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5033发布日期:2019-05-31 21:37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3D打印颈椎融合器。



背景技术:

椎间融合器广泛应用于治疗椎间盘退行性病变,颈椎创伤,肿瘤。椎间盘的退变及其继发性的改变通常会导致颈椎病,使脊柱刺激或者压迫相邻的神经,脊髓及软组织等,进而引发症状或体征。而对于颈椎病患者中具有手术体征者,应进行手术治疗。

目前临床使用的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力学性能也和骨组织近似,因此临床效果较好。但聚醚醚酮材料难以与周围骨组织紧密结合,最终可能导致融合器不稳甚至融合失败。而钛合金材料不仅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和生物相容性,还可以促进骨细胞在其表面粘附和成骨分化。因此,钛合金能够取得更加稳定的融合效果。但钛合金弹性模量过高,会导致应力遮挡,使椎体处于低应力状态,可能导致骨质疏松。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3D打印颈椎融合器,可有更加稳固的融合效果,且利于骨细胞在其表面粘附和成骨分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技术提供3D打印颈椎融合器,具有实体部分与微孔部分,所述的3D打印颈椎融合器上表面为弧形,设有植骨孔,上下表面设置棱状齿, 所述的3D打印颈椎融合器右端面为圆弧状,设有螺纹通孔和圆盲孔。

优选地,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微孔部分分布于融合器内壁,上下端面棱状齿表面,外壁两侧长圆孔中。

优选地,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材料为钛合金。

优选地,所述微孔部分为规律分布的微孔,孔径为400±200μm。

优选地,融合器孔隙率为40~70%。

优选地,3D打印颈椎融合器具有不同规格,每1mm递增,有0°,4°,8°三种前突角。

3D打印颈椎融合器,通过激光融化金属粉末快速成型的3D打印技术,代替传统加工制造技术,能够创建复杂的结构与形状,且几乎没有大小与形状的限制。该技术制造出了近似骨小梁结构的一种微孔结构。这种结构提供了最佳的生物力学构造与生物学环境,减少钛合金的弹性模量,减少应力利遮挡效应,其微孔结构还可以提供更多的骨接触面积,并且能够根据不同的患者解剖型选择不同规格融合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右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俯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实体部分 1 微孔部分 2

植骨孔 3 棱状齿 4

螺纹通孔 5 圆盲孔 6。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新型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3D打印颈椎融合器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为中空结构,所述中空结构的中间通孔为植骨孔,所述植骨孔3用以填充碎块或粉末状的植入物。

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上下表面设有棱状齿4,多个棱状齿均匀排布。植入椎板后用以增大摩擦力,防止滑脱,棱状齿面的微孔结构进一步增加了融合器-骨的接触面积,增加了把持力和防脱能力,也利于骨整合。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相对于中间竖直面对称,上下表面有前突角,以应对不同症状的需求,同时也可增加把持力,防止融合器脱出,进一步增加3D打印颈椎融合器稳定性。

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的微孔结构类力学特性类似于骨小梁结构,有效减少了应力遮挡效应,利于骨细胞的迁移和增值,加速骨融合,同时钛合金材料提供了足够的机械强度,耐腐蚀性与生物相容性。

产品植入前,先用试模去匹配椎间隙高度及终板贴合度,选择合适高度的3D打印颈椎融合器。

手术时,首先进行手术暴露,显露病变位置,切除椎间盘,此步骤取决于术者经验。之后使用撑开器由小到大逐渐撑开椎间隙,直到到达最佳椎间隙。通过所述螺纹通孔5和圆盲孔6将融合器连接到植入器上,就位于支座。之后使用植入物填充杆将植骨碎片压实进所述植骨孔3。注意植骨必须溢出融合器上下表面。

将所述3D打印颈椎融合器植入,在一侧融合器植入时,旁侧的撑开器保持其撑开状态和位置,融合器就位后,其后缘应距椎体后壁2~4mm,逆时针取出植入器,移去旁侧撑开器,按同样方法植入另一侧融合器。

3D打印颈椎融合器与颈椎椎体紧密接触,促进其融合,其上下表面棱状齿4可有效防止3D打印颈椎融合器脱出,融合器的微孔结构可加速骨融合。

本实用新型3D打印颈椎融合器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加速椎体的融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