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2462发布日期:2019-05-21 21:27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



背景技术: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较为常见的疾患之一,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脊神经根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近年来随着脊柱内镜器械的发展,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项新的微创技术。该术式需将穿刺针准确的置于腰椎的上关节突,在后续插入导丝的引导下置入环钻,用环钻磨除部分的上关节突行椎间孔扩大成形,最后置入工作通道进行彻底的减压,取出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该术式与传统开放椎间盘切除术相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康复快、疤痕小等优点。由于经皮脊柱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强调用尽可能小的创伤达到靶向的减压,如何在避免神经损伤的前提下,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的创伤仍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该手术的技术难点主要包括穿刺定位及关节突关节环钻成形两个方面。穿刺定位既往采用的20G脊柱穿刺针,并在透视下将其置于上关节突尖部。由于20G穿刺针较细,术中不易改变穿刺角度,需要反复透视,增加了患者及术者射线暴露的危险,且反复穿刺容易导致穿刺针折弯也增加了穿刺针断裂的风险,同时穿刺针前端较为锐利,术中穿刺与水平面成角过大可能导致腹膜损伤。目前关节突关节成形的主流术式主要采用环钻对关节突进行扩大成形,由于椎管内无明显的骨性阻挡,成形过程中一旦磨透内侧关节突,可能导致环钻进入椎管出现马尾及神经根的损伤,同时磨出的骨条容易堵塞环钻内孔,不易完全取出,部分锯掉的骨条难以完全取出,容易遗留在体内,阻挡术中镜下的视野。

现有技术产品在环钻的尾端外侧刻入螺纹,通过圆盘沿着螺纹的旋转进行限深,在环钻前方引入侧口,便于取出环钻内的残余骨质。但是该环钻缺乏配套的保护套管,在环钻旋进的过程中容易卷入周围组织,同时并没有解决离断的关节突骨条遗留在体内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现提出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其中导棒作为穿刺针使用,其不易折弯且易于调整穿刺角度,另外提供一种具有保护套管的环钻,可以在环钻旋进的过程中避免卷入周围组织且可以防止离断的关节突骨条遗留在体内。

(二)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包括导棒、空心环钻、保护套管以及长棒,所述导棒为前后贯穿空心棒体且其一端设置为锥状,所述保护套管包括一前端设置有舌形开口的空心管体以及设置于空心管体末端的握持柄部,所述空心环钻包括钻杆以及限位圆片,所述钻杆的顶端设置有T形握柄且在其中部设置有上下贯穿孔,钻杆的底端设置有环钻锯齿,T形握柄的下侧设置有限位螺牙,所述限位圆片螺纹旋接于限位螺牙上,钻杆的底部内侧设置有内螺纹,所述长棒包括一螺杆以及位于螺杆顶端的圆盘状塞子,所述空心环钻嵌套于保护套管内,所述长棒嵌插于空心环钻内且其螺杆底端能够与内螺纹螺纹旋接。

进一步的,所述导棒的锥状尖端圆钝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螺牙底端距钻杆底部长度与保护套管长度相等。

进一步的,所述内螺纹长度为20mm。

进一步的,所述限位螺牙长度为30mm且在其上设置有标识刻度的若干短横线标记。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其中导棒作为穿刺针使用,该导棒直径为5.1mm,长约280mmm,明显粗于传统穿刺针,反复调整不易折弯导棒,也便于术中实时的调整穿刺角度。其尖端较为圆钝,降低了穿刺导致腹腔脏器损伤的风险,圆锥状的前端设计,可使导棒沿着关节突骨面滑入椎间孔,可使导棒镶嵌在在临近组织及骨性切迹之间,不易松动且可保持理想的穿刺角度;环钻与保护套管选用不用匹配规格,可对不同的患者进行多级的关节突成形,在旋转环钻进行关节突成形的过程中,其前端的舌形开口及保护套管的内径与环钻的外径相匹配的设计,可使保护套管尽可能地与关节突关节相贴附,也不会卷入周围组织。同时也便于水平压低环钻,改变成形的角度,对关节突的腹侧进行彻底的成形,扩大狭窄的椎间孔,便于内镜工作通道的置入。最重要的一点,环钻头端的内层有一片长度为20mm的内螺纹,这一长度与大部分成形术后产生的骨条长度相吻合。由于螺纹的存在且螺纹排列致密,增大了环钻与关节突成形所磨出骨条的接触面积,便于整块的取出骨条,尽可能降低了残余骨条遗留体内的风险。为了便于取出环钻内部的骨条,我们将环钻设计为空心环钻,另外设计了一个长棒,其长棒的外径与螺纹,和环钻的内径及螺纹完全匹配。可将长棒从环钻的尾端旋入,继而将骨块从环钻的前方推出,由于环钻内层仅头端有一片长度为20mm的螺纹,尾端为光滑面摩擦力较小,因此可从环钻尾端取出骨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是空心环钻与保护套管连接示意图。

图3是插入空心环钻后结构示意图。

1-导棒;2-空心环钻;3-保护套管;4-长棒;21-限位圆片;22-T形握柄;23-环钻锯齿;24-限位螺牙;25-内螺纹;31-舌形开口;32-空心管体;33-握持柄部;41-螺杆;42-圆盘状塞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3所示的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包括导棒1、空心环钻2、保护套管3以及长棒4,所述导棒1为前后贯穿空心棒体且其一端设置为锥状,所述保护套管3包括一前端设置有舌形开口31的空心管体32以及设置于空心管体32末端的握持柄部33,所述空心环钻2包括钻杆以及限位圆片21,所述钻杆的顶端设置有T形握柄22且在其中部设置有上下贯穿孔,钻杆的底端设置有环钻锯齿23,T形握柄22的下侧设置有限位螺牙24,所述限位圆片21螺纹旋接于限位螺牙24上,钻杆的底部内侧设置有内螺纹25,所述长棒4包括一螺杆41以及位于螺杆41顶端的圆盘状塞子42,所述空心环钻2嵌套于保护套管3内,所述长棒4嵌插于空心环钻2内且其螺杆41底端能够与内螺纹25螺纹旋接。

其中,所述导棒1的锥状尖端圆钝处理;所述限位螺牙24底端距钻杆底部长度与保护套管3长度相等;所述内螺纹25长度为20mm;所述限位螺牙24长度为30mm且在其上设置有标识刻度的若干短横线标记。

本实用新型提到的一种脊柱内镜下经椎间孔入路穿刺及成形器械,其在具体使用时,通过导棒1进行穿刺作业,导棒1底端锥状尖端可使得导棒1沿着关节突骨面滑入椎间孔,可使导棒镶嵌在在临近组织及骨性切迹之间,不易松动且可保持理想的穿刺角度,且由于导棒1直径较目前穿刺针粗,临床上采用直径为5.1mm,长度280mm,在调整角度过程中不易弯折,穿刺完成以后,通过导棒1中心的空心孔插入一钢丝,然后将导棒1取出,完成穿刺定位,然后手持握持柄部33将保护套管3套设在钢丝上并沿钢丝插入,位于保护套管3底端的舌形开口31尽可能地与关节突关节相贴附,接着将空心环钻2插入到保护套管3内,通过调整限位圆片21在空心环钻2上限位螺牙24的位置可以调整空心环钻2在保护套管3内的深度,当限位圆片21位于限位螺牙24的底部下限位时,此时将空心环钻2插入到保护套管3内以后,空心环钻2底端与保护套管3底端齐平,而限位螺牙24的长度为30mm,故骨块最长可以获取300mm,在操作时,需要选取多长的骨块,即将限位圆片21向上旋动多长,哦通过位于限位螺牙24上的短横线标记可以读取数据,具体操作时,将空心环钻插入保护套管3以后,旋动空心环钻2,使得其底端的环钻锯齿23将骨块离断成柱状并嵌入至空心环钻2内,由于空心环钻2内部底端设置有内螺纹,可以在骨块进入以后对骨块产生一定的摩擦力方便在取出空心环钻2的时候,可以较好的取出骨块,防止因骨块底部连接而造成骨块的无法取出,最后一步的取骨块,如图3所示,通过将长棒4插入到空心环钻2内,空心环钻2上部的孔径略大于长棒4螺杆41的外直径,而内螺纹25凸出于空心环钻2的内壁,故当长棒4底端接触到内螺纹25凸出的螺牙时,需用通过旋动长棒4推进,从而才能将位于空心环钻2内的骨块推出,该作用可以较好的清理位于内螺纹牙间的骨块残渣,方便清洗进行下次使用,值得一提的该处空心环钻2的加工工艺需要采用先车出内螺纹25,再对空心环钻2上部进行镗孔,这样才能保证长棒4插入空心环钻2以后,螺杆41又可以与内螺纹25螺纹咬合。

上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各种变型和改进,均应落入到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内容,已经全部记载在权利要求书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