端为远端。

在植入后,沿血流方向,朝向患者心脏右心房一侧的位置称为近端,而所述“远端”是指朝向患者心脏左心房一侧的位置。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是本发明基础实施例。

如图1-3所示,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100,包括可径向收缩及膨胀并轴向贯通的房间隔通道130,所述房间隔通道130在轴向上间隔设有分别抵靠在房间隔组织两侧壁面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至少在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或第二定位部150设置有抵靠房间隔组织并与消融电源电性导通的导电部500,所述导电部500至少在与房间隔组织接触的表面导电。

所述房间隔通道130为筒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其中,筒状结构是指房间隔通道130轴向长度比较长,环状结构是指房间隔通道130轴向长度比较短。房间隔通道130可以是波形支架、网状支架、杆状支架或它们组合形成,其中,波形支架是指采用波浪形单元或v形单元首尾相接一圈形成的筒状结构或环形结构。网状支架是指管材切割或编织丝编织成网格形状形成的筒状结构或环形结构。杆状是指采用多根支撑杆排布形成的筒状结构或环形结构。在体内释放后为筒状结构或环状结构后,可以保持房间隔通道内腔的畅通。

本实施例中房间隔通道130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中部的房间隔通道130,房间隔通道130远端设有第一定位部120,房间隔通道130近端设有第二定位部150。房间隔通道130的近端和远端直接与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对接。

本实施例中优选房间隔通道130、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整体上由管材切割而成或/和编织形成的一体结构,即工艺上,除了直接管材切割外,还可以采用编织方式,或局部编织结合局部管材切割的方式加工,不同部位可以焊接或通过连接件相互固定。

其中房间隔通道130为波形支架,即房间隔通道130在周向上为波浪形单元或v形单元131首尾相接形成的结构,本实施例的房间隔通道130为多个v形单元131依次排布连接围成,当疏密程度发生变化时也可以是多个x形单元依次排布连接围成,甚至更加复杂的网格结构形成网状支架,总体上要求便于径向的压缩以及保持必要的强度。

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各自独立地为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易于径向收缩或膨胀。本发明可以选择上述结构的任意一种或两种的结合。

所述第一定位部120由房间隔通道130远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逐步朝房间隔通道130中部弯曲,且第一定位部120的末端向远端方向翻翘;所述第二定位部150由房间隔通道130近端沿径向向外延伸并逐步朝房间隔通道中部弯曲,且第二定位部150的末端向近端方向翻翘。

优选第一定位部120、第二定位部150中的至少一个为框架结构,其中,本实施例的第一定位部120为杆状结构,包括沿房间隔通道130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根分叉的支撑杆121,杆状结构是支撑杆121独立径向向外延伸的结构。第二定位部150为框架结构,包括沿房间隔通道130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根分叉的支撑杆151,相邻支撑杆151通过分叉后再相互交汇,多次交汇形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还可以包括沿房间隔通道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对支撑杆151,同属一对的支撑杆151相互交汇。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120、第二定位部150中还可以为网状结构。网状结构为带有网孔的网格状。

具体地,房间隔通道130远端、近端分别有多个结构端点,例如网格端点或交叉点。如图1-2所示,房间隔通道130远端有多个结构端点133,第一定位部120是由房间隔通道130的每个结构端点133沿径向向外辐射的两个支撑杆121形成,两个支撑杆121分别向不同方向。第一定位部120总体上在向径向上外辐射延伸的同时略朝向房间隔通道130中部倾斜弯曲,在第一定位部120末端122略背向房间隔通道130中部向远端方向翻翘或倾斜弯曲。

第一定位部120沿轴向的长度较短,当然,第一定位部120也可以采用更加复杂的迂回方式,本实施例在图中仅示意了优选的方式。

第二定位部150由房间隔通道130近端的结构端点132沿径向向外辐射的两个支撑杆151组成,以房间隔通道130的其中一个v形单元131单元为例,包括左右两根支撑杆151,两根支撑杆151在房间隔通道130近端的结构端点132交汇,第二定位部150包括多个端点132延伸的支撑杆151,每个支撑杆151与来自相邻结构端点132的邻近支撑杆交汇为支撑杆153,所有支撑杆153沿周向有若干对,同属一对的支撑杆153再次相互交汇为支撑杆154。

位于更靠近释放过程中操作者的近端的第二定位部150或者房间隔通道130的近端设置有回收部,所述回收部设有用于与输送系统连接的连接件,所述导电部500通过连接件与消融电源电连接,本实施例中,所述连接件为所述第二定位部150的末端设有的回收连接头162,本实施例在支撑杆154末端设有回收连接头162。回收连接头162设有连接孔163。本实施例的回收连接头162由第二定位部150延伸得到,二者一体结构。各个回收连接头162朝向远离近端方向(背向房间隔通道130)以便于回收,各个回收连接头162与房间隔通道130的中轴线大致平行或有较小的夹角,例如小于45°,优选小于30°,具有夹角时,各个回收连接头162既可以朝向房间隔通道130的中轴线聚拢,也可以是背离房间隔通道130的中轴线发散。

为了便于设置回收连接头162,第二定位部150由房间隔通道130相应侧每个结构端点132逐级收敛,直至收敛为2~8个支撑杆154,且在每个支撑杆154末端均设置回收连接头162,本实施例中为四个支撑杆154。

由支撑杆151交汇为支撑杆153,而同属一对的支撑杆153再次相互交汇形成支撑杆154,可视为两级交汇收敛的框架结构,收敛指网格数量的收敛和减少,与外形没有必然联系,在采用复杂网格结构下可采用更多级的交汇的框架结构。第二定位部150中的支撑杆151延伸至与房间隔相抵的部位,而后相应交汇并以支撑杆153的形式翻翘,在整个翻翘部位可形成圆形或椭圆形的延伸路径。

回收连接头162的长度约为3~5mm,边缘光滑无尖角,所有的回收连接头162沿筒状结构即房间隔通道130的周向布置,连接孔163为圆孔、椭圆孔或方形圆角结构,利于与释放和控制装置的输送系统配合。

第一定位部120、第二定位部150在沿筒状结构即房间隔通道130的径向向外辐射的同时,朝向房间隔通道130中部弯曲直至与房间隔相抵接触。根据接触位置,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与相应侧的房间隔之间为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至少一种。点接触指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有多个点状位置抵靠在房间隔上,线接触指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有线形位置抵靠在房间隔上。面接触指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有一定面积的位置抵靠在房间隔上。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分别在房间隔两侧抵靠,形成夹持状态,能将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可靠固定在房间隔上。

如图1-2所示,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中的至少一个与房间隔相抵靠的位置设有导电部500,导电部500有多种结构形式,一种是所述导电部500为裸露的导电金属件,即导电部500与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一体结构或单独设置裸露的导电金属件,即所述导电部500为第一定位部120或/和第二定位部150的表面裸露通电的部分。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为金属或合金制成,本身导电,保留金属或合金部分即形成导电部500。另一种导电部500是附着固定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外表面的金属电极。

单独设置裸露的导电金属件是金属制成的导电部500镶嵌或粘贴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采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的一部分是直接利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的金属材质导电的特性,所述导电部500为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上外表面裸露的金属,直接用作导电部500。导电部500采用裸露的导电金属件是指直接采用金属制成导电部500,导电部500的形状可以是根据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形状配合的各自独立的片状、网络状、杆状等,围绕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一周间隔设置多个。导电部500也可以是围绕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一周设置一圈连续或者间断的环状结构的导电部500。一圈的环状结构是能向中心收缩的结构或软性能弯折的结构。

所述导电部500与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之间设有避免二者之间通电导通的绝缘件,或者除导电部500以外的其余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和房间隔通道130至少在与血液接触的外表面绝缘。外表面绝缘的方式有多种,一种是涂覆绝缘涂层,例如聚四氟乙烯绝缘涂层。第二种是套装绝缘套。

本实施例中,是直接采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位于波形结构中波谷或波峰顶端结构作为导电部500,如图2所示,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的表面,只在面向房间隔组织的支撑杆153的外表面上设有裸露的金属,作为导电部500,其他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的外表面全部绝缘。所述外表面绝缘是指在表面涂覆有绝缘涂层或设有绝缘套管,绝缘涂层可采用派瑞林。

如图1-2所示,由于导电部500需要跟消融电源电性导通,通电导通的方式可以有多种,可以直接采用导线连接,或者同房间隔通道130本身的金属结构导通。本实施例采用房间隔通道130本身的金属结构导通,在房间隔通道130、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和回收部表面涂覆绝缘层。

除了与房间隔接触的裸露的导电部500表面以外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的表面以及房间隔通道130的外表面绝缘;即为了进一步将消融能量集中在导电部500的位置,通电后,只有导电部500与房间隔通电接触,用于消融房间隔组织,从而防止房间隔组织内皮爬覆,导致房间隔通道关闭,避免该压力调节装置丧失分流的功能。

此外,房间隔通道130与房间隔接触的外壁面也可以设有导电部500,导电部500对房间隔进行导电消融,进一步扩大消融的范围,缩短因内皮爬覆而导致间隔通道130封闭的时间,延长器械的使用寿命。

本装置可通过回收连接头162与装置输送控制系统连接,进而与消融电源电性导通,再通过装置的导电骨架(例如:房间隔通道130、第二定位部150)传导至导电部500位置,通电后,导电部500可以对其接触的房间隔壁上的组织进行消融,从而防止房间隔组织内皮爬覆导致的房间隔通道130关闭,避免该压力调节装置丧失分流的功能。

本实施例的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的操作方法如下:

1.采用穿刺机构对房间隔穿刺,穿刺后,将导丝送入到左上肺静脉内,撤去穿刺套件。将扩张器和鞘管沿导丝推送至左心房内,撤除导丝和扩张器。

2.将推送器从装载器近端穿过,将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的回收连接件150与推送件远端电性相连,后撤推送器将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收入装载器内。

3.连接装载器远端至鞘管近端,前推推送器使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输送至鞘管远端。然后缓慢推送推送器或后撤鞘管,过程中需保证鞘管远端位于左心房中,使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完全张开。然后保持器械间无相对运动并向后拉动鞘管使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紧贴在房间隔上。然后保持心房间隔压力调节装置和推送件位置不动,后撤鞘管,使房间隔通道130和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完全打开且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紧贴在房间隔上。此时可通过dsc观察房间隔与导电部500的位置是否完全贴合。

4.确认房间隔壁的组织与导电部500完全贴合后,连接推送器近端到射频电源,并设置加热参数(如功率40w,持续时间50s),然后启动加热。

加热停止后,解除器械与输送系统的连接,所述装置留置于体内,撤出输送系统。

实施例2,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改进。

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导电部500除了跟实施例1相同的结构外,还可以是所述导电部500为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20或/和第二定位部150上的电极561,所述第一定位部120或/和第二定位部150与电极561接触的部分绝缘;或者所述电极561与第一定位部120或/和第二定位部150之间设有避免二者之间通电导通的的绝缘体。电极561可以同时设置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也可以只设置在其中一个上面。

所述电极561可以直接与射频源电连接,即射频源与电极561之间直接通过导线连接,电流不会经过消融装置的其他部分传导;为了将射频能量能够集中在电极561与房间隔壁贴合的面,而不会通过电极561向其他部分传导,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上至少与电极561接触的部分绝缘。

电极561设置方式有两种:第一种实施方式是围绕房间隔通道130四周一圈连续设置电极561,电极561排布方式为单圈电极或多圈电极。单圈电极是沿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壁面一圈设置一圈电极561。多圈电极是沿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一圈设置至少两圈电极561,相邻两圈电极561之间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并列排布或间隔排布。连续设置电极561也分为两种实施方式,一种是所述电极561由多个单电极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周向上连续排布形成的环状结构。另一种是所述电极561为独立围绕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成环的环电极。

第二种实施方式是: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间断设置有单圈电极或多圈电极,单圈电极或多圈电极中的所述电极561由多个单电极在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周向上间隔排布形成的环状结构。所述电极561中,单电极的形状可选自点状、杆状、片状等,环电极为间断或不间断的环状结构,电极561轴向长度在1mm-12mm之间。所述电极561与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之间通过缝合、或者缠绕的方式连接。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改进。

如图5-6所示,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所述房间隔通道130为网状支架,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也各自独立地为网状结构。房间隔通道130、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由编织丝编织而成的一体结构。

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设有与房间隔壁贴靠的定位面、定位线或定位点,通过定位面、定位线或定位点形成夹持或压紧,则所述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与相应侧的房间隔之间形成点接触、线接触、面接触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定位面为平面、锥面、弧面或它们的结合形成的面,与房间隔形成面接触。定位线是与房间隔壁形成线形接触,可以是直线、曲线等。定位点是与房间隔形成至少一个点接触。形成定位面、定位线、定位点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可以不作限定形状和结构只需保证上述结构即可。如图5所示,第一定位部120为一锥形面,锥尖朝向房间隔,形成环状分布的定位点。第二定位部150为带有一平面的锥形瓶结构,平面形成定位面。

第二定位部150远端连接一个作为回收部的回收连接头162,回收连接头162在锥形瓶结构的锥尖形成回收口620。锥尖形成回收口620设有作为连接件的金属螺钉630。除导电部500外表面和金属螺钉630外螺纹表面640外,其余表面均镀有派瑞林绝缘涂层。金属螺钉630与输送系统的推送器螺接。

如图6所示,另外与实施例1不同的结构是:所述导电部500连接有与房间隔组织接触的温度传感器700,用于测量消融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700与消融电源电连接。具体地,在房间隔通道130上,设置有一微型的热敏电阻作为温度传感器700,热敏电阻的两端焊接有两相互绝缘的金属导线711、712,可与消融电源的温度探测系统电性导通。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改进。

本实施例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总体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中部的房间隔通道130,房间隔通道130朝向左心房一侧设有第一定位部120,房间隔通道130朝向右心房一侧设有第二定位部150(指处在使用环境中)。

如图7所示,与上述实施例1不同的是:房间隔通道130内设有覆膜170,覆膜170可以是根据需要包覆的一层猪心包,或者生物相容性好的高分子聚合物覆膜,如eptfe、pet或涤纶等材料的覆膜。覆膜170与房间隔通道130缝合、粘接、热合等工序固定连接在一起。

其余结构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的改进。

与实施例1的区别为:

如图8-9所示,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除了筒状结构的房间隔通道130外,在所述房间隔通道130近端设有流出道140,或者/和所述房间隔通道130远端设有流入道110。从轴向上,沿血流方向依次为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流出道140和流入道110可以同时设置,也可以只设置一种。所述流出道140和流入道110各自独立地为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流出道140和流入道110的结构可以与房间隔通道130结构相同,都为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也可以不同。框架结构、网状结构或杆状结构结构在实施例1中有详细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所述房间隔通道130、流出道和流入道中的至少一个设有筒状覆膜170,筒状覆膜170内形成通道。轴向上沿血流方向依次为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覆膜170的材料可选自eptfe、pet、涤纶或者猪心包等。

本实施例中,在流入道110和流出道140上分别设有在相应侧抵靠房间隔壁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

如图10所示是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实施方式,流入道110沿血流方向朝向房间隔通道130逐渐缩径形成圆台状,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直径为10mm,流入道110的出口端直径为6mm。流入道110由12根支撑杆111构成,各支撑杆111绕流入道110的圆周向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11呈镜面对称结构,相邻两根支撑杆作为一组(即支撑杆111a和支撑杆111b)在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相交于交点112。

两组之间,相邻的两根支撑杆,例如支撑杆111a和支撑杆111c在流入道110的出口端相交于交点113。

如图8-10所示,第一定位部120连接在流入道110与房间隔通道130的衔接部位,第一定位部120沿筒状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近似平面的圆台形,圆台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18mm,圆台的顶面外缘与流入道的出口端相连接。圆台的底面相对顶面更靠近房间隔。

如图10所示,第一定位部120由六根分叉的支撑杆构成,分叉后形成12根支撑杆121,各支撑杆121绕第一定位部120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呈镜面对称结构,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在底面处相交于交点122,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在顶面处相交于交点123,交点123与交点113相连接。支撑杆121的末端124朝背离流出道的方向翻翘,末端124的翻翘为圆滑的弧形,以免刺入房间隔壁,以减小对房间隔的损伤。

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部可也视为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多根分叉的支撑杆,例如其中一支撑杆的分叉部位为交点123,支撑杆121a作为其中一分叉,相邻的另一支撑杆中也具有分叉结构,其中一分叉为支撑杆121b,支撑杆121a和支撑杆121b相互交汇在交点122。

如图10所示,房间隔通道130近似为圆柱形通道,房间隔通道130的直径为6mm,房间隔通道130由6根支撑杆131构成,6根支撑杆131相互平行且绕圆柱形通道的周向均匀分布,6根支撑杆的一端与交点113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流出道140的流入端。

如图10所示,流出道140由过渡段141与圆筒段142构成。过渡段141为圆台状,圆台的侧面与母线的夹角为65°。过渡段141由12根支撑杆143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3绕过渡段141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邻近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4,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远离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如图10所示,圆筒段142的直径为12mm,圆筒段142由12根支撑杆146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6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6绕圆筒段142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作为一组,例如支撑杆146a和支撑杆146b,在邻近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相邻两组中,邻近的两根支撑杆例如支撑杆146a和支撑杆146c在远离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7。

如图10所示,第二定位部150包括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的三对支撑杆,即共6根切割的支撑杆151,各支撑杆151围绕筒状结构的轴线分布,各支撑杆151的一端通过u形圆弧与交点147相连接,另一端在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的同时,朝向房间隔通道延伸直至与房间隔相抵。

6根支撑杆151分为三对,同属一对的两根支撑杆(支撑杆151a和支撑杆151b)相邻,且在靠近房间隔通道的一端相互交汇,合并为交点152,非同组的支撑杆151不连接,各支撑杆151在交点152处朝背离流入道110的方向翻翘形成翻翘段160,翻翘段160延伸直至邻近流出道140的远端,翻翘段160沿轴向延伸的同时逐步向筒状结构的轴线靠近。

翻翘段160的末端为回收连接头162,回收连接头162的长度约为3~5mm,回收连接头162的边缘光滑无尖角。回收连接头162在轴向上处在邻近流出道140远端的下游,回收连接头16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布置,回收连接头162上设有连接孔163,连接孔163为方形圆角结构,利用连接孔163与输送系统配合。

第二定位部150大致呈圆台形,圆台形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22mm。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6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的改进。

与实施例5的区别为:在流出道140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

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在流入道110、流出道140以及房间隔通道的通道表面(支架内部)包覆一层猪心包作为覆膜170,在轴向上,覆膜170由流入道110的入口端延伸至流出道的出口端,形成与支架形状相应的筒状。在流出道140的通道内部缝制三片猪心包瓣膜180,三片猪心包瓣膜180作为单向开放的阀瓣,当左心房较右心房压力差大于4mmhg时,阀瓣开始打开,形成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单向分流;大于18mmhg时,阀瓣完全打开,如图11所示;当右心房较左心房压力差大于1mm汞柱时,阀瓣完全关闭,如图12所示。

本实施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一体结构,整体在筒状材料上切割并通过热定型得到各部分结构。第一定位部150和第二定位部120均为框架结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的各支撑杆均具有一定的宽度,在与房间隔等体内组织相接触时,接触面积适当增大,以通过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切割作用。

所述的各交点并非严格交于一点,而是基于支撑杆具有一定区域的扩展,或者通过短距离接引完成交汇,例如交点113处,支撑杆121以及支撑杆131的交汇。

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各弯折处均为圆滑的弧形弯折,且不存在朝向流出道出口方向的尖刺。房间隔造口瓣膜整体上也不存在尖刺,在孤立的顶点部位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例如,对交点112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

图11-12中所示均为定型之后的状态,在输送过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100以回收连接头162和流入道110入口端为两端进行拉伸,直至处于伸直状态,以搭载在输送系统中。

如果输送位置不当,通过牵拉回收连接头162可将装置整体收入输送系统中,再次进行释放。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7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6基础上的改进。

如图13-15所示,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沿血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在流出道140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在流入道110和流出道140上分别设有在相应侧抵靠房间隔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

如图13所示,流入道110沿血流方向逐渐缩径形成圆台状,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直径为8mm,流入道110的出口端直径为4mm。流入道110由8根支撑杆111构成,各支撑杆111绕流入道110的圆周向分布,8根支撑杆111分为四组,同属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11呈镜面对称结构,在流入道的出口端相交于交点113。不同组的支撑杆111不连接。

如图14所示,第一定位部120连接在流入道110与房间隔通道130的衔接部位,第一定位部120沿筒状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近似平面的圆台形,圆台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16mm,圆台的顶面外缘与流入道的出口端相连接。圆台的底面相对顶面更靠近房间隔。

第一定位部120由8根支撑杆121构成,各支撑杆121绕第一定位部120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呈镜面对称结构,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在底面处相交于交点122,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在顶面处相交于交点123,交点123与交点113相连接。支撑杆121的末端124朝背离流出道的方向翻翘,末端124的翻翘为圆滑的弧形,以减小对房间隔的损伤。

如图15所示,房间隔通道130近似为圆柱形通道,房间隔通道130的直径为4mm,房间隔通道130由4根支撑杆131构成,6根支撑杆131相互平行且绕圆柱形通道的周向均匀分布,4根支撑杆的一端与交点113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流出道140的流入端。

如图13-15所示,流出道140由过渡段141与圆筒段142构成。过渡段141为圆台状,圆台的侧面与母线的夹角为60°。过渡段141由8根支撑杆143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3绕过渡段141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邻近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4,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远离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如图13-15所示,圆筒段142的直径为10mm,圆筒段142由8根支撑杆146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6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6绕圆筒段142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6构成一近似菱形的单元格,构成同一单元格的两根支撑杆在邻近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4,在远离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7,相邻单元格中,邻近的两根支撑杆146在邻近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如图13-15所示,第二定位部150包括8根切割的支撑杆151,各支撑杆151围绕筒状结构的轴线分布,各支撑杆151的一端通过u形圆弧与交点147相连接,另一端在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的同时,朝向房间隔通道延伸直至与房间隔相抵。

8根支撑杆151分为四组,同属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51相邻,且在靠近房间隔通道的一端合并为交点152;在远离房间隔通道的一端,相邻的非同组支撑杆合并为交点153,交点153与交点147连接形成u形圆弧的两端。

各支撑杆151在交点152处朝背离流入道110的方向翻翘形成翻翘段160,翻翘段160沿第二定位部的轴线延伸8mm,翻翘段160沿轴向延伸的同时逐步向筒状结构的轴线靠近。

翻翘段160的末端为回收连接头162,回收连接头162的长度约为3mm,回收连接头162的边缘光滑无尖角。回收连接头162在轴向上处在邻近流出道140远端的下游,回收连接头16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布置,回收连接头162上设有连接孔163,连接孔163为方形圆角结构,利用连接孔163与输送系统配合。

第二定位部150大致呈圆台形,圆台形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22mm。

本实施例中,在流出道140的通道内部缝制两片猪心包瓣膜180,两片猪心包瓣膜作为单向开放的阀瓣,当左心房较右心房压力差大于2mmhg时,阀瓣开始打开,形成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单向分流;大于15mmhg时,阀瓣完全打开,如图14所示;当右心房较左心房压力差大于3mm汞柱时,阀瓣完全关闭,如图15所示。

如图13-15所示,在流入道、房间隔通道,以及部分流出道的通道表面(支架内部)包覆一层猪心包作为覆膜170。覆膜170在轴向上,由流入道的入口端开始,直至延伸出瓣膜缝合线1~2mm。

本实施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一体结构,整体在筒状材料上切割并通过热定型得到各部分结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均为框线结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的各支撑杆均具有一定的宽度,在与房间隔等体内组织相接触时,接触面积适当增大,以通过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切割作用。

所述的各交点并非严格交于一点,而是基于支撑杆具有一定区域的扩展,或者通过短距离接引完成交汇,例如交点113处,支撑杆121以及支撑杆131的交汇。

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各弯折处均为圆滑的弧形弯折,且不存在朝向流出道出口方向的尖刺。房间隔造口瓣膜整体上也不存在尖刺,在孤立的顶点部位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例如,对交点112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

图13-15中所示均为定型之后的状态,在输送过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回收连接头162和流入道110入口端为两端进行拉伸,直至处于伸直状态,以搭载在输送系统中。

如果输送位置不当,通过牵拉回收连接头162可将装置整体收入输送系统中,再次进行释放。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8

如图16-18所示,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沿血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在流出道140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在流入道110和流出道140上分别设有在相应侧抵靠房间隔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

如图14所示,流入道110沿血流方向逐渐缩径形成圆台状,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直径为8mm,流入道110的出口端直径为5mm。流入道110由12根支撑杆111构成,各支撑杆111绕流入道110的圆周向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11呈镜面对称结构,构成一组,同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11在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相交于交点112,不同组的相邻两根支撑杆111在流入道110的出口端相交于交点113。

如图17所示,第一定位120连接在流入道110的入口端,第一定位部120沿筒状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圆台形,圆台的高度与流入道的轴向长度大致相等,圆台的顶面直径大于底面直径,圆台的顶面直径h为24mm,圆台的顶面外缘与流入道的出口端相连接。圆台的底面相对顶面更靠近房间隔。

如图16所示,第一定位部120由6根s形支撑杆121构成,各支撑杆121绕第一定位部120的轴线分布,各支撑杆121的一端起始自交点112,支撑杆121的另一端在沿径向向外延伸的同时,朝房间隔通道一侧弯折直至与房间隔相抵,支撑杆121的末端124朝背离流出道的方向翻翘,末端124的翻翘为圆滑的弧形,以减小对房间隔的损伤。

如图16所示,房间隔通道130近似为圆柱形通道,房间隔通道130的直径为5mm,房间隔通道130由6根支撑杆131构成,6根支撑杆131相互平行且绕圆柱形通道的周向均匀分布,6根支撑杆的一端与交点113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流出道140的流入端。

如图16所示,流出道140由过渡段141与圆筒段142构成。过渡段141为圆台状,圆台的侧面与母线的夹角为65°。过渡段141由12根支撑杆143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3绕过渡段141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邻近房间隔通道130一侧与支撑杆131相交于交点144,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远离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如图16所示,圆筒段142的直径为8mm,圆筒段142由6根支撑杆146构成,各支撑杆146绕圆筒段142的轴线分布,6根支撑杆146分为三组,同组中的两根支撑杆146相邻且呈镜面对称,同组的的支撑杆形成倒v字形结构,具体地,同组的两根支撑杆146在远离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7,另一端各自连接至不同的交点145。

交点147处沿轴向朝背离流出道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延伸段上设有连接孔148,连接孔148用于与输送系统连接。

如图16所示,第二定位部150包括6根切割的支撑杆151,各支撑杆151围绕筒状结构的轴线分布,各支撑杆151的一端通过u形圆弧与交点145相连接,另一端在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的同时,朝向房间隔通道延伸直至与房间隔相抵。

6根支撑杆151分为三组,同属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51相邻,且在靠近与房间隔相邻处合并为交点152。各支撑杆151在交点152处朝背离流入道110的方向翻翘形成翻翘段160,翻翘段160沿轴向延伸8mm,翻翘段160沿轴向延伸的同时逐步向筒状结构的轴线靠近。

翻翘段160的末端为连接头161,连接头161的长度约为4mm,连接头161的边缘光滑无尖角。连接头161在轴向上处在邻近流出道140远端的下游,连接头161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布置,连接头161上设有连接孔163,连接孔163为方形圆角结构,利用连接孔163与输送系统配合。

第二定位部150大致呈圆台形,圆台形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22mm。

本实施例中,在流入道、流出道以及房间隔通道的通道表面(支架内部)包覆一层猪心包作为覆膜170,在轴向上,覆膜170由流入道的入口端开始,直至延伸出瓣膜缝合线0~1mm。在流出道140的通道内部缝制三片猪心包瓣膜180,三片猪心包瓣膜作为单向开放的阀瓣,当左心房较右心房压力差大于5mmhg时,阀瓣开始打开,形成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单向分流;大于20mmhg时,阀瓣完全打开,如图17所示;当右心房较左心房压力差大于2mm汞柱时,阀瓣完全关闭,如图18所示。

本实施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一体结构,整体在筒状材料上切割并通过热定型得到各部分结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均为框线结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的各支撑杆均具有一定的宽度,在与房间隔等体内组织相接触时,接触面积适当增大,以通过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切割作用。

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各弯折处均为圆滑的弧形弯折,且不存在朝向流出道出口方向的尖刺。房间隔造口瓣膜整体上也不存在尖刺,在孤立的顶点部位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例如,对交点112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

图16-18中所示均为定型之后的状态,在输送过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各支撑杆均拉伸至处于伸展状态,以搭载在输送系统中,连接孔148、以及连接孔161与输送系统连接。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9

如图19所示,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沿血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在流出道140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流入道自房间隔通道130入口侧起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抵靠房间隔壁的第一定位部120,在流出道140上设有抵靠房间隔的第二定位部150。

如图19所示,第一定位部120由房间隔通道130的入口端起沿筒状的径向向外辐射延伸形成近似平面的圆台形,圆台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18mm,圆台的顶面外缘与房间隔通道130入口端相连接。圆台的底面相对顶面更靠近房间隔。

第一定位部120由12根支撑杆121构成,各支撑杆121绕第一定位部120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21呈镜面对称结构,相邻两根支撑杆121构成一组,同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21在底面处相交于交点122,相邻的非同组的两根支撑杆121在顶面处相交于交点123。支撑杆121的末端124朝背离流出道的方向翻翘,末端124的翻翘为圆滑的弧形,以减小对房间隔的损伤。

如图19所示,房间隔通道130近似为圆柱形通道,房间隔通道130的直径为6mm,房间隔通道130由6根支撑杆131构成,6根支撑杆131相互平行且绕圆柱形通道的周向均匀分布,6根支撑杆的一端与交点123连接,另一端连接至流出道140的流入端。

如图19所示,流出道140由过渡段141与圆筒段142构成。过渡段141为圆台状,圆台的侧面与母线的夹角为75°。过渡段141由12根支撑杆143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3绕过渡段141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邻近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4,相邻两根支撑杆143在远离房间隔通道130一侧相交于交点145。

如图19所示,圆筒段142的直径为12mm,圆筒段142由12根支撑杆146构成,相邻两根支撑杆146呈镜面对称,各支撑杆146绕圆筒段142的轴线分布,相邻两根支撑杆146在邻近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5,相邻两根支撑杆146在远离过渡段141一侧相交于交点147。

如图19所示,第二定位部150包括6根切割的支撑杆151,各支撑杆151围绕筒状结构的轴线分布,各支撑杆151的一端通过u形圆弧交点147相连接,另一端在沿筒状结构的径向向外辐射的同时,朝向房间隔通道延伸直至与房间隔相抵。

6根支撑杆151分为三组,同属一组的两根支撑杆151相邻,且在靠近房间隔通道的一端合并为交点152,非同组的支撑杆151不连接,各支撑杆151在交点152处朝背离流入道110的方向翻翘形成翻翘段160,翻翘段160延伸直至邻近流出道140的远端,翻翘段160沿轴向延伸的同时逐步向筒状结构的轴线靠近。

翻翘段160的末端为回收连接头162,回收连接头162的长度约为3~5mm,回收连接头162的边缘光滑无尖角。回收连接头162在轴向上处在邻近流出道140远端的下游,回收连接头162沿筒状结构的周向布置,回收连接头162上设有连接孔163,连接孔163为方形圆角结构,利用连接孔163与输送系统配合。

第二定位部150大致呈圆台形,圆台形的顶面直径小于底面直径,圆台的底面直径为22mm。

本实施例中,在流入道、流出道以及房间隔通道的通道表面(支架内部)包覆一层猪心包作为覆膜170,在轴向上,覆膜170由流入道的入口端延伸至流出道的出口端,形成与支架形状相应的筒状。在流出道140的通道内部缝制三片猪心包瓣膜180,三片猪心包瓣膜作为单向开放的阀瓣,当左心房较右心房压力差大于5mmhg时,阀瓣开始打开,形成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单向分流;大于15mmhg时,阀瓣完全打开,如图20所示;当右心房较左心房压力差大于1mm汞柱时,阀瓣完全关闭,如图21所示。

本实施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一体结构,整体在筒状材料上切割并通过热定型得到各部分结构。第一定位部和第二定位部均为框线结构。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中的各支撑杆均具有一定的宽度,在与房间隔等体内组织相接触时,接触面积适当增大,以通过面接触避免应力集中带来的切割作用。所述的各交点并非严格交于一点,而是基于支撑杆具有一定区域的扩展。

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的各弯折处均为圆滑的弧形弯折,且不存在朝向流出道出口方向的尖刺。房间隔造口瓣膜整体上也不存在尖刺,在孤立的顶点部位的边缘进行圆滑处理,例如,对支撑杆121的末端边缘进行圆滑处理。

图19-21中所示均为定型之后的状态,在输送过程中,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以回收连接头162和流入道入口端为两端进行拉伸,直至处于伸直状态,以搭载在输送系统中。

如果输送位置不当,通过牵拉回收连接头162可将装置整体收入输送系统中,再次进行释放。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10

如图22-24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心房间的压力调节装置为筒状结构,在筒状结构的轴向上包括沿血流方向依次设置的流入道110、房间隔通道130和流出道140,在流出道140内设有单向开放的阀瓣,筒状结构上分别设有在相应侧抵靠房间隔壁的第一定位部120和第二定位部150。

第一定位部120连接在筒状结构中流入道110和房间隔通道130的衔接部位。第二定位部150连接在筒状结构中流出道140和房间隔通道130的衔接部位。

在流入道、流出道以及房间隔通道的通道表面(支架内部)包覆一层猪心包作为覆膜170,在轴向上,覆膜170由流入道的入口端延伸至流出道的出口端,形成与支架形状相应的筒状。在流出道140的通道内部缝制三片猪心包瓣膜180,三片猪心包瓣膜作为单向开放的阀瓣,当左心房较右心房压力差大于2mmhg时,阀瓣开始打开,形成左心房向右心房的单向分流;大于20mmhg时,阀瓣完全打开,如图23所示;当右心房较左心房压力差大于2mm汞柱时,阀瓣完全关闭,如图24所示。

与实施例5相比,一方面第二定位部150的连接位置更靠近房间隔通道130,另外第二定位部150不再有支撑杆的交汇结构,仅为6根辐射向外分布的支撑杆151,支撑杆151大致沿径向向外延伸,在各支撑杆末端带有回收连接头,且在末端部位朝背离流入道的方向弯折。

导电部设置同实施例1,在此不再赘述。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