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76392发布日期:2019-09-29 15:32阅读:24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



背景技术:

腋下拐杖是下肢残疾人和术后康复病人等人群的辅助工具之一,它起到支撑、平衡身体和帮助行走的功能。然而目前市面上的腋下拐杖在设计上仍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从而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其中,中国实用新型专利授权公告号CN2612371Y公开了助行拐杖脚底座的旋转定位结构,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公开了腋下拐结构,主要由腋下拐的外夹管110上端设一腋夹120与腋夹套130,中部设一固定钉140 将握手150固定,下端设一固定套160,下端中间设一个或多固定钉 140将内夹管170固定;内夹管170下端内设支承管180,支承管180 下端内设一连接套210,脚底座250内紧配连接套220,两连接套用一弹性物230连件来连接,外套一防尘套240。上述腋下拐的脚底座设有旋转定位结构,它能使脚底座不动而拐杖上方有万向支撑,可使用不同使用者的不同要求,并且安全系数。但上述腋下拐的旋转定位结构是由多个零部件装配而成,使得该旋转定位结构存在结构复杂,和装配效率低、成本高的缺点。

另外,现有的腋下拐杖多数没有减震功能,用户行走一段路程后就会明显感觉身体酸痛,大大降低了用户的使用体验。

故本领域技术人员有必要对现有的腋下拐杖进行进一步的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该腋下拐具有良好的减震效果和腋下拐底部可 360°着地,以及脚垫结构简单、加工方便、生产效率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包括支撑杆、腋托、固定套,所述支撑杆为两个且呈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撑杆之间设置有握把,所述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腋托相连接,所述支撑杆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套相连接;

还包括脚杆组件和位于所述脚杆组件下端的脚垫,其中,

所述脚杆组件,包括上脚杆、下脚杆、活动杆、减震弹簧,所述上脚杆与所述固定套连接,所述上脚杆通过铆钉与所述支撑杆相固定连接,所述上脚杆上开设有上销钉孔,所述上脚杆的内径与所述下脚杆的内径相同,且所述下脚杆上开设有下销钉孔;

所述活动杆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活动孔和固定孔,所述活动杆的上端穿套于所述上脚杆的内径中,且经销钉穿过所述上销钉孔和所述活动孔使得所述活动杆与所述上脚杆相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下端穿套于所述下脚杆的内径中,且经销钉穿过所述下销钉孔和所述固定孔使得所述活动杆与所述下脚杆相固定连接;

所述减震弹簧穿套于所述活动杆的外壁上,所述减震弹簧的上端通过挡片与所述上脚杆的下端相接触,所述减震弹簧的下端通过挡片与所述下脚杆的上端相接触;

所述脚垫,为回转体结构且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制作而成,所述脚垫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脚杆套、支撑凸块和底座,所述脚垫上开设有形变槽,所述形变槽位于所述支撑凸块与所述底座之间,所述脚杆套呈圆台结构,所述脚杆套上开设有脚杆孔,所述底座上开设有底座孔,所述底座孔内设有若干条加强筋。

进一步,所述活动孔呈长方形结构,且长度不小于20mm。

进一步,所述活动杆在所述上脚杆的内径中可上下移动的移动范围为所述活动孔的长度。

进一步,所述下脚杆的下端插套于所述脚杆孔内,从而使得所述脚杆组件与所述脚垫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所述上脚杆、所述下脚杆和所述活动杆均为材质相同的圆形薄管,且材质不限于铝合金、不锈钢。

进一步,所述支撑凸块的直径小于所述底座的外径。

进一步,所述底座上设有若干个着地垫片,所述着地垫片呈圆柱状,所述着地垫片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座的底端面上。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该腋下拐包括支撑杆、腋托、固定套、脚杆组件、脚垫,其中,脚杆组件包括上脚杆、下脚杆、活动杆、减震弹簧,上脚杆与固定套连接,上脚杆通过铆钉与支撑杆相固定连接,上脚杆上开设有上销钉孔,上脚杆的内径与下脚杆的内径相同,且下脚杆上开设有下销钉孔,活动杆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活动孔和固定孔,活动杆的上端穿套于上脚杆的内径中,且经销钉穿过上销钉孔和活动孔使得活动杆与上脚杆相活动连接,活动杆的下端穿套于下脚杆的内径中,且经销钉穿过下销钉孔和固定孔使得活动杆与下脚杆相固定连接,减震弹簧穿套于活动杆的外壁上,减震弹簧的上端通过挡片与上脚杆的下端相接触,减震弹簧的下端通过挡片与下脚杆的上端相接触;脚垫为回转体结构且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制作而成,脚垫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脚杆套、支撑凸块和底座,脚垫上开设有形变槽,形变槽位于支撑凸块与底座之间,脚杆套呈圆台结构,脚杆套上开设有脚杆孔,底座上开设有底座孔,底座孔内设有若干条加强筋。以上结构,通过在脚杆组件中增设活动杆和减震弹簧,使该腋下拐由刚性连接变为弹性连接,使其具备了减震功能,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减轻了用户行走一段路程后身体出现的酸痛感;同时将脚垫制成一体成型的回转体结构,使其在具备脚垫不动而腋下拐上部可360°倾斜旋转功能的情况下,简化了脚垫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腋下拐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腋下拐的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

图1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该腋下拐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腋下拐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脚杆组件的结构爆炸图;

图4为本具体实施方式中脚垫的结构剖视图;

图例说明:1-支撑杆;2-腋托;3-固定套;4-握把;5-脚杆组件; 51-上脚杆;511-上销钉孔;52-下脚杆;521-下销钉孔;53-活动杆; 531-活动孔;532-固定孔;54-减震弹簧;55-销钉;56-挡片;6-脚垫;61-脚杆套;611-脚杆孔;62-支撑凸块;63-底座;631-底座孔; 632-加强筋;633-着地垫片;64-形变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此外,下文为了描述方便,所引用的“上”、“下”、“左”、“右”等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等方向一致,下文中的“第一”、“第二”等为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其他特殊含义。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如图1-图4所示,该腋下拐包括支撑杆1、腋托2、固定套3,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杆1为两个且呈对称分布,在所述支撑杆1之间设置有握把4,所述支撑杆1的上端与所述腋托 2相连接,所述支撑杆1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套3相连接。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该腋下拐中的支撑杆1、腋托2、固定套3,以及腋下拐中的其他部件为本领域中公知技术,本申请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还包括脚杆组件5和位于所述脚杆组件5下端的脚垫6,其中,

如图2、图3所示,所述脚杆组件5,包括上脚杆51、下脚杆52、活动杆53、减震弹簧54,所述上脚杆51与所述固定套3连接,所述上脚杆51通过铆钉与所述支撑杆1相固定连接,所述上脚杆51上开设有上销钉孔511,所述上脚杆51的内径与所述下脚杆52的内径相同,且所述下脚杆52上开设有下销钉孔521。

如图3所示,所述活动杆53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活动孔531和固定孔532,所述活动杆53的上端穿套于所述上脚杆51的内径中,且经销钉55穿过所述上销钉孔511和所述活动孔531使得所述活动杆53与所述上脚杆51相活动连接,所述活动杆53的下端穿套于所述下脚杆52的内径中,且经销钉55穿过所述下销钉孔521和所述固定孔532使得所述活动杆53与所述下脚杆52相固定连接。

如图3所示,所述减震弹簧54穿套于所述活动杆53的外壁上,所述减震弹簧54的上端通过挡片56与所述上脚杆51的下端相接触,所述减震弹簧54的下端通过挡片56与所述下脚杆52的上端相接触。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在用户借助于腋下拐向下用力时使得活动杆53压着减震弹簧54向下运动,由于减震弹簧54的弹力所形成的缓冲,使腋下拐有刚性连接变成了弹性连接,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减轻了用户行走一段路程后身体出现的酸痛感。

如图2、图4所示,所述脚垫6,为回转体结构且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制作而成,所述脚垫6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脚杆套61、支撑凸块 62和底座63,所述脚垫6上开设有形变槽64,所述形变槽64位于所述支撑凸块62与所述底座63之间,所述脚杆套61呈圆台结构,如图4所示,所述脚杆套61上开设有脚杆孔611,所述底座63上开设有底座孔631,所述底座孔631内设有若干条加强筋632。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脚垫6的所采用的弹性材料具体可为高弹性橡胶材质。

其中,因用户多为老人或身体不适的病人,其行走速度较慢、步伐较小,当遇到斜坡路段时,脚垫6中的底座63可始终与地面保持垂直接触,而腋下拐的上部可在脚垫6的形变槽64内实现360°的倾斜旋转,从而解决了因地面角度和着力点的因素,导致用户摔倒的问题。此外,该脚垫6为一体成型的回转体结构,从而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的优点。

进一步,所述活动孔531呈长方形结构,且长度不小于20mm。

进一步,所述活动杆53在所述上脚杆51的内径中可上下移动的移动范围为所述活动孔531的长度。

进一步,如图2所示,所述下脚杆52的下端插套于所述脚杆孔 611内,从而使得所述脚杆组件5与所述脚垫6相固定连接。

进一步,所述支撑杆1、所述上脚杆51、所述下脚杆52和所述活动杆53均为材质相同的圆形薄管,且材质不限于铝合金、不锈钢。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支撑杆1、上脚杆51、下脚杆52和活动杆 53均采用铝合金及不锈钢薄管材料,从而在保证腋下拐的承重力不变的情况下,尽力做到轻量化设计,使得该腋下拐轻巧、美观,并方便了用户的使用。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支撑凸块62的直径小于所述底座63 的外径。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当腋下拐的上部在脚垫6的形变槽64内发生倾斜时,由于底座63的外径大于支撑凸块62的直径,这就使得在倾斜过程中支撑凸块62会与底座63的上端面相接触,当其接触后倾斜角度值将不再增大,从而有效保护了因倾斜角度过大导致用户摔倒的问题,以及避免了因倾斜角度的无限增大而导致形变槽64区域出现裂纹的现象。

进一步,如图4所示,所述底座63上设有若干个着地垫片633,所述着地垫片633呈圆柱状,所述着地垫片633沿圆周均匀分布在所述底座63的底端面上。

在具体应用场景中,通过在底座63的底端面增设着地垫片633,从而增强了该脚垫6的防滑效果,及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具有减震和旋转定位功能的腋下拐,该腋下拐包括支撑杆1、腋托2、固定套3、脚杆组件5、脚垫6,其中,脚杆组件5包括上脚杆51、下脚杆52、活动杆53、减震弹簧54,上脚杆51与固定套3连接,上脚杆51通过铆钉与支撑杆1相固定连接,上脚杆51上开设有上销钉孔511,上脚杆51的内径与下脚杆52的内径相同,且下脚杆52上开设有下销钉孔521,活动杆53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活动孔531和固定孔532,活动杆53的上端穿套于上脚杆51的内径中,且经销钉55穿过上销钉孔511和活动孔531使得活动杆53与上脚杆51相活动连接,活动杆53的下端穿套于下脚杆52 的内径中,且经销钉55穿过下销钉孔521和固定孔532使得活动杆 53与下脚杆52相固定连接,减震弹簧54穿套于活动杆53的外壁上,减震弹簧54的上端通过挡片56与上脚杆51的下端相接触,减震弹簧54的下端通过挡片56与下脚杆52的上端相接触;脚垫6为回转体结构且采用弹性材料一体制作而成,脚垫6从上到下依次包括脚杆套61、支撑凸块62和底座63,脚垫6上开设有形变槽64,形变槽 64位于支撑凸块62与底座63之间,脚杆套61呈圆台结构,脚杆套 61上开设有脚杆孔611,底座63上开设有底座孔631,底座孔631 内设有若干条加强筋632。以上结构,通过在脚杆组件5中增设活动杆53和减震弹簧54,使该腋下拐由刚性连接变为弹性连接,使其具备了减震功能,从而提高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减轻了用户行走一段路程后身体出现的酸痛感;同时将脚垫6制成一体成型的回转体结构,使其在具备脚垫6不动而腋下拐上部可360°旋转功能的情况下,简化了脚垫6的结构设计、提高了腋下拐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腋下拐的生产成本。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附图只是一个优选实施场景的示意图,附图中的模块或流程并不一定是实施本新型所必须的。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施场景中的装置中的模块可以按照实施场景描述进行分布于实施场景的装置中,也可以进行相应变化位于不同于本实施场景的一个或多个装置中。上述实施场景的模块可以合并为一个模块,也可以进一步拆分成多个子模块。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新型的具体实施场景,但是,本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