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流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98837发布日期:2019-04-13 01:02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流量引流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说是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调节能力强、可控性高,引流效果好的可控流量引流管。



背景技术:

我们知道,引流管在临床上应用较为普遍,主要作用是排除体内不适当蓄积的炎性渗出液、消化液、血液和坏死组织,促使脓腔或手术腔缩小或闭合,在胸腔、脑腔、胃肠道、胆道等都有应用。现有的引流管的结构为:设有硅胶材质的引流管主体,引流管主体内设有(纵向贯通的)引流腔,引流管主体前端使用圆顶将引流腔前端封闭,引流管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与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孔;使用时,将引流管植入后,引流管后端连接负压源即可进行引流手术,引流过程中对于引流速度需要经常进行控制,常规通过调节负压源的引流负压压力来进行调节,而许多负压源不具备压力调节装置,从而导致无法调节引流速度,医护人员只能通过夹子的开关控制引流,但使用夹子控制引流通断,无法控制引流速度,给临床使用造成诸多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调节能力强、可控性高,引流效果好的可控流量引流管。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控流量引流管,设有引流管主体,引流管主体内设有引流腔,引流管主体前端设有将引流腔前端封闭的圆顶,引流管主体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与引流腔连通的引流孔,其特征在于引流腔内设有调速球囊,引流腔的侧壁上设有连通调速球囊和引流管主体外侧的球囊管,引流管主体外侧的球囊管上设有单向充气阀,单向充气阀前侧的球囊管上设有排气三通阀。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调速球囊设在引流管主体前端部的引流孔后侧处的引流腔内侧壁上;所述的球囊管是在引流腔的侧壁内设有与引流腔平行的充排气腔,充排气腔前端通过连通孔与调速球囊连通,引流管主体后部的外侧上设有与充排气腔连通的接头管,排气三通阀和单向充气阀设在接头管上。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的调速球囊是使用乳胶片将其四周与引流腔的侧壁密封固定连接而成,连通孔设在乳胶片内的引流腔侧壁上。此种结构的调速球囊在未充气时占据引流腔的空间小,几乎不影响引流管内引流腔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在临床使用时,引流液经过引流孔、引流腔引流出体外,当需要减小引流速度时,通过单向充气阀向调速球囊内注入气体,调速球囊膨胀、压缩引流腔,调速球囊处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减小,从而减小引流速度;当需要增大引流速度时,通过排气三通阀排出调速球囊内的气体,调速球囊扁瘪、调速球囊处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变大,引流速度增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对调速球囊的充放气操作控制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的大小,进而调节引流流量,方便手术进行。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2、3所示的可控流量引流管,设有引流管主体1,引流管主体1内设有引流腔16,引流管主体1前端设有将引流腔16前端封闭的圆顶11,引流管主体1前端部的侧壁上设有与引流腔16连通的引流孔12,引流腔16内设有调速球囊17,从图2中可以看出,所述的调速球囊17设在引流管主体前端部的引流孔12后侧处的引流腔内侧壁上。引流腔16的侧壁上设有连通调速球囊17和引流管主体1外侧的球囊管,引流管主体外侧的球囊管上设有单向充气阀15,单向充气阀15前侧的球囊管上设有排气三通阀14;从图1、2、3中可以看出,所述的球囊管是在引流腔的侧壁内设有与引流腔16平行的充排气腔18,充排气腔18前端通过连通孔与调速球囊17连通,引流管主体后部的外侧上设有与充排气腔18连通的接头管13,排气三通阀14和单向充气阀15设在接头管13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改进,所述的调速球囊17是使用乳胶片将其四周与引流腔的侧壁密封固定连接而成,连通孔设在乳胶片内的引流腔侧壁上。此种结构的调速球囊在未充气时占据引流腔的空间小,几乎不影响引流管内引流腔的横截面积。

本实用新型在临床使用时,引流液经过引流孔、引流腔引流出体外,当需要减小引流速度时,通过单向充气阀向调速球囊内注入气体,调速球囊膨胀、压缩引流腔,调速球囊处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减小,从而减小引流速度;当需要增大引流速度时,通过排气三通阀排除调速球囊内的气体,调速球囊扁瘪、调速球囊处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变大,引流速度增大。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通过对调速球囊的充放气操作控制引流腔的有效引流截面的大小,进而调节引流流量,方便手术进行。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