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29976发布日期:2019-06-05 22:58阅读:501来源:国知局
头颅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核磁共振成像中使用的头颅固定器。



背景技术:

核磁共振成像(MRI)是以核磁共振(NMR)为物理基础的影响分析技术。而射频线圈是以核磁共振系统中激发与接收NMR信号的核心部件。由于NMR信号非常微弱,所以射频线圈通常需要工作在谐振状态下,而谐振频率就是系统的NMR共振频率。随着近年来高场强磁铁与快速扫描序列的应用,对射频发射的功率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方面需要射频功放提供更高的增益,而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发射线圈的设计来节省功率消耗,增加输出效率,从而减轻射频功放的负荷。

现有技术中,核磁共振头颅线圈检查装置主要由头颅线圈本体、头颅线圈基座和与人体头部后脑相适应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组成。检查头部时,头伸进内凹弧形头部垫板中,为了防止在检查过程中,头部发生偏移,医务人员往往在头部的两侧塞入软垫,由于医务人员塞入软垫的方式、力度和塞入软垫的厚度不同,同样也无法完全避免头部发生移位。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在核磁共振成像过程中可避免头部发生移位的头颅固定器。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头颅固定器,包括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所述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分别包括调节螺母、调节杆Ⅰ、调节杆Ⅱ、支撑杆Ⅰ、支撑杆Ⅱ、支撑软面板Ⅰ和支撑软面板Ⅱ;所述调节螺母为中空结构,调节螺母一端螺纹孔上的螺纹与另一端螺纹孔上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支撑杆Ⅰ上设置导向孔Ⅰ,所述调节杆Ⅰ穿过支撑杆Ⅰ上的导向孔Ⅰ并与导向孔Ⅰ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调节杆Ⅰ的一端设置螺纹并与调节螺母一端的螺纹孔螺纹配合,调节杆Ⅰ的另一端与支撑软面板Ⅰ连接;所述支撑杆Ⅱ上设置导向孔Ⅱ,所述调节杆Ⅱ穿过支撑杆Ⅱ上的导向孔Ⅱ并与导向孔Ⅱ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调节杆Ⅱ的一端设置螺纹并与调节螺母另一端的螺纹孔螺纹配合,调节杆Ⅱ的另一端与支撑软面板Ⅱ连接。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软面板Ⅰ和支撑软面板Ⅱ均为弧形软面板;所述左固定支架上的支撑软面板Ⅰ和支撑软面板Ⅱ的弧形凹面朝右,所述右固定支架上的支撑软面板Ⅰ和支撑软面板Ⅱ的弧形凹面朝左。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调节杆Ⅰ的中部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凸筋Ⅰ,所述导向孔Ⅰ的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凹槽Ⅰ,所述调节杆Ⅰ上的导向凸筋Ⅰ与支撑杆Ⅰ上的导向凹槽Ⅰ配合;所述调节杆Ⅱ的中部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凸筋Ⅱ,所述导向孔Ⅱ的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凹槽Ⅱ,所述调节杆Ⅱ上的导向凸筋Ⅱ与支撑杆Ⅱ上的导向凹槽Ⅱ配合。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分别还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杆Ⅰ和支撑杆Ⅱ设置在支撑底座上,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部设置可吸附在鸟笼线圈或头颈联合多通道线圈内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上的吸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改进方案,所述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分别还包括支撑底座,所述支撑杆Ⅰ和支撑杆Ⅱ设置在支撑底座上,所述支撑底座的底部设置可粘接在鸟笼线圈或头颈联合多通道线圈内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上的粘接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是:检查头部时,头伸进内凹弧形头部垫板中,将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分别放置在头部的两侧,分别转动两侧的调节螺母,调节杆Ⅰ在支撑杆Ⅰ上向靠近内凹弧形头部垫板的一侧移动,调节杆Ⅱ在支撑杆Ⅱ上同步向靠近头部的一侧移动,直到支撑软面板Ⅰ压着内凹弧形头部垫板的内侧面,支撑软面板Ⅱ压着头部,因头部两侧的支撑软面板Ⅱ对头部进行定位,有效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头部发生移位。

附图说明

图1为头颅固定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方向的剖面视图;

图3为调节杆Ⅰ与支撑杆Ⅰ配合以及调节杆Ⅱ与支撑杆Ⅱ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左固定支架和右固定支架设置在鸟笼线圈内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上对头颅进行固定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左固定支架;2-右固定支架;3—调节螺母;4—调节杆Ⅰ;5—调节杆Ⅱ;6—支撑杆Ⅰ;7-支撑杆Ⅱ;8-支撑软面板Ⅰ;9-支撑软面板Ⅱ;10-支撑底座;11-吸盘;12-内凹弧形头部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2所示,头颅固定器,包括左固定支架1和右固定支架2。左固定支架1和右固定支架2分别包括调节螺母3、调节杆Ⅰ4、调节杆Ⅱ5、支撑杆Ⅰ6、支撑杆Ⅱ7、支撑软面板Ⅰ8、支撑软面板Ⅱ9和支撑底座10。调节螺母3为中空结构,调节螺母3一端螺纹孔上的螺纹与另一端螺纹孔上的螺纹旋向相反,支撑杆Ⅰ6上设置导向孔Ⅰ,调节杆Ⅰ4穿过支撑杆Ⅰ6上的导向孔Ⅰ并与导向孔Ⅰ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调节杆Ⅰ4的一端设置螺纹并与调节螺母3一端的螺纹孔螺纹配合,调节杆Ⅰ4的另一端与支撑软面板Ⅰ8连接;支撑杆Ⅱ7上设置导向孔Ⅱ,调节杆Ⅱ5穿过支撑杆Ⅱ7上的导向孔Ⅱ并与导向孔Ⅱ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调节杆Ⅱ5的一端设置螺纹并与调节螺母3另一端的螺纹孔螺纹配合,调节杆Ⅱ5的另一端与支撑软面板Ⅱ9连接。

支撑软面板Ⅰ8和支撑软面板Ⅱ9均为弧形软面板,左固定支架1上的支撑软面板Ⅰ8和支撑软面板Ⅱ9的弧形凹面朝右,右固定支架2上的支撑软面板Ⅰ8和支撑软面板Ⅱ9的弧形凹面朝左,如图4所示。弧形软面板有利于与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的内侧面和头部贴合,增大与头部的接触面积,既提高了头部定位的稳固性,又提高了人体头部的舒适度。

调节杆Ⅰ4的中部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凸筋Ⅰ,导向孔Ⅰ的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凹槽Ⅰ,调节杆Ⅰ4上的导向凸筋Ⅰ与支撑杆Ⅰ6上的导向凹槽Ⅰ配合;调节杆Ⅱ5的中部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凸筋Ⅱ,导向孔Ⅱ的内壁上沿其轴向设置导向凹槽Ⅱ,调节杆Ⅱ5上的导向凸筋Ⅱ与支撑杆Ⅱ7上的导向凹槽Ⅱ配合,如图3所示。导向凸筋Ⅰ与导向凹槽Ⅰ配合实现调节杆Ⅰ4穿过支撑杆Ⅰ6上的导向孔Ⅰ并与导向孔Ⅰ形成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导向凸筋Ⅱ与导向凹槽Ⅱ配合实现调节杆Ⅱ5穿过支撑杆Ⅱ7上的导向孔Ⅱ并与导向孔Ⅱ形成径向固定轴向滑动配合。

支撑杆Ⅰ6和支撑杆Ⅱ7设置在支撑底座10上,支撑底座10的底部结构至少有两种,如图2所示,支撑底座10的底部设置可吸附在鸟笼线圈或头颈联合多通道线圈内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上的吸盘11,左固定支架1和右固定支架2可通过吸盘11吸附在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的内侧面上。当然,还可将支撑底座10的底部设置可粘接在鸟笼线圈或头颈联合多通道线圈内的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上的粘接盘,左固定支架1和右固定支架2也可通过粘接在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的内侧面上。

检查头部时,头伸进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中,将左固定支架1和右固定支架2分别放置在头部的两侧,分别转动两侧的调节螺母3,调节杆Ⅰ4在支撑杆Ⅰ上向靠近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的一侧移动,调节杆Ⅱ5在支撑杆Ⅱ7上同步向靠近头部的一侧移动,直到支撑软面板Ⅰ8压着内凹弧形头部垫板12的内侧面,支撑软面板Ⅱ9压着头部,因头部两侧的支撑软面板Ⅱ9对头部进行定位,有效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头部发生移位。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