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医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09900发布日期:2019-03-15 19:3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一种医学成像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获取医学图像的医学成像系统。



背景技术:

医用成像系统是目前医院中的常规系统,利用医学成像系统对被扫描对象进行医学检查是临床诊断的重要方法。随着计算机技术、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及其他相关技术的发展,医学成像系统也获得更大的发展。从总的发展趋势看,医学成像逐渐从平面到立体、从局部到整体、从静态到动态、从形态到功能等方向发展。按照成像形式,医学成像系统可主要包括超声(Ultrasound)诊断系统、乳房摄影系统、计算机断层成像(Computer Tomography,CT)系统、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 系统、X光(X-ray)成像系统、萤光成像(Fluoresce/nce Imaging,FI)系统、正电子放射层析成像(Positron Emisson Tomography,PET)系统、单光子辐射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系统以及PET-MR、PET-CT、CT-MR等多模态成像系统。

其中,CT成像系统主要利用X线束对人体检查部位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由探测器接收透过该层面的X线,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拟/数字(analog/digital,A/D)转换器转为数字信号,输入计算机处理得到CT图像。进一步地,CT图像是以不同的灰度来表示,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医师通过CT图像能在一个横断解剖平面上,准确地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密度的微小差别,是观察骨关节、肺部组织病变的一种较理想的检查方式。MR成像系统主要采用静磁场和射频磁场使人体组织成像,在成像过程中,既不用电子离辐射、也不用造影剂就可获得高对比度的清晰图像,能够从人体分子内部反映出人体器官失常和早期病变,对软组织对比度、组织坏死、恶性疾患和退化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有极大的优越性。

上述医学成像系统在实际使用过程中都需要设置支撑被扫描对象的病床(扫描床、支撑台),病床可与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设备相邻近或者相藕接,被扫描对象躺在病床上,医师在操作间内控制病床承载被扫描对象要扫描的目标器官或组织移动至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视野区域(Field of View,FOV)。以MR成像系统为例说明,为了获得需要扫描的被扫描对象所要检查的部位(受检部位)图像,需要被扫描对象躺在病床上,并根据需要使用合适的局部线圈,并需要将该局部线圈的信息(如线圈代码)、局部线圈的位置信息、被扫描对象摆位(姿态)信息、病床需要移动到超导磁体形成成像中心的距离等信息发送给磁共振成像系统的控制装置。现有技术中局部线圈的一种设置方式为:采用线圈绑带固定在人体所要扫描的部位,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0520125351.1就公开了这样一种磁共振信号接收线圈固定带,包括缚带,缚带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相对应的缚带固定条,缚带成手表状,中部带有观察口,观察口的周围设有若干个线圈固定条,然而这种构造的局部线圈对被扫描对象身体区域具有一定的压迫,尤其是当被扫描对象被移动至空间相对狭小的扫描腔内部,用户体验较差。现有技术中局部线圈的另一种设置方式为:将局部线圈集成在病床中,且集成位置通常设置在床板的下方,这种结构的线圈一旦出现线圈单元烧坏或者需要更换新的线圈的情况下,拆卸床板等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维修相对困难,从而降低医疗设备在医院的使用效率,耽误患者检测。

此外,由于医院每天都需要接诊大量行动不便、无法自理等各种患者,扫描床作为直接接触患者的部分,需要足够的清洁。然而不可避免的,患者检测过程中的呕吐、尿液等其他杂物会污染扫描床以及扫描床上的局部线圈,可方便地更换局部线圈显得尤为重要。

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结构进行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医学成像系统,以改善对被扫描对象进行扫描时的清洁条件,提高扫描效率。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出一种医学成像系统,包括图像扫描设备及扫描床,所述图像扫描设备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扫描腔,所述扫描床与图像扫描设备沿前后方向布置,所述扫描床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支撑部布置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上,所述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组成可活动性组合,所述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布置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且所述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所述第二承载部为可拆卸组合关系。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设有凹部,所述第一承载部与第二承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设于该凹部中。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在所述第二支撑部上沿前后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承载部的前末端位于所述第二承载部后末端下方;第二承载部具有容纳腔,且第二承载部与图像扫描设备的扫描腔的距离小于第一承载部与图像扫描设备的扫描腔的距离。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之间设有绝缘软管,所述绝缘软管连接到所述第二支撑部,且所述绝缘软管的一端连接有气导耳塞。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或所述第一支撑部设有沿所述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道,所述绝缘软管可被至少部分地容纳于该槽道内。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包括板体、设置在该板体上面的可拆卸软垫,所述软垫通过如下至少一种方式连接在所述板体上:

所述软垫通过粘贴方式连接在所述板体上、

所述软垫通过卡扣方式连接在所述板体上、

所述软垫通过绑带连接于所述第二支撑部上。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承载部或第二承载部包括硬质材料制成的壳体,且所述壳体内设有用于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的复数个线圈单元。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上半壳体及下半壳体,所述复数个线圈单元被内置于所述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之间。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承载部及第二承载部连接的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所述第一线缆、所述第二线缆分别与所述第二支撑部连接,所述第二支撑部与所述第一支撑部通过第三线缆连接,第三线缆布置于第一支撑部与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道,所述槽道贯穿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或第二支撑部下表面,所述第三线缆可被至少部分地容纳于该槽道内。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支撑部可相对所述第一支撑部沿所述前后方向移动,且所述第一支撑部可沿上下方向移动。

本公开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将扫描床的床板设计成两部分,其中:一个部分为第二支撑部,可活动设于第一支撑部,对床板该部分进行保洁时,无须将其从第一支撑部上拆卸;另外一个部分为承载部,其布置在第二支撑部,承载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可使其从第二支撑部上被较方便的拆分下来可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第一承载部和第二承载部组成可活动性组合,两者配合提高扫描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公开实施例所提供的医学成像系统的结构简图;

图2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医学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承载部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承载部内部的线圈阵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的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结构示意图。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公开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公开,但是本公开还可以采用其它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公开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如本公开和权利要求书中所示,除非上下文明确提示例外情形,“一”、“一个”、“一种”和/或“该”等词并非特指单数,也可包括复数。一般说来,术语“包括”与“包含”仅提示包括已明确标识的步骤和元素,而这些步骤和元素不构成一个排它性的罗列,方法或者设备也可能包含其他的步骤或元素。

如图1所示,为本公开实施例的扫描间内的医学成像系统结构原理简图。医学成像系统10位于扫描间101内,控制医学成像系统10的控制台 20位于扫描间101外部。医学成像系统10可包括扫描设备(医学图像/ 图像扫描设备)102、与扫描设备并列(并排)设置的支撑台103,扫描设备102用于对被扫描对象104进行医学成像,支撑台103用于摆放被扫描对象。控制台20可包括输入/输出设备105和控制器106等。医师在扫描间101外部可通过控制台20控制支撑台103相对扫描设备102的位置,如控制支撑台103靠近扫描设备102或者控制支撑台103远离扫描设备 102。可选地,医学成像系统10可以是CT医学成像系统、MR医学成像系统、PET医学系统、SPECT医学系统等单模态医学成像装置,还可以是 PET-CT、PET-MR、CT-MR等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在一个实施例中,该医学成像系统10是CT医学成像系统,扫描设备102包括一圆环形壳体,该壳体的圆环内侧部分形成的具有一定尺寸的孔腔结构(如图1中的扫描腔1020),圆环形壳体的内部包含机架、设置于该机架上的球管和探测器等多种部件,上述环形结构形成成像空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该医学成像系统10是PET医学成像系统,扫描设备102包括一圆环形壳体,该壳体的圆环内侧部分形成的具有一定尺寸的孔腔结构(如图1中的扫描腔 1020),圆环形壳体的内部包含机架及布设于该机架上的晶体探测器及多种部件。在又一实施例中,该医学成像系统10是MR医学成像系统,扫描设备102包括一圆环形壳体,该壳体的圆环内侧部分形成的具有一定尺寸的孔腔结构(如图1中的扫描腔1020),圆环形壳体的内部包含有超导磁体、梯度线圈等多种部件,上述环形结构形成成像空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撑台103可沿着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延伸,前后方向为支撑台103 长度方向同时也对应第一方向,左右方向为支撑台103宽度方向同时也对应第二方向,被扫描对象104可被置于支撑台103的表面随支撑台103沿前后方向或者左右方向移动或者上下方向移动。扫描设备102可形成具有一定尺寸的孔腔,该孔腔的直径可大于或等于支撑台103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孔腔的轴向方向垂直,第一方向为孔腔的轴向方向。可选地,被扫描对象在支撑台上可以是仰卧体位、左侧卧体位、左侧卧体位、俯卧体位等。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支撑台”与“卧榻”、“扫描床”、“病床”、“支撑床”、“检查床”等表征支撑被扫描对象的结构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并可以进行替换。本公开中的“扫描设备”与“扫描仪”、“扫描系统”、“扫描装置”以及“图像扫描设备”、“成像设备”可以表示相同的意思并可以进行替换。被扫描对象104可表示人体、动物体或者水模模体以及其他生命体或非生命体。本公开中的第一方向为图中的“X”方向,第二方向为图中的“Y”方向,第三方向为图中的“Z”方向。本公开中扫描设备102与支撑台103并排或并列可表示两者的物理位置关系沿某一方向相对齐。

输入/输出设备105可以包括鼠标、键盘、操作杆、轨迹球以及显示器等人机交互设备。在一个实施例中,显示器可显示被扫描对象的身高、体重、年龄、成像部位、以及扫描设备的工作状态等。显示器150的类型可以是阴极射线管(CRT)显示器、液晶显示器(LCD)、有机发光显示器 (OLED)、等离子显示器等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控制器106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用于接收扫描设备对被扫描对象的器官进行扫描产生的信号或者扫描设备、支撑台的工作状态信息。处理系统可包括微控制器、微处理器、精简指令集计算机(RISC)、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SIC)、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ASIP)、中央处理单元(CPU)、图形处理单元(GPU)、物理处理单元(PPU)、微控制器单元、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可编程逻辑器件(PLD)、能够执行一个或多个功能的任何电路或处理器、或类似物等、或其任何组合。控制台20与支撑台103之间、控制台20与扫描设备102或控制器106与支撑台之间可通过连接一个光纤、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LAN)、广域网(Wide Area Network,WAN)、公用网络、私人网络、专有网络、公共交换电话网(Public Switched Telephone Network, PSTN)、互联网、无线网络、虚拟网络、或者上述网络的任何组合进行通信。

可选地,控制台20还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器件,用于存储接收来自扫描设备102的数据或信息、存储来自支撑台103的信息以及医师通过输入/输出设备105输入的患者信息、医师根据被扫描对象104待扫描的目标器官选择的扫描协议等各种参数。存储器器件可包括盘(disk)、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或类似物等,或其任何组合。盘可由例如磁盘、光盘、软盘、光碟、或zip盘等来实现。RAM可由例如动态RAM(DRAM)、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RAM(DDR SDRAM)、静态RAM(SRAM)、晶闸管RAM(T-RAM)、以及零电容器RAM(Z-RAM) 等来实现。ROM可由例如掩模ROM(MROM)、可编程ROM(PROM)、可擦式可编程ROM(PEROM)、电可擦式可编程ROM(EEPROM)、压缩盘ROM(CD-ROM)、以及数字多用盘ROM等来实现。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器件可存储医师通过输入/输出设备105下达的移动支撑台 103的指令,通过该指令可将支撑台103移动至FOV区域;通过输入/输出设备105发送的启动扫描设备102指令,通过该指令可对处于FOV区域的目标器官进行成像扫描。可选地,目标器官可以是患者/受检者包括头、胸、肺、胸膜、纵膈、腹、大肠、小肠、膀胱、胆囊、三焦、盆腔、骨干、四肢、骨架、血管等,或者其任意组合的组织或部位。

本公开中的医学成像系统包括成像设备和支撑台,在此实施例中成像设备为磁共振扫描设备,支撑台为扫描床,该医学成像设备可应用于磁共振医学成像。如图2所述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医学成像系统结构示意图。该医学成像系统200包括磁共振扫描设备210和扫描床220,其中:磁共振扫描设备210用于对被扫描对象230进行医学成像(执行扫描成像操作),扫描床220用于摆放被扫描对象。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磁共振扫描设备”也可称之为“磁共振图像扫描设备”。

在本公开一个实施例中,磁共振扫描设备210主要包括主磁体、梯度线圈、射频线圈、谱仪系统以及控制器等。其中:主磁体是永磁体或超导磁体,用于产生主磁体(B0场);梯度线圈包括X梯度线圈、Y梯度线圈和Z梯度线圈,分别产生用于生成相应空间编码信号的X方向梯度场、 Y方向梯度场和Z方向梯度场,以对磁共振信号进行空间定位。射频线圈主要包括射频发射线圈和射频接收线圈,其中:射频发射线圈用于向受检者或人体发射射频脉冲信号,射频接收线圈用于接收从人体采集的磁共振信号。根据功能的不同,射频线圈可分为体线圈和局部线圈。可选地,体线圈或局部线圈的种类可以是鸟笼形线圈、螺线管形线圈、马鞍形线圈、亥姆霍兹线圈、阵列线圈、回路线圈等。在此实施例中,主磁体环绕形成检测空间,梯度线圈设置在主磁体形成的间隙中,检测空间的内部设置体线圈,即:主磁体、梯度线圈和体线圈共同形成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孔腔211,该孔腔211所包含的空间为检测空间,孔腔211的中心部分可对应FOV 区域。可选地,局部线圈可设置为阵列线圈,且该阵列线圈可设置为4通道模式、8通道模式、16通道模式、24通道模式或者32通道模式。局部线圈可活动设置在扫描床220表面或者被扫描对象230的身体上。如图2 所示,作为被扫描对象230的受检者/患者沿第一方向(被扫描对象的前后方向)承载在扫描床220上,同时被扫描对象230的身体下部有用于背部扫描的脊柱线圈,被扫描对象230进而可随扫描床220移动至孔腔211内部或载出孔腔211外部。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孔腔”也可称之为“扫描腔”。

如图3a为本公开一实施例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支撑台)220一种的结构示意图。该扫描床220包括第一支撑部221及第二支撑部222。第一支撑部221及第二支撑部222之间可设置为活动连接。第一支撑部221 与磁共振扫描设备210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或者并排设置(两者的相对物理位置关系沿某一方向前后排布),第二支撑部222布置于第一支撑部上,且第二支撑部222能够相对第一支撑部朝向孔腔运动或者远离孔腔运动。如图3b为本公开一实施例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220又一结构示意图,第二支撑部222在第一支撑部221上沿第一方向移动一段距离或者朝向靠近磁共振扫描设备210的方向移动一段距离。第一支撑部可包括支持部 2211和基部2210,其中,支持部2211沿竖直方向延伸,基部221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在此实施例中,基部2210可设置在支持部上。可选地,支持部2211沿竖直方向的高度可调整,如在支持部2211的内部设置第一驱动电机,改变与支持部2211连接的基部2210在竖直方向(例如图3b中Z方向)上相对磁共振扫描设备210的孔腔211的位置。

第二支撑部222与磁共振扫描设备210的孔腔211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部置(相对齐),且第二支撑部222可相对第一支撑部221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运动。在此实施例中,基部2210的上表面可设置阶梯形状的凹槽,该阶梯形状的凹槽与第二支撑部的下表面相适应。

如图4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MR成像系统的扫描床220结构示意图。第二支撑部222上布置承载部。在此实施例中,承载部设置为可沿前后方向(第一方向,图中X方向)延伸及左右方向(第二方向,图中Y方向) 延伸的第一承载部223。承载部与第二支撑部222为可拆分(拆卸)的结构或可拆分组合,或者承载部与第二支撑部222的组合关系为物理可分离。在第二支撑部222未相对第一支撑部221朝向孔腔211运动时,第一承载部223能够随第二支撑部222移动至整体暴露于孔腔211外的位置,即第二支撑部222未进入孔腔211时,承载部全部暴露于孔腔211的外部;在第二支撑部222相对第一支撑部221朝向孔腔211运动时,第一承载部223 能够部分或全部载入于孔腔211的内部,即第二支撑部222进入孔腔211 时,承载部能够处于孔腔211所包围空间的内部。

现有MR成像系统的扫描床,一方面将其可移动的床板从病床支架(支撑台)上拆卸需要系统厂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具,医师需要大量的等待时间。另一方面,由于床板的尺寸较大并较重,需要数人参与此项工作,相当不便利,因此,当需要对床板进行经常性保洁工作时,这对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困难,并进一步影响到系统的使用效率。另外,每次进行成像扫描时,需要将十几公斤重的线圈单元搬到扫描床上,也相当不方便。本公开实施例将扫描床的床板设计成两部分,其中:一个部分为第二支撑部,可活动设于第一支撑部,对床板该部分进行保洁时,无须将其从第一支撑部上拆卸;另外一个部分为承载部,其布置在第二支撑部,承载部较小的体积和重量可使其从第二支撑部上被较方便的拆分下来,仅需要一名医院的工作人员即可操作,可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或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222 的上部设有凹部2220,该凹部2220具有朝向上方(上下方向或第三方向,第三方向即为图3a中Z方向)的开口,该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及第二方向均正交,承载部可设置在凹部2220中,凹部2220下侧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凹部2220上侧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即:凹部2220可从底面至开口方向尺寸逐渐增加,设置成开口形状。当然,凹部2220也可设置成沿前后方向相贯穿。可选地,凹部2220的面积可如图3a、图3b所示接近第二支撑部222的上表面的面积,或者图4所示凹部2220的面积约为第二支撑部222的上表面的面积的四分之三左右。在此实施例中,将第二支撑部 222的凹部2220的开口设为朝向上方,主要是考虑到承载部的长度较大 (沿前后方向的尺寸,且有一定的重量(如与脊柱线圈集成后),当将该承载部安装在第二支撑部或者从第二支撑部上拆卸时,尽量给医院工作人员提供操作的便利性。

在本公开一实施例中,图3a、图3b或图4所示第二支撑部222的凹部2220的两侧设有第一止挡部2221,该第一止挡部2221可沿第一方向(前后方向)延伸布设。可选地,第一止挡部2221与凹部2220还可设置成沿第二方向(左右方向)延伸布置。在此实施例中,考虑到第一承载部223 与第二支撑部222之间为可拆分的组装关系,且该第一承载部223有一定的重量,为了防止意外情况下第一承载部223从第二支撑部222上脱落并砸伤被扫描对象,在第二支撑部222的凹部的左右两侧和/或前后两侧设置上述第一止挡部,对承载部在左右(扫描床宽度方向)、前后方向(扫描床长度方向)进行一定的限位,防止以上可能的事故发生。

可选地,承载部与第二支撑部222之间限位配合,该限位配合限制所述承载部相对于第二支撑部222沿第二支撑部222的运动方向运动.如图3a、图3b所示,第二支撑部222的凹部2220内进一步设有第二止挡部2222,且第一承载部223设有与第二止挡部2222配合的凹槽2230,第二止挡部 2222能够部分或全部容置在凹槽2230中,以对第一承载部223相对于第二支撑部222在前后方向和/或左右方向上限位。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止挡部2222可以设置为正方体形或其他几何形状,与之对应地,参见图5第一承载部223上的凹槽2230同样为正方体形或其他对应的几何形状。当然,本公开中对第二止挡部2222和/或与第二止挡部2222配合的凹槽2230 的形状以及数量并不作具体限制,为了适应加工工艺的需求,上述两者的数量可设置为一个、两个或更多个,上述两者的形状还可设置成圆锥形、半球形/冠状、长方体形、棱锥形、棱台形、梭形等其他任意形状。此外,作为本公开的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第二支撑部222的凹部2220内可设置凹槽,第一承载部223设有与凹槽配合的第二止挡部。本公开中,考虑到在医学成像扫描时,第二支撑部222沿第一方向运动(前后方向),且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支撑部222之间为可拆分的组装,两者之间易发生相对滑动,当被扫描对象躺在第一承载部223上时,可能会与第一承载部223 一起从第二支撑部222上滑落,摔伤被扫描对象,因此通过第二支撑部222 的凹部2220内的第二止挡部2222与第一承载部223的凹槽2230之间相互配合,可以对第一承载部223在沿前后方向上进行定位,可解决上述的问题。此外,通常情况下在对被扫描对象执行扫描前,医师需定位被扫描对象相对扫描床床板的位置,在扫描床与FOV中已知的情况下,通过扫描床床板的位置以及被扫描对象相对扫描床床板的位置确定扫描床移动距离,进而将被扫描对象准确移动至FOV区域。10-20分钟的较长扫描时间内,被扫描对象难免会不自主运动,本公开中将承载部在沿前后方向上固定在扫描床的第二支撑部,可避免被扫描对象运动带动承载部移动,进而可将被扫描对象相对准确地移动至FOV区域,达到精确定位的目的。

第一承载部223可包括壳体以及设置在壳体内部的线圈单元、电子电路等多种器件。可选地,壳体可设置成硬壳体或软壳体,组成硬壳体的材料可选择ABS树脂、聚甲醛(POM)塑料、聚苯乙烯系塑料(PS)、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碳酸酯(PC)、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苯醚(PPO)、聚酰胺树脂(PA)、聚氯乙烯(PVC)、聚丙烯(PP)或者聚乙烯(PE)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组成软壳体的材料可选择软PVC、TPE、TPR、TPV或者TPU等热塑性弹性体等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23选择硬质材料制成的壳体,且壳体内设有壳用于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的复数个线圈单元,且线圈单元组成阵列结构。在医学成像扫描时,当需要对被扫描对象进行背部扫描时,需要在背部的下方摆放线圈单元,用于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然而,当被扫描对象直接躺在线圈单元上面时,往往会导致线圈单元变形甚至会压坏线圈单元,因此,需要对线圈单元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本公开中将线圈单元内置于板体的内部,可提供对线圈单元的物理保护,且将线圈单元与板体集成在一起该承载部,其结构更加紧凑,便于携带、组装。

可选地,壳体的上表面向下凹入设置或者表面形成一定的弧度。在医学成像扫描时,当需要对被扫描对象进行背部扫描时,由于被扫描对象的背部有一定的弧度,因此将板体的上面向下凹入,可使被扫描对象的背部与板体更好的贴合,使背部各部分更接近线圈单元,利于射频信号的采集或发射,从而提高医学图像的质量。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承载部223包括上半壳体2231(第一壳体)、下半壳体2232(第二壳体),两壳体中间设置线圈单元形成的线圈阵列,即:线圈单元被内置于所述上半壳体2231和下半壳体2232之间。第一承载部223的壳体可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延伸,在此实施例中,上壳体2231或下壳体2232的长度(沿第一方向)约为50cm-150cm,宽度(沿第二方向)约为20cm-50cm,厚度为1cm-10cm。将第一承载部223的板体设置为上半壳体和下半壳体,有利于将线圈单元组装到板体内部,且当线圈单元相关的电子元件损坏时,便于将壳体打开,以进行相应的维修。

第一承载部223设置为用于脊柱成像的线圈组件,该组件内部的线圈阵列可包括多个线圈单元,相邻线圈单元之间可采用电感去耦、电容去耦或者交叠去耦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去耦操作。如图6所示为第一承载部 223内部的线圈阵列的结构,线圈阵列分别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分布。示例性地,在第一方向上并排设置三组线圈单元,每组线圈单元都包括三个线圈单元,相邻线圈单元之间存在交叠区域,以实现相邻线圈单元之间的去耦效果。本公开中线圈单元的数量还可设置成8个、16个、24个或者32个,线圈单元的分布可平面设置也可环绕设置,即:本公开中对于线圈单元的数量、线圈单元的分布并不作具体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还可将线圈单元的一部分环绕人体头部上端部,将线圈单元的另一部分环绕人体头部下端部,从而形成用于头部成像的线圈组件。

在本公开又一实施例中,医学成像系统可包括图像扫描设备及扫描床,扫描床上可设置两个或者多个承载部。其中,图像扫描设备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扫描腔,扫描床与图像扫描设备沿前后方向布置;扫描床包括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第二支撑部布置于第一支撑部上,第一支撑部与第二支撑部之间为活动性连接;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布置于第二支撑部上,且第一承载部、第二承载部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支撑部为可拆卸组合关系。

可选地,第二支撑部的左、右边缘位置可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位槽,用于将局部线圈限定在第二支撑部上。如当在被扫描对象的身体上部设置局部线圈,将绑带的一端设置在第二支撑部左边缘的卡位槽内,另一端越过人体上表面的局部线圈设置在第二支撑部右边缘的卡位槽内,这样局部线圈相对人体的位置就相对固定了。

如图7为本公开又一实施例MR成像系统的扫描床220一种的结构示意图。该扫描床220包括第一支撑部221及第二支撑部222。第一支撑部 221与磁共振扫描设备210沿第一方向相对布置或者并排设置,第二支撑部222布置于第一支撑部221上。第一支撑部可包括支持部2211和基部 2210,其中,支持部2211沿竖直方向延伸,基部2210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延伸,基部2210在左右方向上设置凸起的左边缘和右边缘,且左边缘和右边缘形成类似U形的容置结构,用于容置第二支撑部222。第二支撑部222上可布置第一承载部223和第二承载部224。示例性地,第二支撑部上可设置一个或多个凹部2220,第一承载部223和第二承载部224 两者中的至少一者设于该凹部中。第一承载部223可设置成较长的尺寸,第二承载部224可设置成较小的尺寸。现有的扫描床,将其可移动的床板从所述支架上拆卸需要设备厂商的专业技术人员及工具,由于床板的尺寸较大并较重,需要数人参与此项工作,相当不便利。因此,当需要对床板进行经常性保洁工作时,这对医院的工作人员来说非常困难,并进一步影响到设备的使用效率。本公开实施例将床板设计成两部分,其中一个部分为第二支撑部222,被组设于第一支撑部221,对床板进行保洁时,无须将第二支撑部222从第一支撑部221上拆卸,其中的另外一个部分为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承载部224,其体积和重量相对较小,且可从第二支撑部222上被较方便的拆分下来,仅需要一名医院的工作人员即可操作,可有效的解决上述的问题。

可选地,第一承载部223、第二承载部224在第二支撑部222上并排 (沿某一设定的方向依次前后分布)设置,且第二承载部224与第一承载部223沿前后方向依次布置。在此实施例中,第二承载部224被设置成具有容纳腔的头部线圈组件,第一承载部223被设置成脊柱线圈组件,第一承载部223的前末端位于第二承载部224后末端下方且第二承载部224与图像扫描设备的扫描腔的距离小于第一承载部223与图像扫描设备的扫描腔的距离。本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23用于支撑患者的背部,第二承载部224用于支撑患者的头部,通过容纳腔,可以定位头部,防止其左右摆动,影响成像扫描;进一步地,利用磁共振进行头部扫描以及心脏扫描是主要应用,第二承载部224在沿第一方向上设置在第一承载部223的前方,节省医师在移动扫描床时的等待时间。同时,本公开中的第一承载部223 与第二承载部224组成可活动性组合,该活动性组合可完成至少两个感兴趣器官的扫描成像。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23设置为脊柱线圈组件,第二承载部224设置为头部线圈组件,两部分的结合可完成同时对头部、脊柱的扫描成像,或者同时完成对头部、颈部和脊柱扫描,即:一次扫描可获取多种组织的成像结果,减小医师手动定位的次数,提高扫描效率。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承载部224形成的活动性组合可表示两承载部物理上表面平滑衔接或者在两承载部相互接触或结合的部分平滑过渡;也可表示两承载部相互之间电气解耦,实现两承载部所包含的线圈之间的去耦。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第一承载部223 与第二承载部224形成可活动性组合可表示两承载部的表面部分相接触,和/或两者相接触的部分存在结构上的配合关系。例如,第一承载部223 上设置一定深度的凹部,第二承载部224上可设置突出部,该突出部能够被容置在凹部中。又例如,第二支撑部222上设置一条或多条导轨,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承载部224上分别设置与导轨相配合的卡槽,两承载部的卡槽分别卡设在导轨上,两承载部形成可活动性组合。还例如,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承载部224之间设置一连接器,通过该连接器,两承载部形成可活动性组合。

如图7所示,在本公开又一实施例MR医学成像系统的扫描床结构示意图,第二支撑部222与第一支撑部221之间设有绝缘软管225,且绝缘软管225连接到第二支撑部222。在一个实施例中,基部2210上设置开孔,绝缘软管225能够从开孔伸出。可选地,开孔与扫描设备的距离小于或等于支持部2211与扫描设备的距离。例如,绝缘软管225可从第二支撑部 222的底部向下穿过基部2210,并倾斜伸出至支持部2211的前方。可选地,绝缘软管内部可设置直流传输通道(或传输线)、射频接收传输通道、声音传输通道、射频发射传输通道中的一种或多种的组合。其中:直流传输通道可传输-30V、+150mA或者其他参数的直流电,可连接至磁共振扫描设备210中包含的部件或扫描床220上的部件,并对其进行直流供电;射频发射传输通道可连接至发射通道开关,提供控制信号以控制发射通道开关,从而控制磁共振扫描设备210体发射线圈的打开或关闭;射频接收传输通道可连接至局部线圈,传输从局部线圈接收的磁共振信号。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软管225可设置成柔性管或塑料管,该柔性管的一端可连接气动耳机/降噪耳机,另一端连接到喇叭或扩音器,技师通过喇叭或扩音器发出声音指示,该声音通过柔性管传输到耳机,被扫描对象根据医生的指示进行相应体位的转换,完成肢体动作与成像扫描配合,例如:被扫描对象屏气15s,在屏气期间内扫描仪对被扫描对象的上腹部或者胸部执行屏气扫描协议;被扫描对象鼓下腹部,在此期间内扫描仪对被扫描对象的下腹部内的膀胱、盆腔执行充盈情况下的扫描协议;被扫描对象在增加呼吸导航仪、心电导航仪的情况下,可分别执行动脉血采样、静脉血采样,从而得到血管造影图像。如图7所示,第二支撑部222与所述第一支撑部221之间设有绝缘软管225,绝缘软管225连接到第二支撑部222,且绝缘软管225的一端连接有气导耳塞226或者降噪耳机。

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医学成像扫描时可提示患者进行相应的配合用于对被扫描对象进行医学成像的图像扫描设备,例如磁共振成像设备,设备的孔腔内需要有一个均匀稳定的磁场,不能有对磁场有干扰的磁性材料在扫描腔内运动;磁共振成像设备对被扫描对象进行信号采集时,需要发射 /接收射频信号,不能有其他的干扰性电信号,而对被扫描对象进行扫描时,技师需要在扫描间外对被扫描间内的扫描对象进行非现场的指导,例如提示被扫描对象屏住呼吸、身体位置调整等,因此需要与被扫描对象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系,现有的以电信号传输的方式往往不再合适,因此,本公开通过非磁性软管以及设置在软管端的气动耳机,则可很好的满足了这一特殊需求。此外,考虑到扫描过程中孔腔的空间相对狭小,被扫描对象尤其是老年人、幼儿等处于孔腔内会产生焦虑或者紧张等不良反应,本公开实施例可通过气动耳机向被扫描对象播放舒缓音乐或者被扫描对象熟悉的声音,以使得被扫描对象在放松状态下完成成像扫描。

可选地,第二支撑部或第一支撑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道2212,槽道2212可从第二支撑部或第一支撑部的前端位置延伸至中部或者接近末端的位置,该绝缘软管225可被至少部分地容纳于该槽道2212内。在此实施中,第二支撑部的长度为2m左右,且在扫描时需要进入图像扫描设备的孔腔中,且绝缘软管需要跟随所述第二支撑部运动,如果将绝缘软管全部暴露在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外面,则该绝缘软管容易损坏,且容易将被扫描对象绊倒,本公开的绝缘软管布置在第一支撑部或第二支撑部的收容槽内,可使绝缘软管被尽量的“隐藏”起来,且收容槽沿前后方向延伸,确保该绝缘软管在第二支撑部的移动过程中,该绝缘软管可自动导入到该收容槽中。

可选地,承载部包括板体、设置在板体上面的可拆卸软垫,且软垫通过粘贴或者卡扣等方式连接在板体上,还可通过绑带连接于可移动的支撑部。本实施例中,承载部的板体上设置有软垫,可使被扫描对象躺在该板体上时有一定的舒适度,满足较长时间的扫描需求,且软垫可从板体上拆卸下来,便于软垫的更换或者对板体进行清洁工作。

可选地,承载部可包括构成板体的壳体,壳体上表面也可设置成平面或者弧面。在此实施例中,壳体的上表面向下凹入,形成与人体形态学相吻合的凹性结构,与人体部位更吻合。壳体下表面的边缘与其他部分可形成阶梯状结构,利于承载部与第二支撑部的分离。在此实施例中,壳体边缘的厚度可设置成小于其他部分的厚度,使得下表面与第二支撑部之间的边缘部分形成一定间隙。在其他实施例中,壳体的边缘(两侧部分)位置还可设置贯通上、下表面的通孔,该通孔可作为承载部的把手,利于医师拿放。可选地,扫描床220还包括分别与第一承载部223及第二承载部224 连接的第一线缆227和第二线缆228,其中:第一线缆227、第二线缆228 分别与第二支撑部222连接,第二支撑部222与第一支撑部221通过第三线缆229连接,第三线缆228布置于第一支撑部221与所述第二支撑部222 之间,第一支撑部221或第二支撑部222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道,该槽道贯穿第一支撑部的上表面或第二支撑部下表面,第三线缆229可被至少部分地容纳于该槽道内。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支撑部221上设置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槽道2212,第三线缆229部分容纳在第三线缆229中,另一分布穿过第一支撑部221并可连接至扫描仪的位置。

第一承载部223、第二承载部224两者中的至少一者与第二承载部222 为可拆卸组合关系,即:第一承载部223与第二承载部222或者第二承载部224与第二承载部222之间并非永久性连接关系,在某种情况下通过非破坏性手段可实现处于连接关系的两者分离开。在此实施例中,第一承载部223、第二承载部224除具有支撑被扫描对象的功能外,还兼具接收或发射射频信号的功能,需要将接收到的信号通过线缆传输到图像扫描设备,通过上述合理的线缆走线部署,可实现射频信号接收或发射单元与图像扫描设备之间的紧凑连接,并对线缆提供有效的保护。

虽然本公开已参照当前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但是本技术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例仅是用来说明本公开,在没有脱离本公开精神的情况下还可作出各种等效的变化或替换,因此,只要在本公开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上述实施例的变化、变型都将落在本公开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