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晶状体前囊抛光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69728发布日期:2019-06-11 23:34阅读:328来源:国知局
一种晶状体前囊抛光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属于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晶状体前囊抛光器。



背景技术:

在白内障手术中,保留的晶状体前囊膜下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如果不能尽可能的清除,它可以发生增殖,移行到晶状体后囊,产生胶原和基底膜样物质,就不可避免的发生后囊膜的混浊、囊膜收缩等术后增殖修复现象,会产生衍射现象,严重影响视网膜成像的质量,使已恢复的视功能受损。同时晶状体前囊透明性的丧失,也会影响眼后段疾病的观察与治疗。白内障手术方法的改进是防止增殖的是重要因素,其中前囊抛光尤为重要,将前囊下晶状体上皮细胞尽可能的清除,将大大避免了这些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晶状体前囊抛光器。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晶状体前囊抛光器,该晶状体前囊抛光器包括手柄、连接部、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所述连接部呈直角,所述第一操作部包括第一自由端和第一固定端,所述第二操作部包括第二自由端和第二固定端,所述连接部的一端与所述手柄连接,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固定端和所述第二固定端连接,所述第一操作部和所述第二操作部之间呈钝角,所述第一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磨砂粒,所述第二自由端的外表面设有磨砂粒,所述第一自由端的横切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一固定端的横切面面积,所述第二自由端的横切面面积大于所述第二固定端的横切面面积。

优选地,所述第一自由端呈扁平状,所述第二自由端呈扁平状。

优选地,所述第一自由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一自由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所述第二自由端的外表面为所述第二自由端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优选地,所述钝角为120°。

优选地,所述手柄的表面为磨砂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器专门针对晶状体前囊下的抛光,尤其是针对切口下抛光,该抛光器的操作部可以方便一次性进入前房进行操作,而不必多次反复进入前房操作,也避免了左右手的互换操作,并能够全面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缩短学习曲线,便于初学者的掌握及技术的推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前囊抛光器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第一自由端/第二自由端的横切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白内障手术中使用的晶状体前囊抛光器,如图1所示,该抛光器包括手柄1、连接部2、操作部。操作部包括第一操作部和第二操作部,第一操作部包括第一自由端31和第一固定端32,第二操作部包括第二自由端41和第二固定端42。操作部末端呈钝性膨大,第一自由端的横切面面积大于第一固定端的横切面面积,第二自由端的横切面面积大于第二固定端的横切面面积,第一自由端/第二自由端的横切面如图2所示。可选地,手柄1长95mm,连接部2自手柄1向前延伸15mm后,弯曲呈直角,延长3mm后与2个操作部呈直角连接,2个操作部之间呈120度,操作部分别长6mm,操作部包括第一自由端、第二自由端、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第一自由端、第二自由端均长2mm,上表面和下表面设有数个粒度均匀的磨砂粒。材质为不锈钢,可以反复消毒,重复使用。抛光器从主切口进入前房,一次性分别通过上下两个操作端的摆动和前囊下的刮擦,清除360°的晶状体前囊下晶状体细胞。第一自由端和第二自由端表面的粗糙度在行标范围内,且表面无倒刺。手柄表面设有防止打滑的磨砂面。可选地,第一固定端和第二固定端连接的连接部的部分呈Y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抛光器可以便捷搔刮清除到全周晶状体前囊下及赤道部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尤其完成切口下的抛光。抛光器从主切口进入前房,一次性分别通过上下两个自由端的摆动和前囊下的刮擦,清除360度的晶状体前囊下晶状体细胞。

本申请提供的抛光器能够满足手术者不用双手交换手术器械,而一次在同一切口一气呵成地完成对晶状体残留前囊膜全周的抛光,避免了重复进出前房,节约手术时间,减少感染,大大的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和高效性,能全周的清除晶状体上皮细胞,减少操作步骤,可降低或避免术后晶状体上皮移行到后囊从而造成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同时保持了剩余前囊膜的透明性,降低囊膜或囊袋发生收缩的概率及干扰视觉质量的可能,从而有效预防和减少晶状体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维持视功能的稳定恢复与保持。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