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5621发布日期:2019-09-29 15:24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



背景技术:

在整形医学界,公认的最为合理的隆鼻材料当属自体的软骨。其中多用耳软骨、鼻中隔软骨及肋软骨。如果只需做鼻尖、鼻小柱多用自体的耳软骨或鼻中隔软骨即可,如果需要做鼻梁那就需要用到自体的肋软骨了。欧洲、美国用自体软骨做鼻部整形的较为多见,而亚洲相对少一些。近两三年来,中国的整形医生尤其北京鼻部权威专家认为到自体软骨尤其自体肋软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推广到临床中,并取得了好的良好的效果,由于肋软骨在截取后,张力未得到完全释放,直接进行雕刻植入时,随着术后时间的推移,植入的肋软骨假体容易发生张力释放位置偏移,因此在雕刻前对肋软骨进行张力的释放,有效的保证了塑形的术后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包括支撑架、左调节单元、右调节单元以及顶部调节单元,所述的所述的支撑架由底座、左支撑板、顶板以及右支撑板依次呈垂直固定构成闭合环状,所述的左调节单元以及右调节单元均包括第一调节杆、固定盘、第一紧固螺母以及固定夹,所述的固定夹固定在固定盘上,所述的左调节单元以及右调节单元的第一调节杆分别呈转动穿设在对应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上,所述的第一调节杆的一端与固定盘的中心位置固定,所述的第一调节杆在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外侧段设置有与第一紧固螺母配合的螺纹柱,所述的第一紧固螺母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螺纹柱上,使得第一紧固螺母的端面与对应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的端面紧紧贴合,所述的固定盘相对对应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保持位置固定,所述的顶板上呈横向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的顶部调节单元包括第二调节杆、第一限位螺母以及第二限位螺母,所述的第二调节杆滑动穿设在第一滑槽上,所述的第一限位螺母与第二限位螺母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第二调节杆上,且第一限位螺母与第二限位螺母分别设置在顶板的两侧,使得通过第一限位螺母与第二限位螺母与顶板对应端面贴合第一调节杆相对顶板位置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一调节杆与第二调节杆均固定设置有用于手持调节的调节片。

进一步的:所述的第二调节杆的一端设置有球头。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夹包括第一夹块、第二夹块、第三调节杆以及第二紧固螺母,所述的第一夹块固定在固定盘上,所述的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的第三调节杆依次创设在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的通孔上,且第二紧固螺母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第三调节杆上,第二紧固螺母设置在第二夹块上端面一侧,使得第二紧固螺母向下转动,脊状肋软骨的端部夹设在第一夹块与第二夹块间。

进一步的:所述的底座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的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均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上,进而滑动改变左支撑板和右支撑板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长度的肋软骨。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和效果: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作,成本低,同时方便对获得的脊状肋软骨的轴向以及径向进行有效的张力释放,从而保证在肋软骨假体成型具有良好的塑形效果,避免了直接进行假体成型植入后软骨张力释放影响塑形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的上端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而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

参见图1-图2,本实施例一种脊状肋软骨张力释放器,包括支撑架、左调节单元2、右调节单元3以及顶部调节单元,所述的所述的支撑架由底座11、左支撑板12、顶板13以及右支撑板14依次呈垂直固定构成闭合环状,所述的左调节单元2以及右调节单元3均包括第一调节杆21、固定盘22、第一紧固螺母23以及固定夹,所述的固定夹固定在固定盘22上,所述的左调节单元2以及右调节单元3的第一调节杆21分别呈转动穿设在对应的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上,所述的第一调节杆21的一端与固定盘22的中心位置固定,所述的第一调节杆21在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的外侧段设置有与第一紧固螺母23配合的螺纹柱,所述的第一紧固螺母23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螺纹柱上,使得第一紧固螺母23的端面与对应的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的端面紧紧贴合,所述的固定盘22相对对应的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保持位置固定,所述的顶板13上呈横向设置有第一滑槽131,所述的顶部调节单元包括第二调节杆41、第一限位螺母42以及第二限位螺母43,所述的第二调节杆41滑动穿设在第一滑槽131上,所述的第一限位螺母42与第二限位螺母43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第二调节杆41上,且第一限位螺母42与第二限位螺母43分别设置在顶板13的两侧,使得通过第一限位螺母42与第二限位螺母43与顶板13对应端面贴合第一调节杆21相对顶板13位置固定,所述的第一调节杆21与第二调节杆41均固定设置有用于手持调节的调节片25,所述的第二调节杆41的一端设置有球头411,所述的固定夹包括第一夹块51、第二夹块52、第三调节杆53以及第二紧固螺母54,所述的第一夹块51固定在固定盘22上,所述的第一夹块51与第二夹块52均设置有通孔,所述的第三调节杆53依次创设在第一夹块51与第二夹块52的通孔上,且第二紧固螺母54通过螺纹配合穿设在第三调节杆53上,第二紧固螺母54设置在第二夹块52上端面一侧,使得第二紧固螺母54向下转动,脊状肋软骨6的端部夹设在第一夹块51与第二夹块52间,所述的底座11的上端面设置有第二滑槽111,所述的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均滑动设置在第二滑槽111上,进而滑动改变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间的距离,从而适应不同长度的肋软骨6,在实际加工中,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与滑槽的滑动接触部分设置有过盈量,使得在改变间距后,左支撑板12和右支撑板14可相对位置稳定的设置在滑槽上,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特点是:先将截取的肋软骨6的两端固定在左调节单元2和右调节单元3的固定夹上,此时根据肋软骨6的形态通过第一调节杆21扭转固定盘22,使得肋软骨6的径向保持规整,扭转合适的角度后通过第一紧固螺母23使得固定盘22相对位置固定,此时通过第二调节杆41抵压肋软骨6端面,使得其径向的保持合适的弯曲角度,此状态需保持1至3天,在解除固定时,肋软骨6已经得到矫正,在对肋软骨6进行雕刻成型进行植入操作,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合理,结构简单方便加工制作,成本低,同时方便对获得的脊状肋软骨6的轴向以及径向进行有效的张力释放,从而保证在肋软骨6假体成型具有良好的塑形效果,避免了直接进行假体成型植入后软骨张力释放影响塑形效果。

本说明书中所描述的以上内容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只要不偏离本实用新型说明书的内容或者超越本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均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