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6734发布日期:2019-08-21 00:16阅读:216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液体的容纳器,具体地说,涉及一种血液透析浓缩物用的软质容纳袋。



背景技术:

血液透析是治疗肾脏疾病的最有效手段之一,对于血液透析所用透析液常用血液透析浓缩物与水按预定配比配置而成。为了确保透析浓缩物的质量,需采用密封容器进行承装,例如,采用公告号为CN204618983U的专利文献所公开的血液透析浓缩液用PET容器,即采用硬质药用筒装运血液透析浓缩液。为了达到硬质支撑的要求,不仅需耗费较多的材料而造成浪费,且使用后不方便回收处理,还需占用医院原本就紧缺的仓储空间,也给医护人员带来了繁重的整理工作。

为了解决前述问题,公告号为CN206652038U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血液透析A浓缩液自立式包装袋,包括用于承装血液透析浓缩液的可站立软质袋体、设于袋体上用于供抽吸管伸入软质袋体内以抽取浓缩液的进管口、用于密封进管口的密封膜、提手及可拆卸地扣合在进管口上的端盖。在使用过程中,将端盖拿下,撕开密封膜,并将抽吸管穿过抽吸口后伸入袋内,以抽取血液透析浓缩液。由于采用可站立的软质袋体替换现有硬质药用桶,以承装血液透析浓缩液,便于使用之后的压扁收纳;但是,为了便于从可站立软质袋体中抽取透析浓缩液且不引起机械故障,需将抽取口尺寸设置成远大于抽吸管的外径,导致使用过程存在异物掉入袋内的风险,及随抽吸而进入软质袋体内的空气中存有细菌,这些细菌存在致感染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以在保证顺利地从袋内抽吸血液透析浓缩液的同时,提高透析的安全性。

为了实现上述主要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包括可站立的软质袋体,软质袋体上设有数量为单个的进管口,进管口用于供抽吸管穿过其而伸入软质袋体内;在进管口上设有用于闭合抽吸管与进管口之间间隙的间隙闭合装置;软质袋体上设有由空气滤芯封闭的进气通道,进气通道上装设有用于启闭进气通道的气道启闭装置。

采用软质袋体承装血液透析浓缩液,便于使用后进行压扁收纳;并在软质袋体的进管口处设置间隙启闭装置同时,在袋体上设置与软质袋体内腔连通的进气通道,并在进气通道上设置用于过滤空气中致感染细菌的空气滤芯,及用于启闭该进气通道的气道启闭装置,从而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可避免异物落入软质袋体内,及避免空气中致感染细菌随空气进入软质袋体内,不仅在抽吸过程中平衡了软质袋体内外的气压而保证抽吸过程的顺利进行,且提高了透析过程的安全性。

具体的方案为间隙闭合装置包括安装在进管口上的弹性膜片,在抽吸管通过成形于弹性膜片上的进管通孔时,进管通孔的孔边缘在弹性膜片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而紧压于抽吸管的外管壁上。利用弹性膜片进行自适应地适配不同管径的抽吸管,且利用抽吸管的对弹性膜片的挤压力而实现进管通孔尺寸的改变,有效地减少抽吸过程中的人工操作量。

更具体的方案为弹性膜片为自闭式防尘套管圈;防尘套管圈包括弹性密封片,弹性密封片上预切有多根由中心区域朝外延伸的撕裂线或切断口。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切口或撕口所形成多个扇形弹性片,在其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而能够根据抽吸管大小,自适应地闭合抽吸管与进管口之间的间隙,以防止异物落入软质袋体内,结构简单、成本低且便于操作。

进一步的方案为软质袋体的顶部上设有通孔口,进管口包括内端面固接在通孔口的外孔端面上且与通孔口对接连通的端口管;防尘套管圈包括沿弹性密封片的周缘一圈的固定环部,固定环部为尺寸大于弹性密封片的厚度的弹性环体结构;端口管的外端部的内周面内凹形成用于卡持弹性环体结构的环形卡槽,环形卡槽的槽口为尺寸小于弹性环体结构的缩口结构;外端部的端面内缘设有导入角,导入角的下边缘构成缩口结构的上口缘,上口缘的直径大于缩口结构的下口缘的直径。便于防尘套管圈在进口管上的安装。

另一个更具体的方案为弹性膜片上设有构成进管通孔的内部通孔,内部通孔的孔径小于抽吸管的外径;内部通孔的孔边缘为尺寸大于其侧旁膜片厚度的环体结构。利用抽吸管插入内部通孔的过程与弹性内部通孔的作用而撑开该内部通孔,被撑开的内部通孔的孔边缘紧箍在抽吸管的管壁上,实现对进管孔与抽吸管之间的间隙进行闭合。

优选的方案为气道启闭装置包括固接在软质袋体上的固定座及可绕转轴线转动地安装在固定座上的旋转座,旋转座相对固定座可绕转轴线由闭合位置旋转至开启位置;软质袋体上设有通气孔,固定座上设有与通气孔对接连通的内导气通孔及自其外座面朝外延伸地设有第一弹性密封塞,旋转座上设有外导气通孔及自其内座面朝内延伸地设有第二弹性密封塞;旋转座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弹性密封塞气密地堵塞在外导气通孔的内孔口上,第二弹性密封塞气密地堵塞在内导气通孔的外孔口上;旋转座位于开启位置时,内导气通孔与外导气通孔连通。

更优选的方案为空气滤芯装设在外导气通孔内;在内座面与外座面中,一者上凸起形成槽座,另一者上凸起形成有以转轴线为中心轴线的环形滑块;槽座上设有槽口朝向另一者且与环形滑块相适配的环形滑槽,环形滑槽围于内导气通孔、第一弹性密封塞、外导气通孔及第二弹性密封塞之外;环形滑块的至少一个环面上凸起形成有环形卡条,环形滑槽的槽壁面内凹形成有与环形卡条相适配的环形卡槽,环形卡条朝向一者的端面边缘设有导入角。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气道启闭装置包括固接在软质袋体上的滑槽座及与滑槽座上的滑槽形成抽屉式抽拉结构的滑块;软质袋体上设有通气孔,滑槽座设有与通气孔对接连通的导气通孔,导气通孔具有与滑槽交叉贯通的交叉贯通孔部,滑块包括抽拉杆及套装在抽拉杆外的弹性密封块;弹性密封块受抽拉杆的驱动,可从气密地堵塞交叉贯通孔部以闭合导气通孔的闭合位置朝外被抽拉至抽离交叉贯通孔部以使导气通孔贯通的开启位置。

更优选的方案为空气滤芯装设在导气通孔位于交叉贯通孔部外侧的孔部内;沿导气通孔的延伸方向,弹性密封块的两端部朝外延伸而形成有尺寸大于滑槽的膨胀端部,膨胀端部的边缘上形成导入导出角;沿延伸方向,导气通孔位于交叉贯通孔部两侧的孔壁凸起形成有卡持于膨胀端部上的内肩台。

另一个优选的方案为由内至外地沿进气通道,气道启闭装置闭合进气通道的位置位于空气滤芯的上游。将空气滤芯设置在下游,从而在气道启闭装置闭合进气通道时,能够避免浓缩液接触空气滤芯,从而有效地简化空气滤芯的结构,以降低成本。

再一个优选的方案为软质袋体包括由两片以上的侧片在搭接处以热压方式固接成的壳体结构;由上至下,两相邻的侧片的搭接线大致沿垂向布置或朝外倾斜布置;壳体结构的底面由底片封口,底片与侧片的底边缘在搭接处以热压方式固接;底片的端部在两相邻的侧片的搭接处形成以热压条为边界的上翘尖端部结构,并在搭接处的两侧各热压出一个充有气体的密封膜体结构;密封膜体结构由侧片与底片位于搭接处侧旁的片部四周边缘经热压构成,四周边缘经热压形成的热压条圈由上翘尖端部与一个侧片间的热压条、位于搭接处的热压条及侧片与底片在底边缘处热压成的热压条首尾依次相连构成。利用多片侧片构建前述壳体结构,并在两侧片搭接处的底部设置充有空气的密封膜体结构,从而有效地确保该软质袋体站立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的充气膜结构在C-C面上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进管口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防尘套管圈与端口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防尘套管圈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转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旋转座的仰视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固定座的俯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中气道启闭装置与空气滤芯在沿图8所示A-A向上的转角剖视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B局部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气道启闭装置与空气滤芯在进气通道为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中气道启闭装置与空气滤芯在进气通道为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进管口与间隙启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进管口的仰视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间隙启闭装置在闭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中间隙启闭装置在开启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中的弹性膜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7的底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

参见图1至图11,本实用新型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1包括可站立的软质袋体2、设于软质袋体2上以供抽吸管伸入的进管口3、设于软质袋体2上用于抽吸时平衡袋体内外气压的进气通道4及设于软质袋体2顶部上的手提把手10。

如图1及图2所示,软质袋体2包括侧片20、侧片21及底片22。侧片20与侧片21在搭接处201、202以热压方式固接成壳体结构;该壳体结构的底面由底片22封口,底片22与侧片20、21的底边缘在搭接处208、203、204、205、206、207以热压方式固接,而形成热压条,且底片在搭接处201处形成以位于搭接处203、208处的热压条为边界的上翘尖端部结构;该壳体结构在其内腔200内充满浓缩液时,其鼓起形成横截面大致为橄榄球的横截面结构。

在搭接处201、202所热压出的搭接线两侧各热压出一个充有气体的密封膜体结构210、211、212、213,现以密封膜体结构210的结构为例,对它们的结构进行说明;密封膜体结构210由侧片21位于搭接处201侧旁的片部24、25与底片22位于搭接处201侧旁的片部26四周边缘经热压构成,该两片片部的四周边缘经热压形成的热压条圈由上翘尖端部与一个侧片间位于搭接处203处的热压条260、位于搭接处201处的热压条及片部24、25与片部26在底边缘处热压成的热压条240首尾依次相连构成;对密封膜体结构内气体的充气量及气体种类,通常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为在四面体状密封膜结构内充满气体,对于气体种类选用氮气、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如图1所示,由上至下,搭接处202、201所形成的搭接线大致朝外倾斜布置。当上述软质袋体2站立时,充有气体的密封膜体结构210、211、212、213用于支撑该软质袋体2,以确保其站立性能。

在本实施例中,软质袋体2 的侧片、底片及三角面片均采用多层复合材料经裁切成,复合材料包括但不限于PE、PP、PET、PU、PVC等材料,复合层数包括但不限于一、二、三、五、七、九层。

如图1、图4至图6所示,在软质袋体2的顶部上设有通孔口27,进管口3包括内端面固接在通孔口27的外孔端面上且与通孔口27对接连通的端口管30,密封于端口管30的端口面3000上的铝塑保护膜,及通过螺纹结构或卡扣结构可拆卸地扣合在端口管30的出口端上的端盖31;此外,可通过在端盖31与端口面3000间压有O型密封圈或密封垫片,以提高端口管30处的密封性能。

在端口管30内安装有自闭式防尘套管圈5,防尘套管圈5包括弹性密封片50及沿弹性密封片50的周缘一圈的固定环部51,弹性密封片50上预切有多根由中心朝外延伸的撕裂线500或切断口500,固定环部51为尺寸大于弹性密封片50的厚度的弹性环体结构。防尘套管圈5构成本实施例中的密封膜片。

在端口管30的外端部内周面内凹形成用于卡持固定环部51的环形卡槽300,且在端面内缘设有便于安装防尘套管圈5的导入角301;环形卡槽300的槽口为尺寸小于固定环部51的缩口结构302,导入角301的下边缘构成缩口结构302的上口缘303,且上口缘303的直径大于缩口结构302的下口缘304的直径,从而便于将防尘套管圈5卡持在环形卡槽300内,以实现对防尘套管圈5的固定。

在使用过程中,撕开撕裂线500或利用切断口500将弹性密封片50分割成3片以上的扇形弹性片,在将抽吸管伸入内腔200内以对承装在内腔200内的浓缩物进行抽吸时,扇形弹性片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而使其自由端部弯折而紧贴于抽吸管外,以适配不同管径抽吸管所形成的间隙,从而对抽吸管与进口管3之间的间隙进行闭合处理,由于扇形弹性片的弹性作用而可对不同管径抽吸管与进管口3之间的间隙进行自适应闭合,以防止在透析过程中,异物落入内腔200内;即,防尘套管圈5构成安装在进管口3上,用于闭合抽吸管与进管口3之间间隙的间隙闭合装置,且该间隙闭合装置能够适配不同管径抽吸管所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为自适应地适配不同管径的抽吸管。对于在密封片50上预切有多根由中心朝外延伸的撕裂线500的结构,可利用硬质抽吸管端捅破撕裂线500,以自适应地根据抽吸管的外径尺寸撕开相适配长度的撕裂线。当密封片50被抽吸管挤开而所形成环绕抽吸管布置的通孔构成本实施例中的进管通孔。

如图1及图7至图10所示,在进气通道4上装设有用于启闭进气通道4的气道启闭装置6,气道启闭装置6包括固接在软质袋体2上的固定座61及可绕转轴线60转动地安装在固定座61上的旋转座62。在软质袋体2上设有通气孔,固定座61上设有与该通气孔对接连通的内导气通孔611、612,及自其外座面610朝外延伸地粘接有第一弹性密封塞613;对应地,在旋转座62上设有可随两座相对转动而实现与内导气通孔611、612对接连通的外导气通孔621,及自其内座面620朝内延伸地粘接有两个与内导气通孔611、612的位置相适配的第二弹性密封塞622。

固定座61自其外座面610朝外凸起地固设有槽座614,旋转座62自其内座面620朝内凸起地固设有以转轴线60为中心轴线的环形滑块623;在槽座614上设有槽口朝向内座面620且与环形滑块623相适配的环形滑槽615,即环形滑槽615也以转轴线60为中心轴线。环形滑槽615与环形滑块623均位于内导气通孔611、612、第一弹性密封塞613、外导气通孔621及第二弹性密封塞622之外,从而通过环形滑槽615与环形滑块623相扣合而围成用于封闭并保护内导气通孔611、612、第一弹性密封塞613、外导气通孔621及第二弹性密封塞622的腔室。为了提高环形滑槽615与环形滑块623间所围成腔室的气密性,可在环形滑槽615的槽底面与环形滑块623的端面之间压设弹性密封圈,在本实施例中选用O型密封圈。

环形滑块623的两环面上凸起形成有环形卡条6230,环形滑槽615的两侧槽壁面内凹形成有与环形卡条6230相适配的环形卡槽6150,环形卡条6230的上下两端面边缘设有导入导出角。

在工作过程,利用槽座614或环形滑块623的自身弹性,而将环形滑块623压入环形滑槽615内,以使环形卡条6230可环绕转轴线60转动地卡合于环形卡槽6150内,从而可使旋转座62相对固定座61可绕转轴线60转动,通常要求其能由闭合位置旋转至开启位置即可,在本实施例中为绕转轴线60可在闭合位置旋转至开启位置之间往复转动,并通过在旋转座62与固定座61之间设置沿垂向布置的止挡块与被止挡块,即被止挡块位于止挡块绕转轴线60转动所形成轨迹的两端上,以通过二者的相互抵靠而实现旋转位置的定位;其中,当旋转座62相对固定座61旋转至位于闭合位置时,第一弹性密封塞613气密地堵塞在外导气通孔621的内孔口上的同时,第二弹性密封塞622气密地堵塞在内导气通孔611、612的外孔口上,从而阻断内导气通孔与外导气通孔之间的连通,即进气通道4为闭合状态;而当旋转座62相对固定座61旋转至位于开启位置时,弹性密封塞不再堵塞导气通孔的孔口,而使内导气通孔与外导气通孔连通,即进气通道4为开启状态。

在外导气通孔621内装设有空气滤芯71,即软质袋体2上的进气通道4由空气滤芯71封闭,从而对流经进气通道4的空气中致感染细菌进行过滤处理,且由内至外地沿进气通道4的延伸方向,气道启闭装置6闭合进气通道4的位置位于空气滤芯71的上游。空气滤芯71的具体结构,其过滤功能层710可选用无纺布或尼龙网构成,在本实施例中,空气滤芯71还包括固设在过滤功能层710两端面上的固定支撑层711、712,对于固定支撑层的具体结构可选用网状结构或轮辐状的支撑架结构;具体为,固定支撑层711、712固定在旋转座62的外导气通孔621内,而过滤功能层710为填充在两层固定支撑层之间的无纺布或者尼龙网,在使用过程中,利用无纺布或者尼龙网的孔径大小限制空气中的细菌通过。固定座61与旋转座62具体采用PC、ABS等塑料制成。

在使用过程中,将软质容纳袋1站立地放置在透析机前,(1)通过把手629迫使旋转座62旋转至其位于开启位置,以使内导气611、612通孔与外导气通孔621连通,即使进气通道4处于开启状态,从而使袋内空间与袋外空间能够进行空气交换,以保证软质容纳袋1内外气压平衡,同时,空气滤芯71能够阻隔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内腔200内,保护透析液不被污染。(2)将端盖31打开,撕开热压密封的铝塑保护膜,将透析机上用于抽吸透析液的抽吸管穿过防尘套管圈5,防尘套管圈5上的扇形弹性片在自身弹性恢复力的作用下,而对抽吸管与进管口3之间的空隙进行闭合,以在透析过程中可避免了异物的掉入,而污染透析液。

本实施例具有以下效果:(1)本血液透析浓缩物用软质容纳袋1采用的材质是医疗原料,无毒无害;(2)软质容纳袋1整体重量减轻,有效地降低了运输成本;(3)软质容纳袋1在使用过程中可实现站立不倾倒,方便医护人员使用;(4)软质容纳袋1的进管口3设置有防尘套管圈,实现了透析液在使用过程的防止异物落入,有效地保护透析液;(5)在包装袋上设置有空气滤芯71,不仅保证了使用时的内外压的平衡,而且有效地阻隔了空气中的细菌进入内腔200内;(6)软质容纳袋1在透析结束后可折叠,方便储藏和运输,有效地节约了空间。

实施例2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即将上述实施例1中的软质袋体结构与气道启闭装置替换成下述结构,以构成本实施例。

如图12及图13所示,软质袋体2由三片侧片在搭接处经热压所形成的大致为直三角棱柱型壳体结构,其相邻两片侧片的搭接处侧旁各热压出一个充有气体的密封膜体结构,即在软质袋体2的底部设有六个用于辅助站立的密封膜体结构28。

如图12、图14及图15所示,气道启闭装置6包括固接在软质袋体2上的滑槽座60及与滑槽座60上的滑槽61形成抽屉式抽拉结构的滑块62。在软质袋体2上设有通气孔,滑槽座60设有与该通气孔对接连通的导气通孔63,导气通孔63具有与滑槽61交叉贯通的交叉贯通孔部630,滑块62包括抽拉杆620及套装在抽拉杆620外的弹性密封块621。

沿导气通孔63的延伸方向,弹性密封块621的两端部朝外延伸而形成有尺寸大于滑槽61的膨胀端部6210,膨胀端部6210的边缘上形成导入导出角,以便于将其从交叉贯通孔部630内拉出或推进交叉贯通孔部630。沿导气通孔63的延伸方向,导气通孔63位于交叉贯通孔部630两侧的孔壁凸起形成有卡持于膨胀端部6210上的内肩台631。

在使用过程中,如图14所示,位于交叉贯通孔部630内的弹性密封块621横向四个侧面与交叉贯通孔部630的孔壁紧压而实现密封,以隔断导气通孔63内外两部分的连通,即使进气通道处于闭合状态;如图15所示,当利用抽拉杆620将弹性密封块621拉离交叉贯通孔部630,而使导气通孔63的内外两部分处于连通状态,即使进气通道处于开启状态。即,弹性密封块621受抽拉杆的驱动,可从气密地堵塞交叉贯通孔部630以闭合导气通孔63的闭合位置朝外被抽拉至抽离交叉贯通孔部630以使导气通孔63贯通的开启位置。

空气滤芯71装设在导气通孔63位于交叉贯通孔部630外侧的孔部内,即由内至外地沿进气通道,气道启闭装置6闭合进气通道的位置位于空气滤芯71的上游。

在使用过程中,开启进气通道的方式为通过从交叉贯通孔部630中拉出弹性密封块621的方式,替代上述实施例1中的旋转旋转座至其内导气通孔与外导气通孔连通的位置的方式。

实施例3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即将上述实施例1或实施例2中的间隙启闭装置替换成下述结构,以构成本实施例。

参见图16至图19,安装端口管30内的间隙闭合装置5为虹膜式光圈调节机构,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可相对端口管30转动的旋钮301驱动叶片51转动而开启通孔50,接着,将抽吸管伸入软质袋体的内腔内,再反向旋转旋钮301至通孔50外围紧靠抽吸管的管壁,即间隙闭合装置5用于闭合抽吸管与进管口3之间的间隙,且该间隙闭合装置能够适配不同管径抽吸管所形成的间隙,在本实施例中,为手动地适配不同管径的抽吸管。

对套装在端口管30外的旋钮301与虹膜式光圈调节结构之间的转动位移传动机构,在本实施例中该转动位移传动机构包括一对相吸的永磁铁块,具体结构为,一块磁铁块固定在旋钮301的内环面上,而另一块磁铁块固定在虹膜式光圈调节结构的底片边缘部上,从而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旋转旋钮301而带动外部磁铁块绕转轴线转动,利用磁铁之间的吸引力,通过内部磁铁块而带动底片转动,转动的底片利用固定在其上的耦合销与设于叶片51上曲形滑槽的配合,而驱动叶片51绕外端部上的转轴销转动预定角度,以开启或闭合虹膜式光圈调节结构之间的转动位移传动机构,为了保证进管口内的洁净,可在内部磁铁块外包裹一层袋体的复合材料。

实施例4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任意一者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即将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3中的袋体特征替换成下述结构,以构成本实施例。

参见图20及图21所示,软质袋体2由三片侧片在搭接处经热压所形成的大致为三角棱台型壳体结构,其相邻两片侧片的搭接处侧旁各热压出一个充有空气的密封膜体结构28,即在软质袋体2的底部设有六个用于辅助站立的密封膜体结构28。此时,由上至下,搭接处200、201、203所形成的搭接线朝外倾斜布置。

实施例5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5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任意一者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即将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4中的间隙启闭装置的结构特征替换成下述结构,以构成本实施例。

如图22所示,采用具有孔径小于抽吸管的内部通孔50的弹性膜片5构成间隙启闭装置,且内部通孔50的孔边缘为尺寸大于其侧旁膜片厚度的环体结构51,利用抽吸管的撑开该环体结构51,从而实现对抽吸管周边间隙的闭合,其进管口之间的固定关系与图5中的防尘套管圈与进管口之间的固定关系相同,在使用过程中,利用该弹性环部的弹性变形而紧箍在抽吸管外,从而实现对抽吸管与进管口之间的间隙进行闭合操作。

实施例6

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6的说明,以下仅对与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任意一者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即将上述实施例1至实施例5中的软质袋体的结构特征替换成下述结构,以构成本实施例。

参见图23及图24,对于软质袋体,其底片22与侧片20及21,在两侧搭接处侧旁不在搭接处充有气体的密封膜体结构,而是将底片与侧片位于搭接处侧旁的片部热压成一体结构;例如,如图23及图24所示,位于搭接处201侧旁且以搭接处203为边的两块片部经热压成同一片体结构,其中侧片20的片部为三角片部2030。

在上述各实施例中,间隙启闭装置被配置为至少能够匹配两种不同管径的抽吸管,具体被配置为能够匹配在某一管径范围段内的抽吸管,以增加其适配性,具体结构为,间隙启闭装置被配置为在自身弹性恢复力或外力的作用下,能够使其进管通孔的孔径能匹配多种尺寸抽吸管的管径。当然了,本实用新型中的进管口也可设置成匹配于单一管径的抽吸管,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构思是通过在软质袋体的进管口上设置用于闭合抽吸管与进管口之间间隙的间隙闭合装置的同时,在软质袋体上设置由空气滤芯封闭的进气通道,并在进气通道上设置用于启闭其的气道启闭装置,以在透析过程中,防止异物落入软质袋体的内腔内的同时,维持软质袋体内外的气压平衡,且可防止空气中的细菌进入软质袋体内而产生污染。根据本构思,气道启闭装置、间隙启闭装置及软质袋体的结构还有多种显而易见的变化,例如,对于进气通道与进管口的数量,可以设置成为上述实施例中的只有一个,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成两个以上。对于上述实施例中的防尘套管圈等弹性膜片在进管口上的固定安装方式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还可直接将弹性膜片的外圈部直接粘接在进管口上,或者在进管口的内管面上设置肩台部,并利用压环直接将弹性膜片的外圈部紧压在该肩台部上;对气道启闭装置的具体结构,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例中的结构,例如,可采用串联在气道中的截止阀构建气道启闭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