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99184发布日期:2019-01-14 20:08阅读:631来源:国知局
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生活习惯改变,直肠癌、膀胱癌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这些恶性肿瘤目前多采用放化疗联合手术的方式进行治疗,但是治疗后吻合口漏、直肠阴道瘘或放射性炎症等并发症的发病率比较高,为了治疗这些并发症,外科医生多采取临时性双腔造口来转流粪便,达到让远端肠道远离粪便污染,从而减轻并发症的症状和促进其愈合的目的。这类患者的粪便通过该造口不自主地排出体外,出院后需要在该造口处放置一个袋子来接收粪便。医学上称这类患者为“造口人”。

医生会通过手术切除病变部位,然后在患者腹部左侧或者右侧开一个口,这个口就被称为造口。造口可分为临时性造口和永久性造口两种,其中临时性造口多用双腔造口,永久性造口则多用单腔造口。对临时性造口而言,造口关闭术属于二次手术,医生需要采取外科手术关闭造口,它是疾病治疗过程中的最后阶段。

在开展临时性双腔造口做关闭术前,患者需要接受肠镜、钡灌肠造影、排粪造影和肛门直肠测压等一系列检查,这些检查的目的都是为了评估远端肠管的通畅性及肛门功能,即造口关闭后患者能否正常排便。但这些检查都存在一个不能逾越的障碍:这些检查都只是一种间接的评估,不能反映患者远端肠道或肛门功能的真实情况,特别是对术前有过放疗或者有过直肠阴道瘘或吻合口漏的患者而言,术前以上各项检查结果都正常,但在造口关闭后出现肠梗阻,或导致吻合口漏复发而引起腹盆腔的严重感染,甚至危及生命。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患者不得不再次接受造瘘手术。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些临床医生采用经造口远端灌粥或者香蕉泥,以观察患者会否出现异常,比如肠梗阻或盆腔感染。但粥或者香蕉泥与粪便有着本质的区别,这是因为粪便里含有大量细菌,而这些细菌才是导致腹盆腔感染的元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提供了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不需要手术就可以直接将造口近端和远端的肠道连通,直接将近端的肠内容物送入远端肠道,完全符合人体正常的排便生理。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本发明提供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所述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将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近端肠管和远端肠管连接在一起,所述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包括中空的管道、气囊充气口、第一环形气囊和第二环形气囊,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套接在所述管道的远端,所述第二环形气囊套接在所述管道的近端,所述气囊充气口位于所述管道的中间部分。

进一步地,当所述管道的远端和近端分别插入到所述远端肠管和所述近端肠管时,通过所述气囊充气口给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所述第二环形气囊充气,让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所述第二环形气囊膨胀,从而将所述管道的远端固定到所述远端肠管内,将所述管道的近端固定到所述近端肠管内。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是由柔软性比较好的硅胶制成的。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中挨着所述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腹壁的一边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纹路。

进一步地,所述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位于所述肠道双腔造口的远端和近端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所述第二环形气囊的数量为1~10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和所述第二环形气囊都是由硅橡胶制成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气囊是闭环的或开环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环形气囊是闭环的或开环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环形气囊套接在所述管道的远端的外侧或内侧,所述第二环形气囊套接在所述管道的近端的外侧或内侧。

进一步地,所述管道的中间部分的长度根据所述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腹壁的厚度加以调整。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如下所示:

(1)利用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不需要再次通过外科手术就可以将肠道双腔造口近远端的肠道连通,直接将近端的肠内容物送入远端肠道,完全符合人体正常的排便生理。

(2)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可以不用手术而恢复肠道连续性,可以直接检验远端肠道和肛门的生理功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肠道双腔造口远端出现吻合口漏或直肠阴道瘘复发,只需要在门诊去除该装置即可,不需要再次手术。

(3)在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中,中空管道中挨着腹壁的一边的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纹路,这就会保持一定的摩擦力,从而使得中空管道不容易从腹壁中脱落下来。

(4)在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中,中空管道的中间部分的长度根据所述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腹壁的厚度加以调整,这样就可确保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不仅适用于肥胖的患者,也适用于瘦的患者。

(5)目前市场上尚无同类产品。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将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近端肠管和远端肠管连接在一起时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中的管道示意图。

附图中各部件对应的名称如下所示:

1、管道;2、肠道双腔造口的远端;3、肠道双腔造口的近端;4、第一环形气囊;5、第二环形气囊;6、气囊充气口;7、腹壁;8、远端肠管;9、近端肠管;10、管道的远端;11、管道的近端;12、管道的中间部分;100、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100,包括一种中空的管道1,管道1的远端10套接着第一环形气囊4,管道1的近端11套接着第二环形气囊5。当管道1的两端(即远端10和近端11)分别插入肠道双腔造口的两端肠管(即近端肠管9和远端肠管8)内后,通过气囊充气口6给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充气,从而让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膨胀,这样就可以将管道1的远端固定到肠道双腔造口的远端肠管8内,将管道1的近端固定到肠道双腔造口的近端肠管9内,从而防止管道1脱落或粪便外溢。管道1固定好后,近端肠管9内的粪便就可以通过管道1直接进入远端肠管8,这相当于模拟了一个肠造口关闭术。管道1由远端部分10、远端部分11和中间部分12组成,气囊充气口6位于管道1的中间部分12。管道1的整体形状为u型。当然,管道1的整体形状还可以是蛇形和其他常见的几何形状,如开口的三角形、四边形和梯形等。鉴于相比于瘦的患者,肥胖的患者具有比较厚的腹壁,因此,管道1的中间部分12应设计成不同长度的型号,具体而言就是,针对肥胖的患者,管道1的中间部分12要长一些,针对瘦的患者,管道1的中间部分12要短一些。

在肠道双腔造口手术中,将肠管的一端引出到腹壁形成的一个开口就被称为造口。管道1位于肠道双腔造口的近端3和远端2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管道1是由柔软性比较好的硅胶制成的,但是管道1中挨着腹壁7的一边的硅胶表面有凹凸不平的纹路,要保持一定的摩擦力,使得管道1不容易从腹壁7中脱落下来。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由硅橡胶等材料制成的。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即第一环形气囊4绕着一圈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上,第二环形气囊5绕着一圈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上。

图1的三个箭头指出当利用本发明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100将肠道双腔造口中的近端肠管9和远端肠管8连接在一起时,将近端肠管9内的粪便通过管道1直接送入远端肠管8。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分别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外侧和近端外侧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分别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内侧和近端内侧上。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第一环形气囊4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外侧,第二环形气囊5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内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第一环形气囊4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内侧,第二环形气囊5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是开环的,即第一环形气囊4和第二环形气囊5虽然都套接在管道1的一端上,但不是绕着一圈套接在管道1的一端上,此外,第一环形气囊4可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外侧或内侧,第二环形气囊5可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内侧或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是闭环的,第二环形气囊5是开环的,此外,第一环形气囊4可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外侧或内侧,第二环形气囊5可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内侧或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环形气囊4是开环的,第二环形气囊5是闭环的,此外,第一环形气囊4可套接在管道1的远端外侧或内侧,第二环形气囊5可套接在管道1的近端内侧或外侧。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管道1的远端10套接的第一环形气囊4数量除了图1中的1个之外,还可以是多个,如2~10个,图2中为2个;管道1的近端11套接的第二环形气囊5数量除了图1中的1个之外,也可以是多个,如2~10个,图2中为2个。

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医生就能够不采用外科手术就可恢复肠道连续性,并可以直接检验远端肠道和肛门的生理功能。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肠道双腔造口远端出现吻合口漏或直肠阴道瘘复发,只需要在门诊去除这种肠道双腔造口桥接器即可,不需要再次手术。目前市场上尚无同类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