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具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6721发布日期:2019-08-21 00:16阅读:208来源:国知局
针具收纳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针具收纳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针灸科医生在治疗每位患者时,每次都要使用十几到几十根不锈钢针灸针,在治疗结束后要帮病人将留在穴位里的针灸针起出,并将已使用的针具放至指定的利器盒内,以便统一回收处理。

在实际工作中,针灸科医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起针时普遍使用的简便方法是:医生左手持棉球轻压于针孔附近,右手起针,每起一针同时将已使用的针灸针针尖朝上针柄朝下,夹于左手中指与无名指指缝或无名指与小拇指指缝间,如此反复直至所有针全部起完,一齐将所有起下针具投入指定利器回收桶内。

上述操作中存在的弊端:

对于初上临床的实习生或见习生,多数人在起针时出现左手指缝夹不住针柄,在起针过程中出现已用针具滑落至病人身上、治疗床上、甚至不慎扎到病人及医生自己的情况。即使是临床工作经验丰富的针灸科医生,在同时夹持长短不一的针灸针时,也时常出现针体散落的现象,这些均大大增加了针灸科医生利器伤甚至医疗感染的风险。

因此,某些不熟练的实习生或医生为了防止上述情况出现,起针时将最小型号的利器回收盒拿至治疗床上,每起一根针,往回收盒中投掷一次,这样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被利器扎伤的风险,但是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而且将利器盒随身携带至治疗床边不仅不符合无菌操作观念,也存在着利器盒不慎被打翻的风险。

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当医生从患者身上起出针灸针并夹在指间,且指间所夹针灸针数量较多时,针灸针容易从指间掉落并刺伤患者和医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针具收纳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针灸针从患者的身上起出并夹在指间,且指间所夹针灸针数量较多时,针灸针容易从指间掉落并刺伤患者和医生,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详见下文阐述。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针具收纳装置,包括壳体和收纳件,其中,所述壳体能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上,针具能插在所述收纳件上;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起件,所述凸起件沿所述容纳槽的周向方向分布,所述凸起件的自由端向所述容纳槽的中心轴方向延伸;所述收纳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挤压所述收纳件能减小所述收纳件的尺寸并使所述收纳件沿所述容纳槽的轴向方向由上往下置于所述容纳槽中且当解除对所述收纳件的挤压时,所述收纳件能恢复至原始状态且所述收纳件通过所述凸起件卡在所述容纳槽内。

优选的,所述凸起件呈环状。

优选的,所述凸起件呈块状。

优选的,所述凸起件设置于所述容纳槽内侧壁的顶部。

优选的,所述针具收纳装置还包括防护结构,所述防护结构与所述壳体相连接,所述防护结构存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当所述防护结构处于打开状态时,针具能插在所述收纳件上,当所述防护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防护结构能包裹插在所述收纳件上的针具。

优选的,所述防护结构包括第一防护部和第二防护部,其中,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分别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均能绕对应的转动连接处旋转,当所述防护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能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管状连接件;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上分别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两个间隙排布的管状连接部,所述管状连接件能延伸进两个所述管状连接部的间隙中,转轴能穿过所述管状连接件和所述管状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第一防护部上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防护部上设置有凸起物,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支撑板,当所述防护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均能与所述支撑板相接触,且所述凸起物能延伸进所述凹槽内使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形成卡扣连接。

优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管状连接件;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上均设置有突出部,所述突出部的自由端上设置有间隙排布的两个管状连接部,所述管状连接件能延伸进两个所述管状连接部的间隙中,转轴能穿过所述管状连接件和所述管状连接部将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与所述壳体转动连接;所述壳体上还设置有支撑板,所述第一防护部与所述第二防护部上均设置有磁性结构,当所述防护结构处于闭合状态时,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均能与所述支撑板相接触,且所述第一防护部和所述第二防护部通过磁性结构相连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板上设置有缓冲垫。

优选的,所述壳体由硬质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具收纳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收纳件。壳体能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上,同时,医生从病患身上拔下来的针具,如针灸针能及时方便的扎在收纳件上,有效避免针灸针散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三种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四种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一防护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二防护部的第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壳体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针具收纳装置第一防护部或第二防护部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11、凸起件;12、支撑板;13、延伸部;14、管状连接件; 2、收纳件;3、腕带;4、防护结构;41、第一防护部;411、凹槽;412、突出部;413、管状连接部;414、磁性结构;42、第二防护部;421、凸起物;5、针灸针;6、转动连接处。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针具收纳装置,包括壳体和收纳件,其中,壳体能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上,针具能插在收纳件上;壳体上设置有容纳槽,容纳槽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凸起件,凸起件沿容纳槽的周向方向分布,凸起件的自由端向容纳槽的中心轴方向延伸;收纳件采用弹性材料制成,挤压收纳件能减小收纳件的尺寸并使收纳件沿容纳槽的轴向方向由上往下置于容纳槽中且当解除对收纳件的挤压时,收纳件能恢复至原始状态且收纳件通过凸起件卡在容纳槽内,即收纳件能卡在容纳槽的底部与凸起件之间。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针具收纳装置包括壳体和位于壳体内的收纳件,壳体能固定在使用者的手腕上,且医生从患者身上拔出的针具,如针灸针能方便及时的扎在收纳件上,有效避免针灸针散落。

具体的,如图1所示,其中,容纳槽从壳体1的上表面沿壳体1的厚度方向向壳体1的下表面延伸,且壳体1由硬质材料制成,如硬质塑料;凸起件11 呈环状,凸起件11的外环边缘与容纳槽的内侧壁相连接,凸起件11的内环边缘向着容纳槽的中心轴方向延伸,也就是凸起件11的内环边缘沿水平方向延伸,或者凸起件11的内环边缘与水平方向具有一夹角的向上或向下延伸。

其中,收纳件2的上表面为针具收纳区。在容纳槽径向尺寸不变的情况下,为了增大收纳件2针具收纳区的有效使用面积,使收纳件2上能容纳的针具尽可能多。优选的,如图2~3所示,凸起件11呈块状,且凸起件11设置有若干个。其中,所有凸起件11的一端均与容纳槽的内侧壁相连接,所有凸起件11 的另一端均向着容纳槽的中心轴方向延伸。

优选的,所有凸起件11沿同一水平面均匀分布。

根据实际使用的需求,凸起件11的横截面可以半圆形、圆形、三角形、四边形等规则或者不规则的多边形。

为了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壳体1空间,优选的,凸起件11设置于容纳槽内侧壁的顶部,进而使得凸起件11与壳体1的顶部平齐。

如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的针具收纳装置主要用于收纳针灸针。当医生将针灸针5从患者身上全部取下并将插有针灸针5的针具收纳装置携带至医疗用品处理间时,为了防止针灸针5在转运过程中受外力碰撞掉落,本实施方式中的针具收纳装置还包括防护结构4,防护结构4与壳体1相连接,防护结构4 存在打开状态和闭合状态,当防护结构4处于打开状态时,针具,如针灸针5,能插在收纳件2上,当防护结构4处于闭合状态时,防护结构4能包裹插在收纳件2上的针灸针5。通过防护结构4的包裹保护,外力无法直接与针灸针5 接触,有效避免针灸针5受力脱落。

具体的,防护结构4可以是一个圆柱形的盖子,盖子的一端开放,该开放端的底部设置有内螺纹,壳体1外表面上设置有外螺纹,盖子和壳体1之间通过螺纹连接在一起。

如图5~7所示,本实施方式中,为了方便医生单手打开防护结构4或单手闭合防护结构4,防护结构4包括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其中,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分别与壳体1转动连接,且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均能绕对应的转动连接处6旋转,当防护结构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能连接在一起。

其中,壳体1上设置有延伸部13,延伸部13的一端与壳体1相连接,延伸部13的自由端向远离壳体1的方向延伸,且该自由端上设置有管状连接件 14;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上分别设置有突出部412,该突出部412 的外形为直线型或L型,突出部412的自由端上设置有两个间隙排布的管状连接部413,管状连接件14能延伸进两个管状连接部413的间隙中,转轴能穿过对应的管状连接件14和管状连接部413将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分别与壳体1转动连接,使得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能绕对应的转动连接处6旋转;壳体1上还设置有支撑板12,第一防护部41上设置有凹槽411,第二防护部42上设置有凸起物421,当防护结构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防护部 41和第二防护部42均能与支撑板12的上表面相接触,且凸起物421能延伸进凹槽411内使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形成卡扣连接。同时,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能形成封闭的顶面和封闭的侧面(底面可以根据使用的需求设计为封闭或不封闭的形式),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形成的封闭侧面的底端位于壳体1顶端的下方,通常情况下的外力碰撞均不能碰触到扎在收纳件2上的针灸针5。

当防护结构4闭合时,支撑板12能限定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 旋转的最终位置。优选的,当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与支撑板12接触时,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均处于竖直状态。

防护结构4的使用方法如下:

以右手起针,左手携带针具收纳装置举例。

打开时,右手的大拇指按住第一防护部41,右手的其余手指拨动第二防护部42,使凸起物421从凹槽411内脱出,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相分离并分别绕对应的转动连接处6旋转,防护结构4打开。

闭合时,单手托起第一防护部41(第二防护部42),等第一防护部41与支撑板12接触后,调整手的位置,托起第二防护部42(第一防护部41)并使第二防护部42与支撑板12接触,然后握住两个防护部的侧壁使凸起物421在外力作用下进入凹槽411内,形成卡扣连接即可。

当然,为了进一步降低使用的难度,优选的,如图8所示,保留第一防护部41与第二防护部42上用于与壳体转动连接的部分、去掉第一防护部41上的凹槽411和第二防护部42上的凸起物421,取而代之的在第一防护部41与第二防护部42上分别设置磁性结构414,当防护结构4处于闭合状态时,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通过磁性结构414相连接,进而形成封闭的顶面和封闭的侧面。

优选的,磁性结构414位于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形成封闭侧面时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相接触的部位上,此时的磁性结构414吸合力最强,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不容易脱开。

壳体1能通过粘合剂,如双面胶粘在人体的手腕上,双面胶的一面连接壳体1双面胶的另一面与人体肌肤接触。或者,壳体1通过腕带3固定在人体的手腕上,腕带3为现有技术,在此不进行赘述。本实施方式中选用腕带3。

进一步的,为了确保第一防护部41和第二防护部42能充分打开,壳体1 上的延伸部13距壳体1的底部有一段高度。同时,壳体1上的延伸部13位于腕带3的正上方。

优选的,为了减小第一防护部41、第二防护部42与支撑板12接触时产生的冲击力和噪音,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板12上设置有缓冲垫。

本实施方式中的收纳件2可以是海绵、棉布等材料制成,优选的,收纳件 2为纳米海绵。

特别的,本实施方式中的收纳件2能方便的进行更换,即用手指或镊子直接夹住收纳件2使其尺寸减小,然后将收纳件2从容纳槽内取出,然后在容纳槽放入新的收纳件2即可。

本实施方式中的针灸针收纳装置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便于携带,成本低廉等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