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式单人加压氧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1849发布日期:2019-06-14 23:01阅读:332来源:国知局
座式单人加压氧舱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压氧舱空间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座式单人加压氧舱。



背景技术:

高压氧治疗是指在超过一个大气压的环境中呼吸纯氧的治疗方式。与普通吸氧相比,高压氧通过提高吸入气体中的氧浓度,提高血氧张力、增加血氧含量,使组织内氧含量和储氧量相应增加,是一种有效改善、缓解和纠正机体缺氧状态的医疗措施,通过改善人体因为内因或者外因导致的缺氧症状,弥补人体内缺失的部分氧气,从而达到保健或者治疗的目的。凡是由于缺氧、缺血引起的一系列疾病或身体不适,高压氧治疗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康复和保健功效。

加压氧舱组成结构由密闭舱体和相关控制系统组成。密闭舱体一般采用横置的长圆筒形结构,圆筒顶端设平开式舱门,另外还有气体增压、减压和供氧系统,以及照明、空调、对讲监视等控制系统组成。

高压氧舱通常分多人舱和单人舱。多人舱一般采用座式,可一次性容纳多人进舱,压缩空气加压,允许医务人员进舱,病人通过面罩,头部氧罩或气管插管吸入纯氧。多人舱体积大、运输困难,价格昂贵。

单人舱多采用躺式,只允许一个人进舱,采用纯氧或空气加压。单人舱体积小、价格低、方便运输、相互干扰少,但少部分人员会产生幽闭恐惧症。

就算是体积较小的单人舱,一般其长度在2米以上,其宽度和高度一般超过1米,无法进入一般的房间安装使用。

加压氧舱一般设有一个门,由于舱内绝对压力最高达0.3MPa,因此舱门承受巨大的气体压力,容易变形。现有舱门方案五花八门,经典的平开式结构,采用铰链和压杆分两边锁定,采用50 mm以上厚的钢板制成门框,开启非常笨重。舱门开关用多道机构操作,必须由舱外人员操作才能打开。当然也有一种轻便的软体舱,采用拉链的方式,但因为能够承受的压力很小,一般为0.13MPa,氧疗治疗和保健效果比较弱。

中国专利CN90217414,公开了一种新型氧气加压医用氧舱。它包括舱体、舱门和机座,舱体设置在机座上,其特征在于所述舱体与舱门由转臂活动配合,在舱门与舱体之间设有密封圈,所述舱门上设有锁紧机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舱体与舱门采用转臂相联接,因而其结构简单,加之在舱门上设置了锁紧机构,使得使用更安全和方便。但是其在投入具体使用过程中时,总体上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体积大,沉重,移动不便,要由吊机吊装,无法进行一般公共场所和家庭。

2.单人舱都采用躺式,除体弱的病人,如果用于一般人员的康复和保健,不易接受这种方式,并易产生幽闭恐惧症。

3.舱内加压过程全部为手动操作,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技能要求高,操舱人员只能根据经验进行进、排气操作,容易造成加、减压过快,引起耳朵疼痛等不适症状。

4.完成减压后,只能由操作人员在舱外打开,舱内人无法打开,存在安全问题,无法将加压氧舱向民用和家庭用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解决现有体积大、重量沉和操舱难的问题,在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下,将舱体尽量缩小,提供一种可以方便运输,能进入电梯、公共场所、家庭入户门,且一键式全自动操作、手自一体操舱、人员进出方便、内外都可打开、多重安全保障安全性高的座式单人加压氧舱。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座式单人加压氧舱,包括扁球形主舱体、圆柱筒形接管、侧开齿啮式法兰门和外壳,其中:

扁球形主舱体,内部设有人体支撑装置,左、右两侧以及前部分别设有一个观察窗;

圆柱筒形接管,套接在扁球形主舱体的一端,并且与水平线呈一个角度倾斜向下固定在扁球形主舱体的前部,供人体腿部伸展;

侧开齿啮式法兰门,连接在扁球形主舱体的侧面,可向外打开;

外壳,设置于扁球形主舱体的底部与圆柱筒形接管连接部位,并且完全覆盖圆柱筒形接管的外表面,其正对圆柱筒形接管顶部的位置布置仪表板。

进一步地,侧开齿啮式法兰门通过铰链可旋转打开地连接在扁球形主舱体上,同时侧开齿啮式法兰门还包括:

活套齿啮法兰,固定在扁球形主舱体上,内侧设有若干个凸齿,内部设置密封胶条;

罐盖齿啮法兰外侧有若干个凹齿,这些凹齿与活套齿啮法兰的若干凸齿凹、凸对应并且相嵌,形成齿啮状态;

与此同时,锁环齿啮法兰外侧有与罐盖齿啮法兰相同形状的凹齿,内侧套在罐盖齿啮法兰上,并且锁环齿啮法兰与罐盖齿啮法兰可以转动一定的角度。

进一步地,开齿啮式法兰门上还连接有外把手组件、内把手组件和自动锁穿舱组件;自动锁穿舱组件穿过侧开齿啮式法兰门连接内把手组件和外把手组件,外把手组件端部设有夹持腔,其夹持腔通过U型槽延长板的一端与锁环齿啮法兰固定连接;外把手组件正对U型槽延长板的U形槽部分设有一根加长轴承,U型槽延长板的另一端绕加长轴承可旋转地与外把手组件连接;其中:

自动锁穿舱组件,包括压板和贯穿地连接在压板上的内把手连接衬套筒和外把手连接衬套筒;

压板,正对外把手连接衬套筒的内壁处还设有膜片凹槽,膜片凹槽通过小拉手和中间轴将弹性膜片压紧于其内;

内把手连接衬套筒,通过带密封圈轴连接内把手组件,内把手组件和外把手组件分别固定连接在带密封圈轴的两端,同时带密封圈轴相对内把手连接衬套筒可转动90-180度;

外把手连接衬套筒,朝向压板的方向设有弹力回复凹槽,

弹力回复凹槽内通过中间轴和压板压紧弹簧,朝向外门把手一侧通过加长轴承与外把手组件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弹性膜片由橡胶或者弹簧钢制成。

进一步地,罐盖齿啮法兰和锁环齿啮法兰外侧均分别设有8-20个凹齿,锁环齿啮法兰上的全部凹齿的顺时针方向加工有斜坡。

进一步地,扁球形主舱体由两个相同的直径为1000-1350mm的椭圆型封头对称布置,并且在这两个椭圆形封头的中间夹持同直径的短接管连接而成,两个封头底部的距离即舱宽度L为750-900mm。

进一步地,圆柱筒形接管由直径500-600 mm的接管一端焊接同直径的小封头,另一端焊接扁球形主舱体的开孔上制成,并且接管与水平线向下成30-45度的角度。

进一步地,扁球形主舱体与外壳之间围成的安装舱内安装有控制电路、气路与外侧板组件。

进一步地,仪表板上安装两个手自一体自动阀和一个压力表。

进一步地,侧开齿啮式法兰门的活套齿啮法兰的内侧穿孔的有效直径为不小于750mm。

进一步地,扁球形主舱体内的人体支撑装置为可前、后移动而且可调节俯仰的座椅或者躺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本实用新型与现有单人加压氧舱相比,人可以在舱内坐着或者半躺。舱内空间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头部前端空间宽敞,没有压抑感,不同身高的人都可以将脚伸展。舱体结构紧凑圆润,体积大幅度减少,方便运输和安装。

2.圆形侧开法兰门结构轻巧,外形与舱体曲面浑然一体,能承受绝对压力最高达0.3MPa压力,受力均匀,变形小,密封可靠,只要转动省力内、外把手即可锁定或打开舱门。在加压时自动锁定把手保护,舱门开启轻松,人员进出舱方便,使用安全。

3.本实用新型的座式单人加压氧舱为全自动一键式启动,手自一体控制,多重安全保护,适合民用以及各类医疗机构、健康机构使用,可以搬运至需要使用的房间使用,实用性很强。

附图说明

图1为座式单人加压氧舱剖面状态的结构图;

图2为座式单人加压氧舱俯视状态的结构图;

图3为座式单人加压氧舱舱门开启状态三维结构图;

图4为座式单人加压氧舱舱门关闭状态三维结构图;

图5为侧开齿啮式法兰门分解三维结构图;

图6为侧开齿啮式法兰门和舱门把手、自动锁的结构图;

图7为侧开齿啮式法兰门和舱门把手、自动锁分解三维结构图

其中:1-扁球形主舱体,101-开孔;2-圆柱筒形接管,3-侧开齿啮式法兰门,4-外壳,5-椭圆型封头,6-短接管,7-可前、后移动而且可调节俯仰的座椅,8-观察窗,9-接管,10-小封头,11-仪表板,12-手自一体阀,13-压力表,14-穿舱件,15-控制电路,16-气路与外侧板组件,17-活套齿啮法兰,171-凸齿;18-密封胶条,19-锁环齿啮法兰, 20-罐盖齿啮法兰,201-凹齿,202-斜坡;21-外把手组件,211-夹持腔;22-内把手组件,23-自动锁穿舱组件,231-压板,2311-膜片凹槽;232-内把手连接衬套筒,233-外把手连接衬套筒,2331-弹力回复凹槽;24-铰链,25-带U型槽延长板,26-膜片,27-中间轴,28-加长轴承,29-带密封圈轴,30-安装舱,31-弹簧,32-小拉手,33-自动锁盖,34-定位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该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座式单人加压氧舱,包括扁球形主舱体1、圆柱筒形接管2、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和外壳4,其中:扁球形主舱体1,内部设有人体支撑装置,左、右两侧以及前部均分别设有一个观察窗8;圆柱筒形接管2,套接在扁球形主舱体1的前端下侧,并且与水平线呈一个角度倾斜向下地固定在扁球形主舱体1的底部,供给人腿部伸展;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可打开地连接在扁球形主舱体1的侧面;外壳4,设置于扁球形主舱体1的底部与圆柱筒形接管2连接部位,并且完全覆盖圆柱筒形接管2的外表面,其正对圆柱筒形接管2顶部为的位置布置仪表板11。

参见图2和图3所示,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通过铰链24可旋转打开地连接在扁球形主舱体1上,同时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还包括:活套齿啮法兰17,焊接在扁球形主舱体1上,内侧设有若干个凸齿171,内部设置密封胶条18;罐盖齿啮法兰20外侧有若干个凹齿201,这些凹齿与活套齿啮法兰17的活套凸齿171凹凸对应并且相嵌,形成齿啮状态;与此同时,锁环齿啮法兰19外侧有与罐盖齿啮法兰相同的凹齿,并焊接U型槽延长板25,内侧套在罐盖齿啮法兰上,并且可以转动5-15的角度。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关闭时,罐盖齿啮法兰20压紧密封胶条18,锁环齿啮法兰19转动一定角度后,将罐盖齿啮法兰20与活套齿啮法兰17锁合。此外,如图4所示,需要说明的是铰链24整体为四边形结构,四边形结构内部中空,便于安装,一方面提高安装强度,另一方面可以减轻自身重力,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参见图2所示,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上还连接有外把手组件21、内把手组件22和自动锁穿舱组件23;自动锁穿舱组件23穿过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的舱壁连接内把手组件和外把手组件,外把手组件21端部设有夹持腔211,其夹持腔211通过U型槽延长板25的一端与锁环齿啮法兰19固定连接;如图6和图7所示,外把手组件21正对U型槽延长板的U形槽部分设有一根加长轴承28,U型槽延长板25的另一端绕加长轴承28可旋转地与外把手组件21连接,并且加长轴承28通过定位螺栓34固定连接在外把手组件21上,实现定位连接;其中:

自动锁穿舱组件23,包括压板231和贯穿地连接在压板231上的内把手连接衬套筒232和外把手连接衬套筒233;

压板231,正对外把手连接衬套筒232的内壁处还设有膜片凹槽2311,膜片凹槽2311通过小拉手32和中间轴27将弹性膜片26 压紧于其内;

内把手连接衬套筒232,通过带密封圈轴29连接内把手组件22,内把手组件和外把手组件分别固定连接在带密封圈轴的两端,内外把手都可以将舱门关闭或打开,同时带密封圈轴29相对内把手连接衬套筒可转动90-180度;

外把手连接衬套筒233,朝向压板的方向设有弹力回复凹槽2331,

弹力回复凹槽2331内通过中间轴和压板压紧弹簧31,朝向外门把手一侧通过加长轴承28与外把手组件21固定连接。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外把手组件21或内把手组件22转动时,通过加长轴承28带动U型槽延长板25和锁环齿啮法兰19转动,内外把手都可以将舱门关闭或打开。自动锁穿舱组件23,中间轴27通过头部螺栓穿过膜片26与小拉手32固定, 中间轴27穿过弹簧31和外把手连接衬套筒231,通过自动锁盖33将膜片26密封。舱内加压时, 膜片26受气压力推动中间轴27向外伸出,锁定外把外把手组件21,防止舱门加压时意外打开;在舱内减压后,弹簧31帮助中间轴27回弹自动解锁。

详见图6在关上舱门时,罐盖齿啮法兰与锁环、罐盖齿啮法相咬合,通过转动把手的杠杆,使锁环齿啮法兰转动一定的角度,将三个法兰锁合在一起。由于侧开法兰门由多个齿锁合在一起,受力比较均匀,受压不易变形,结构可以加工得比较轻巧。

实施例2

与上述实施例所不同的是,详见图4和图5所示,罐盖齿啮法兰20外侧有8-20个凹齿,一般使用8、12、16、20个凹齿均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内侧焊接切割下的封头底板,一端焊接铰链24连接到扁球形主舱体1上,另一端焊接外把手组件21、内把手组件22、自动锁穿舱组件23。锁环齿啮法兰19上焊接带U型槽延长板25,减少把手的力矩,开关门更轻松。锁环齿啮法兰19上的全部凹齿201的顺时针方向加工有斜坡202。

如图3和图4所示,扁球形主舱体1由两个相同的直径为1000-1350mm的椭圆型(蝶型)封头5对称地布置,中间夹有同直径的短接管6对焊连接而成,两个对称焊接的封头底部的距离即宽度L为750-950mm,较佳的实施例是宽度L为800 mm、850 mm以及900 mm均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其中850mm宽度的舱,在舱门打开时,整个舱可以推进宽度大于800mm的房门。扁球形主舱体1由两个相向的椭圆型(或蝶型)封头和一个同直径的短接管对接而成,选用封头的直径、短接管的长度,具体根据人体体形的要求以及对舱体内部的宽敞和舒适度确定。

从图1和图3中还可以看出来圆柱筒形接管2由直径500-600 mm的接管9一端焊接同直径的封头10,另一端焊接在扁球形主舱体1的开孔101上制成,并且接管9与水平线向下成30-45度的角度,更佳的角度实施例为30、35、40度。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和2所不同的是,扁球形主舱体1与外壳4之间围成的安装舱30内安装有控制电路15、气路与外侧板组件16,起到舱体的支座、装饰和管部连接作用。较佳的实施例为,仪表板11上安装两个手自一体阀12、压力表13。此外,壳内侧舱体上安装各种穿舱件14。

在上述实施例中,侧开齿啮式法兰门3的活套齿啮法兰17的内侧穿孔的有效直径为不小于750mm,更好的实施例为该有效直径800mm、900mm等,可以保证整个加压氧舱人员进出洞口尺寸较为合理,在兼顾舒适性的同时,保证较好的经济性能。

在上述实施例中,扁球形主舱体1内的人体支撑装置为可前、后移动而且可调节俯仰的座椅7或者躺床,可以前后移位,靠背可以调整倾斜度。在实际制造过程中也可以直接设置用于支撑人体的半截躺床,然后把腿直接延伸至圆柱筒形接管2内,也可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布的是较佳的实施例,但并不局限于此,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极易根据上述实施例,领会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并做出不同的引申和变化,但只要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