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汤剂熬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6375377发布日期:2018-12-22 09:02阅读:951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熬制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中药汤剂熬制方法。

背景技术

20世纪中期以来,随着人口剧增及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中药资源消耗巨大。中药材不仅供医院汤剂使用,还涉及到很多相关企业大规模消耗使用,如中成药、保健品、中药提取物等,每年中药材消耗量巨大。据第3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统计,我国中药资源种类12807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6种,药用动物1581种,而栽培成功的药用植物只有200余种,80%的中药材仍然依靠采挖野生资源来满足市场需求。虽然我国中药资源种类丰富,但野生中药资源依然短缺,分布范围和资源贮藏量日益缩减。另一方面,由于生存环境的改变,一些药用动植物濒临灭绝。我国处于濒危状态近3000种植物中,其中药用类群占60-70%。随着中药材需求量持续加大,使中药资源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当前,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综合开发已经面临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从宏观角度上讲,生态环境亦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生态环境与药材资源息息相关,对于我国的中药资源,如何合理利用与开发,减少生产环节中的浪费,维持生态平衡,保护资源环境,提高中药材的加工技术水平,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简单型向科技型转变,提高中药材自身的科技含量,对未来中药事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中成药便于携带,口服方便,受到病人的欢迎。但是,中成药存在下列缺陷:使用中成药会淡化辨证论治水平,减少医生个人积累治疗经验的机会;不好量体裁衣,不能加减辨证,容易失去辨证论治的基础来源和训练;同时使用多种中成药,会造成药品的一部分功能与另一部分功能硬性配用,不利于治疗;会对系统性的辨证论治理论研究造成冲击。

传统汤剂是在水中各种药物的共煎共溶,被煎出物的相互作用,互相发生理化变化而形成的一些复合物,其包括先煎,后下,包煎,兑服,溶化等操作,服用时在机体发挥综合作用。因此,汤剂具有其他中成药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汤剂熬制方法,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中药汤剂熬制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中药材中的待熬制药材进行粉碎,过50-60目筛,装入无纺布袋中;

2)将装有待熬制药材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中药熬制罐内,加入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4-8cm,搅动后浸泡20-30mins;

3)第一煎,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15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2-5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15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

中药材按照分类有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以及真菌类等。为了保证制剂得药效性,应选择洁净、卫生符合要求、有生产厂家和生产批号的地道药材。

进一步地,步骤1)中,当中药材中的待熬制药材包括含挥发油的药材时,所述药材采取间断性粉碎,所述粉碎温度≤60℃;当中药材中的待熬制药材包括粘性药材时,所述药材采取干燥后粉碎。

其中,含挥发油的药材包括但不限于当归、川芎、白芷、玫瑰花、金银花、佛手花、月季花、木香、菊花、野菊花、牛膝、枳实,应采取间断性粉碎的方式,保证粉碎机内的温度不会过高,这样有效减少挥发油的散失。

粘性药材包括但不限于熟地黄、白及、知母、枸杞子、玉竹、黄精、何首乌、生地黄、天冬、党参、玄参、大枣、生姜,粘性药材易吸潮而软化发粘,为了能顺利地将其研磨成粉末,在粉碎前应进行干燥,包括低温干燥和真空冷冻干燥,其中,低温干燥的温度控制在50-60℃,直至含水率不超过5%;真空冷冻干燥的真空度为1.3-13帕,温度为-50~-10℃,直至含水率不超过5%。如果粉碎前不进行干燥,这些粘性药材就会粘附到机械内壁,不易粉碎。

进一步地,步骤1)中,当中药材中的待熬制药材包括先煎药和/或后下药时,将先煎药和/或后下药分别进行粉碎,过50-60目筛,并装入不同的无纺布袋中。

先煎药:指入汤剂的一些药物需在未入其他药时,先行煎煮。如有些矿石、贝壳类药物,因其质地坚硬,因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应先煎,即煎煮10-15mins分钟后,再将其他药物倾入同煎。如生石膏、生牡蛎等。对某些有毒药物,为降低毒性,亦应先煎,如附子、乌头、黑丑等。

后下药:有些药物煎久宜失去功效,应在其它药物快要煎好时才下,稍煎3-5mins即可。中药的后下药大致亦分为两类。一类是含芳香性挥发油较多的药物如薄荷、砂仁、白豆蔻、沉香、肉桂等;另一类是有效成分能迅速溶解的药物如钩藤、生大黄、番泻叶等。

进一步地,步骤2)中,将装有先煎药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中药熬制罐内,加入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4-8cm,搅动后浸泡20-30mins;将装有待熬制药材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容器内,加入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4-8cm,搅动后浸泡20-30mins;将装有后下药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另一容器内,加入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4-8cm,搅动后浸泡10-15mins;步骤3)中,第一煎,将先煎药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15mins,将装有待熬制药材粉末的无纺布袋及所述容器内经过浸泡的水加入中药熬制罐内,武火开锅文火熬5-8mins,将装有后下药粉末的无纺布袋及所述容器内经过浸泡的水加入中药熬制罐内,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3-5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0-4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2-5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15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

进一步地,步骤1)中,当中药材中的待熬制药材包括贵重药材时,所述贵重药材另煎。

另煎药材的熬制方法与上述描述的方式相同,需要粉碎、浸泡、熬制,另煎药材熬制好后兑入已经煎好的药液中即可。

贵重药材包括人参、冬虫夏草、西洋参等。另煎:即单独煎煮,即保证有效成份的煎出,又能使煎出的有效成分不被其他同煎的药渣所吸附,以便提高疗效。

进一步地,步骤1)中,当中药材包括冲兑药材时,将所述冲兑药材进行粉碎,过50-60目筛,直接加入到煎好的药汁中,混合均匀即可。

烊化、溶解:是指对某些胶质或粘性较大的药物隔物加温融化,叫烊化,然后与其余的药混合服用,叫兑服。凡芒硝(或元明粉)、饴糖、蜂蜜、阿胶(预先加水炖烊)都在中药汤煎好充分混合后加入,再把药罐搁火上稍煎3mins左右,使饴糖、芒硝等完全烊化在药汤里。需要烊化溶解的药物的用量维持为原剂量。

进一步地,中药材中的每一待熬制药材的剂量与规定剂量的重量比为1:2-4。

进一步地,中药材中的每一待熬制药材的剂量与规定剂量的重量比为1:3。

进一步地,所述中药熬制罐为砂锅、搪瓷器皿、不锈钢中的任一种。

进一步地,所述无纺布袋的孔径小于过筛的筛孔孔径。

本发明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

1、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汤剂熬制方法,将待熬制药材进行粉碎或干燥后粉碎的处理,药材的使用量仅为规定量的1/4-1/2,节省了药材,并且熬制时间缩短,节省熬制时间的同时也节约了能源。

2、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熬制方法,步骤简单,可操作性强,并且适用于绝大部分的汤剂,通过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得到的汤剂与传统的熬制方法得到的汤剂的疗效相当,可大范围的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实施例1

记载于《六因条辨》卷上的黄连温胆汤。组成:半夏汤洗七次6g、竹茹6g、枳实麸炒6g、去瓤陈皮9g、甘草炙3g、茯苓4.5g、黄连4.5g、大枣3枚。功用:清热燥湿、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主治:伤暑汗出,身不大热,烦闭欲呕,舌黄腻。

本发明实施例的黄连温胆汤的熬制方法:

1)备好制半夏2g、竹茹2g、枳实麸炒2g、去瓤陈皮3g、甘草炙1g、茯苓1.5g、黄连1.5g、大枣1枚;

2)大枣在真空度为1.3帕,温度为-20℃的条件下进行真空冷冻干燥,直至含水率不超过5%,取出,并与制半夏、竹茹、枳实麸炒、陈皮、甘草、茯苓、黄连一同进行粉碎,过60目筛,装入无纺布袋;

3)将装有中药材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砂锅内,加3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5cm,搅动后浸泡20mins;

4)第一煎,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2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0℃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3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

为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黄连温胆汤的疗效,本发明进行了下列试验。

1、一般资料

患者73例,均诊断为痰热内扰型不寐(睡眠不安,心烦懊憹,胸闷脘痞,口苦痰多,头晕目眩。舌红,苔黄腻,脉滑或滑数。)。纳入标准:轻者入寐困难或寐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多梦等症;经各系统和实验室检查未发现异常。

其中男性29例,女性44例,年龄29~62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41例,中度例19,重度13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6)和对照组(n=37),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24例,年龄29-60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20例,中度9例,重度7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30~62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21例,中度10例,重度6例。两组病例均排除心、脑、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1的熬制方法得到黄连温胆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对照组:按照记载于《六因条辨》卷上的黄连温胆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3、疗效评定

治愈:睡眠正常,伴有症状消失。

好转:睡眠时间延长,伴有症状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变。

4、结果

治疗组治愈21例,好转12例,未愈3例,治疗总有效率91.67%。

对照组治愈20例,好转14例,未愈3例,治疗总有效率91.89%。

实施例2

记载于《伤寒论》的大承气汤。组成:大黄酒洗,四两(12g)、厚朴去皮,炙,半斤(24g)、枳实炙,五枚(12g)、芒硝三合(9g)。功用: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则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濈然汗出,舌苔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沉实。2、热结旁流证。下利清水,色纯青,其气臭秽,脐腹疼痛,按之坚硬有块,口舌干燥,脉象滑实。3、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

本发明实施例的大承气汤的熬制方法:

1)备好大黄酒洗4g、厚朴炙8g、枳实炙4g、芒硝9g;

2)将厚朴、枳实进行粉碎,过50目筛,装入无纺布袋中;将后下药大黄进行粉碎,过60目筛,装入另一无纺布袋中;芒硝置于容器中存放;

3)将装有大黄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容器中,加35℃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6cm,搅动后浸泡10mins;将装有厚朴、枳实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搪瓷器皿内,加35℃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6cm,搅动后浸泡20mins;

4)第一煎,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8mins,将装有大黄粉末的无纺布袋及容器中的水加入搪瓷器皿内,武火开锅继续文火慢熬3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5℃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5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2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趁热把芒硝溶入药汁再次混合均匀。

为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制得的大承气汤的疗效,本发明进行了下列试验。

1、一般资料

患者51例,均诊断为肠道实热型便秘(大便干结,腹部胀满,按之作痛,口干或口臭。舌苔黄燥,脉滑实。)。纳入标准:排便时间延长,二天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可伴少腹胀急,神倦乏力,胃纳减退等症;排除肠道器质性疾病。

其中男性27例,女性24例,年龄20~62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35例,中度11例,重度5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26)和对照组(n=25),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14例,年龄20~61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17例,中度7例,重度2例。对照组:男性15例,女性10例,年龄20~62岁,病程3~6月,病情分级轻度18例,中度4例,重度3例。两组病例均排除心、脑、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2的熬制方法得到大承气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大便已下,停服。

对照组:按照记载于《伤寒论》得到大承气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大便已下,停服。

3、疗效评定

治愈:2天以内排便1次,便质转润,解时通畅,短期无复发。

好转:3天以内排便,便质转润,排便欠畅。

未愈:症状无改善。

4、结果

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5例,未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15%。

对照组治愈18例,好转6例,未愈1例,治疗总有效率96.00%。

实施例3

录自《证治准绳.类方》卷4的柴胡疏肝散。组成:柴胡6g、陈皮醋炒6g、川芎4.5g、白芍4.5g、枳壳麸炒4.5g、甘草炙1.5g、香附4.5g。功用:疏肝理气,和胃止痛。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善太息,情志抑郁易怒,或嗳气,脘腹胀满,脉弦。用法:水一盅半,煎八分,食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本发明实施例的柴胡疏肝散的熬制方法:

1)备好柴胡2g、陈皮醋炒2g、川芎1.5g、白芍1.5g、枳壳麸炒1.5g、甘草炙0.5g、香附1.5g;

2)将所有原料混合后进行粉碎,过50目筛,装入无纺布袋;

3)将装有中药材粉末的无纺布袋置于砂锅中,加3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4cm,搅动后浸泡25mins;

4)第一煎,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2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5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2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

为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熬制方法得到的中药汤剂的疗效,本发明进行了下列试验。

1、一般资料

患者59例,均诊断为肝胃气滞型胃脘痛(胃脘痞胀疼痛或攻窜胁背,嗳气频作。苔薄白,脉弦。)。纳入标准:胃脘部疼痛,常伴痞闷或胀满、嗳气、泛酸、嘈杂、恶心呕吐等症;发病常与情志不畅、饮食不节、劳累、受寒等因素有关;上消化道钡餐x线检查、纤维胃镜及组织病理活检等,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大便或呕吐物隐血试验强阳性者,提示并发消化道出血。

其中男性26例,女性33例,年龄22~62岁,病程1~3月,病情分级轻度29例,中度18例,重度12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0)和对照组(n=29),试验组: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22~62岁,病程1~3月,病情分级轻度15例,中度12例,重度3例。对照组:男性14例,女性15例,年龄23~59岁,病程1~3月,病情分级轻度14例,中度6例,重度9例。两组病例均排除心、脑、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3的熬制方法得到柴胡疏肝散,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对照组:按照记载于《证治准绳.类方》卷4得到柴胡疏肝散,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3、疗效评定

治愈:胃脘痛及其它症状消失,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正常。

好转:胃痛缓解,发作次数减少,其他症状减轻,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有好转。

未愈:症状无改善,x线钡餐造影或胃镜检查无变化。

4、结果

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8例,未愈2例,治疗总有效率93.33%。

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8例,未愈2例,治疗总有效率93.10%。

实施例4

记载于《伤寒论》的麻黄汤。组成:麻黄三两去节(9g)、桂枝二两去皮(6g)、杏仁七十个去皮尖(6g)、甘草一两炙(3g)。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苔薄白,脉浮紧。用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现代用法:水煎服,温覆取微汗。

本发明实施例的麻黄汤的熬制方法:

1)备好麻黄去节3g、桂枝去皮2g、杏仁去皮尖2g、甘草炙1g;

2)将先煎药麻黄粉碎,过60目筛,装入无纺布袋;桂枝、杏仁、炙甘草粉碎,过60目筛,装入另一无纺布袋中;

3)将装有桂枝、杏仁,炙甘草的无纺布袋置于容器中,加3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6cm,搅动后浸泡20mins;将装有麻黄的无纺布袋置于砂锅中,加30℃的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6cm,搅动后浸泡25mins;

4)第一煎,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5mins去上沫,将装有桂枝、杏仁、甘草粉末的无纺布袋及容器中的水加入砂锅中,武火待开锅后文火慢熬8mins,将药汁倒出保存;第二煎加30℃水,水的加入量超过无纺布袋5cm,武火开锅后文火慢熬10mins,将第二煎药汁与第一煎药汁混合均匀。

为了说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熬制方法得到的中药汤剂具有疗效,本发明进行了下列试验。

1、一般资料

患者63例,均诊断为风寒束表型感冒(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身疼,鼻寒流清涕,喷嚏。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浮缓。)。纳入标准:鼻塞流涕,喷嚏,咽痒或痛,咳嗽;恶寒发热,无汗或少汗,头痛,肢体酸楚;四时皆有,以冬春季节为多见;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相对增多。

其中男性24例,女性39例,年龄21-62岁,病程1-3天,病情分级轻度32例,中度19例,重度12例。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n=31)和对照组(n=32),试验组: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龄23-62岁,病程1-3天,病情分级轻度15例,中度9例,重度7例。对照组:男性5例,女性27例,年龄21-59岁,病程1-3天,病情分级轻度17例,中度10例,重度5例。两组病例均排除心、脑、肾、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器质性疾病。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

2、治疗方法

治疗组:按照本发明实施例4的熬制方法得到麻黄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对照组:按照记载于《伤寒论》得到麻黄汤,分2份,上下午分别温服。

3、疗效评定

治愈:症状消失。

好转:发热消退,临床症状减轻。

未愈:临床症状无改善或加重。

4、结果

治疗组:治愈20例,好转8例,未愈3例,治疗总有效率90.32%。

对照组:治愈19例,好转10例,未愈3例,治疗总有效率90.63%。

结果表明,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熬制方法中,待熬制的药材的剂量仅为规定量的1/4-1/2,但与现有的方法在疗效方面相当,表明剂量的减少并没有影响临床疗效。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