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54148发布日期:2019-04-20 03:04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用于在脊柱外科临床手术中徒手置入椎弓根螺钉之前椎弓根通道的准备。



背景技术:

随着脊柱外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脊柱创伤、退变、畸形、结核及肿瘤患者需通过内固定手术治疗,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经过不断的发展和完善,逐渐成为所谓脊柱内固定的“金标准”,在临床中广泛运用。临床手术中椎弓根螺钉的准确置入是内固定手术成功的关键和基础,但由于椎弓根和椎体前缘毗邻较复杂,椎弓根螺钉置钉不当容易导致神经血管损伤、钉棒系统松动等手术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治疗,甚至大血管破裂,危及生命。传统徒手置钉技术依赖于解剖学定位、术者经验及术中X线透视以保证准确率,所采用的器械通常有开口器、开道器、定位针及丝攻等,穿破椎弓根骨皮质的发生率达到21.1%~39.8%。尤其是常规的开道器,因其锐利的尖端和较大的力度,容易突破骨皮质,向内进入椎管损伤脊髓或神经根,向外突破椎体损伤周围血管、脏器等,引起严重并发症,若反复调整钉道,容易引起钉道骨质缺损,直接影响椎弓根螺钉的置入及其牢固性。尤其在骨质疏松严重患者、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小儿脊柱手术患者、胸椎及颈椎椎弓根螺钉置入术中,椎弓根螺钉的可靠置入难度进一步加大。近年来,结合术中CT成像的三维导航技术,能较大幅度的提高置入椎弓根螺钉的准确性,但其设备费用约1000万元,非常昂贵,且术中CT扫描势必增加辐射量、手术时间以及出血量,通常手术医师及患者无法接受,难以普及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减少突破骨皮质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的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包括杆状件,所述杆状件包括把持段和引导段,所述引导段为椎状且尖端设有球头,另一端与所述把持段相连,所述引导段内设有用来限制引导段进入椎体深度的限深机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深机构包括限制板和调节杆,所述把持段内设有沿轴向布置的第一调节孔,所述引导段与所述把持段相连的一端设有沿轴向布置的第二调节孔,所述第二调节孔远离所述把持段的一端设有沿轴向布置的调节通槽,所述调节杆一端位于所述第一调节孔外,另一端依次穿过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所述第二调节孔并延伸至所述调节通槽内,所述限制板中部活动地套设于所述调节杆位于所述调节通槽内的一端,限制板两端延伸至所述调节通槽外,所述第一调节孔和/或所述第二调节孔的内壁设有内螺纹,所述调节杆外周设有与所述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所述调节杆于所述限制板两侧设有用来防止限制板沿调节杆轴向移动的限位件。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限位件为限位环并通过螺纹套设于所述调节杆上。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段外周设有深度标识。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引导段为圆椎状,所述把持段为棱柱状,把持段的棱数为n,则4≤n≤8。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引导段的尖端设置钝性的球头,能够运用较小的力量,通过椎弓根的骨松质入路,不易突破骨皮质,避免损伤周围的神经及血管,避免多次通道准备造成通道直径过大,螺钉松动甚至无法置入椎弓根螺钉,可较简单、易学、安全的建立椎弓根螺钉的通道,方便椎弓根螺钉的置入,节省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通过限深机构限制引导段进入椎体的深度,可运用于不同患者,增强个体化患者手术的安全性,防止椎弓根螺钉通道建立过程中,引导段前端突破椎体前方骨皮质而造成周围血管、脏器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中各标号表示:1、把持段;11、第一调节孔;2、引导段;21、第二调节孔;22、调节通槽;23、深度标识;3、球头;4、限深机构;41、限制板;42、调节杆;421、限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至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例的脊柱椎弓根螺钉开路引导器械,包括杆状件,材质可为不锈钢等,质轻强度大,杆状件包括把持段1和引导段2,引导段2为椎状且尖端设有球头3,另一端与把持段1相连,引导段2内设有用来限制引导段2进入椎体深度的限深机构4。本实施例中,引导段2为圆椎状,便于引导段2进入椎体内,尖端直径在1mm左右,另一端直径在2.5mm左右;把持段1则为棱柱状,直径在4mm,把持段1的棱数为n,则4≤n≤8,也即把持段1采用四棱柱至八棱柱,便于医师操作,同时也易于加工,优选五棱柱或六棱柱;球头3直径1.5mm左右,颈椎椎弓根较小,可设计为约0.5~1.0mm。

进一步地,限深机构4包括限制板41和调节杆42,把持段1内设有沿轴向(附图1中为上下方向)布置的第一调节孔11,引导段2与把持段1相连的一端(附图1中为上端)设有沿轴向布置的第二调节孔21,第二调节孔21远离把持段1的一端(附图1中为下端)设有沿轴向布置的调节通槽22,调节杆42一端位于第一调节孔11外(附图1中调节杆42上端上部),另一端(附图1中为下端)依次穿过第一调节孔11和第二调节孔21并延伸至调节通槽22内,限制板41中部活动地套设于调节杆42位于调节通槽22内的一端,由于限制板41会受到调节通槽22的限制无法转动,这种配合方式便于调节杆42相对限制板41旋转,限制板41两端延伸至调节通槽22外,使得引导段2进入椎体的最大深度可控,本实施例中,第一调节孔11的内壁设有内螺纹,调节杆42外周设有与内螺纹配合的外螺纹,调节杆42于限制板41两侧设有用来防止限制板41沿调节杆42轴向移动的限位件421。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在第二调节孔21内壁设置内螺纹,或者在第一调节孔11和第二调节孔21内壁均设置内螺纹。当需要调节限制板41与球头3之间的距离时,旋转调节杆42上端,实现调节杆42沿轴向移动,调节杆42进而通过两限位件421带动限制板41沿轴向移动,结构简单、可靠,调节方便、连续。

更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限位件421为限位环并通过螺纹套设于调节杆42上,便于器械的装配、维护。

进一步地,本实施例中,引导段2外周设有深度标识23。可通过深度标识23直观地观察引导段2进入椎体的深度,使用更加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限深机构4也可采用锥形套筒,然后利用紧定螺钉将套筒固定于引导段2上,也可实现限深,不足之处在于由于引导段2为锥形,使得该结构无法实现连续调节。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