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7712发布日期:2019-04-13 00:57阅读:377来源:国知局
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引流管是常用的医疗器材,通常,两个管体需要进行套接使用,实际使用时,两个管体可能会因意外牵拉导致脱离,造成使用不便,医护人员通常利用胶带将两个管子的接头处进行缠绕来进行固定,但是效果仍是不佳且费时费力。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公开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用以提高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接头处的连接牢度,降低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脱离的风险,此外,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可活动拆合,提高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体,一端插入第一管体内的第二管体,固定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包括第一半筒体、第二半筒体、若干个连接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的连接件,所述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拼接后形成相连通的上通道和下通道,所述上通道的直径大于下通道的直径,所述第一管体被卡持在上通道内,所述第二管体被卡持在下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内壁上粘接有第一橡胶层和第二橡胶层,所述第一橡胶层位于上通道内,所述第二橡胶层位于下通道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橡胶层的厚度大于第一橡胶层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粘接在第一半筒体上的橡胶凸起以及设置在第二半筒体上收容橡胶凸起的卡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拼接后形成有上通道和下通道,第一管体卡持在上通道内,第二管体卡持在下通道内,提高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接头处的连接牢度,降低了第一管体和第二管体相脱离的风险,此外,第一半筒体和第二半筒体可活动拆合,省时省力,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示的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固定装置的纵向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固定装置的横向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示的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但应当说明的是,这些实施方式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根据这些实施方式所作的功能、方法、或者结构上的等效变换或替代,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如图1-3所示的引流管接头固定装置,包括第一管体1,一端插入第一管体1内的第二管体2,固定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的固定装置3。临床上,第一管体1为硬质塑料材质,第二管体2为橡胶软管,第二管体2一端紧紧塞在第一管体1内,保证液体可在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中流通。

所述固定装置3包括第一半筒体31、第二半筒体32、若干个连接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的个数为四个且均布在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的两个拼接边上。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结构相同,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拼接后形成筒体。

所述连接件包括粘接在第一半筒体31上的橡胶凸起310以及设置在第二半筒体32上收容橡胶凸起310的卡槽320。橡胶凸起310的体积稍大于卡槽320的容积,由于橡胶凸起310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可紧密卡持在卡槽320中。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可快速拼接和拆分,省时省力,提高了使用的灵活性和便捷性。

所述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拼接后形成相连通的上通道301和下通道302,所述上通道301的直径大于下通道302的直径。

所述第一半筒体31和第二半筒体32内壁上粘接有第一橡胶层311和第二橡胶层312,所述第一橡胶层311位于上通道301内,所述第二橡胶层312位于下通道302内。

第一管体1的直径略小于上通道301的直径,第二管体2的直径略小于下通道302的直径。第一橡胶层311和第二橡胶层312都具有一定弹性,可被挤压。所述第一管体1可被紧密卡持在上通道301内,所述第二管体2可被紧密卡持在下通道302内。由于第二管体2为橡胶软管可被挤压,从而可使第二橡胶层312的厚度大于第一橡胶层311的厚度,提高了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的连接牢度。通过固定装置可将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连接成一个整体,降低了第一管体1和第二管体2相脱离的风险。

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它们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式或变更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