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5612发布日期:2019-04-16 23:11阅读:165来源:国知局
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中医理疗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



背景技术:

艾灸,中医针灸疗法中的灸法,点燃用艾叶制成的艾炷、艾条为主,熏烤人体的穴位以达到保健治病的一种自然疗法。灸法的运用当起源于人类掌握用火之后,时间亦在石器时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艾灸逐渐成为中医理疗的常用手段。在中医理疗理论中,艾灸是利用艾灸材料产生的艾热刺激体表穴位或特定部位,通过激发经气的活动来调整人体紊乱的生理生化功能。传统的艾灸条通常需要医生手持在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维持一段时间,这就导致一个医生只能治疗一个病人,效率低下。手持治疗方式通常无法利用艾灸根部的位置进行治疗,造成大量艾灸条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艾灸设备自动化程度低,操作不便,效率低下,艾灸条利用率低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包括气缸本体、驱动杆、从动板、至少三个用于夹持艾灸的夹持臂、艾灸定位槽,所述从动板通过驱动杆与气缸本体连接,所述夹持臂等角度安装在气缸本体的圆周上,所述夹持臂的端部与气缸本体的端部铰接,夹持臂的中部与从动板的端部铰接,所述艾灸定位槽通过夹持臂卡嵌在从动板的下方。

作为优选,所述夹持臂包括第一活动杆、第二活动杆、嵌入端头,所述第一活动杆的端部通过铰链与气缸本体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通过铰链与第一活动杆铰接,所述第二活动杆的中部与从动板铰接,所述嵌入端头水平设置在第二活动杆的端部。

作为优选,所述从动板的底面敷设有一层橡胶防滑垫。

作为优选,所述艾灸定位槽包括隔热壳体、微调气缸、隔热板、定位针,所述隔热壳体的外侧设置有与夹持臂配套的插接孔,所述隔热壳体通过插接孔与夹持臂连接,所述微调气缸安装在隔热壳体的内侧顶部,所述定位针通过隔热板与微调气缸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传统的艾灸治疗是医生手持点燃的灸条对患者部位进行熏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手持式灸条需要占用一个医生,降低医生工作效率,且手持式灸条燃烧过程中无法对根部的灸条进行利用,导致灸条尾部无法使用,浪费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专用于夹持灸条的装置,能采用套筒对灸条进行定位,解放医生,将本装置固定后便能自动工作,无需占用医疗人员,大大提高艾灸的治疗效率,同时,采用套筒固定灸条能使灸条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灸条的利用效率,节约了材料。本装置工作时,将点燃的灸条尾部固定到本装置的艾灸定位槽内,再将气缸本体移动到艾灸定位槽上方,控制气缸收缩,驱动杆带动从动板收缩,从而带动夹持臂实现夹持动作,将艾灸定位槽夹持起来,当上述步骤完成后,只需将本装置固定到患者需要熏蒸的部位,便能自动实现艾灸条的治疗目的,解放了医疗人员的双手,提高了治疗效率。同时,灸条在燃烧到接近根部时,由于热量的原因,人工无法继续手持,只能弃用,导致灸条浪费,本装置采用了专门的艾灸定位槽,具有隔热的效果,及时燃烧到较短时,也能继续使用,提高了灸条的利用率,节约了材料。

2.普通的夹持机构利用相互之间的摩擦力夹紧,由于艾灸时需要移动装置,摩擦力的夹紧形式容易滑动,特别是当两者都是光滑金属时,更容易滑动,存在灸条掉落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特有的夹持臂,利用两段式的第一活动杆和第二活动杆,形成灵活的夹持臂,同时在第二活动杆的端部设计了嵌入端头,嵌入端头插入到艾灸定位槽内,进一步提高了二者的接触范围,不仅利用摩擦力固定,还增加了空间上的接触,使夹持更加牢靠稳定,提高了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3.艾灸定位槽和从动板通常都是采用不锈钢材质加工制作而成,不锈钢板表面较为光滑,摩擦力较小,艾灸定位槽在夹持到位后底部存在滑动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在从动板的地面设计了橡胶防滑垫,在起到防滑作用同时,还能对艾灸定位槽起到缓冲保护作用,避免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摩擦损耗,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4.艾灸燃烧到根部附近时,由于艾灸定位槽的空间相对封闭,容易存在空气不足,导致熄灭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采用隔热壳体将艾灸条固定到定位针上,再利用插接孔与夹持臂配套固定隔热壳体,当艾灸条燃烧到隔热壳体附近时,微调气缸便能驱动隔热板往下运动,从而带动艾灸条下移,是火焰部门移动到隔热壳体的外部,保障足够的燃烧氧气,从而提高灸条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本装置的运行状态图;

图3是本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艾灸定位槽的结构图;

附图标记:1-气缸本体,2-驱动杆,3-从动板,4-夹持臂,41-第一活动杆,42-第二活动杆,43-嵌入端头,5-艾灸定位槽,51-隔热壳体,52-微调气缸,53-隔热板,54-定位针,55-插接孔,6-橡胶防滑垫。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包括气缸本体1、驱动杆2、从动板3、三个用于夹持艾灸的夹持臂4、艾灸定位槽5,所述从动板3通过驱动杆2与气缸本体1连接,所述夹持臂4等角度安装在气缸本体1的圆周上,所述夹持臂4的端部与气缸本体1的端部铰接,夹持臂4的中部与从动板3的端部铰接,所述艾灸定位槽5通过夹持臂4卡嵌在从动板3的下方。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传统的艾灸治疗是医生手持点燃的灸条对患者部位进行熏烤,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在使用过程中,手持式灸条需要占用一个医生,降低医生工作效率,且手持式灸条燃烧过程中无法对根部的灸条进行利用,导致灸条尾部无法使用,浪费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专用于夹持灸条的装置,能采用套筒对灸条进行定位,解放医生,将本装置固定后便能自动工作,无需占用医疗人员,大大提高艾灸的治疗效率,同时,采用套筒固定灸条能使灸条的燃烧更加充分,提高了灸条的利用效率,节约了材料。本装置工作时,将点燃的灸条尾部固定到本装置的艾灸定位槽5内,再将气缸本体1移动到艾灸定位槽5上方,控制气缸收缩,驱动杆2带动从动板3收缩,从而带动夹持臂4实现夹持动作,将艾灸定位槽5夹持起来,当上述步骤完成后,只需将本装置固定到患者需要熏蒸的部位,便能自动实现艾灸条的治疗目的,解放了医疗人员的双手,提高了治疗效率。同时,灸条在燃烧到接近根部时,由于热量的原因,人工无法继续手持,只能弃用,导致灸条浪费,本装置采用了专门的艾灸定位槽5,具有隔热的效果,及时燃烧到较短时,也能继续使用,提高了灸条的利用率,节约了材料。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了以下优化: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包括气缸本体1、驱动杆2、从动板3、三个用于夹持艾灸的夹持臂4、艾灸定位槽5,所述从动板3通过驱动杆2与气缸本体1连接,所述夹持臂4等角度安装在气缸本体1的圆周上,所述夹持臂4的端部与气缸本体1的端部铰接,夹持臂4的中部与从动板3的端部铰接,所述艾灸定位槽5通过夹持臂4卡嵌在从动板3的下方。

所述夹持臂4包括第一活动杆41、第二活动杆42、嵌入端头43,所述第一活动杆41的端部通过铰链与气缸本体1连接,所述第二活动杆42通过铰链与第一活动杆41铰接,所述第二活动杆42的中部与从动板3铰接,所述嵌入端头43水平设置在第二活动杆42的端部。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普通的夹持机构利用相互之间的摩擦力夹紧,由于艾灸时需要移动装置,摩擦力的夹紧形式容易滑动,特别是当两者都是光滑金属时,更容易滑动,存在灸条掉落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设计了特有的夹持臂4,利用两段式的第一活动杆41和第二活动杆42,形成灵活的夹持臂4,同时在第二活动杆42的端部设计了嵌入端头43,嵌入端头43插入到艾灸定位槽5内,进一步提高了二者的接触范围,不仅利用摩擦力固定,还增加了空间上的接触,使夹持更加牢靠稳定,提高了本装置的工作稳定性。

实施例3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了以下优化: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包括气缸本体1、驱动杆2、从动板3、三个用于夹持艾灸的夹持臂4、艾灸定位槽5,所述从动板3通过驱动杆2与气缸本体1连接,所述夹持臂4等角度安装在气缸本体1的圆周上,所述夹持臂4的端部与气缸本体1的端部铰接,夹持臂4的中部与从动板3的端部铰接,所述艾灸定位槽5通过夹持臂4卡嵌在从动板3的下方。

所述从动板3的底面敷设有一层橡胶防滑垫6。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艾灸定位槽5和从动板3通常都是采用不锈钢材质加工制作而成,不锈钢板表面较为光滑,摩擦力较小,艾灸定位槽5在夹持到位后底部存在滑动的风险。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在从动板3的地面设计了橡胶防滑垫6,在起到防滑作用同时,还能对艾灸定位槽5起到缓冲保护作用,避免金属与金属之间的摩擦损耗,提高了设备的运行稳定性和使用寿命。

实施例4

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3任一的基础上作了以下优化:如图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自动化智能艾灸夹套筒,包括气缸本体1、驱动杆2、从动板3、三个用于夹持艾灸的夹持臂4、艾灸定位槽5,所述从动板3通过驱动杆2与气缸本体1连接,所述夹持臂4等角度安装在气缸本体1的圆周上,所述夹持臂4的端部与气缸本体1的端部铰接,夹持臂4的中部与从动板3的端部铰接,所述艾灸定位槽5通过夹持臂4卡嵌在从动板3的下方。

所述艾灸定位槽5包括隔热壳体51、微调气缸52、隔热板53、定位针54,所述隔热壳体51的外侧设置有与夹持臂4配套的插接孔55,所述隔热壳体51通过插接孔55与夹持臂4连接,所述微调气缸52安装在隔热壳体51的内侧顶部,所述定位针54通过隔热板53与微调气缸52的输出端连接。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艾灸燃烧到根部附近时,由于艾灸定位槽5的空间相对封闭,容易存在空气不足,导致熄灭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装置采用隔热壳体51将艾灸条固定到定位针54上,再利用插接孔55与夹持臂4配套固定隔热壳体51,当艾灸条燃烧到隔热壳体51附近时,微调气缸52便能驱动隔热板53往下运动,从而带动艾灸条下移,是火焰部门移动到隔热壳体51的外部,保障足够的燃烧氧气,从而提高灸条的利用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