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结构、贴合性和纹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492601发布日期:2020-04-21 22:09阅读:395来源:国知局
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结构、贴合性和纹理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吸收制品,更具体地,涉及包括改善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一次性吸收制品,所述弹性体层合物被构造成在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各种部件中执行。



背景技术:

如本领域所公开的传统绞合弹性体层合物通常用于制备一次性裤带。因为传统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使用较大的弹性股线(例如,平均分特大于400),并且在较高预应变(例如,大于200%的平均预应变)下具有较大的弹性股线之间的间距(例如,平均股线间距大于4mm),所以其具有许多不可取的性能参数。具体地讲,传统层合物具有高股线压力(例如,大于1psi的股线下压力)和模量(例如,大于10gf/mm的区段模量),这导致较差的持续贴合性和红印记。此外,打开许多由传统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制成的带所需的力可能太高(例如,大于2,500gf的施加力),使得看护者和穿着者难以穿着一次性裤。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通过使用紧密间隔(例如,平均股线间距小于4mm)的细弹性体股线(平均分特小于400),从而产生低股线压力(股线下压力小于1psi)和模量(例如,区段模量小于10gf/mm)来克服传统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的许多缺陷。本文所公开的这些新型绞合弹性体层合物提供易穿用性/穿着性、改善的持续贴合性,并且不由于其分配力的方式使穿着者的皮肤产生印记。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还使得其本身具有多个纹理区域,所述多个纹理区域有助于使一次性裤更像纺织品服装,并且传达舒适的贴合性或传递性能区域和轮廓贴合性信号。总体上,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在外观和性能上与任何先前所公开的或市售的弹性体层合物不同。

还已发现,本公开的本发明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可经受被结合到吸收制品中并且在显著的储存寿命内以高压缩率包装的过程,并且仍保持本文所述的有利的和期望的特性。

本公开的大部分关注涉及一次性裤和裤带,但请注意,本公开的新型层合物具有对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尿布、垫、衬里等)和制品部件(例如顶片、底片、箍、侧片、带等)的许多应用。

新型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的设计理念的更多细节示于下文部分中。



技术实现要素:

在本公开的一个公开的示例中,弹性体层合物可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和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另选地,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具有约0.2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和约75%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将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接合在一起的多个致密粘结部是离散的并且彼此间隔,并且与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部分重叠并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部分。层合物具有约1n/cm至约15n/cm或可具有约1.5n/cm至10n/cm的介于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剥离强度。第一弹性股线以及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为约1.5至约15或可以为约3至约10。第一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并且第二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另选地,第一非织造层可具有约8克/平方米至约25克/平方米的基重,并且第二非织造层可具有约8克/平方米至约25克/平方米的基重。

在本公开的一个公开的示例中,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和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另选地,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具有约0.2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和约75%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可接合在一起,并且第三非织造材料接合到第二非织造材料,使得第二非织造材料为中间非织造材料。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200:1或可以为约75:1至约150:1。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可经由粘合剂接合在一起,其中粘合剂与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可经由多个粘结部接合在一起,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是离散的并且彼此侧向间隔。弹性股线可不存在于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之间。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和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可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可小于约35%,并且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可大于约40%。

在本公开的一个公开的示例中,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包括基础结构、前腰区和后腰区。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顶片和底片之间的吸收芯。多根第一弹性股线设置在前腰区中,并且多根第二弹性股线设置在后腰区中。前腰区和后腰区在侧向相对的侧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其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所述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其中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区域线平行于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侧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多个第二弹性部件中的每一者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和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另选地,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具有约0.2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和约75%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多个第二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约0.1psi至约1.2psi的股线下压力,并且该股线下压力可以小于约1psi或小于约0.75psi或小于约0.5psi。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或可具有约1,000gf至约1,400gf的施加力,以及大于施加力的约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大于施加力的约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在本公开的一个公开的示例中,包装产品包括包装和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所述包装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尺寸、内部空间和外部表面,并且所述包装包括膜。所述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被折叠,并且可被双折,并且被布置成形成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体沿压缩轴线压缩并且设置在包装的内部空间内,使得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体的压缩轴线基本上沿着包装的宽度尺寸取向。所述折叠的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个包括顶片、底片、以及位于所述顶片和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一个均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另选地,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具有约0.2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和约75%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所述包装产品表现出70mm至110mm的袋内堆叠高度,其中所述袋内堆叠高度为所述包装的宽度除以每个叠堆的一次性制品数,然后乘以十。

在发明内容中的这些公开的示例中的每一个中,下列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以为真实的:

a)在l和r制品区段中的一者中大于70%的弹性股线延伸相应l和r区段的侧向宽度的至少50%(平铺,即,延伸的);

b)多根第一股线中少于20%的弹性长丝在所述多个第一粘结部的相邻粘结部之间断裂,所述多个第一粘结部彼此横向间隔小于20mm;

c)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3gf/mm至约10gf/mm、或约4gf/mm至约9gf/mm的区段模量;

d)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制品部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制品部件选自侧片、带片、腰带、腿箍和耳片;

e)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可形成制品部件,所述制品部件根据区段模量方法被分成四个相等的区段,并且其中区段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多个第一弹性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具有约3gf/mm至约10gf/mm或约4gf/mm至约9gf/mm的区段模量;

f)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基重为约6gsm至约35gsm;

g)第二非织造材料的基重为约6gsm至约35gsm;

h)所述弹性体层合物的部分包括小于约12的ts7-值和小于60的ts750-值;

i)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下列中至少一者的透气率:a)在0gf/mm下(无延伸)大于约4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b)在3gf/mm下(略微延伸)大于约6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和c)在7gf/mm下(中等延伸)大于约8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

j)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

k)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0.2mm-1至约1mm-1的皱褶频率,和约0.5mm至约5mm的皱褶波长;

l)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1)在100um下大于约10%,2)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3)在300um下大于约30%;

m)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1.6mm的2%-98%高度值;

n)所述弹性体层合物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为约5%至约30%;并且

o)介于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剥离强度为至少约1n/cm至约5n/cm或约2n/cm最高大约10n/cm或最高达所述非织造基底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基底破坏并且包括所述基底破坏。

附图说明

图1a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b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c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d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e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f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1g为装配到的人体模型穿着者上的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多个纹理区域。

图2a为图1a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b为图1b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c为图1c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d为图1d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e为图1e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f为图1f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g为图1g的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纹理。

图2h为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多个纹理区域。

图2h'为图2h的粘结布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像。

图2i为裤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多个纹理区域。

图2i'为图2i的粘结布置的一部分的放大图像。

图3a为图1a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a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3b为图1b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b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3c为图1c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c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3d为图1d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d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3e为图1e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e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3f为图1f的裤的任选实施方案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其包括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与图1f的不同纹理互补的色场和/或颜色图案。

图4为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一部分的面向衣服表面的顶视图,其示出了弹性股线和层合物的基底层之间的颜色对比度以及不对称的弹性股线间距。

图5a示出了具有最大延伸度、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的应力-应变曲线。

图5b示出了本发明产品和比较产品中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

图5c示出了本发明产品和比较市场产品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

图5d为图5c的比较市场产品(easyups(尺寸4))的初始贴合性的透视前视图。

图5d’为图5c的比较市场产品(easyups(尺寸4))的最终贴合性的透视前视图。

图5e为图5c的本发明产品(粘合剂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尺寸4))的初始贴合性的透视前视图。

图5e’为图5c的本发明产品(粘合剂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尺寸4))的最终贴合性的透视前视图。

图5f为图5c的比较市场产品(easyups(尺寸4))的初始贴合性的透视后视图。

图5f'为图5c的比较市场产品(easyups(尺寸4))的最终贴合性的透视后视图。

图5g为图5c的本发明产品(粘合剂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尺寸4))的初始贴合性的透视后视图。

图5g'为图5c的本发明产品(粘合剂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尺寸4))的最终贴合性的透视后视图。

图6a为本公开的具有150%的平均预应变的本发明粘合剂粘结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图像,其示出了由表面形貌方法获得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图6b为本公开的具有120%的平均预应变的本发明粘合剂粘结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图像,其示出了由表面形貌方法获得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图6c为本公开的本发明超声粘结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图像,示出由表面形貌方法获得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图6d为本公开的当前市售产品的图像,其示出由表面形貌方法获得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图6e为本公开的当前市售产品的图像,其示出由表面形貌方法获得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图7示出区段模量。

图8为示出包括挤出的股线弹性部件的层合物和本公开的本发明弹性体层合物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的图表。

图9a为适于制造弹性体层合物的转换加工设备的示意性侧视图,该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定位在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的多根第一弹性股线。

图9b为沿线9b-9b截取的图9a的转换加工设备的视图。

图10a为粘结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股线的详细视图。

图10b示出具有第一横截面面积的处于松弛状态的一定长度的弹性股线。

图10c示出具有第二横截面面积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图10b的一定长度的弹性股线,该第二横截面面积小于10b的第一横截面面积。

图10d为粘结在第一基底与第二基底之间的处于松弛状态的弹性股线的详细视图。

图10e为沿线10e-10e截取的图10a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

图10f为沿线10f-10f截取的图10d的粘结区域中的弹性股线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处于松弛状态。

图10g为沿线10g-10g截取的图10d的未粘结区域中的弹性股线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处于松弛状态。

图10h为沿线10e-10e截取的图10a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的多根长丝以第一构型粘结。

图10i为沿线10e-10e截取的图10a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的多根长丝以第二构型粘结。

图10j为沿线10e-10e截取的图10a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的多根长丝以第三构型粘结。

图10k为弹性股线的剖视图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所述弹性股线包括处于粘结区域中的五根长丝并被硬化的第一基底材料和第二基底材料围绕。

图10l为弹性股线的剖视图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所述弹性股线包括处于粘结区域中的五根长丝并被硬化的第一基底材料和第二基底材料围绕。

图10m为弹性股线的剖视图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照片,所述弹性股线包括处于粘结区域中的十五根长丝并被硬化的第一基底材料和第二基底材料围绕。

图10n为粘结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多根弹性股线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可用于形成各种纹理的多个粘结部。

图10o为沿线10o-10o截取的图10n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使得多根长丝仅被致密粘结部322部分地围绕。

图10p为沿线10e-10e截取的图10a的弹性股线、粘结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的多根长丝以图10j的第三构型的另选的实施方案形式粘结。

图10q为粘结在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多根弹性股线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股线游离端327。

图10r为粘结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之间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多根弹性股线的详细视图,其示出了长丝游离端328。

图11a为弹性体双层合物的面向衣服表面或外部表面的平面图。

图11b为图11a的弹性体双层合物的面向穿着者表面或内表面的平面图。

图11c为沿线11c-11c截取的图11a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1c’-11c’截取的图11b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1d为沿线11d-11d截取的图11a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1d’-11d’截取的图11b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1e为沿线11e-11e截取的图11a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1e’-11e’截取的图11b的双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2a为弹性体三层合物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

图12b为图12a的弹性体三层合物的面向穿着者表面的平面图。

图12c为沿线12c-12c截取的图12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2c’-12c’截取的图12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2d为沿线12d-12d截取的图12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2d’-12d’截取的图12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2e为沿线12e-12e截取的图12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2f为沿线12e-12e截取的图12a的三层合物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

图13a为弹性体三层合物的面向衣服表面的平面图。

图13b为图13a的弹性体三层合物的面向穿着者表面的平面图。

图13c为沿线13c-13c截取的图13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3c’-13c’截取的图13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3d为沿线13d-13d截取的图13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3d’-13d’截取的图13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3e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3f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a的三层合物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3g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a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并且为沿线13e’-13e’截取的图13b的三层合物的剖视图。

图14为示出将平均股线间距和平均分特与区段模量相关联的关系的图。

图15a为示出了分特对间距比率与区段模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5b为示出了分特对间距比率与区段模量之间的关系的图。

图16a为裤的透视前视图,其包括具有连续弹性部件的离散带。

图16b是图16a的裤的透视后视图。

图16c为在将带的侧边缘接合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图16a的裤的平面图。

图16d为沿横向轴线截取的图16c的裤的剖视图,其示出弹性化顶片(示出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的弹性部件316)和弹性化底片(示出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的弹性部件316)。

图16e为沿纵向轴线42截取的图16c的裤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其示出纵向相对的离散带,其中弹性部件316平行于芯包裹物74与顶片124之间的侧向轴线44取向,并且平行于底片膜126与底片非织造材料127之间的侧向轴线44取向。

图16f为沿纵向轴线42截取的图16c的带式裤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其示出纵向相对的离散的内带层432和共同的外带层434,并且示出跨芯连续延伸的弹性股线316。

图16g为沿纵向轴线42截取的图16c的带式裤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其示出共同的内带层432和共同的外带层434。

图17为在接合侧片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裤的平面图。

图18为胶粘尿布的平面图,其包括一对成型的离散弹性体耳片530和一对非弹性体耳片540。

图19a为女性卫生制品801(具体地讲衬垫)的内部平面图,其示出了弹性化护翼802,其中弹性部件316相对于纵向轴线42和侧向轴线44成大约45度的角度。

图19b为图19a的女性卫生制品801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外部平面图,其示出了弹性化护翼802,其中弹性部件316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

图19c为沿图19a的女性卫生制品801的线19c-19c的女性卫生制品801的另选的实施方案的剖视图,其示出构成护翼的层之间的仅一个股线层,以及在顶片124和第二顶片124’下面或形成其一部分的股线。

图20示出了本公开的包装的一次性吸收制品。

图21示出股线下压力。

图22为用于执行箍延伸测试的钩夹具的前视图。

图23a为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裤的平面图,其示出了前部件区域50和后部件区域51。

图23b为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裤的平面图,其示出了前部件区域50和后部件区域51。

图23c为在接合带的侧边缘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之前的裤的平面图,其示出了前部件区域50和后部件区域51。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详述了改善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也被称为包括“梁式弹性部件”的“梁式层合物”),其包括具有比先前公开的或在一次性吸收制品中实践的更大的细度(即,更低分特)和更紧密的间距的更大量弹性股线。这些改善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可用作一次性吸收制品(例如,一次性胶粘尿布、裤、衬垫和衬里等)部件(例如,顶片、底片、带、耳片、侧片、箍等),以在穿着者的腰部、腿部、裆部和侧部处获得改善的贴合性和箍紧,从而通常提供最大程度的延展性、易穿用性、最舒适的穿着条件、改善的渗漏防护和更好的持续贴合性。此外,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经由不同的粘结布置和/或不同类型的粘结部而使得其本身具有不同的粘结区域。

定义

以下术语解释可帮助理解本公开:

关于吸收制品,“一次性的”意指通常不旨在被洗涤或以其他方式被复原或重新用作吸收制品的吸收制品(即,它们旨在于单次使用后被丢弃,并且优选地可将其回收利用、堆肥处理或以与环境相容的方式进行其他形式的丢弃)。一次性吸收制品通常包括层和/或元件之间的粘合剂以将制品保持在一起(例如,耳片、侧片和带通过粘合剂接合到基础结构,并且耳片、侧片、带和基础结构的层使用粘合剂接合在一起)。可替代地,热和/或压力粘结与粘合剂一起使用或替代粘合剂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材料层的一部分可变成部分熔融并压在一起,以使得一旦冷却,它们就物理地粘结在一起。非织造材料(包括例如,聚丙烯、聚乙烯等)粘合剂(包括例如,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例如sis、sbs))和吸收胶凝材料(agm26-参见图16c和16d)占一次性吸收制品重量的50%以上、75%以上并且通常90%以上。并且,包含agm26的芯通常以将在正常条件下包封和容纳agm26的方式保持在基础结构内。此类一次性吸收制品通常具有大于约100ml流体的吸收容量,并且可具有高达约500ml流体或更多的容量。缝合(包括使用线)和/或织造材料通常不用于制造一次性吸收制品。如果使用缝合或织造材料,则它们构成一次性吸收制品的极小百分比。用于扣件的一次性吸收制品的一些着陆区可包括织造材料,但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其他部分通常不包括织造材料。

“吸收制品”是指吸收和容纳身体流出物的装置,并且更具体地,是指紧贴或邻近穿着者的身体以吸收和容纳由身体排出的各种流出物的装置。示例性吸收制品包括尿布、训练裤、套穿裤尿布(即,诸如美国专利6,120,487所示的具有预成形的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尿布)、可重复扣紧的尿布或裤尿布、失禁贴身短内裤和内衣、尿布固定器和衬里、女性卫生内衣诸如裤内衬、女性衬垫、吸收插入件、吸收垫和内裤(一次性和半耐用)系统等。.

“近侧”和“远侧”分别是指元件的位置相对靠近或远离结构的纵向或侧向中心线(例如,相对于同一纵向轴线,纵向延伸元件的近侧边缘距纵向轴线的位置比同一元件的远侧边缘距纵向轴线的位置更近)。

“面向穿着者”和“面向衣服”分别指元件的相对位置或者元件或一组元件的表面的相对位置。“面向穿着者”是指在穿着期间元件或表面比某些其他元件或表面更靠近穿着者。“面向衣服”是指在穿着期间元件或表面比一些其他元件或表面更远离穿着者(即,元件或表面靠近穿着者的衣服,该衣服可能穿着在一次性吸收制品之上)。

“纵向”是指从制品的一个腰部边缘向相对的腰部边缘基本上垂直延伸并且通常平行于制品的最大线性尺寸的方向。在纵向的45度以内的方向被认为是“纵向”。

“侧向”是指从制品的纵向延伸的侧边向相对的纵向延伸的侧边延伸的方向并大体与纵向成直角。在侧向的45度以内的方向被认为是“侧向”。

“设置”是指元件被定位于特定的部位或位置。

“接合”包括一些构型,利用这些构型可通过将一个元件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上从而使该元件直接固定到另一元件上;也包括这样一些构型,利用这些构型可通过将一个元件连接到中间构件上,随后再将中间构件连接到其他元件上,从而使该元件间接固定到另一个元件上。

“水可透过的”和“水不可透过的”是指在一次性吸收制品的预期使用的范围内材料的渗透性。具体地,术语“水可透过的”是指具有孔、开口和/或互连的空隙空间的层或层状结构,该层和/或层状结构允许液体水、尿液、或合成尿液在没有加压的情况下透过其厚度。相反,术语“水不可透过的”是指一种层或层状结构,其中液体水、尿液、或合成尿液在没有加压(除了诸如重力的自然力以外)的情况下不能透过该层或层状结构的厚度。根据该定义,水不可透过的层或层状结构可为水蒸气可透过的(即,可为“蒸气可透过的”)。

“弹性的”、“弹性体”或“弹性体的”是指材料表现出弹性性能,它们包括以下任何材料,在向其松弛的初始长度施加力时该材料能够拉伸或伸长至比其初始长度超出10%的伸长长度,并且在释放所施加的力时将会基本上回复至大约其初始长度。弹性体材料可包括弹性体膜、稀松布、非织造物、缎带、股线以及其他片状结构。

“预应变”是指在将弹性或弹性体材料与弹性体层合物或吸收制品的另一个元件组合之前施加到弹性或弹性体材料上的应变。预应变由以下公式确定:前应变=((弹性部件的弹性松弛长度的延伸长度)/弹性部件的松弛长度)*100。

也称为分特(dtex)的“分特”是在用于测量纱线或长丝的纺织物工业中使用的量度。1分特=1克/10,000米。换句话说,如果10,000延米的松弛纱线或长丝重量为500克,则该纱线或长丝将具有500分特。

“基底”在本文中用来描述主要为二维的(即在xy平面中)材料,并且其厚度(在z方向上)与其长度(在x方向上)和宽度(在y方向上)相比相对较小(即1/10或更小)。基底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纤维网、一层或多层纤维材料、非织造物、膜和箔,诸如聚合物膜或金属箔。这些材料可单独使用或可包括层压在一起的两个或更多个层。因此,纤维网为基底。

“非织造材料”在本文中是指采用诸如纺粘法、熔喷法、梳理法等方法由连续(长)丝(纤维)和/或不连续(短)丝(纤维)制成的材料。非织造物不具有织造长丝或编织长丝图案。

“纵向”(md)在本文中用来指工艺过程中材料流的方向。此外,材料的相对放置和移动还可被描述为沿纵向从工艺上游至工艺下游通过工艺。

“横向”(cd)在本文中用来指大致垂直于纵向的方向。

“胶粘尿布”(也称作“打开式尿布”)是指如下一次性吸收制品,该吸收制品在穿用到穿着者身上之前具有未紧固的、未预紧固的或在包装时未彼此连接的初始前腰区和初始后腰区。胶粘尿布可围绕侧向中心线折叠,其中一个腰区的内部以表面对表面方式接触相对腰区的内部,而不将所述腰区紧固或接合在一起。示例性胶粘尿布以各种合适的构型公开于以下美国专利号中:5,167,897、5,360,420、5,599,335、5,643,588、5,674,216、5,702,551、5,968,025、6,107,537、6,118,041、6,153,209、6,410,129、6,426,444、6,586,652、6,627,787、6,617,016、6,825,393、和6,861,571;以及美国专利公布2013/0072887a1;2013/0211356a1;和2013/0306226a1。

“裤”(也称为“训练裤”、“预闭合尿布”、“尿布裤”、“裤尿布”、“内裤”和“套穿尿布”)在本文中是指针对婴儿或成人穿着者设计的具有连续周边腰部开口和连续周边腿部开口的一次性吸收制品。裤可被构造成在穿着者穿上制品之前带有连续或闭合的腰部开口和至少一个连续的闭合腿部开口。裤可用各种技术预成形或预紧固,该技术包括但不限于使用任何可重复紧固的闭合构件和/或永久性闭合构件(例如缝合、热粘结、压力焊接、粘合剂、胶粘剂粘结、机械扣件等)将制品的各部分接合在一起。裤可沿制品周围在腰区中的任何位置预成形(例如,侧边紧固的或接缝的、前腰紧固的或接缝的、后腰紧固的或接缝的)。示例性尿布裤以各种构型公开于以下专利中:美国专利4,940,464;5,092,861;5,246,433;5,569,234;5,897,545;5,957,908;6,120,487;6,120,489;7,569,039以及美国专利公布号2003/0233082a1;2005/0107764a1、2012/0061016a1、2012/0061015a1;2013/0255861a1;2013/0255862a1;2013/0255863a1;2013/0255864a1;和2013/0255865a1,这些专利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

“侧缝”是将前腰区连接到后腰区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区域。侧缝可经由热、压力、加热或超声粘结而形成为永久性接缝。侧缝也可经由扣紧元件形成以产生可重复扣紧的侧缝。在此类情况下,侧缝的长度由一个或多个紧固件的长度测定。侧缝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以便在使用期间不打开,但易于打开以用于移除。

“闭合式”是指相对的腰区在封装时被永久性地或可重复紧固地接合以形成连续的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打开式”是指在穿用到制品穿着者身上之前或穿用期间,相对的腰区初始时不接合而形成连续的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而是包括闭合装置(诸如紧固系统)以接合腰区从而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如本文所用,“通道”是指吸收材料层中具有显著低于材料层中周围材料的基重(例如,小于50%、小于70%、小于90%)的区域或区。通道可以为材料层中基本上不含吸收材料(例如,90%不含吸收材料、95%不含吸收材料、或99%不含吸收材料、或完全不含吸收材料)的区域。通道可延伸穿过一个或多个吸收材料层。通道通常具有比吸收材料层的周围区域低的弯曲模量,能够使材料层更容易弯曲和/或在通道内迅速分布比吸收材料层的周围区域中更多的身体流出物。因此,通道不仅仅是材料层中的凹痕,该凹痕在通道区域中不形成材料层中减小的基重。

“横截面粘结部空隙面积”是当非织造基底被压缩或致密化以形成粘结部时由预应变的弹性材料形成的空隙空间的横截面积。空隙的形状基本上由在形成粘结部时存在的细长弹性部件的形状和尺寸所限定(参见图10k)。本发明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包括接合基底并与弹性股线重叠的致密粘结部,使得致密化粘结部的横截面粘结部空隙面积为约0.001mm2至约0.03mm2、或约0.005mm2至约0.015mm2

“横截面股线面积”为形成股线的单根长丝的组合横截面积。横截面股线面积通过以下方法来测定:测量处于完全松弛状态的形成股线的长丝中的每一个的横截面积并将单独长丝横截面积加在一起以测定处于其松弛状态的股线的横截面积。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股线,其在其松弛设置下具有约0.004mm2至约0.04mm2或约0.008mm2至约0.03mm2的横截面股线面积。

“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是形成尺寸锁定所需的比率,并且通过将粘结部的横截面粘结部空隙面积除以松弛的弹性股线的横截面股线面积来确定。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小于约1、或约0.25至约0.9、或约0.3至约0.7的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

“粘结长度”或“lb”被定义为粘结部的最长尺寸。测量沿粘结部本身的路径长度从粘结部的第一端部到粘结部的第二端部进行。对于基本上线性的粘结部,长度测量将垂直于粘结部的宽度测量。对于圆形粘结部而言,长度被认为是圆形粘结部的直径。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mm至约300mm、约3mm至约150mm、或约5mm至约100mm的粘结部长度。参见图2h、2h'、10a和10i。

“平均粘结部长度”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部的粘结部长度的平均值。此类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3mm至约300mm、约5mm至约100mm、或约10mm至约50mm的平均粘结部长度。粘结部322可以为连续的并且可将约2根至约200根弹性股线、约5根至约150根弹性股线、或约10根至约100根弹性股线纵向重叠。图2h、2i和10n示出了将多根弹性股线316重叠的致密化粘结部322。

“粘结部宽度”或“wb”被定义为粘结部的最短尺寸。从粘结部的第一侧到粘结部的第二层的测量与粘结部长度测量相交。对于基本上线性的粘结部而言,该测量垂直于粘结部的长度测量。对于圆形粘结部而言,宽度被认为是圆形粘结部的直径。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0.25mm至约5mm、约0.5mm至约3mm、或约0.5mm至约2mm的粘结部宽度。参见2h、2i和10a。

“平均粘结部宽度”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部的粘结部宽度的平均值。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0.25mm至约5mm、约0.5mm至约4mm、或约1mm至约3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

如本公开所用,“粘结区域宽度”或“wbr”被定义为平行于侧向轴线测量的从第一侧向相对粘结部到第二侧向相对粘结部的宽度。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0.25mm至约5mm、约0.5mm至约4mm、或约1mm至约3mm的粘结区域宽度。参见图2h和2i。

“平均粘结区域宽度”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区域的粘结区域宽度的平均值。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0.25mm至约5mm、约0.5mm至约4mm、或约1mm至约3mm的平均粘结区域宽度。

“粘结区域长度”或“lbr”被定义为平行于纵向轴线所测量的从第一纵向相对粘结部到第二纵向相对粘结部的长度。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0mm至约300mm的粘结区域长度。参见图2h和2i。

“平均粘结区域长度”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区域的粘结区域长度的平均值。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0mm至约300mm或约25mm至约200mm的平均粘结区域长度。

“纵向粘结部间距”或“sb”被定义为平行于纵向轴线所测量的介于第一粘结部和第二粘结部之间的间距—参见图2h。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mm至约20mm或约2mm至约15mm的纵向粘结部间距。

“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部的纵向粘结部间距的平均值。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mm至约20mm的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

“侧向粘结部间距”或被定义为平行于侧向轴线所测量的介于第一粘结部和第二粘结部之间的间距—参见图2h。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2mm至约30mm的侧向粘结部间距。

“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被定义为形成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代表性多个粘结部的侧向粘结部间距的平均值。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2mm至约30mm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

通过将弹性分特除以被检查的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间距来确定“分特对间距比率”。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65:1至约300:1、或约80:1至约200: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

通过将弹性分特除以设置在弹性股线的一侧(面向衣服侧或面向穿着者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一个或多个非织造基底(即,内部或外部弹性体层合物基底层)的非织造材料基重来确定“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5至约15、约3至约12、或约4至约10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

“剥离强度”是将形成弹性体层合物的第一非织造基底层和第二非织造基底层分开所需的力。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至少约1n/cm至约5n/cm或约2n/cm至最高达约10n/cm或最高达非织造基底中的一者或两者的基底破坏并且包括所述基底破坏的剥离强度。

“熔点”是材料或物质在大气压下在其下从固体到液体进行状态改变的温度。在熔点下,固相和液相以平衡形式存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的熔点可以为约100摄氏度至约170摄氏度、或约110摄氏度至约160摄氏度、或约120摄氏度至约150摄氏度。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弹性股线的熔点可大于约170摄氏度。

“施加力”是看护者的穿着者在穿着吸收制品时可遇到的力。施加力来源于两个循环的髋箍测试。

“持续贴合负荷力”是当穿着者的腰部例如在呼吸期间或在穿着者运动期间(如当穿着者从站位变为坐位或从俯卧位变为坐位时)延伸时,制品施加于穿着者的力。持续贴合负荷力来源于两个循环的髋箍测试。

“持续贴合卸荷力”是当穿着者的腰部例如在呼吸期间或在穿着者运动期间(如当穿着者从坐位变为站位或从坐位变为俯卧位时)收缩时,制品施加于穿着者的力。持续贴合卸荷力来源于两个循环的髋箍测试。

本文可示出其他定义。

本公开的纹理

包括传统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即具有高于400的分特,大于4mm的弹性间距和高于200%的弹性预应变的弹性部件的那些)的吸收制品具有纹理,所述纹理包括存在于面向穿着者的表面以及面向衣服的表面上的大的、随机的皱褶。由此类大的、随机的皱褶形成的纹理不提供纺织物服装的外观,并且尺寸和粗糙度可不利地影响穿着者的皮肤,从而留下印痕和压痕。

包括梁式弹性部件和由梁式弹性部件形成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吸收制品具有通过结合到弹性体层合物中的梁式弹性材料实现的更多有意的、明确限定的和故意的纹理。这些有意的、明确定义的和故意的纹理和纹理区域可用于传达制品的预期用途、制品的功能以及预期的穿着者。例如,蓬乱和柔软的有意纹理可传达舒适的贴合设计,其旨在用于过夜穿着、低活动穿着时间,或者可能是年龄较小、较少运动的婴儿或具有更敏感皮肤的那些婴儿所期望的。另一方面,更平滑且更靠近贴合皮肤的有意设计可传达旨在用于白天穿着、高活动时间(诸如行走、远足或运动)的轮廓贴合设计。轮廓贴合设计也可旨在用于年龄较大的更多运动的儿童,例如学步儿童或行走/跑步儿童。通过基于梁式弹性部件的层合物实现的有意、明确定义和故意的纹理和纹理区域与纺织品服装一致,所述纺织品服装通常具有此类可识别的问题图案以及传达功能的图案。例如,由于设计的视觉性质,并且具体地讲纹理和/或纹理区域,易于区分旨在用于休闲的绑腿和旨在用于高强度活动如有氧运动、跑步或运动的绑腿。

通过梁式弹性体层合物实现的有意的、明确定义的和故意的纹理和纹理区域还通过提供结构特征,例如竖直取向的皱褶可影响带中的力分布以及持续的贴合性,其通过纹理本身来实现,所述纹理增加抗屈曲性、并防止弹性体层合物在使用中的翻转、松垂、塌缩和滑移。

一般说明

如图2h和2i所示,制品部件(例如,带、侧片、和耳片等)可包括多个相同或不同类型和/或布置的结合部322和结合区域324,其在各区段(例如区段1、2、3、4、l、r或m)中可具有相似的形状、比例、设置和/或图案。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可使用粘合剂形成或可机械地(包括热、压力和/或超声)形成,并且可将所述第一基底层306和所述第二基底层308与两者间的弹性股线316接合在一起,以形成吸收制品部件。每个区段可包括多个相同类型和/或布置的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以形成相同或相似的纹理区域(即,相同或基本上相同的纹理表示)。另选地,一个或多个区段1、2、3或4的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可不同于另一区段中的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以形成不同的纹理区域。还可通过调节层合物的层之间的弹性股线的间距、分特和预应变来形成不同的纹理区域。还应当指出的是,纹理和/或粘结图案可在纵向中心线和/或侧向中心线中的一者或两者上被镜像以产生平衡的、更整体的纹理外观。

图2h示出了设置在前腰区36中的区段1和2中的线性纵向延伸的连续超声(包括致密部分)粘结部322,后腰区38中的区段1和2中的弧形超声粘结部、后腰区38的区段1、2和3中的弧形超声粘结区域324、以及后腰区38中的区段4中的螺旋粘合剂319。这些所述粘结部322和粘结区域324中的每一个将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接合在一起。粘结类型、图案和形状方面的这些差异将有助于在各个区段1、2、3、4、l、m和/或r中提供明显且视觉上可辨别的良好限定的纹理差异。

即使当其包括与制品部件的邻近区域相同的粘结布置和相同的弹性轮廓时,在制品部件的面向穿着者表面4通常通过旋涂或槽式涂布的粘合剂接合到基础结构的区域中的基底的面向衣服表面2也可具有可识别的纹理差异,因为将制品部件接合到基础结构的粘合剂可部分地使弹性部件316在该区域中的影响减弱;此外,弹性股线可被切断,使得它们不连续地横跨基础结构200运行。

将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接合在一起的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其中弹性股线316位于两者之间)在弹性体层合物302的面向衣服表面2上转化与面向穿着者表面4基本上相同的纹理。

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包括连续粘结部322(例如,在图2h的制品中,在前腰区36中,若干粘结部连续(纵向)横跨多个部件区段延伸—一些粘结部322从部件区段1至4连续延伸,但侧向离散,因为它们沿给定的形状或图案侧向间隔另选地,粘结区域324可由以特定图案或形状设置的多个粘结位点形成(参见,例如,图2h、后腰区38、区段1-3)。可由多个离散的粘结位点形成的形状或图案的示例包括平行于纵向轴线或横向轴线中的一者或两者设置的线或相对于纵向轴线或横向轴线中的一者或两者成角度设置的线。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可形成各种开放形状324”(例如,弧型、曲线等-参见图2h)和闭合形状324'(例如,圆形、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参见图2h)。关于闭合形状324',粘结保留未粘结的中心部分321,然而周边通过粘结部322粘结,并且两者配合以形成闭合形状324'的外观(参见图2h)。

粘结区域

关于粘结区域324,形成图案或形状的离散粘结部可彼此设置在5mm内或更小,并且更典型地彼此设置在3mm内或更小(s1)(参见图2h')。这些紧密间隔的粘结部322可被认为是相同粘结区域324的一部分。

关于用于产生期望纹理的具体粘结布置,选自耳片、侧片和/或带片的制品部件可在区段1中包括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其以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彼此侧向间隔,并且可在区段2或3中包括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其以与区段1不同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彼此侧向间隔。这些区段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可具有约20mm至约200mm的平均纵向粘结部长度和约2mm至约20mm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

延伸/配合

来自一个区段的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可“延伸到”另一个区段中或与各区段中的粘结部“配合”以形成较大的复合形状。例如,区段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的端边可基本上与相邻区段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的端边对齐,使得粘结部或粘结区域通过多个区段是或看起来是连续的,或使得较大的复合形状形成(例如,弧形、螺线型曲线等)。例如,区段1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可具有与区段2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的端边基本上对齐的端边。以这种方式,粘结元件可延伸或看起来延伸穿过区段1、2、3、4和/或l、r和m。此外,设置在第一腰区中的区段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的端边可与设置在第二腰区中的相邻区段中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的端边基本上对齐,使得粘结部或粘结区域从第一腰区到第二腰区形是或看起来是连续的,使得较大的复合形状形成(例如,弧形、螺线型曲线等)。

一般纹理示例

期望区段1、2、3、4和区段l、m和r中的每一个均由多个致密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组成,所述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将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接合,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各自具有约6gsm至约35gsm的基重,该致密粘结部322和粘结区域324与多根弹性股线316重叠,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或约0.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20至约300、或约40至约220的平均分特,以及约50%至约300%、或约75%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以形成可用作制品部件(诸如带侧翼)的弹性体层合物。所述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可具有约0.25mm至约5mm、或约0.5mm至约2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或平均粘结区域宽度,约5mm至约300mm、或约20mm至约200mm的平均粘结部长度或平均粘结区域长度,并且具有约2mm至约20mm、或约4mm至约10mm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致密粘结部322或粘结区域324可重叠并且在尺寸上锁定至少15根弹性股线。与所述弹性股线中的一根或多根重叠的致密粘结部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具有约0.002mm2至约0.04mm2的在其松弛设置下的横截面股线面积,和约0.001mm2至约0.02mm2的粘结部的横截面粘结部空隙面积。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中的至少两个粘结部的粘结宽度对粘结长度的比率可介于4:1和300:1之间,或介于20:1至约200:1之间。并且此外,(多根弹性股线中的)第一弹性股线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可以为约1.5至约7;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可以为约65:1至约300:1;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可介于1:1至50:1之间;平均粘结部长度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可介于1:1至300:1之间;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可介于1:2至20:1之间;平均粘结部长度对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的比率可介于1:1至300:1之间。

粘合剂

制品部件的区段1、2、3、4和区段l、m和r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不含粘合剂。例如,具有将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接合在一起的致密粘结部的区段可不含粘合剂。然而,可能期望包括致密粘结部的这些区段还可包括粘合剂,例如,如下文所述的三层合物或四层合物构型。换句话讲,弹性体层合物的区段可包括2个或更多个基底层,并且可包括一个或多个粘结部件,包括机械粘结部件、热粘结部件、超声粘结部件、压力粘结部件、粘合剂粘结部件、胶粘剂粘结部件以及它们的组合。还可能期望部件制品区段仅由保持基底层的粘合剂粘结部以及两者间的弹性股线组成。包括接合弹性体层合物的弹性部件和/或基底的粘合剂的基本上连续的场或区域的区域可导致更光滑的纹理。这些更光滑的区段在与穿着者接触的高运动区域和面向穿着者的表面中可为期望的。这些更光滑的纹理传递人体适形的轮廓贴合信号。这些更光滑的粘合剂区段还可用于对比由包括间歇粘结部(例如,离散的超声粘结部)的区段产生的宏观纹理。

还应当理解,部件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包括单个纹理,如图1a所示,区段1示出了具有心形标记图形的单个纹理。另选地,部件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包括2个或更多个不同的纹理,如图1c区段2中所示。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第一腰区中的部件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包括与第二腰区中的部件区段中的一个或多个相同的纹理。在其他实施方案中,第一腰区中的纹理可明显不同于第二腰区中的纹理。

在一个或两个腰区中,区段l和r可具有通过施用将弹性部件接合到弹性体层合物的基底层的连续粘合剂场而实现的相对光滑的纹理,然而区段m可具有通过间歇性粘结图案所实现的有意的、明确定义的纹理,所述间歇性粘结图案由机械粘结、热粘结、超声粘结、压力粘结和/或由粘合剂、胶粘剂形成的粘结、以及它们的组合形成。另选地,区段m可包括外部非织造材料,所述外部非织造材料包括具有不同基重和/或厚度的区域-所述包括具有不同基重和/或不同厚度的区域的外部非织造材料可从第一腰部边缘延伸穿过裆部至相对的腰部边缘,或者可仅存在于制品的裆区中。在某些实施方案中,包括具有不同基重和/或不同厚度的区域的外部非织造材料可与弹性体层合物的一部分重叠和/或可形成弹性体层合物的一部分。

另选地,在一个或两个腰区中,区段l和r可具有相对平滑的纹理,所述相对平滑的纹理通过将弹性部件接合到弹性体层合物的基底层的间歇式粘结部或连续表面粘结部的紧密间隔的图案来实现,然而区段m可具有由间歇式粘结图案实现的不同纹理,所述间歇式粘结图案具有与区段l和r中的粘结图案不同的间距或图案。

不同的纹理区

当纹理变化(经由区段1、2、3、4、l、m和r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的不同粘结布置,包括不同的平均粘结部宽度、平均粘结部长度、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和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时,其可具有不同的参数值,包括接触面积百分比、皱褶频率、皱褶波长、2%-98%-高度值、emtec-ts7-值、和/或emtec-ts750-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在区段1、2、3、4、l、m和r中的一个或多个中,不同的纹理区可具有这些参数中每一个的至少10%、15%、或20%的不同值。由于期望使沿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区段看起来更精巧,或沿这些开口传递更大程度的弹性或拉伸,可包括所附区域的区段1和4(即,侧缝下方的襟翼部分)可相对于部件或制品的其他区段具有不同纹理。此外,可能期望邻近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的纹理区相同或相似,至少在区段l和l中。此外,可能期望区段l和r具有大于区段m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如果第一纹理区具有小于约30%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第二纹理区具有大于约35%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则其也可以是期望的。另选地,如果第一纹理区具有小于约40%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第二纹理区具有大于约50%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则其也可以是期望的。

可能期望用共同的(即,类似形状和尺寸和设置)的图形区和/或色区来补充不同的纹理区域,纹理、颜色/图形区中的每一个被设置成在吸收制品上彼此重叠。更具体地讲,共同的色场和/或图形图案(例如,700)可与类似形状、尺寸和设置的粘结布置(例如,600)重叠。图3a至图3f示出了不同的色场和/或图形图案,其中不同色场和/或图形图案700、701、702、703、704等中的许多呈图2a至图2g中的不同纹理区600、601、602、603、604的形状和尺寸和设置的形式。例如,700的色场和/或图形图案相对于701、702、703和704可以为显著不同的颜色和/或图案,正如纹理区600相对于601、602、603和604可以为显著不同的粘结图案或布置一样。

然而,也可期望具有不与不同的纹理区域互补或配合的色场和/或图形图案区域,使得某些色场和/或图形图案相对于它们与之重叠的纹理区域更大或更小或形状不同。例如,在图2a对图3a中,601是不同的纹理场,然而色场和/或图形图案701和701'的共同区域是两个不同的区域。

还可能期望具有与具有很少粘结部或没有粘结部的纹理区重叠的色场和/或图形图案,例如图2b中的区域603不具有纹理,但与图3b中的色场和图形图案703重叠,使得纹理的外观可与确实具有纹理的其他区域配合。

图1g示出了在区段l和r中具有第一相对平滑纹理、大于40%的接触面积百分比的吸收制品,其中弹性体层合物由2个基底层和弹性部件形成,所述基底层和弹性部件经由两者间的基本上连续的粘合剂层粘结。区段l和r也可包括形成于弹性体层合物中的孔388。孔可从外部表面穿过层合物到内表面,并且可以随机图案或有意图案设置(如图1g所示)。区段m包括与区段l和r不同的纹理。如图1g所示,区段l和r具有比区段m(小于35%的接触面积百分比)更高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大于40%)。区段m可由双层合物或三层合物形成,并且可包括由热、压力、加热、超声或粘合剂形成的间歇性粘结部图案。另选地,区段m可包括由非织造材料形成的外基底层,所述非织造材料包括具有不同基重或不同厚度的区域。

纹理参数

关于纹理的特性,区段1、2、3、4、l、m和r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具有:小于约12的emtec-ts7-值;小于60的emtec-ts750-值;约0.2mm-1至约1mm-1的皱褶频率;约0.5mm至约5mm的皱褶波长;以及<1.6mm的2%-98%-高度值。应当理解,区段l和r中的emtec、皱褶频率、皱褶波长和/或2%-98%-高度值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与区段m中的emtec、皱褶频率、皱褶波长和/或2%-98%-高度值不同。

性能参数

本公开的纹理区域不应当影响制品或制品部件的期望的性能。因此,区段1、2、3、4、l、m和r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包括纹理区并且可具有:约4gf/mm至约10gf/mm的区段模量;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下列中至少一者的透气率:a)在0gf/mm下(无延伸)大于约4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b)在3gf/mm下(略微延伸)大于约6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和c)在7gf/mm下(中等延伸)大于约8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下列中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0%,b)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0%;约5%至约30%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少于10%的弹性股线在彼此横向间隔小于20mm的相邻粘结部之间断裂;少于20%的弹性长丝在彼此横向间隔小于20mm的相邻粘结部之间断裂;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剥离强度大于约1n/cm最高达约10n/cm,或最高达基底破坏并且包括基底破坏;在l和r制品区段中的一者中大于70%的弹性股线延伸相应l和r区段的侧向宽度的至少50%(平铺,即,延伸的);并且股线下压力小于1psi(根据由股线下压力测试所定义的条件)。

随机纹理

如图4所示,可通过将基底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其与带较浅着色非织造物的较深着色股线或者带较深着色的非织造物的较浅着色股线组合)随机间隔来实现令人惊讶的独特的纺织物视觉效果。实现该效果的一种方式是在区段1、2、3、4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相对于其他区段中的一个具有更多个股线(例如,5%、10%,15%)。在单个区段部件中,股线可不对称地间隔。此类区段的δe*可大于7并且小于约60。

这种效果可通过使用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来增强(即,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长度,约20至约300的平均分特,以及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并且具有沿层合物延伸的细长粘结部或粘结区域(与弹性股线的方向成约90度),其中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具有约5mm至约150mm的平均粘结部长度,并且具有约2mm至约15mm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

多个梁

应当理解,一个或多个纹理区可由弹性部件的多个梁形成。例如,单独的梁可包括不同的弹性部件数目,和/或梁可具有含不同分特的弹性部件,和/或两个梁的弹性部件可以不同间距设置,和/或单独的梁可递送具有不同预应变的弹性部件,和/或不同的梁可递送在产品中具有不同取向的弹性部件,例如线性、弧形、成角度等。由此类多个梁方法形成的所得部分可具有不同纹理。

本公开的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持续贴合卸荷力

包括传统绞合弹性部件和弹性体层合物的吸收制品通常需要高的施加力以确保足够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以保持制品在穿着者身上的位置。包括传统绞合弹性部件的吸收制品以及包括梁式弹性部件的制品不保持弹力,并且因此通常具有显著的消费者和性能折衷,即,消费者难穿用性和良好的持续贴合性和箍紧或者易穿用性和较差的持续贴合性、箍紧和渗漏性能。

传统绞合的弹性体层合物的较高分特弹性部件具有加捻在一起以形成弹性股线的介于30根和60根之间的单独弹性长丝。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的低分特弹性部件具有介于3根和7根之间的弹性长丝。不受理论的约束,用于梁式弹性体层合物中的低分特弹性部件具有比较高分特弹性部件更少的单独长丝。在一些情况下,较低分特可具有少至1/10的长丝数。考虑到将弹性长丝加捻以形成股线,在股线延伸和收缩时,包括更多长丝的弹性部件将具有更多的长丝与长丝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的增加可不利地影响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卸荷力的保持。此外,较大束的加捻长丝还可导致不同的长丝沿股线在不同点处粘结到层合物的基底,从而在束中的各长丝上引入附加约束,从而进一步影响长丝的延伸和收缩的能力。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的较低分特弹性股线包含显著更少的长丝,并且因此长丝可彼此更独立地延伸和收缩,从而提供更接近单丝股线的弹性响应。

包括梁式弹性层合物的吸收制品可具有介于约900gf和约1,600gf之间的施加力,大于施加力的约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大于施加力的约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另选地,包括梁式弹性层合物的吸收制品可具有介于约1,500gf和约3,000gf之间的施加力,大于施加力的约35%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大于施加力的约30%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为了产生最佳的使用体验,期望提供一种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具有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负荷力的适当平衡。图5a示出了力伸长曲线,其示出了这些力沿曲线截取的位置。期望的结果将是一种制品,所述制品具有等于或低于其他比较竞争产品的施加力,以及两者均高于其他比较竞争产品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对于具有相似施加力的产品,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也可以相对于施加力的百分比形式反映。本发明实施方案的实际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适合卸荷力以及竞争产品可见于表a(下文)中。图5b是来自表a的数据的图示,其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案相对于竞争产品的优异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选择图5c中所示的两种产品,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本发明实施方案)和easyups(尺寸4)来进行人体模型贴合性测试。在人体模型贴合性测试期间,将产品施用于机械操纵的人体模型中,所述人体模型经历了模拟真实婴儿运动的一系列固定的运动。在施加之后,测量裤制品放置在人体模型上的初始位置:前腰初始位置、后腰初始位置和初始上升(从前部中的固定点穿过裆部到后部中的固定点测量)。图5d示出了easyups与前部的初始贴合性,并且图5f示出了easyups与后部的初始贴合性。图5e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案与前部的初始贴合性,并且图5g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案与后部的初始贴合性。然后制品用75ml的合成尿液加载,然后进行机械操纵步骤。在机械操纵的第一次循环之后,产品再次用另一75ml的合成尿液加载,并且然后经历机械操纵的第二循环。在第二循环之后,测量产品的最终位置,前腰最终位置、后腰最终位置和最终上升。图5d'示出了easyups与前部的最终贴合性并且图5f'示出了easyups与背部的最终贴合性。图5e'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案与前部的最终贴合性,并且图5g'示出了本发明实施方案与后部的最终贴合性。包括图5d’、5e’、5f’和5g’的黑线以为竞争市场产品和本发明实施方案之间的比较提供参考。从图表、表和图像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由于梁式弹性体带的本发明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本发明实施方案递送相对于竞争性市场产品的优异的持续贴合性。人体模型测试的实际测量结果示于表b(下文)中。数据示出,与本发明实施方案(粘结的梁式弹性部件)相比,竞争市场产品,easyups具有在前部多162%的松垂率,在后部多200%的松垂率,以及在上升中多202%的松垂率。此外,easyups具有比粘结的梁式弹性产品多456%的滑移。

表a

表b

本公开的比率

包括传统弹性绞合层合物的许多吸收制品已使用粘合剂将弹性材料粘结到形成弹性体层合物的基底。所述方法包括股线涂层,其中将粘合剂直接施加到弹性股线和表面涂层,其中将粘合剂施加到弹性体层合物的一个或两个基底,然后将弹性部件夹持在基底之间。已进行了一些尝试以形成在弹性部件的任一侧上间隔的热粘结部以将其捕集并将其保持在基底之间的适当位置。

梁式弹性部件、低分特(小直径)、窄间距和低应变的结构提供了特性的独特组合,所述特性使得梁式弹性材料能够存在于热粘结部、机械粘结部或超声粘结部的内部,换句话讲,弹性股线非常细使得粘结部可从弹性股线的一侧横跨股线到该股线的另一侧连续形成。事实上,粘结部可在多根弹性股线上连续延伸。已发现,为了能够实现完全超声粘结的梁式弹性体层合物,可期望几种关系:1)可保持特定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范围以确保在粘结区域中在粘结过程中存在足够的非织造材料以环绕弹性股线,并且2)还可保持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的特定范围以确保围绕弹性部件的尺寸锁定。当允许弹性部件松弛时,通过围绕具有细长直径(小于松弛的股线直径)的细长弹性部件形成粘结部来产生粘结部的空隙区域,弹性部件直径如表面积那样增加,从而将较宽的弹性股线尺寸锁定在粘结部的较窄空隙空间中。

与形成具有施加力(易穿用性)、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的适当平衡以获得制品的适当定位和箍筋的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相关的另一比率为分特对间距比率。当弹性部件的分特增加时,使弹性部件延伸的力也增加。为了保持力的适当平衡,弹性部件之间的间距也可增加。当分特减小时,弹性间距也应当减小,以确保力的适当平衡。因此,为了保持力的适当平衡,可有利地保持分特对间距比率。

现有技术不限定递送制品部件的期望性能参数(尤其是包括区段模量)所需的超声粘结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的平均股线间距、平均分特和非织造材料基重的比率的界限。因此,本领域未能公开用于递送如何可靠地制造弹性体层合物的关键,其中致密的粘结部与弹性粘结部重叠,使得股线以防止股线断裂的方式被尺寸锁定。因此,本领域未能公开真正适用于用作一次性吸收制品部件的弹性体层合物。本文所公开的关键比率产生可用作一次性吸收制品部件的期望的弹性体非织造材料。超声粘结层合物的关键比率包括:分特对间距比率、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以及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

参见图15a,其示出了氨纶纤维(spandex)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和区段模量的关系。约65:1至约215: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将产生约4.0gf/mm至约9gf/mm的区段模量。

参见图15b,其示出了其他期望的分特对间距比率。约40:1至约88: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将递送非常低的区段模量。这对于小婴儿(即,早产儿)而言将是期望的。在婴儿移动并拉伸服装时,这种非常柔软的感觉还可导致非常小的力增加。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88:1至约140: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可递送低至中等的区段模量。这对于尚未步行的小婴儿而言将是期望的。对于附加的外加拉伸,其将提供低至中等的力増加。其还将允许利用很少产品供应实现宽贴合性范围。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40:1至约233: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这是大多数行走的婴儿和成人所期望的。其将递送区段模量,所述区段模量使产品松垂最小化,同时提供舒适的贴合性。其还将使得在很少产品供应下实现宽贴合性范围。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233:1至约300: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可模拟膜样区段模量和感觉。当提供更合身的贴合性,即,在目标贴合性范围内可用的更多尺寸时,这是期望的。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2至约20:1、或约5:1至约15:1、或约7:1至约13:1的平均纵向粘结部间距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1至约50:1、或约10:1至约30:1、或约15:1至约20:1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1:1至约300:1、或约10:1至约200:1、或约20:1至约100:1的平均粘结部长度对平均粘结部宽度的比率。

参数的作用

在测量层合物如何执行的许多相关参数中,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表现优于本领域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其包括:

髋箍是相关的,因为它是吸收制品的闭合圆周的伸长和收缩的量度。由该测试生成的数据可用于确定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

施加力是相关的,因为其是看护者的穿着者在穿着吸收制品时可遇到的力。

持续贴合负荷力是相关的,因为其是当穿着者的腰部例如在呼吸期间或在穿着者运动期间(如当穿着者从站位变为坐位时)延伸时,制品施加于穿着者的力的量度。

持续贴合卸荷力相关的,因为其是当穿着者的腰部例如在呼吸期间或在穿着者运动期间(如当穿着者从坐位变为站位时)收缩时,制品施加于穿着者的力的量度。

表面形貌(接触面积百分比、皱褶频率、皱褶波长和2%-98%-高度值)是相关的,因为其是弹性体层合物的纹理特性的量度。表面形貌能够定义接触面积百分比,所述接触面积百分比是表面可与皮肤接触的部分,皱褶频率和皱褶波长表征纹理的结构方面,并且2%-98%-高度值有助于限定弹性体层合物的厚度。

股线下压力(股线下平均压力)是相关的,因为其是弹性部件将在皮肤上施加的压力的量度。较低的股线下压力与较少的皮肤压痕和印记相关,从而导致改善的皮肤状况和舒适度。

透气率是相关的,因为其是空气穿过弹性体层合物的容易性的量度。透气率通常用于测量各种织物(包括水不可透过的织物)的透气性。透气率通常以体积/表面积/单位时间为单位测量。对透气率的主要影响是材料的密度及其结构。织物可被涂覆或以其他方式处理以选择性地或在整个织物上改善它们的透气率。

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是相关的,因为其是弹性体层合物在固定负荷下随时间推移保持其力的能力的量度。某些氨纶纤维材料随时间推移可保持其大于70%的力,然而他弹性部件方法如挤出的股线弹性部件随着时间可损失多达其70%的力。

emtec是相关的,因为其是一种客观的测量仪器并且是唯一的现有装置,其满足非织造和纺织行业的所有相应要求。其同时收集对非织造材料和纺织物的触觉特性具有影响的所有单一相关参数,所述参数为:柔软性、光滑度/粗糙度、和硬度。根据制造商,emtec测量的结果与由经验丰富的手动专门小组所确定的可靠的手动测量数的相关性是优异的(至多100%)。

颜色对比度是相关的,因为其利用弹性化层合物的小规模颜色测量,其中弹性股线的颜色与股线之间的区域显著不同,所述测量可由校准的扫描图像进行。然后将这些配对的颜色测量结果用于计算层合物的颜色对比度。

区段模量是相关的,因为其是力伸长曲线在弹性体层合物的给定区段内的斜率的量度。相对地,如果力随着材料的伸长而快速增加,则材料的模量高于其中力随伸长而较慢增加的模量。可能期望具有不同的区段。

悬臂弯曲是相关的,因为其是挠性弯曲相对于长度的量度。该测试在目标挠曲的情况下运行,并且记录达到挠曲所需的延伸长度。长度越短,认为该材料越具柔性。

这些参数更详细地描述于下文中。另外,请参见方法部分以了解关于对这些参数中的每一个执行测试的详细信息。

区段模量

参见图14,示出了由氨纶纤维股线的平均股线间距和平均分特的任何组合确定的区段模量。由于两个关键原因,区段模量与产品性能和消费者感知的相关性是显著的。首先,区段模量是消费者感知产品的易穿用性、贴合性和舒适性的方式。区段模量传达在给定施加力下的伸长的容易性和程度。区段模量太高,消费者感知产品太小、太紧且不舒服,并且具有更高的皮肤印记可能性。另一方面,区段模量太低,消费者感知产品太大、太松散并且不能保持在适当的位置也不能正确地围绕腿部和腰部箍紧。消费者测试已显示,介于约4gf/mm至约9gf/mm之间的区段模量是吸收衣服的优选范围。

区段模量的第二个关键影响是为适合一系列消费者在一系列产品中所需的尺寸数。区段模量越高,在给定消费者感知产品是舒适的范围内,可能需要提供更多尺寸以实现适当贴合性。

表面形貌

表面形貌是使用光学轮廓测量法测量的弹性体层合物的表面拓扑。然后对3d表面数据进行取样和处理,以提取若干参数,所述参数描述弹性体层合物样本表面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2%-98%高度以及皱褶频率和皱褶波长。

参见图6a至图6e和表c(下文),为了比较各种吸收制品,已选择用于确定与表皮的厚度相对应的接触面积百分比的第一设定(100微米)、表皮的2倍处或200微米的第二设定、和表皮的3倍处的300微米的第三设定。由表面形貌测量显而易见的是,与现有技术的结构相比(参见图6d和6e),梁式弹性体层合物302(参见图6a至图6c)在100um处(1.5倍至1.9倍),在200um处处(1.8倍至2.5倍)和在300um处(1.9倍至2.7倍)具有显著更大的表面接触。此外,从表面形貌数据得出的2%-98%的高度值也示出本发明弹性体层合物302的表面光滑度相对于现有技术结构的显著差异。这些增加的表面接触以及表面光滑度的差异将对最小化或消除可能由梁式弹性体层合物302产生的各种结构的皮肤印记具有直接且显著的影响。相比之下,高于2%至98%的高度值的数据示出,现有技术产品具有更粗糙的表面,部分是由于它们具有导致较大的不受控制的随机皱褶的较大的分特弹性和较大的间距。将较大的不受控制的皱褶与显著较低的表面接触面积组合,并且可以看出,对于现有技术产品执行,皮肤上的压力和皮肤印记可能显著更大,并且包括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的制品显著更低。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具有在100um下大于约13%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或在大于200um下大于约27%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或在300um下大于约39%的接触面积百分比。此外,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具有小于约1.6的2%-98%高度值。

emtec

emtec是一种客观的测量仪器并且是唯一的现有装置,其满足非织造和纺织行业的所有相应要求。其同时收集对非织造材料和纺织物的触觉特性具有影响的所有单一相关参数,所述参数为:柔软性、光滑度/粗糙度、和硬度。根据制造商,emtec测量的结果与由经验丰富的手动专门小组所确定的可靠的手动测量数的相关性是优异的(至多100%)。emtec已被证明是测量各种弹性体层合物的柔软性和触觉特性的一种有价值的手段。由于其复杂的构造,此类弹性体层合物具有可影响层合物的触觉性质的一系列参数。例如,非织造材料基重、粘结部图案、纹理、弹性分特、弹性预应变、弹性间距等可影响专门小组成员在不具有由其他视觉或触觉元素引入的偏差的情况下辨别柔软性和光滑度的能力。emtec已被证实与手动专门小组成员评估相关,因此可提供对弹性体层合物自身的无偏差评估。期望提供弹性体层合物的部分,所述部分包括小于约12的emtec-ts7-值和小于60的emtec-ts750-值。还已经确定,emtec-ts750-值:emtec-ts7-值比率<8也是特别期望的。

本公开的方法

本该区段提供了与制备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的方法相关的一些细节。参见图9a和图9b,多根弹性股线316(具有约10至约400的分特的约10根股线至约1500根股线)在纵向md上围绕来自第一梁314(其为第一计量装置310)的第一旋转轴线346退绕,并且将多根弹性股线316从第一梁314(例如,经向梁)转移到第二计量装置312(其包括具有第二旋转轴线329的第一辊323和具有第三旋转轴线334的第二辊331,其形成辊隙336)。多根弹性股线316可沿纵向md在第一计量装置310和第二计量装置312之间拉伸以预应变多个弹性部件316(约50%至约300%)。拉伸的弹性股线316可经由来自粘合剂施用装置349的粘合剂351在第二计量装置312处与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接合(或所述多个弹性部件316可经由其他合适的方式接合,诸如超声接合)以产生弹性体层合物302,使得弹性体层合物中的股线中每一个间隔开(在cd上)约0.25mm至约4mm。这种方法形成了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302,并且可进一步结合到各种吸收制品部件(诸如带、耳片、侧片、横向阻隔件、顶片、底片、箍、腰带、腰帽和/或基础结构)中以提供本专利申请中所述的有益效果。在一次性吸收制品中使用的形成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的方法的更多细节公开于2016年12月20日提交的、第一发明人为schneider的、标题为“methodsandapparatusesformakingelastomericlaminateswithelasticstrandsunwoundfrombeam”的美国专利公布号62/436,589中。弹性体层合物302可作为吸收制品生产线的一部分生产,或可离线生产,并且作为进给到吸收制品生产线中的弹性体层合物退绕。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

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包括在第一基底306与第二基底层308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其中多个弹性部件316(通常被称为“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多个第二弹性部件”等)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和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所述弹性体层合物302可用于形成各种制品部件或各种吸收制品部件中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带、侧片、腰带或腿箍。此外,弹性体层合物302可用于形成制品的区域或制品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前腰区、裆区或后腰区。当弹性体层合物302形成由带、基础结构、侧片、顶片、底片、和耳片、以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时,弹性体层合物302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可包括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并且,当弹性体层合物302形成由腰带、腰帽、内腿箍、外腿箍、以及它们的组合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个的至少一部分时,弹性体层合物302的多个第一弹性部件316可包括约10根至约400根弹性股线。最终,“多个弹性部件”是上下文的术语,其中引用弹性部件的某些性质(例如,平均分特、平均股线间距、股线下压力等)、布置、属性、特性、设置等以限定某些“多个弹性部件”是什么。

此外,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形成包括带430、侧片330、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底片125和耳片530的制品部件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包括具有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的多个弹性部件316,该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以及各自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45克/平方米的基重的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

此外,当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形成包括带430、侧片330、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底片125和耳片530的制品部件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时,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包括具有约50根至约825根、约100根至约650根、或约150根至约475根弹性股线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0.5mm至约3.5mm、或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30至约300、或约40至约200的平均分特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75%至约300%、或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的多个弹性部件316。

当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形成包括腰带122、腰帽123、内腿箍150、外腿箍140和横向阻隔件16的制品部件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可包括多个弹性部件316,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具有其中平均股线间距为约0.25mm至约4mm、平均分特为约10至约400、平均预应变为约50%至约300%的约10根至约400根弹性股线以及第一基底306和/或第二基底308,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各自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45克/平方米的基重。

此外,当弹性体层合物302可形成包括腰带122、腰帽123、内腿箍150、外腿箍140和横向阻隔件16的制品部件组中的一个或多个的至少一部分,弹性体层合物可:包括具有约15根至约300根弹性股线、约20根至约225根弹性股线、或约25根至约150根弹性股线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0.5mm至约3.0mm、或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30至约300、或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具有约75%至约300%、或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的多个弹性部件316。

带430、侧片330、耳片530、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底片125、腰带122、腰帽123、内腿箍150、外腿箍140或横向阻隔件中的任一者可包括:弹性体层合物302,该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具有约0.1psi至约1psi、或约0.2psi至约0.8psi的股线下压力的多个弹性部件316;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在0gf/mm(无延伸)下大于约4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和/或在3gf/mm(轻微延伸)下大于约6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水平和/或在7gf/mm(中等延伸)下大于约8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水平;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小于约40mm或另选地小于约35mm的悬臂弯曲,在其他实施方案中,悬臂弯曲可小于30mm或另选地小于25mm、或约15mm至约30mm;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在100um下大于约13%和/或在200um下大于约27%和/或在300um下大于约39%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或<1.6mm的2%-98%-高度值;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在100um下大于约13%和/或在200um下大于约27%和/或在300um下大于约36%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或<2.2mm的2%-98%-高度值;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0.2mm-1至约1mm-1的皱褶频率和约0.5mm至约5mm的皱褶波长。

除了可用于吸收制品部件中的每一个中的梁式弹性股线316之外,其他弹性部件(诸如弹性非织造物、弹性体膜、弹性体泡沫、弹性体稀松布、和弹性体条带、或它们的组合)可与梁式弹性部件316一起使用。

本公开的超声粘结部

形成致密的粘结部

参见图10i,第一材料354诸如第一基底306可经由一个或多个粘结部322粘结到第二材料356,诸如第二基底308。粘结部可通过将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熔融在一起以形成致密区域311来形成,所述致密区域可通过超声粘结形成。粘结部322可完全(或基本上)围绕并适形于弹性股线316的外周边以限定尺寸锁定。这样,可认为致密粘结部322与一根或多根弹性股线316重叠。一个或多个致密粘结部322可将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保持在一起,使得两种材料的剥离强度为至少约1n/cm至约5n/cm或约2n/cm最高达约10n/cm,或最高达非织造基底中一个或两个的基底破坏并且包括所述基底破坏。因此,一个或多个粘结部322可尺寸上锁定弹性股线316并将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保持在一起,使得所得的弹性体层合物302可用作制品部件。虽然粘结部322中的一个或多个可与一个或多根弹性股线316重叠,但粘结部322中的一个或多个可形成致密区域,所述致密区域将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保持在一起,而不是与弹性股线316重叠。

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例如,内带层432和外带层434)可熔融在一起以在弹性股线周围形成致密区域311并且彼此粘结;致密区域可通过超声形成,使得空隙具有的横截面粘结部空隙面积基本上对应于一根或多根张紧的弹性股线或组成一根或多根股线的单根长丝的形状和尺寸。随着弹性张力释放,松弛弹性部件(具有横截面股线面积)的横截面尺寸增加,从而导致现在较大的弹性部件通过相对较小的空隙变得在尺寸上锁定在适当的位置。尺寸锁定将离散长度的弹性股线保持在具有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粘结区域中的固定位置中。因此,重要的是,粘结部的空隙空间的横截面积小于一根或多根松弛的弹性股线的横截面积,即空隙面积对弹性部件面积比率小于1。可能期望具有约0.25至约0.9,或约0.3至约0.7的空隙面积对弹性部件面积比率。在收缩的弹性体层合物中,粘结部的空隙空间的横截面积基本上与保持在粘结部内的一根或多根收缩的弹性股线316的横截面积相同。在大多数情况下,空隙的横截面形状将与保持在粘结部内的弹性股线316的横截面形状基本上相同。

当弹性股线316被如上所述的致密粘结部重叠且在尺寸上锁定时,弹性股线316可在致密粘结部322之间未粘结。另选地,弹性股线可通过粘合剂在致密粘结部322之间粘结。例如,第一弹性股线可由将第一弹性股线接合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的至少3个致密粘结部重叠,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可在所述至少3个粘结部的第一粘结部和第二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可在所述至少三个粘结部的第二粘结部和第三粘结部之间未粘结。此外,第一股线可在所述至少3个粘结部的第三粘结部和第四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可在所述至少三个粘结部的第四粘结部和第五粘结部之间未粘结。

图10a为在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之间用粘结部322固定的处于拉伸状态的弹性股线316的详细视图。粘结方法可将热、压力、超声波或它们的组合施加于第一基底306的第一区域350和第二基底308的第二区域352,使得第一基底306的第一材料354和第二基底308的第二材料356变得具有延展性。继而,可延展的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在粘结区域360中变形并完全围绕拉伸的弹性股线316的具有离散长度的外周边358,从而形成空隙,所述空隙具有与应变的弹性股线316基本上相同的横截面尺寸。

一旦从拉伸的弹性股线316释放张力,就可在弹性股线316的一部分和介于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的粘结部之间形成尺寸锁定。尺寸锁定用于将弹性股线316保持和/或固定在粘结区域360中的固定位置中。出于一般解释的目的,图10b示出处于未拉伸或松弛状态的一定长度的弹性股线316,其中弹性股线316限定第一横截面积a1。并且图10c示出处于拉伸状态的图10b的一定长度的弹性股线316,其中弹性股线316限定小于第一横截面积a1的第二横截面积a2。因此,当从弹性股线316部分或完全释放张力时,拉伸的弹性股线316的横截面积膨胀。如下文更详述的,弹性股线316的横截面积扩展的趋势有助于产生尺寸锁定。在不切割拉伸的弹性股线316的情况下,在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形成尺寸锁定粘结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为了使粘结部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以防止第一材料层354和第二材料层356分离,但不施加能够切割弹性股线316的过度组合压力,必须具有足够的总非织造材料基重以基本上或完全地包裹弹性股线并且充分地缩聚以接合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以形成围绕弹性股线的非织造粘结区域。分特对平均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可以为约2至约13、约3至约10、或约4至约8。

接下来转到图10d,提供诸如图10a所示的弹性股线316的详细视图,其中在弹性股线316上已释放(或减小)张力,并且示出弹性股线316膨胀的趋势如何在粘结区域360中产生尺寸锁定。图10d和图10f示出弹性股线316在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未粘结区域362中具有第一横截面积a1,其中第一横截面积a1大于图10a和图10e所示的拉伸的弹性股线316的第二横截面积a2。并且图10d和图10g示出弹性股线316在弹性体层合物302的粘结区域360中具有第三横截面积a3,其中第三横截面积a3与图10a和图10e所示的拉伸的弹性股线316的第二横截面积a2相同或大致相同。如图10g所示,粘结区域360中的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有助于防止在弹性股线316上的张力已经减小时弹性股线316的横截面积完全膨胀。因此,在一些构型中,可以不在弹性股线316和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施加和/或存在粘合剂。还应当理解,在一些构型中,粘合剂可施加和/或存在于弹性股线316和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以有助于尺寸锁定将离散长度的弹性股线316与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一起保持在粘结区域360中的固定位置中。在一些构型中,粘合剂和粘结区域360中的尺寸锁定可以共享由弹性股线316施加的载荷。

还应当理解,根据本文所述的方法粘结的弹性股线316也可以由一根或多根长丝364构成。例如,图10h示出了粘结区域360中的弹性股线316的剖视图,其中弹性股线316包括多根单独的长丝364。如图10h所示,弹性股线316包括围绕内长丝364b的外长丝364a。外长丝364a限定弹性股线316的外周边358,并且外长丝364a可围绕内长丝364b,使得内长丝364b不与粘结部322中的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接触。应当理解,长丝364可以布置在粘结区域360内的各个位置中。例如,图10i示出了粘结区域360中的弹性股线316的剖视图,其中多根单独的长丝364一起限定了沿横向cd伸长的周边358(即,横截面并排,使得当在横截面上观察时(例如,图10i至图10l),弹性股线的其他长丝不在它们上方或下方),并且其中多根长丝364全部均与致密的第一材料354和致密的第二材料356接触。

在另一个示例中,图10j示出粘结区域360中的弹性股线316的剖视图,其中长丝364中的至少两根通过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的至少一个粘结部彼此分离。

应当理解,不同的部件可用于构造根据本文的方法和设备的弹性体层合物302。例如,第一基底306和/或第二基底308可包括非织造布和/或膜并且可由以下各种类型的材料构造:诸如塑料膜;开孔塑料膜;以下材料的织造纤维网或非织造纤维网:天然材料,诸如,木纤维或棉纤维;合成纤维,诸如,聚烯烃纤维、聚酰胺纤维、聚酯纤维、聚乙烯纤维、或聚丙烯纤维;或天然纤维和/或合成纤维的组合;或涂覆的织造或非织造纤维网;聚合物膜,诸如聚乙烯或聚丙烯的热塑性膜、和/或包括膜和非织造材料的多层或复合材料。

还应当理解,本文的股线316和/或长丝364可限定各种不同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在一些构型中,股线316或长丝364可限定圆形、卵形或椭圆形横截面形状或不规则形状,诸如狗骨头和沙漏形状。另外,弹性股线316可以各种方式构造并具有各种分特值。在一些构型中,弹性股线316可被构造成具有在约10分特至约400分特范围内的分特值,具体地列出了在上述范围以及其中或由此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1分特增量。

如先前所提及,具有定位于两者间的弹性股线316的基底306、308可根据本文的方法粘结,而不会切断弹性股线。例如,如图10g和图10h至图10j所示,可将超声、热、压力和它们的组合施加到基底306、308以产生围绕弹性股线316的粘结部322。粘结部322由包括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的压缩区域限定,压缩区域具有最小厚度tb。此外,弹性股线316可在粘结区域360中具有厚度te。在一些构型中,基底306、308结合在一起以产生相对于弹性股线厚度te具有一定尺寸的粘结厚度tb,弹性股线316在粘结过程中可以不被切断。此外,可防止在弹性股线316与粘结区域360中的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之间施加的力破坏粘结部322。te和tb之间的这种关系可通过弹性股线316的分特和粘结厚度tb来表征。例如,基底306、308可与位于其间的具有小于或等于约78的分特值的弹性股线粘结在一起,以产生厚度tb为至少约100μm(“微米”)而不切断弹性股线316的粘结部322。在另一个示例中,基底306、308可与位于其间的具有小于或等于约250的分特值的弹性股线粘结在一起,以产生厚度tb为至少约200μm(“微米”)而不切断弹性股线316的粘结部322。在一些构型中,诸如图10j所示,粘结厚度tb可比长丝364的最小横截面厚度tf大至少50%。例如,如图10j所示,具有圆形横截面的长丝364的最小横截面厚度tf可被定义为此类长丝的直径。

图10k至图10m电镜照片(“sem”)示出由第一材料354和第二材料356围绕的粘结区域360中的弹性股线316的剖视图。在图10k和图10l中,弹性股线316为包括五根长丝364的78分特弹性股线,其中每根长丝364具有约43μm(“微米”)的直径。并且粘结部322限定了约80μm(“微米”)的厚度tb。在图10m中,弹性股线316为包括十五根长丝364的235分特弹性股线,其中每根长丝364具有约43μm(“微米”)的直径。并且粘结部322限定了约200μm(“微米”)的厚度tb。

如图10n、10o和10p所示,致密粘结部322可仅部分地围绕弹性股线中的一些,使得粘结部322的顶部或底部比另一者厚得多。这种效应可能是由于用固定的超声变幅杆超声粘结弹性体层合物的方法,其可在粘结部322形成并且处于熔融状态的同时拖拽粘结部322的一部分,从而相对于由粘结部322的顶部或底部中的另一者限定的边界形成尾部和/或形成楔形粘结部322。

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粘结部322可以为离散的并且可仅围绕形成股线的长丝的一部分。离散粘结部可围绕至少约10根、至少约20根长丝、至少约30根长丝、至少10根弹性股线。此外,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包括至少100根弹性股线,其中所述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至少3根长丝,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至少50根弹性股线重叠并且围绕所述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至少150根长丝,并且其中所述致密粘结部之间的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大部分未粘结。

包括如上所述的多个致密粘结部的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以为不含粘合剂的。另选地,弹性体层合物的某些区段可包括粘合剂但不具有致密粘结部,或者某些区段可包括粘合剂和致密粘结部的组合。例如,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可与多个第一致密粘结部重叠,并且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个第二弹性部件可与粘合剂粘结部重叠。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或多个第二弹性部件可包括约2根至约20根弹性股线,可具有约3mm或更大的平均股线间距,和/或可具有约300或更大的多个第二弹性部件的平均分特。

断裂

具有在上述范围内的分特对间距比率、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和空隙面积对弹性部件面积比率的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将在多个粘结部的致密部分之间产生最少的弹性股线断裂(即,最少的致密粘结部之间股线的游离端327(参见图10q)或长丝的游离端328)。更具体地讲,在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中,粘结部的致密部分之间少于20%、或少于15%、或少于10%、或少于5%的股线可断裂。此外,在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中,粘结部的致密部分之间少于20%、或少于15%、或少于10%、或少于5%的长丝可断裂。另选地,在l和r制品区段中的至少一者中大于70%、大于80%、或大于90%的弹性股线延伸相应l和r区段的至少50%的侧向宽度(平铺,即,延伸的)时,可认为是较低的断裂。

然而,可期望在一个区段中具有致密粘结部,但在该区段中不具有弹性部件,如基础结构上的一个或多个区段那样。在该区段中,弹性股线可有目的地切割或断裂,使得切割或断裂的弹性股线的自由端与基础结构重叠。当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开孔时,该开孔可切割或断裂弹性股线。

虽然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在多个粘结部的致密部分之间具有最小的弹性股线断裂,但构成一根或多根股线的长丝的一部分可在所述多个粘结部的致密部分之间断裂(参见图10q的自由端327和图10r的自由端328)。

可能期望多根第一股线中少于5%、10%、15%或20%的弹性股线在所述多个第一粘结部的相邻致密粘结部之间断裂,所述多个第一粘结部彼此横向间隔小于20mm。

例如,第一弹性股线可由将第一弹性股线接合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或第二非织造材料的至少3个致密粘结部重叠,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在所述至少3个粘结部的第一粘结部和第二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在所述至少三个粘结部的第二粘结部和第三粘结部之间未粘结。

又如,第一弹性股线可由将第一弹性股线接合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或第二非织造材料的至少5个致密粘结部重叠,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在所述至少3个粘结部的第一粘结部和第二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第一弹性股线的第二粘结部和第三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此外,其中第一股线在第三粘结部和第四粘结部之间未粘结,并且第一弹性股线在第四粘结部和第五粘结部之间未粘结。

本公开的双层合物

如图11a至图11e所示,并且如上文超声粘结部分中详细描述的,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可以为双层合物并且可包括梁式弹性部件316。双层合物可经由致密区域,机械地、热地、通过压力或经由超声粘结,如上文超声粘结部分中所述。双层合物还可经由以限定的图案、随机图案或连续图案施加粘合剂来粘结在一起。双层合物可包括具有相同聚合物组成、基重、成形类型(纺粘、梳理成网、纺粘-熔喷-纺粘等)的两种非织造基底。另选地,形成双层合物的非织造基底可由具有不同聚合物组成、基重、成形类型(纺粘、梳理成网、纺粘-熔喷-纺粘等)的非织造材料形成。图11a至图11e的双层合物中的每一个均可用于形成图16e至图16g的带。

本公开的三层合物

包括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的吸收制品在纹理化衣服样外观方面提供阶跃变化。外观可通过多层(3个或更多个基底层)层合物构型进一步增强。这些构型使其自身具有独特且不同的粘结方法和图案,这使得层合物在一个表面上具有第一纹理并且在相对表面上具有第二纹理。纹理可以是相同的、明显不同的和/或互补的。

当期望在面向衣服的表面2或外部表面206上具有相对于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或内表面205不同的纹理时,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以呈三层合物的形式。参见图12a至图13g,例如,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可以相对于第二基底层308和第三基底层309的不同类型的粘结部和/或粘结布置来进行粘结。更具体地,如图12a至图12e所示,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可与包括致密部分311的连续(纵向或横向)或离散(纵向或横向)粘结部322超声粘结在一起(参见图12c和12e),然而第二基底308和第三基底309可经由基本上连续的粘合剂319层接合(参见图12c和12e)。图12f示出了另选的实施方案,其中除了将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接合在一起的粘合剂层之外,超声粘结部的致密部分的图案还将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接合在一起。在另一个另选的实施方案中,接合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的粘结部322可以为粘合剂而不是致密部分,使得离散的或图案化的粘合剂粘结部接合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并且连续的粘合剂层接合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对于这些实施方案中的每一个,弹性部件316可以为梁式弹性部件。前述构型在层合物的一个表面上提供平滑纹理,并且在相对表面上提供有意的、明确定义和故意的纹理图案。

在图12a至图12e中,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可通过第一工艺步骤接合以形成双层合物,然后第三基底309可通过第二工艺步骤接合到双层合物以形成三层合物。另选地,第二基底308和第三基底309可首先通过第一工艺步骤接合以形成双层合物,然后第一基底306可通过第二工艺步骤接合到双层合物以形成三层合物。

在图12f的另选的实施方案中,第二基底308和第三基底309可首先经由第一工艺步骤接合以形成双层合物,然后第一基底306可经由第二工艺步骤接合到双层合物以形成三层合物。

参见图13a至图13g,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可与包括致密部分311的一定图案的连续(纵向或横向)或离散(纵向或横向)粘结部322超声粘结在一起(参见图13c和13e),然而第二基底308和第三基底309可经由第二图案的连续(纵向或横向)或离散(纵向或横向)超声粘结部接合(参见图13c和13e)。另选地,将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接合在一起的粘结部322可形成一定图案的连续(纵向或横向)或离散(纵向或横向)的粘合剂粘结部,并且将第二基底308和第三基底309接合在一起的粘结部322也可形成一定图案的连续(纵向或横向)或离散(纵向或横向)的粘合剂粘结部,使得一个或两个粘结区域可以为粘合剂粘结部。对于这些实施方案中的每一个,弹性股线316可以为梁式弹性部件。在这些实施方案中,层合物的一个表面可以是平滑的,然而相对的表面是纹理化的。另选地,层合物的一个表面可具有第一纹理,并且层合物的相对表面可具有第二纹理。在第三实施方案中,层合物的两个表面均可具有相对平滑的纹理。

图13f示出了另选的实施方案,其中超声粘结部的致密部分将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接合在一起。图13g示出了另选的实施方案,其中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超声粘结在一起,并且其中附加的内部第二基底308’与第三基底309超声粘结,并且其中内部第二基底308和308’由粘合剂层粘结在一起,使得形成四层合物。

如图13e所示,其中接合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的粘结部是超声的,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可通过第一工艺步骤接合以形成双层合物,然后第一基底可通过第二工艺步骤接合到双层合物。

如图13f所示,可将粘合剂施加到第一基底306至第二基底308中的一者,并且随后,可通过超声粘结部将第一基底、第二基底和第三基底接合以形成三层合物。另选地,可第一基底306和第二基底308可经由第一工艺步骤接合,然后双层合物可利用超声粘结部接合到第三基底309,所述超声粘结部经由第二工艺步骤粘结所有三个基底层。

如图12g所示,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可接合以形成双层合物;单独地,附加的第二基底308'可接合到第三基底以形成双层合物;然后可将两个双层合物接合在一起。

虽然图12a至图13g的实施方案示出了设置在第二非织造材料和第三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但应当理解,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可设置在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或设置在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以及第二非织造材料和第三非织造材料之间。

除了使用三层合物之外,还可通过使用具有非织造层中每一个的不同粘结布置的第一基底和第二基底,或具有不同基重布置的非制造层,在双层层合物的面向衣服和面向穿着者的表面上实现不同的纹理,如2018年6月19日提交的标题为“stretchlaminatewithbeamedelasticsandformednonwovenlayer”的p&g案卷号15271p中所公开的。

还应当理解,如包括传统弹性股线的现有技术的三层合物结构,由于其随机的、较大的、不受控皱褶将不具有本发明三层合物结构的性能和外观,因为本发明的三层合物结构具有梁式弹性部件,其形成设置在至少第一基底层和第二基底层之间或者第二基底层和第三基底层之间的较高频率、较低振幅的受控皱褶。具体地讲,梁式弹性部件使得本公开的本发明三层合物能够产生本文所公开的本发明特性(参见表c),包括本发明的接触面积百分比、独特且本发明纹理区域,以及施加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力的独特且本发明平衡。图12a至图13g的三层合物中的每一个均可用于形成图16e至图16g的带。

表c

本公开的粘合剂粘结的层合物

应当理解,分特对间距比率不仅对于超声粘结的层合物而言是重要的,而且对于粘合剂粘结的层合物也是重要的,因为由分特对间距比率产生的模量在超声粘结的弹性体层合物和粘合剂粘结的弹性体层合物之间非常相似。然而,包括宽覆盖率的粘合剂应用的粘合剂粘结的层合物将由于高频率、低振幅折叠而不如具有相等分特、间距和应变的超声粘结的层合物那样多的收缩,所述折叠导致非织造材料堆叠从而防止层合物完全收缩。超声粘结的层合物将由于间隔的粘结部而收缩更多,所述间隔的粘结部导致较低频率、更高振幅的折叠,所述折叠层合物中的弹性部件的收缩力具有较小的阻力。这些差异可用于形成吸收制品的特定轮廓或形状,以及视觉上不同的纹理。例如,可在腰部或腿部处使用超声,使得开口比制品的中心(其可以为粘合剂粘结的)收缩更多,以有助于围绕腰部(例如,区段1)和腿部(例如,区段4)箍紧和贴合,并且还将提供围绕腰部和腿部的更多的衣服样纹理。

本公开的弹性股线的化学性质和结构

梁式弹性部件可由氨纶纤维形成。一种类型的氨纶纤维是“聚氨酯脲”弹性体或“高硬链段含量聚氨酯”弹性体,其可使用溶液(溶剂)纺丝工艺(与在熔融状态下可加工相反)形成为纤维。聚氨酯脲中的脲键提供对于提供“锚定”至关重要的强的相互化学相互作用,该“锚定”在与尿布磨损相对应的时间(包括过夜)下能够在接近体温的温度下实现良好的应力松弛性能。这种类型的锚定能够在许多热塑性聚氨酯(硬链段熔融低于200℃的聚氨酯)或热塑性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上实现更好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即,当在体温下保持在拉伸状态时,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很少衰减)。包括具有该化学性质的弹性股线的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具有约5%至约30%、约5%至约25%、约10%至约25%、或约15%至约20%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

相比之下,挤出的股线和稀松布通常由可通过常规挤出工艺以熔融状态形成的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或热塑性弹性体制成。热塑性弹性体包括类似聚烯烃、聚氨酯(硬链段熔融低于200℃的聚氨酯)弹性体等组合物。因为这些类似聚氨酯(硬链段熔融低于200℃的聚氨酯)的热塑性弹性体可被熔融/重熔,并且被挤出,所以这使得它们在使用时易于受到更高的应力松弛,这是主要的负面因素。用于挤出股线中的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包括位于相对较短的末端嵌段之间的相对长的橡胶状中间块。足够短以启用良好流动的常规挤出工艺的末端嵌段通常具有更大的应力松弛倾向并且经历随着时间推移的力松弛(参见图8)。

氨纶纤维中存在的脲键要求其通过纺丝工艺制备。氨纶不能像苯乙烯嵌段共聚物那样熔融/重熔或挤出。氨纶预聚物与溶剂和添加剂组合,并将溶液进行纺制以制备固体氨纶纤维。多根纤维随后形成在一起以制备一根氨纶股线。氨纶股线可具有表面光洁度以避免粘连和缠绕到卷轴上。一种氨纶纤维可具有约15的分特,因此500分特股线可具有卷绕在一起以制备一股线的标称33根纤维。根据用于横梁方法的分特,可具有40根纤维(或长丝)、30根纤维、20根纤维、15根纤维、8根纤维、5根纤维、3根纤维或甚至低至2根纤维。氨纶纤维可为单组分或双组分(如wo201045637a2中所公开的)。

还与梁式弹性部件的化学性质有关,可能期望用油,诸如硅油或矿物油,包括约10%、约7%、约5%、约3%、或约1%的硅油或矿物油来涂覆梁式弹性部件。用硅油处理梁式弹性部件帮助在将股线卷绕到线轴或横梁上时防止粘连(交联),并且其也降低纺织机械中股线的cof(对于编织、针织和翘曲方法)。

可商购获得的氨纶股线还可被称为lycra、creora、roica或dorlastan。氨纶通常被称为弹性纤维或聚氨酯纤维。

lycrahyfit股线(invista、wichita、kansas的产品)适于制备组成多个弹性部件316的股线,所述多个弹性部件构成弹性体层合物302。一些股线(例如前述lycrahyfit)可包括卷绕在一起以形成股线的多根单独的纤维。关于由多根单独的纤维形成的弹性股线,已发现单独纤维可相对于彼此移动,从而改变股线的横截面形状以及变得解开,这可导致股线的较差控制以及弹性股线对弹性体层合物302的第一基底层306和第二基底层308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不良粘结/粘附/接合。为了最小化对于包含多根纤维的股线的负面影响,将给定股线中的纤维数目最小化将是有利的。因此,期望具有每股线小于约40根纤维,每股线小于约30根纤维,每股线小于约20根纤维,每股线小于约10根纤维,每股线小于约5根纤维和形成股线的1根纤维。在形成可递送与现有技术的多纤维股线相当的性能的股线的单根纤维的情况下,期望纤维具有约22至约300的纤维分特和约50微米至约185微米的纤维直径。

本公开的部件区段

包括弹性体层合物302的吸收制品的部件可被分段以实现结构的测量和详细表征。腰带122(参见图17)、腰帽123(参见图18)、内腿箍150、外腿箍140和横向阻隔件165都包括1区段。关于腰带122、腰帽123、内腿箍150、外腿箍140和横向阻隔件165,该区段被限定为设置在最远侧弹性部件与最近侧弹性部件之间并且包括最远侧弹性部件和最近侧弹性部件之间的区域。

其他部件(诸如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参见图16c、16d和16e)、底片125(参见图16d)、侧片330(参见图17)、耳片530(参见图18)和带片(例如,前带和后带)430(参见图1a至图1f、16c和16f)都包括如本文所述的多个区段。关于侧片330、耳片530和带片430,待分段的部件的部分被限定为设置在形成部件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和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近侧弹性部件之间并包括所述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和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近侧弹性部件的区域,除了在仅部件中的一部分被限定为分段的情况下,则其为设置在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和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近侧弹性部件之间的区域(参见,图16c中的另选的后腰区38’,其为后带部件的一部分)。该区域由平行于(部件为其一部分的制品的)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最远侧弹性部件的最远点的第一线和平行于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最近侧弹性部件的最近点的第二线限定。对于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该区域随后被分成4个相等区段,由三条线限定,所述三条线平行于侧向轴线44设置并设置在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距离的25%、50%和75%处。该区域包括第一区段,“1”或“区段1”,其包括最远侧弹性部件;第四区段,“4”或“区段4”,其包括最近侧弹性部分;邻近区段1设置的第二区段,“2”或“区段2”;以及设置在区段2和4之间的第三区段,“3”或“区段3”。

例如,包括前带430f的前腰区36可如下分段(参见图23a至图23c):

“其中前腰区36包括前部件区域50,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36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417和前腰区36的最近侧弹性股线418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36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417和前腰区36的最近侧弹性股线418;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50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419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421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417的最远点420,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418的最近点422;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50随后被分成由4个相同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423、第二部件区段线424和第三部件区段线425限定,所述部件区段线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44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419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421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50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417,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418,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例如,包括后后带430f的后腰区38可如下分段(参见图23a至图23c):

“其中后腰区38包括后部件区域51,所述后部件区域设置在后腰区38的后最远侧弹性股线517和前腰区38的最近侧弹性股线518之间并且包括后腰区38的后最远侧弹性股线517和前腰区38的最近侧弹性股线518;

其中所述后部件区域51由后远侧部件区域线519和后近侧部件区域线521限定,所述后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所述后最远侧弹性股线517的最远点520,并且所述后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所述后最近侧弹性股线518的最近点522;

其中所述后部件区域51随后被分成由4个相同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523、第二部件区段线524和第三部件区段线525限定,所述部件区段线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44设置并设置在后远侧部件区域线519和后近侧部件区域线521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后部件区域51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后区段1,其包括后最远侧弹性股线517,第四部件区段,后区段4,其包括后最近侧弹性股线518,第二部件区段,后区段2,其邻近后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后区段3,其设置在后区段2和4之间。”

对于其中设置在一个或两个腰区中的侧向延伸的弹性部件包括从侧缝的最近点纵向向内延伸的弧形部分的实施方案而言,最近侧弹性部件的最近点为在此处弹性部件与从第一侧缝的最近点纵向延伸到侧向相对的侧缝的最近点的线相交的,如图23b所示。

关于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参见图16c、16d和16e)和底片125(参见图16d),其中弹性体层合物302的弹性部件316以基本上纵向取向延伸,待分段的部件的部分被限定为设置在纵向轴线42的第一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与纵向轴线42的第二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之间并且包括纵向轴线42的第一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和纵向轴线42的第二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的区域。该区域由平行于纵向轴线42延伸并穿过纵向轴线42的第一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的最远点的第一线和平行于纵向轴线42延伸并穿过纵向轴线42的第二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的最远点的第二线限定。对于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该区域随后被分成4个相等区段,由三条线限定,所述三条线平行于纵向轴线42设置并设置在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距离的25%、50%和75%处。该区域包括第一区段,“1”或“区段1”,其包括在纵向轴线的第一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第四区段,“4”或“区段4”,其包括在纵向轴线的第二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邻近区段1设置的第二区段,“2”或“区段2”;以及设置在区段2和4之间的第三区段,“3”或“区段3”。

关于基础结构200、顶片124和底片125(参见图16e),其中弹性体层合物302的弹性部件316以基本上侧向取向延伸,待分段的部件的部分被限定为设置在侧向轴线44的第一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与侧向轴线44的第二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之间并且包括侧向轴线44的第一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和侧向轴线44的第二侧上的弹性体层合物302的最远侧弹性部件。该区域由平行于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侧向轴线44的第一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的最远点的第一线和平行于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侧向轴线44的第二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的最远点的第二线限定。对于这些元件中的每一个,该区域随后被分成4个相等区段,由三条线限定,所述三条线平行于侧向轴线44设置并设置在第一线与第二线之间的距离的25%、50%和75%处。该区域包括第一区段,“1”或“区段1”,其包括在侧向轴线的第一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第四区段,“4”或“区段4”,其包括在侧向轴线的第二侧上的最远侧弹性部件;邻近区段1设置的第二区段,“2”或“区段2”;以及设置在区段2和4之间的第三区段,“3”或“区段3”。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区段

除了上述吸收制品“部件区段”之外,吸收制品自身可被分成“制品区段”(参见图1a至图3f、16c、17、18和23a-23c)。制品区段可用于允许表征与基础结构重叠并且侧向延伸超过该基础结构的制品部件的结构。具体地讲,制品区域的中间区段“m”或“区段m”由平行于纵向轴线42延伸并穿过基础结构200的左侧边缘237a的左侧向最远点651的左制品区域线650和平行于纵向轴线42延伸并穿过基础结构200的右侧边缘237b(与左侧边缘237a侧向相对)的右侧向最远点653的右制品区域线652限定。m制品区段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侧的所有内容均为左侧制品区段“l”或“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右制品区域“r”或“区段r”。更具体地,区段l和r并且可通过参考区段l、r或m在前部区域33、后部区域38、或裆区37中的位置,以及在适当情况下参考其所重叠的制品区段来提及。例如,关于带430,其可被称为具有前腰区36的区段l中的区段1(邻近腰部开口190)。又如,可提及带430的一部分,其在后腰区38的区段m中纵向超过基础结构200。

本公开的梁式弹性体层合物

消费者互动和研究已示出,对于提供吸收制品存在长期未被满足的消费者需求,所述吸收制品包括纺织品服装样纹理,同时保持力和模量的适当平衡,以获得施用和移除容易性和运动自由度,同时提供具有(相对于目前的绞合产品)在皮肤上的持续贴合力和低弹性压力的适当平衡以便提供不具有皮肤印痕的舒适穿着体验的制品。具有介于约2gf/mm和15gf/mm之间或介于3gf/mm和12gf/mm之间或介于4gf/mm和10gf/mm之间的区段模量的弹性体层合物结构对于易穿用性、易移除性、适形的贴合性和运动自由度而言是最期望的。将区域模量与施加力、持续贴合卸荷力和持续贴合负荷力组合(其中施加力小于约1,600gf,持续贴合负荷力为大于施加力的30%并且持续贴合卸荷力为大于施加力的25%)有助于确保易用性、优异的持续贴合力和箍紧。本公开的吸收制品还可包括具有大于约1,500gf的施加力、大于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大于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卸荷力的梁式弹性体层合物。传统的弹性材料构型在每个弹性元件(例如,弹性股线)下可表现出非常高的压力,从而导致增加的皮肤印记和降低的舒适性。减小弹性部件在皮肤上的压力的一种方法是增加给定区域的弹性部件(例如,梁式弹性部件)数。仅增加给定区域内的弹性部件数可降低每个弹性件下的压力,然而,如果这是唯一的变化,则其也可显著增加弹性体层合物结构的总体模量。为了在皮肤上实现模量和压力的适当平衡,必需随着弹性部件之间的间距减小来减小弹性分度和/或弹性应变,从而增加弹性部件数以便平衡皮肤上的模量和压力并且将这些参数保持在消费者优选的范围内。为了递送期望的区段模量,当间距小于4mm时,弹性分度、分度小于400的弹性部件和股线间距的独特平衡是期望的。

用于实现期望结果的分度和间距之间的关系可表征为比率。分特对间距比率可大于60:1且小于300:1、大于60:1且小于250:1、大于65:1且小于215:1、或大于60:1且小于150:1。该比率也可大于80:1且小于300:1、大于80:1且小于250:1,或大于65:1且小于300:1。这种突破已通过递送处于非常低的应变水平并具有非常紧密的弹性间距的非常低分特的弹性部件来实现,其之前从未在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看到过。此类处于低应变和紧密间距下的低分特弹性部件的递送通过由纺织物经纱梁技术方法产生的新型吸收制品技术来实现。以下实施例示出了此类弹性体结构。

形成吸收制品的一部分的弹性体层合物可包括两个或更多个非制造层与设置在其间的弹性材料,其中弹性材料的第一部分通过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中的一种或多种接合到非织造层。

形成吸收制品的一部分的弹性体层合物可两个或更多个非制造层与设置在该非制造层中的至少两个之间的弹性材料,其中弹性材料的第一部分通过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中的一种或多种接合到非织造层中的一者或两者。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第一纹理区域,所述第一纹理区域可部分地通过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形成并以弧形图案/形状设置。另选地,第一纹理区域可部分地通过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来形成,并且以垂直(纵向)线性取向设置。另选地,第一区域可部分地通过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来形成,并且以一系列闭合形状设置,并且在某些实施方案中,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可相对于纵向中心线或侧向中心线中的一者或两者成角度地设置。另选地,弹性体层合物可包括由两个单独的非织造层形成的内带层和外带层,所述两个单独的非织造层经由粘合剂粘结、压力粘结、热粘结或超声粘结与设置在内带层和双层外带层之间的弹性部件彼此粘结。应当理解,形成弹性体层合物的非织造材料中的一者或两者可包括随机地或以限定图案设置的多个孔,所述多个孔延伸穿过非织造层中的一者或两者。

实施例1:具有超声粘结带的裤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实施例2:具有超声粘结带的裤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实施例3:具有粘合剂粘结带的裤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实施例4:提供内部平滑纹理和外部膨松纹理的三层合物带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外部nw与中间nw的超声粘结

内nw与中间nw和弹性部件的粘合剂粘结

实施例5:具有多个纹理区域的带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第1带区段: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第2带区段和第3带区段: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粘合剂粘结

第4带区域: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实施例6(假设的):具有多个纹理区域的带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第1带区域(前带和后带):外带nw和内带nw与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区段l和r中的第2带区段和第3带区段(前带和后带):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区段m中的第2带区段和第3带区段(前部和后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第4区段前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第4带区段后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粘合剂粘结

实施例7(假设的):具有多个纹理区域的带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第1带区段(前带和后带):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区段l和r中的第2带区段和第3带区段(前带和后带):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区段m中的第2带区段和第3带区段(前部和后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第4区段前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超声粘结

第4带区段后部:外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粘合剂粘结

实施例8:具有多个纹理区域(内部平滑纹理和外部膨松纹理)的带

裤的细节

总体产品长度450mm

接缝至接缝带节距355mm

中心基础结构长度403mm

层合体详情

外带nw与中间带nw的超声粘结

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超声)可变的

平均粘结部长度(超声)可变的

平均粘结部宽度(超声)0.7mm

中间带nw与内带nw和弹性部件的粘合剂粘结

本发明实施例1-8将具有以下特性中的一个或多个:

a)约1n/cm至约10n/cm,或最高达基底破坏并且包括基底破坏的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剥离强度;

b)约65:1至约200:1的分特对间距比率;

c)约0.1psi至约1.2psi的股线下压力;

d)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

e)大于施加力的约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

f)大于施加力的约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g)约3gf/mm至约12gf/mm的区段模量;

h)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

i)下列中至少一者的层合物的一个或两个表面的接触面积百分比:1)在100um下大于约10%,2)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3)在300um下大于约30%;并且

j)约5%至约40%的弹性体层合物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

包括本公开的弹性体层合物的产品可包括通常被设计并被构造成管理身体流出物(诸如尿液、经液和/或粪便)的不同结构和/或形式的吸收制品100,诸如一次性胶粘物和裤,包括婴儿和成人一次性吸收制品。

如图所示,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0可包括基础结构200,该基础结构包括顶片124、底片125以及至少部分地设置在顶片124与底片125之间的吸收芯128。基础结构200还可包括内腿箍150和外腿箍140(箍一般称为52)。

吸收制品100的一个端部可被构造为前腰区36,并且纵向相对的端部可被构造为后腰区38。在前腰区36与后腰区38之间纵向延伸的吸收制品100的中间部分可被构造为裆区37。前腰区36、后腰区38和裆区37中的每一者的长度可为例如吸收制品100的长度的约1/3(参见例如,图18)。另选地,前腰区36、后腰区38和裆区37中的每一者的长度可具有其他尺寸(例如,由紧邻侧缝的带的纵向尺寸或紧邻中心基础结构的耳片/侧片的纵向尺寸限定—参见例如,图16c和17;或者在制品具有连续部件诸如图16g至图23c中的裤的情况下,侧缝172(或其中侧缝将为或为172')可限定前腰区和后腰区与裆区之间的边界(参见图16c中的另选的部件区段1’-4’以及另选的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以及裆区37',其中后带在纵向上长于前带)。

当侧缝用于限定前腰区和后腰区以及裆区时,此类可描述如下:

“前腰区36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410,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172或172’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411,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172或172’的最远点;并且后腰区38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510,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44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172或172’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轴线511,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172或172’的最远点。

吸收制品100可在前腰区36中具有侧向延伸的前腰端边136,并且在后腰区38中具有纵向相对且侧向延伸的后腰端边138。

吸收制品100的基础结构200可包括第一纵向延伸的侧边237a和侧向相对且第二纵向延伸的侧边237b。两个侧边237均可在前腰端边136与后腰端边138之间纵向延伸。基础结构200可形成前腰区36中的侧向延伸的前腰端边136的一部分和后腰区38中的纵向相对且侧向延伸的后腰端边138的一部分。此外,基础结构200可包括基础结构内表面202(形成面向穿着者的表面4的至少一部分)、基础结构外部表面204(形成面向衣服的表面2的至少一部分)、纵向轴线42和侧向轴线44。纵向轴线42可延伸穿过前腰端边136的中点并且穿过后腰端边138的中点,而侧向轴线44可延伸穿过第一侧边237a的中点并且穿过第二侧边237b的中点。

参见图16c,对于带式吸收制品通常如此,基础结构200可具有沿纵向轴线42测量的长度,该长度小于吸收制品100的长度。基础结构200的两个侧边237可不纵向延伸到前腰端边136和后腰端边138中的一者或两者。基础结构200可不形成前腰区36中的侧向延伸的前腰端边136和后腰区38中的纵向相对且侧向延伸的后腰端边138中的一者或两者的一部分。

参见图16d,基础结构200可包括在底片非织造物127与底片膜126之间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的弹性部件316。另选地,基础结构200可包括在芯包裹物74与底片125之间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的弹性部件316。此外,图16e示出基础结构200包括在底片膜126与底片非织造物127之间平行于侧向轴线44取向的弹性部件316。图16d还示出了在第一顶片层124a和第二顶片层124b之间平行于纵向轴线42取向的弹性部件316。此外,图16e示出在顶片124与芯包裹物74之间平行于侧向轴线44取向的弹性部件316。

吸收制品100的一部分或全部可被制成侧向可弹性延伸。吸收制品100的延展性可为期望的以便允许吸收制品100在穿着者运动期间适形于穿着者的身体。该延展性还可为期望的,例如以便允许护理者延伸前腰区36、后腰区38、裆区37和/或基础结构200,从而为身材不同的穿着者提供附加身体覆盖率,即为个体穿着者定制吸收制品100的贴合性并有助于易穿用。这种延展性可为吸收制品100提供大致沙漏形的形状,只要裆区37被延伸的程度相对地小于腰区36和/或38的情况即可。这种延展性还可在使用期间赋予吸收制品100定制的外观。

基础结构200可为大致矩形的并且可在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中的一者或两者中在基础结构侧边缘237处或其附近具有接合到基础结构200的离散侧片330(图17)、可延伸的耳片530(图18)和/或不可延伸的耳片540(图18)。基础结构侧边缘237、基础结构前端边236和基础结构后端边238中的一者或多者的部分可以是凸出地或凹入地弧形或弯曲的,如图19a所示。基础结构200可包括由设置在前腰区和后腰区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外覆盖件非织造物、底片膜、外腿箍材料、顶片或芯包裹物74中的一者或多者形成的整体侧片330、整体可延伸耳片、整体带430或整体不可延伸耳片540(参见图18)。另选地,基础结构200可包括离散的侧片330(参见图17)、离散的可延伸的耳片530(参见图18)、或离散的带430或带层(图1a至图1f、图2a至图2f、图3a至图3f、图16e和16f(内带层432))。基础结构在一个腰区中可成型或为非矩形,并且在相对的腰区中基本上为矩形。可替代地,基础结构在腰区中的一个或两个中可为基本上矩形的,并且在裆区中可为非矩形的。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可包括多个侧向延伸的弹性元件,其中所述弹性元件存在于第一腰区、裆区和相对的第二腰区中。

闭合式裤制品

闭合式、裤吸收制品通常在图1a至图1f、图2a至图2f、图3a至图3f、图16a至图17和图23a至图23c中公开,并且被设计成以具有腰部开口190和两个腿部开口192的闭合形式包装,并被设计成像一对耐用内衣一样穿在穿着者身上。裤可包括在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离散的弹性体侧片330(图17)和/或离散带430(图1a至图1f、图2a至图2f、图3a至图3f、图16a至图16c、图16e、图16f(内带)、和图23a)。另选地,侧片330和/或带430可与制品的其他元件(诸如基础结构200)整体形成。

当吸收制品包括前带和后带430时,制品的一侧上的前带和后带430的侧面可彼此永久地或可重复扣紧地接合,并且制品的相对侧上的前侧片和后侧片可彼此永久地或可重复扣紧地接合以形成腰部开口190和一对腿部开口192(图16a和16b)。带430提供可弹性延伸的特征结构,该特征结构在裤已经装满流出物时通过最初将制品100适形地贴合到穿着者身上并在整个穿着时间里很好地维持这种贴合性而提供更舒适的且贴身的贴合性,因为弹性体侧片允许裤的侧面延伸和收缩。此外,弹性体带430提供易穿用性并且形成并维持穿着力和张力以将制品100维持在穿着者身上并增强贴合性,尤其是当梁式弹性体层合物用于形成带430时。弹性体侧片实现易穿用性,从而允许将裤适形地拉到穿着者的髋部上并定位在腰部处,在那里,带430适形于身体并提供足以维持穿着者身上的制品位置的张力。由侧片产生的张力沿着腰部开口190并且沿着腿部开口192的至少一部分从弹性带430传递。通常,具体地讲关于离散的侧片330,基础结构200设置在侧片330之间并延伸以形成包括侧片330的裤的腰部边缘136和/或138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腰部边缘136和/或138的一部分可部分地由侧片330形成,并且部分地由基础结构200形成。

包括侧片330的裤还可包括一对侧向相对的可重复扣紧的接缝174。可重复扣紧的侧缝174可通过将制品的一部分(例如侧片330)的内表面可重复扣紧地接合到制品100的另一部分(例如,纵向相对的侧片330或基础结构200)的外部表面上来形成,以形成可重复扣紧的侧缝174。

包括带430的裤还可包括第一永久侧缝172和侧向相对的第二永久侧缝172,如例如图16a和16b所示。永久侧缝172可通过将制品100的一部分(例如带430)的内表面接合到制品100的另一部分(例如纵向相对的带430或基础结构200)的外部表面上来形成,以形成永久侧缝172。另选地,永久侧缝172可通过将制品100的一部分(例如带430)的内表面接合到制品100的另一部分(例如纵向相对的带430)的内表面上来形成,以形成永久侧缝172。包括上述侧片330构型的任何裤均可包括腰带122,其中腰带122的至少一部分(如图17所示)设置在腰部边缘136和/或138处或紧邻该腰部边缘并且与中心基础结构200的一部分重叠。腰带122可侧向延伸以与内腿箍150的一部分和/或弹性体侧片330的一部分重叠。腰带122可设置在基础结构200的内表面202上,或者可替代地设置在顶片124与底片125之间。

具体地关于带430,如图16f所示,第一弹性体带和第二弹性体带430的内带层432和/或外带层434可由共同的带层形成,如图16f所示。当第一弹性体带和第二弹性体带430具有共同的带层时,共同的带层可从第一腰区中的第一腰边延伸到第二腰区中的纵向相对的第二腰边,即前腰边136到后腰边138。

另外,具体地关于带式裤400,如图16c所示,该带式裤400可具有设置在具有第一纵向长度的第一腰区中的第一弹性体带430和设置在具有第二纵向长度的第二腰区中的第二弹性体带430,其中第一带的纵向长度沿着带的侧边缘在侧缝缝处或附近大于第二带的纵向长度。该长度差帮助在裤的背面中提供臀部覆盖,从而提供更类似内衣的外观。并且,虽然本发明公开了带式裤400的这种优点,但在后腰区38中具有纵向更长的侧片330也具有优点。

打开式胶粘制品

打开式、胶粘型、吸收制品一般在图18中公开。胶粘尿布500(打开式制品)可包括在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中的一者或两者中的弹性体耳片530。弹性体耳片530可与制品100的其他元件在结构上一体化或者作为与制品100的另一个元件接合的单独元件。弹性体耳片530提供可弹性延伸的特征结构,该特征结构在胶粘尿布500已经装满流出物时通过最初将制品100适形地贴合到穿着者身上并在整个穿着时间里很好地维持这种贴合性而提供更舒适的且贴身的贴合性,因为弹性体耳片530允许尿布延伸和收缩以贴合穿着者。此外,弹性体耳片530形成并维持穿着力(张力)并增强由可与主扣件178(例如,环)可释放地接合的扣紧系统179(包括扣件175(例如钩)形成并维持的张力,以将制品100维持在穿着者身上并增强贴合性。弹性体耳片530尤其有助于维持由扣紧系统179形成的主张力线,从而允许尿布适形地贴合在存在动态运动的穿着者的髋部上,并且最初预张紧腰部开口190和腿部开口192,因为当将胶粘尿布500穿用在穿着者身上时,帮穿尿布者通常拉伸弹性体耳片530,以使得当弹性体耳片530收缩时,张力从弹性体耳片530沿着腰部开口190并沿着腿部开口192的至少一部分传递。尽管本公开的打开式制品可具有设置在后腰区38中的弹性体耳片530,但是可替代地,胶粘尿布500可提供有设置在前腰区36或前腰区36和后腰区38两者中的弹性体耳片530。打开式制品还可具有设置在第一腰区中的弹性体耳片530和设置在第二腰区中的弹性体耳片530或非弹性体耳片540。

另选地,打开式、胶粘型、吸收制品可包括设置在腰区中的一个中的弹性体带430。弹性体带430可在特定的部位或位置中接合和/或定位,并且可与制品100的其他元件在结构上一体化或者作为与制品100的另一个元件接合的单独元件。一种带式胶粘尿布,弹性体带430可设置在后腰区38中。弹性体带430可具有设置在带的侧向相对的端部处或附近的扣件。扣件175可设置在带430的内表面上以与离散的配合扣紧部件178或与制品的外部表面204(如底片非织造织物127)接合,以将制品紧固在穿着者身上。

外覆盖件材料

底片125可包括底片膜126和底片非织造材料127。底片非织造材料127也可被称为外覆盖件材料。外覆盖材料形成吸收制品100的面向衣服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并且有效地“覆盖”底片膜126,使得膜不存在于面向衣服的表面上。外覆盖件材料可包括粘结图案、开孔和/或三维特征结构。

吸收芯

如本文所用,术语“吸收芯”128是指具有最大吸收容量并包含吸收材料的吸收制品100的部件。参见图16c和16d,在一些情况下,吸收材料(例如,26和53)可定位在芯袋或芯包裹物74内。根据具体的吸收制品,吸收材料可以是异形的或不是异形的。吸收芯128可包含、基本上由、或由以下项组成:芯包裹物、吸收材料、和包封在芯包裹物内的胶。吸收材料可包含超吸收聚合物、超吸收聚合物和透气毡的混合物、仅透气毡和/或泡沫。在一些情况下,吸收材料可包含按吸收材料的重量计至少80%、至少85%、至少90%、至少95%、至少99%、或至多100%的超吸收聚合物。在此类情况下,吸收材料可不含透气毡,或至少大部分不含透气毡-在此类情况下,agm26可通过粘合剂54,诸如热塑性粘合剂保持在适当的位置。并且,对于游泳尿布而言,制品可不含超吸收聚合物。吸收芯周边(其可以为芯包裹物的周边)可限定任何合适的形状,诸如,例如矩形“t”、“y”、“沙漏”或“狗骨”形状。具有大致“狗骨”形状或“沙漏”形状的吸收芯周边可沿其宽度朝向吸收制品100的裆区37渐缩。

参见图16c和16d,吸收芯128可具有很少或没有吸收材料的区域,其中芯袋74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可接合到芯袋74的面向衣服的表面。这些具有很少吸收材料或不具有吸收材料的区域可被称为“通道”129。这些通道可体现任何合适的形状,并且可提供任何合适数量的通道。在其他情况下,吸收芯可以压花以产生通道的印痕。图16c和16d中的吸收芯仅为示例性吸收芯。具有或不具有通道的许多其他吸收芯也在本公开的范围内。

如本文所用,装满的吸收芯是保持(或能够保持)用于尿布、裤和成人失禁制品的至少50、100或200毫升(ml)的负荷的吸收芯。包括吸收芯的本公开的一次性吸收制品被设计成使穿着者与空的吸收芯(即,未装满的芯)相贴合,以及即使在芯被装满时,也能够在可感知的时间内(2个或更多个小时)贴合穿着者。

采集材料

一种或多种采集材料(例如,130)可至少部分地存在于顶片124与吸收芯128之间。采集材料通常为提供身体流出物的显著芯吸的亲水性材料。这些材料可使顶片124脱水并且将身体流出物快速移动到吸收芯128中。采集材料130可包括例如一种或多种非织造材料、泡沫、纤维素材料、交联的纤维素材料、气流成网纤维素非织造材料、水刺材料、或它们的组合。在一些情况下,采集材料的部分可延伸穿过顶片124的部分,顶片124的部分可延伸穿过采集材料的部分,并且/或者顶片124可与采集材料嵌套。通常,采集材料或层可具有小于顶片124的宽度和长度的宽度和长度。采集材料可为女性衬垫上下文中的第二顶片。采集材料可具有一个或多个通道,如吸收芯128部分中所述(包括压花型式)。采集材料中的通道可与吸收芯128中的通道对准或不对准。在一个示例中,第一采集材料可包括非织造材料,并且作为第二采集材料可包括交联的纤维素材料。

顶片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0可包括顶片124。顶片124为吸收制品100的与穿着者皮肤接触的一部分。如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公知的,顶片124可接合到底片125、吸收芯128、腿箍52和/或任何其他层的部分。顶片124可为顺应性的、感觉柔软的,并且对穿着者的皮肤无刺激性。此外,顶片的至少一部分或全部可为液体可透过的,允许液体身体流出物容易渗过其厚度。适宜的顶片可由许多各种不同的材料制成,诸如多孔泡沫、网状泡沫、开孔塑料膜、织造材料、非织造材料、天然纤维(例如,木纤维或棉纤维)、合成纤维或长丝(例如,聚酯纤维或聚丙稀纤维或pe/pp双组分纤维或它们的混合物)或天然纤维与合成纤维的组合的织造或非织造材料。顶片可具有一个或多个层。顶片可为开孔的,可具有任何合适的三维特征结构,和/或可具有多个压花(例如,粘结图案)。顶片可通过过度粘结材料并且随后通过环轧制使过度粘结处破裂进行开孔,例如公开于在1997年5月13日授予benson等人的美国专利5,628,097中并公开于授予arora等人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布号us2016/0136014中。顶片的任何部分均可涂覆有护肤组合物、抗菌剂、表面活性剂和/或其他有益剂。顶片可为亲水性或疏水性的或可具有亲水性和/或疏水性部分或层。如果顶片为疏水性的,则通常将存在孔,以使得身体流出物可穿过顶片。顶片可包括粘结图案、孔和/或三维特征。

底片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0可包括底片125。该底片125通常为吸收制品100接近吸收芯128的面向衣服的表面定位的那部分。可通过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任何附接方法将底片125接合到吸收制品的顶片124、底片非织造材料127、吸收芯128和/或任何其他层的部分上。底片膜126防止或至少抑制吸收和容纳在吸收芯128中的身体流出物弄脏制品,诸如床单、内衣和/或衣服。底片通常为液体不可透过的,或至少基本上为液体不可透过的。底片可例如为或包括薄型塑料膜,诸如热塑性膜,其具有约0.012mm至约0.051mm的厚度。其他合适的底片材料可包括透气材料,其允许蒸气从吸收制品逸出,同时仍然防止或至少抑制身体流出物透过底片。底片可包括粘结图案、孔和/或三维特征。

腿箍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0可包括腿箍52,其包括内腿箍150和外腿箍140。内腿箍150可定位在外腿箍140的侧向内侧。阻隔腿箍52中的每一个可由材料件形成,该材料件粘结到吸收制品100,从而其可从吸收制品100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向上延伸并提供在穿着者的躯干和腿部的接合处附近的改善的身体流出物的围堵。内腿箍150由直接或间接接合到顶片和/或底片(或由顶片和/或底片形成)的近侧边缘以及自由端边缘界定,其旨在接触穿着者皮肤并形成密封。内腿箍150至少部分地(或完全地)在基础结构的相对侧上的吸收制品100的前端边136和后端边138之间纵向延伸,并且可至少存在于裆区37中。内腿箍150可各自在自由端边缘附近或处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部件316(例如,弹性股线或条)。这些弹性部件316使内腿箍150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腿部和躯干形成密封。外腿箍140至少部分地在前端边136与后端边138之间延伸。外腿箍140基本上使吸收制品100的靠近基础结构侧边237a和237b的部分帮助围绕穿着者的腿部形成密封。外腿箍140可至少在裆区37内延伸。

腰带/腰帽

本公开的吸收制品10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弹性腰带122。弹性腰带122可定位在面向衣服的表面或面向穿着者的表面上,或可在它们之间形成。作为示例,第一弹性腰带122可存在于前腰边缘136附近的前腰区36中,并且第二弹性腰带122可存在于后腰边缘138附近的后腰区38中。弹性腰带122可有助于围绕穿着者的腰部密封吸收制品100,并且至少抑制身体流出物通过腰部开口周边逸出吸收制品100。在一些情况下,弹性腰带可完全围绕吸收制品100的腰部开口190。腰帽123可由腰带122的延伸部分形成并且可保持未附接到腰帽123的中心部分中的下面的结构,以允许沿着顶片124流动的身体流出物被截留在顶片124与腰帽123的下侧之间。换句话说,腰帽123可沿着腰帽123的纵向远侧边缘和/或沿着腰帽123的侧向相对的侧边接合到下面的结构,例如吸收制品100的中心基础结构200。

束带

除了上文关于打开式胶粘制品和闭合式裤制品部分中的带所公开的内容之外,前带430f和后带430b还可包括前内带层和后内带层432以及前外带层和后外带层434,其具有至少部分地设置在两者间的弹性体材料(例如,股线316或膜(其可以为开孔的))。弹性股线316或膜可为松弛的(包括被切割的)以减小在吸收芯128上的弹性应变,或者可另选地在整个吸收芯128上连续分布。弹性股线316在带的任何部分中可在它们之间具有均匀的或可变的间距。弹性股线316也可预应变相同的量或不同的量。前带430f和/或后带430b可具有一个或多个不含弹性元件区域,其中基础结构200与带430f和430b重叠。在其他情况下,弹性股线316中的至少一些可在基础结构200上连续延伸。内带层和/或外带层可包括粘结图案、开孔和/或三维特征结构。

前内带层和后内带层432以及前外带层和后外带层434可使用粘合剂、热粘结、压力粘结、超声、或热塑性粘结来接合。各种合适的带层构造可见于美国专利公布2013/0211363中。

前带端边438f和后带端边438b可纵向延伸超过前基础结构端边236和后基础结构端边238或者它们可为共末端的。前带侧边缘和后带侧边缘437)可侧向延伸超过基础结构侧边缘237a和237b。前带430f和后带430b可以为连续的(即,具有从带端边438f到相对的带端边438b为连续的至少一个层(参见图16f中的434)。另选地,前带430f和后带430b可从带端边438f到相对的带端边438b不连续(参见图16e中的432和434),使得它们是离散的。

如美国专利7,901,393所公开的,后带430b的纵向长度(沿中心纵向轴线42)可大于前带430f的纵向长度,并且当后带430b具有比邻近或紧邻侧缝172的前带430f更大的纵向长度时,这可尤其可用于增加臀部覆盖范围。另选地,较长后带的底角可以对角线或曲线修剪。

前带430f和后带430b可包括狭缝、孔和/或开孔,它们提供增强的透气性、柔软性、和衣物样纹理。内衣样外观可通过在侧缝172处基本上对齐腰部边缘和腿部边缘来增强。

本公开的包装的吸收制品

将组装的吸收制品(尤其是包括一次性尿布和裤)从转化器转移到堆叠器链中并形成叠堆。然后将吸收制品的叠堆体在两个工位中压缩:

1)预压缩(pc):这挤出尿布中的大部分空气。应变达到约0.45,但力通常小于200n。

2)主压缩(mc):将叠堆体进一步压缩至约0.7的应变。尽管与pc相比,应变增加很小,但在mc时叠堆上的力达到峰值。根据中程和产品配方,叠堆上的mc力飙升至几kn,并且有时超过10kn。这以约1/s的应变速率在四分之一秒内将尿布置于100kpa-500kpa的压力下。

在通穿梭机传送袋中之前,通常将叠堆过度压缩,然后释放。在穿梭机中的平滑叠堆运输需要过度压缩,因为其减小了叠堆体的吸收制品和穿梭机表面之间的正常接触力(因此,减小了摩擦)。这些mc时的较高的力可对产品性能具有潜在的负面影响,例如胶水透胶、agm刺穿、丧失柔软性和3d结构(包括纹理)等。

除此之外,从货盘化到运输和仓库处理还具有很长苛刻的路要走,直至吸收制品的包装最终到达货架或消费者的家。在运输期间,吸收制品的包装在所有三个方向上均暴露于宽范围的动态负荷,并且在温度和湿度方面发生显著变化,这改变材料特性。在生产后,可在使用前将吸收制品限制在袋中并持续几个月。

当然,可将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置于包装件中。包装件可包含聚合物膜和/或其它材料。与吸收制品的特性相关的图形和/或标记可形成在、印刷在、定位在、和/或放置在包装件的外部部分上。每个包装件可包括多个吸收制品。如上所述,吸收制品可在压缩下堆积以便减小包装件的尺寸,同时仍然为每个包装件提供足够量的吸收制品。通过在压缩下封装吸收制品,看护者可容易地处理和储存包装件,同时由于包装件的尺寸的缘故,也为制造商提供了分配方面的节省。

已发现,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承受与制造吸收制品相关的负面力,并且长期在高压缩下被包装。尤其重要的是,本公开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保持本文所公开的重要特性,包括与纹理相关的那些特性(例如,接触面积百分比、皱褶频率、皱褶波长和2%-98%-高度值)。

因此,根据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可具有小于约110mm、小于约105mm、小于约100mm、小于约95mm、小于约90mm、小于约85mm、小于约80mm、小于约78mm、小于约76mm、小于约74mm、小于约72mm、或小于约70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内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另选地,根据本文所述的“袋内叠堆高度测试”,本公开的吸收制品的包装件可具有约70mm至约110mm、约70mm至约105mm、约70mm至约100mm、约75mm至约95mm、约80mm至约95mm、约80mm至约90mm、约85mm至约90mm、或约88mm至约90mm的“袋内叠堆高度”,具体地列出了指定范围内以及形成于其中或由其形成的所有范围内的所有0.1mm增量。

图20示出了包括多个吸收制品1004的示例性包装件1000。包装件1000限定多个吸收制品1004所在的内部空间1002。多个吸收制品1004被布置在一个或多个叠堆1006中。如上文所指出的,吸收制品1004中的每一个可以为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并且可具体地为带式裤制品。

本公开的实施例权利要求实施方案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1

1.一种弹性体层合物,包括:

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

其中多个致密粘结部将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是离散的并且彼此间隔;

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与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部分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部分;

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剥离强度为约1n/cm至约15n/cm;并且

其中第一弹性股线以及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为约1.5至约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中的第一弹性股线包括约2根至约40根长丝,包括第一长丝和第二长丝,其中所述第一长丝和所述第二长丝彼此在横截面上并列设置,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离散粘结部中的至少一个离散粘结部围绕至少所述第一长丝和所述第二长丝。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离散粘结部与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中的至少10根弹性股线重叠。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离散粘结部围绕所述至少10根弹性股线中的至少20根长丝。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构成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的所述致密粘结部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1的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150:1。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包括至少100根弹性股线,其中所述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每一个均包括至少3根长丝,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至少50根弹性股线重叠并且围绕所述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至少150根长丝,并且其中所述致密粘结部之间的至少100根弹性股线中的大部分未粘结。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至少一部分:带、基础结构、侧片、顶片、底片、耳片、以及它们的组合,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包括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其中构成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的弹性股线中的每一个均由多个离散粘结部重叠或被所述多个离散粘结部部分围绕。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第三非织造材料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使得形成三层合物,并且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和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经由粘合剂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还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a)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0%,b)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0%;

b)约5%至约30%的力松弛;

c)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

d)<2.2mm的2%-98%高度值;

e)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并且

f)约2gf/mm至约15gf/mm的区段模量。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

1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

1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2

1.一种弹性体层合物,包括:

多根弹性股线,所述多根弹性股线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接合在一起,并且其中第三非织造材料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使得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为中间非织造材料;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200:1;

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经由粘合剂接合在一起,并且其中粘合剂与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经由多个粘结部接合在一起,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彼此离散并且侧向间隔;并且

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和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弹性股线不存在于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之间。***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150:1。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层具有约6克/平方米至约35克/平方米的基重。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还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a)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0%,b)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0%;

b)约5%至约30%的力松弛;

c)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

d)<2.2mm的2%-98%高度值;

e)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并且

f)约2gf/mm至约15gf/mm的区段模量。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3

1.一种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包括: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多个第一弹性股线,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股线设置在前腰区中;

多个第二弹性股线,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股线设置在后腰区中;

其中所述前腰区和所述后腰区在侧向相对的侧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均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均具有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部分具有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

其中所述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并且

其中所述裤制品具有大于所述施加力的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并且

其中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2和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区段l内的前区段1不同的粘结布置,并且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2和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区段l内的前区段4不同的粘结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3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3和4包括与区段m内的前区段3和4不同的粘结布置,并且其中区段l包括在前区段1-4内的至少3个不同的粘结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基础结构的一部分与区段m内的前区段4邻接,并且具有与m内的前区段4相同的粘结布置和/或相同的图形图案。

6.根据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前区段1包括比区段l内的前区段2多5%或少5%的弹性股线,并且其中前区段2包括比区段l内的前区段3多5%或少5%的弹性股线;并且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1和2的δe*大于约7并且小于约60。

7.根据权利要求2-6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构成所述多个离散粘结部的至少一个离散粘结部设置在区段l内的前区段1-4中的至少三个的各部分中。

8.根据权利要求2-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大于70%的弹性股线延伸相应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向宽度(当吸收制品平铺时)的至少50%。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大于约1500gf的施加力、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约400gf至约800gf的持续贴合负荷力、以及约325gf至约600gf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有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具有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多根第二弹性股线中的每一者有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4

1.一种包装产品,包括:

包装,所述包装具有高度、宽度和深度尺寸、内部空间和外部表面,所述包装包括膜;

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所述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被双折并被布置成形成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体沿压缩轴线压缩并且设置在包装的内部空间内,使得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体的压缩轴线基本上沿包装的宽度尺寸取向,所述折叠的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一个包括:

顶片;

底片;

吸收芯,所述吸收芯位于所述顶片和所述底片之间;

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一个包括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

多根弹性股线,所述多根弹性股线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并且

其中所述包装产品表现出70mm至110mm的袋内堆叠高度,其中所述袋内堆叠高度为所述包装的宽度除以每个叠堆的一次性制品数,然后乘以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多个致密粘结部将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是离散的并且彼此间隔;

其中所述多个致密粘结部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并且

其中第一弹性股线以及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中的至少一者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基重比率为约1.5至约7。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多个吸收制品中的至少一个吸收制品的一个弹性体层合物具有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a)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3%,b)在200um下大于约27%,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6%;

b)约0.2mm-1至约1mm-1的皱褶频率;

c)约0.5mm至约5mm的皱褶波长;并且

d)介于0.3至3.0之间的2%-98%-高度值。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75mm至约2.5mm的平均股线间距。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40至约250的平均分特。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0%至约250%的平均预应变。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吸收制品为一次性胶粘尿布。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包装产品,其中所述吸收制品为一次性裤。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还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纹理区域,包括第一纹理区域,并且包括第二纹理区域,所述第一纹理区域包括第一粘结布置,所述第二纹理区域包括第二粘结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布置和所述第二粘结布置不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一纹理区域和所述第二纹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一次性吸收裤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并且其中所述裤制品具有大于所述施加力的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包装产品表现出75mm至约95mm的袋内堆叠高度。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5:

1.一种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包括: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多个第一弹性股线,所述多个第一弹性股线设置在前腰区中;

多个第二弹性股线,所述多个第二弹性股线设置在后腰区中;

其中所述前腰区和所述后腰区在侧向相对的侧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其中所述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

其中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中的每一者具有约0.5mm至约3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中的每一者均具有约40至约3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和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中的每一者的至少一部分均具有约0.1psi至约1.2psi的股线下压力;

其中所述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和大于所述施加力的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其中区段l和区段r具有第一纹理,所述第一纹理具有第一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区段m具有第二纹理,所述第二纹理具有第二接触面积百分比,其中所述第一接触面积百分比大于所述第二接触面积百分比;

其中设置在区段l和区段r中的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至少一部分经由粘合剂粘结接合到所述层合体基底;并且

其中区段m包括热、机械、压力或超声粘结部或具有不均匀基重或不均匀厚度的基底以在区段m的外部表面上形成所述纹理的一部分。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6:

1.一种弹性体层合物,包括:

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10至约400的平均分特;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具有约50%至约300%的平均预应变;

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之间的剥离强度为约1n/cm至约15n/cm;

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和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经由粘合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粘合剂与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一部分;

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200:1;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一次性吸收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150:1。

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还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者:

a)下列中的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0%,b)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0%;

b)约5%至约30%的力松弛;

c)小于约40mm的悬臂弯曲;

d)<2.2mm的2%-98%高度值;

e)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并且

f)约2gf/mm至约15gf/mm的区段模量。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多根弹性股线包括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第三非织造材料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使得三层合物形成,并且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和所述第一非织造材料的外部表面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还包括至少两个不同的纹理区域,包括第一纹理区域,并且包括第二纹理区域,所述第一纹理区域包括第一粘结布置,所述第二纹理区域包括第二粘结布置,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布置和所述第二粘结布置不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一纹理区域和所述第二纹理区域具有不同的接触面积百分比。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经由粘合剂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经由热、压力和超声粘结部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

10.根据权利要求5、8或9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经由侧向和/或纵向离散粘结部接合到所述第二非织造材料。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带、基础结构、侧片、顶片、底片、耳片、以及它们的组合中的至少一部分。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0.1psi至约1psi的股线下压力。

13.根据权利要求5和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弹性股线不存在于所述第二非制造材料和所述第三非织造材料之间。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包括前腰区和后腰区在内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所述前腰区和所述后腰区在接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其中所述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

其中将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2和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区段l内的前区段1不同的粘结布置,并且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2和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与区段l内的前区段4不同的粘结布置。

16.根据权利要求14和15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3和4包括与区段m内的前区段3和4不同的粘结布置,并且其中区段l包括在前区段1-4内的至少3个不同的粘结布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4-16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基础结构的一部分与区段m内的前区段4邻接,并且具有与m内的前区段4相同的粘结布置和/或相同的图形图案。

18.根据权利要求14-17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前区段1包括比区段l内的前区段2多5%或少5%的弹性股线,并且其中前区段2包括比区段l内的前区段3多5%或少5%的弹性股线;并且其中区段l内的前区段1和2的δe*大于约7并且小于约60。

19.根据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至少一个离散粘结部设置在区段l内的前区段1-4中的至少三个的各部分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4-19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个中的大于70%的弹性股线延伸相应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个的侧向宽度(当吸收制品平铺时)的至少50%。

2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一次性吸收裤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并且其中所述裤制品具有大于所述施加力的25%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大于约1500gf的施加力、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以及大于所述施加力的30%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23.根据权利要求21-22中任一项所述的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裤制品具有约900gf至约1600gf的施加力、约400gf至约800的持续贴合负荷力、以及约325gf至约600gf的持续贴合卸荷力。

2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个一次性吸收制品的至少一部分;

其中构成所述多个一次性吸收制品的每个一次性吸收制品均被双折并且被布置为形成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

其中所述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沿压缩轴线压缩并设置在包装的内部空间内,使得所述一次性吸收制品的叠堆的压缩轴线基本上沿着所述包装的宽度尺寸取向以形成包装产品;并且

其中所述折叠的一次性吸收制品中的每个包括顶片、底片、以及位于所述顶片和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其中所述包装产品表现出70mm至110mm的袋内堆叠高度,并且其中所述袋内堆叠高度为所述包装的宽度除以每个叠堆的一次性制品数,然后乘以十。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弹性体层合物,其中所述包装产品表现出75mm至约95mm的袋内堆叠高度。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7

1.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接合到所述基础结构的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所述吸收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并且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多个粘结部,所述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由致密粘结部组成,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每一个经由致密部分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中的第一弹性股线由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第一粘结部重叠;

其中所述多根股线中的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包括约2根至约40根长丝;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部接触约2根至约40根长丝中的至少第一长丝和第二长丝,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长丝和所述第二长丝彼此并排纵向设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股线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的分特对非织造材料比率为约1.5至约10。

2.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接合到所述基础结构的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所述吸收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多个粘结部,所述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由致密粘结部组成,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每一个经由致密部分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中的第一弹性股线由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第一粘结部重叠;

其中所述多根股线中的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包括约2根至约40根长丝;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部接触约2根至约40根长丝中的至少第一长丝和第二长丝,并且其中所述第一长丝和所述第二长丝彼此并排纵向设置;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215:1。

3.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接合到所述基础结构的第一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所述吸收制品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含粘合剂,所述粘合剂与构成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的至少一部分重叠;

其中所述粘合剂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弹性部件中的第一弹性股线由所述粘合剂重叠;

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股线的第一弹性股线包括约2根至约40根长丝;并且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65:1至约215:1的多个第一弹性部件的分特对间距比率。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根第一弹性股线具有约30至约400的分特。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具有约8克/平方米至约45克/平方米的基重;并且其中所述第二非织造层具有约8克/平方米至约45克/平方米的基重。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包括约40根至约1000根弹性股线。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具有约50%至约400%的平均预应变。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具有约0.25mm至约4mm的平均股线间距。

9.根据权利要求1、2或4-8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分特对间距比率为约65:1至约300:1。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约3gf/mm至约12gf/mm的区段模量。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层合物具有小于1的空隙面积对股线面积比率。

12.根据权利要求1、2和4-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含粘合剂。

13.根据权利要求1、2和4-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吸收制品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之间的多个第二弹性部件;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包括约10根至约50根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具有约3mm或更大的平均股线间距;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的平均分特为约300或更大;并且

其中所述多个第二弹性部件经由粘合剂粘附到所述第一基底和所述第二基底。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股线下压力为约0.1psi至约1psi。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具有下列中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0%,b)在200um下大于约20%,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0%。

实施例权利要求系列8

1.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侧向轴线和纵向轴线;

前腰区和后腰区;

其中所述前腰区和所述后腰区在侧向相对的前侧缝和后侧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弹性股线和第二弹性股线;

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多个粘结部,所述多个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中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每一个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包括致密粘结部,所述致密粘结部包括致密部分,并且其中所述致密粘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制品部件;

其中所述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并且

其中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其中前区段1包括以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彼此侧向间隔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并且

其中前区段2和3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以与前区段1不同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彼此侧向间隔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

2.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侧向轴线和纵向轴线;

前腰区和后腰区;

其中所述前腰区和所述后腰区在侧向相对的前侧缝和后侧缝处接合在一起以形成腰部开口和腿部开口;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弹性股线和第二弹性股线;

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多个粘结部,所述多个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中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每一个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包括致密粘结部,所述致密粘结部包括致密部分,并且其中所述致密粘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制品部件;

其中所述前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前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前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介于以下之间的区域:a)最近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近点;以及b)最远侧后轴线,其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侧向相对的后侧缝的最远点;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并且

其中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其中前区段1包括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者中的第一粘结布置;

其中前区段2包括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者中的第二粘结布置;

其中前区段3包括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者中的第三粘结布置;

其中前区段4包括在区段l和r中的至少一者中的第四粘结布置;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排列不同于所述第四粘结布置;并且

其中所述第一粘结布置和所述第四粘结布置不同于所述第二粘结布置和所述第三粘结布置中的至少一者。

3.一种吸收制品,包括:

侧向轴线和纵向轴线;

前腰区和后腰区;

基础结构,所述基础结构包括顶片、底片以及设置在所述顶片与所述底片之间的吸收芯;

弹性体层合物,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层和第二非织造层之间的多个弹性部件,其中所述多个弹性部件包括第一弹性股线和第二弹性股线;

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包括多个粘结部,所述多个粘结部与构成所述多个弹性部件的弹性股线中的至少一部分重叠,并且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中的每一个将所述第一非织造层和所述第二非织造层接合在一起;

其中所述多个粘结部包括致密粘结部,所述致密粘结部包括致密部分,并且其中所述致密粘结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重叠并且至少部分地围绕所述第一弹性股线和所述第二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弹性体层合物形成制品部件;

其中所述前腰区为所述吸收制品的前1/3;

其中所述后腰区为所述吸收制品的后1/3;

其中前腰区包括前部件区域,所述前部件区域设置在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之间并且包括前腰区的前最远侧弹性股线和前腰区的最近侧弹性股线;

其中所述前部件区域由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限定,所述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的最远点,并且所述前近侧部件区域线平行于所述侧向轴线延伸并穿过所述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的最近点;

其中然后将前部件区域分成4个相等的部件区段,其由第一部件区段线、第二部件区段线和第三部件区段线限定,其各自平行于侧向轴线设置并且设置在前远侧部件区域线和前近侧部件区域线之间距离的25%、50%和75%处;

其中前部件区域包括第一部件区段,前区段1,其包括前最远侧弹性股线,第四部件区段,前区段4,其包括前最近侧弹性股线,第二部件区段,前区段2,其邻近前区段1,以及第三部件区段,前区段3,其设置在前区段2和4之间;并且

其中将吸收制品分成三个制品区段,区段l、区段m和区段r,其中制品区段由左制品区段线和右制品区段线限定,所述左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的左侧向最远点,所述右制品区段线平行于纵向轴线延伸并且穿过右侧边缘的右侧向最远点,所述右侧边缘与基础结构的左侧边缘相对,其中制品的任何部分到区段m的一个侧向侧或另一个侧向侧限定区段l和侧向相对的区段r;

其中区段m内的前区段1中的接触面积百分比与区段l内的前区段1中的接触面积百分比相差至少15%。

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前区段1中的所述多个粘结部或粘结区域中的至少一部分延伸到区段2中。

5.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区段2中的至少多个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延伸到区段3中。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构成所述多个粘结部的至少一个粘结部纵向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粘结部相对于所述纵向轴线成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6和7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所述至少一个纵向延伸的粘结设置在前区段1中。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构成所述多个粘结部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配合以形成弧形粘结部或弧形粘结区域。

10.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

a)前区段1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为约2mm至约15mm;

b)前区段2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为约2mm至约15mm;

c)前区段3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为约2mm至约15mm;并且

d)前区段4的平均侧向粘结部间距为约2mm至约15mm。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所述吸收制品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种:

a)前区段1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具有约0.25mm至约5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

b)前区段2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具有约0.25mm至约5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

c)前区段3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具有约0.25mm至约5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并且

d)前区段4的纵向延伸的粘结部或粘结区域具有约0.25mm至约5mm的平均粘结部宽度。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前区段1、2、3或4中的至少一个具有小于约12的emtec-ts7-值和小于60的emtec-ts750-值。

13.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区段1、2、3或4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下列中至少一者的透气率:a)在0gf/mm下(无延伸)大于约4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b)在3gf/mm下(略微延伸)大于约6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和c)在7gf/mm下(中等延伸)大于约80立方米/平方米/分钟的透气率。

14.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制品,其中区段1、2、3或4中的至少两个具有下列中至少一者的接触面积百分比:a)在100um下大于约13%,b)在200um下大于约27%,并且c)在300um下大于约36%。

本公开的方法

一般样品制备

一般样品制备旨在用于在方法本身中不具有特定样品制备说明的方法。

在收集用于测试的样本时,所述样本必须包含多根弹性股线和/或弹性材料、弹性稀松布、弹性带状物、弹性条等。在弹性材料和/或弹性股线未完全固定在样品内的情况下,测试样本必须以样本的测试区域内的弹性材料和/或弹性股线是按照预期的并且不会由于收集样本而改变的方式获得。如果弹性材料或任何弹性股线在层合物内或从层合物释放、蠕变或分开,则丢弃样本并制备新的样本。并且,取决于所述方法,应当测试的绞合弹性体层合物的部分或区域将包括介于第一非织造材料和第二非织造材料的区域之间的多根弹性股线,不包括任何切割窗口(诸如与芯或中心基础结构重叠的无弹性部件区或区域),并且不包括将多个制品部件接合在一起的任何接缝。然而,某些方法可需要测试吸收制品部件,包括切割窗口和接缝(例如,髋箍测试)。

对于裤,移除它们附接到基础结构的侧片,并在侧缝处分开侧片。识别横穿片的整个宽度的弹性材料。识别弹性材料或弹性股线(最靠近腰部边缘)的纵向最远侧边缘和弹性材料或弹性股线(最靠近腿部边缘)的纵向最近侧边缘确定最远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与最近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之间的中点。侧跨在中点处居中的整个片切割40mm宽的条。对包含弹性材料和/或弹性股线的每个前侧片和后侧片重复这些步骤。

对于胶粘尿布,移除耳片附接到基础结构的地方。识别横穿片的整个宽度的弹性材料。识别最远侧弹性材料边缘或弹性股线(最靠近腰部边缘)和最近侧弹性材料边缘或弹性股线(最靠近腿部边缘)确定最远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与最近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之间的中点。侧跨在中点处居中的整个耳片切割40mm宽的条。对包含弹性材料和/或弹性股线的每个前耳片和后耳片重复这些步骤。

对于带式制品,通过从芯的侧面到腰部边缘延伸一条线来标记正面和背面的产品。使用适当的装置(例如冷冻喷雾剂)从制品上移除带,注意不要使带分层或松开弹性部件。沿着任何接缝将前带与后带分开。识别最远侧弹性材料边缘或弹性股线(最靠近腰部边缘)和最近侧弹性材料边缘或股线(最靠近腿部边缘)确定最远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与最近侧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边缘之间的中点。如果是线性的,则跨整个带部分切割平行于腰部边缘的40mm宽的条,或者如果是线性的并且在中点处居中,则切割平行于弹性股线的40mm宽的条。如果条具有不包含弹性股线或弹性材料的区域(例如,与芯重叠的部分等),则沿着弹性股线/弹性材料的端部切割,以移除非弹性区域并当作两个样本。

对于腰带,它们作为单件材料进行测试。使用适当的装置(例如冷冻喷雾剂)从制品上移除带,注意不要使带分层或松开弹性部件。

对于腿箍,腿箍中的每一个都作为单件材料进行测试。内腿箍样品被认为是内腿箍的从内腿箍的最近侧边缘延伸到内腿箍的最远侧弹性部件并包括该最远侧弹性部件并且纵向延伸到基础结构的前腰边缘和后腰边缘的部分。外腿箍样品被认为是外腿箍的从外腿箍的最远侧边缘延伸到外腿箍的最近侧弹性部件并包括该最近侧弹性部件并且纵向延伸到基础结构的前腰边缘和后腰边缘的部分。

对于所有样本条,计算跨度校正宽度(scw),计算如下:

其中d为两个远侧股线之间的距离(mm),并且n为当n>1时股线的数量。将条夹持在每一端处,并且测量夹具之间的长度,精确至1mm。施加等于3g/mmscw的重量。10秒后测量最终长度,精确至1mm。将伸长率计算为(最终长度-初始长度)/初始长度。

悬臂弯曲

腰部处的弯曲长度和抗弯刚度被测量为悬臂弯曲值,该悬臂弯曲值使用astm方法d1388(选项a悬臂测试)通过下文所述的修改来确定。使用d1388中描述的测试设备而不进行修改。在分析之前将制品在23℃±2℃和50%±2%相对湿度下调理2小时,并且随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试。

该方法应用于从吸收制品而不是织物上分离的干燥非织造层合物样本。对于带式制品,在侧缝处切割带并且使用例如低温喷雾剂(例如,quick-freeze,miller-stephensoncompany,danbury,ct)将带从制品的其余部分移除。对于裤,将侧片从基础结构移除,并沿着侧缝分离/切割。将样本切割成平行于产品的纵向轴线的25.4mm的条,从腰部开始并且朝向产品的裆部延伸。样本的长度可小于d1388中所提及的200mm,但是必须为长于在测试期间确定的悬伸长度的至少10mm。如果样本的腰部被折叠,保持折叠原封不动以进行测试。

将样本放置在平台上,其中使面向衣服侧朝下,并且将邻近腰部的端部作为前缘。如d1388中所述执行弯曲。记录悬伸长度(ol),精确至1mm。将弯曲长度(bl)计算为悬伸长度除以2并报告,精确至1mm。取样本,并且从前缘测量悬伸长度,并跨条切割。测量并记录悬伸件的质量并记录,精确至0.001g。从悬伸件的质量和尺寸计算基重(bw)并记录,精确至0.01g/m2

平均股线间距

使用针对经认证的nist直尺校准并且精确至0.5mm的直尺,测量一个区段内的两个远侧股线之间的距离,精确至0.5mm,并且随后除以该区段中的股线的数量-1

平均股线间距=d/(n-1),其中n>1

报告,精确至0.1mm。

股线下压力(也称为股线下平均压力)

定义为在特定条件下由区段的每个单独的弹性股线赋予的平均压力。这些条件被定义为(参见图21):

-将该区段拉至7gf/mm的应力(在如实验上确定的消费者优选的应力范围内)。

-将该区段拉过圆柱体,该圆柱体的周长被定义为代表性周长。

其中:

-股线下压力(psi)=1.422*股线力/(2*代表性半径*平均股线直径)

-代表性半径(mm)=代表性周长/(2*π)

-代表性周长(mm)=460mm

-应力(gf/mm)=(区段内的股线力的总和)/(区段宽度)

-区段宽度(mm)=(区段中的弹性部件的数量)*平均股线间距(mm)

-股线力(gf)=股线应变(%)*0.046875*平均分特

-股线应变(%)=区段内每根弹性股线中的应变

-平均股线直径(mm)=2*sqrt(股线横截面积/π)

-股线横截面积(mm2)=平均分特/股线密度/10,000

-股线密度(g/cc)=1.15g/cc(基于聚氨酯脲的氨纶弹性部件的行业标准)

-分特(g/10,000m)=标准纺织计量单位。分特是10,000m材料的重量克数

-平均预应变=与(一个或多个)基底层组合之前的区段中的弹性股线的拉伸量。

-最大应变=平均预应变。这是每个区段可被拉到的最大应变量。它不能超过平均预应变。

-最大区段力=拉到最大应变的区段中的每根股线的总和。

区段模量

定义为给定区段的模量。区段模量(也称为模量)为介于3gf/mm和7gf/mm之间的区段的应力对应变数据的线性斜率(参见图7)。区段模量被计算为:

区段模量=[7gf/mm–3gf/mm]/[(7gf/mm下的区段应变)–(3gf/mm下的区段应变)]

其中:

-7gf/mm下的区段应变=7gf/mm*(平均股线间距)/分特因子

-3gf/mm下的区段应变=3gf/mm*(平均股线间距)/分特因子

-平均股线间距(mm)=d/(n-1)

-d为区段的两个远侧股线之间的距离(mm)

-n为股线的数量,当n>1时

-分特因子=37.5*平均分特/800(如测量的、指定的分特)

-区段模量以(gf/mm)为单位记录

平均分特(平均分特(dtex))

平均分特方法用于计算整个制品中或从制品提取的所关注样本中存在的弹性纤维在长度加权基础上的平均分特。分特值为处于松弛状态的10,000米该材料中存在的纤维的质量克数。弹性纤维或包含弹性纤维的弹性体层合物的分特值通常由制造商报告为弹性纤维或包括弹性纤维的弹性体层合物的规格的一部分。如果可用,将根据这些规格计算平均分特。可替代地,如果这些指定值未知,则通过如下方式测量单根弹性纤维的分特值:通过合适的显微镜技术(诸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确定处于松弛状态的纤维的横截面积,通过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确定纤维的组成,并且随后使用组合物的密度的文献值以计算10,000米纤维中存在的纤维的质量克数。从整个制品或从制品提取的样本移除的单独弹性纤维的由制造商提供或实验上测量的分特值用于下文的表达式中,其中确定存在的弹性纤维之间的分特值的长度加权平均值。

如果已知的话,制品或从制品提取的样本中存在的弹性纤维的长度分别根据具有这些的制品或样品的总体尺寸和与该制品或样本的部件相关联的弹性纤维预应变比计算。可替代地,尺寸和/或弹性纤维预应变比是未知的,吸收制品或从吸收制品提取的样本被拆卸,并且移除所有弹性纤维。这种拆卸可例如利用温和加热以软化粘合剂,利用低温喷雾剂(例如,quick-freeze,miller-stephensoncompany,danbury,ct)或利用适当的溶剂进行,该溶剂将移除粘合剂但不会溶胀、改变或破坏弹性纤维。以毫米(mm)测量并记录处于其松弛状态的每根弹性纤维的长度,精确至mm。

计算平均分特

对于吸收制品或从吸收制品提取的样本中存在的松弛长度li和纤维分特值di(从制造商的规格获得的或实验上测量的)的单独弹性纤维fi中的每一个,该吸收制品或从吸收制品提取的样本的平均分特杯定义为:

其中n为吸收制品或从吸收制品提取的样本中存在的弹性纤维的总数。报告平均分特,精确至分特整数值(克/10000m)。

如果从规格中不知道任何单独纤维的分特值,则其是如下所述实验上确定的,并且(一个或多个)所得纤维分特值用于上述公式中以确定平均分特。

纤维的分特值的实验确定

对于根据上述工序从吸收制品或从吸收制品提取的样本移除的弹性纤维中的每一个,处于其松弛状态的每根弹性纤维lk的长度被测量并以毫米(mm)记录,精确至mm。通过ft-ir光谱分析每根弹性纤维以确定其组成,并且其密度ρk根据可得的文献值确定。最后,通过sem分析每根纤维。使用锋利的刀片沿其长度在三个大致相等的位置中垂直切割纤维,以产生用于sem分析的清洁横截面。暴露的具有这些横截面的三个纤维段以松弛状态安装在sem样品夹持器上,溅射涂覆金,引入sem中进行分析,并以足以清楚地阐明纤维横截面的分辨率成像。纤维横截面被取向为尽可能垂直于检测器,以最小化所测量的横截面中的任何倾斜变形。纤维横截面可在形状上变化,并且一些纤维可由多根单独长丝组成。无论如何,确定三个纤维横截面中的每一个的面积(例如,使用圆形纤维的直径、椭圆纤维的长轴和短轴、和更复杂形状的图像分析),并且记录以平方微米(μm2)为单位的弹性纤维的三个区域ak的平均值,精确至0.1μm2。所测量的第k根弹性纤维的分特dk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dk=10000m×ak×ρk×10-6

其中dk以克为单位(每计算的10,000米长度),ak以μm2为单位,并且ρk以克/立方厘米(g/cm3)为单位。对于分析的任一根弹性纤维,实验上确定的lk和dk值随后用在用于平均分特的上面表达式中。

表面形貌(接触面积百分比、皱褶频率、皱褶波长和2%-98%高度值)

在表面形貌方法中,将弹性体层合物样本从吸收制品移除,并且跨透明水平圆柱形管段的凸形表面延伸并与该凸形表面接触,从而允许使用光学轮廓测量方法通过透明管段测量层合物的面向穿着者的侧面的表面拓扑。随后对3d表面数据进行取样和处理,以提取若干参数,所述参数描述弹性层合材料样本表面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高度以及其相关联糙度的频率和波长。所有样品制备和测试在保持在约23±2℃和约50±2%相对湿度的调节室中执行,并且在测试之前将样品在该环境中平衡至少24小时。

样本制备

将从制品提取的每个弹性体层合物样本安装到水平管段上,如下所述。管段从足够长度的光学透明的、无色浇铸丙烯酸圆柱形管材切割下,该管材具有8.0英寸(203mm)的外径和0.1875英寸(4.76mm)的壁厚。该段具有沿着平行于母管材的中心圆柱形轴线的轴线的4.0英寸(102mm)的尺寸和5.5英寸(140mm)的圆周外弧长度。

弹性层合物样本在其主拉伸方向上延伸至对应于其在3g/mm(质量/线性宽度)下的延伸率的比率,其中其宽度由如厚度测试方法中所定义的跨度校正宽度量度来确定,并且其中延伸率为在施加其的前十秒静态负荷下测量的平均比率。在该延伸状态下,延伸的弹性体层合物样本被取向成使得其面向穿着者的表面接触管段的凸形表面,并且延伸轴线围绕管段的圆周取向。将延伸的层合物固定在透明管段的两端处,以使得层合物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可透过透明管段的凹侧可见。

以这种方式从五个等同的吸收制品中隔离并制备五个重复的弹性体层合物样本用于分析。

3d表面图像采集

使用基于dlp的、结构化光3d表面形貌测量系统(合适的表面形貌测量系统为可从lmitechnologiesinc.,vancouver,canada商购获得的mikrocadpremium仪器或等同物)获得延伸的弹性体层合物样本的面向穿着者的表面的三维(3d)表面形貌图像。系统包括以下主要部件:a)具有直接数字控制微反射镜的数字光处理(dlp)投影仪;b)具有至少1600x1200像素分辨率的ccd相机;c)适于测量至少60mm×45mm面积的投影光学器件;d)适于测量60mm×45mm面积的记录光学器件;e)基于小硬石板的台式三角架;f)蓝色led光源;g)测量、控制和评估计算机运行表面纹理分析软件(合适的软件为具有山脉地图技术的mikrocad软件或等同物);以及h)购自供应商的用于侧向(xy)和竖直(z)校准的校准板。

光学3d表面形貌测量系统使用数字微镜图案边缘投影技术来测量样品的表面高度。该图案投影技术的性质允许通过透明材料来询问样本的表面形貌。测量结果为表面高度(定义为z轴)相对于水平(xy)平面中的位移的3d数据集。这3d数据组还可被认为是其中图像那里的每个像素都与xy位移相关联并且像素的值是记录的z轴高度值的图像。该系统具有其中xy像素分辨率约为37微米并且高度分辨率为0.5微米的60mm×45mm的视野,其中总可能高度范围为32mm。

根据制造商的规格使用购自供应商的用于侧向(xy平面)和竖直(z轴)方向的校准板来校准仪器。

安装在透明管段上的弹性体层合物样本被定位成使得管段表面的凹形表面朝上,以使得面向穿着者的表面朝上并通过透明材料可见。管段被放置在支架上以使得待分析的区域中的凸的(朝下)样本表面自由悬挂而不是搁置在表面上。管段被取向成使得其圆周方向(层合物沿其拉伸的方向或轴线)相对于摄像机的视野的长轴(或如果视野为正方形,则中心轴线的任一个)居中且垂直。通过按照仪器制造商所推荐的测量程序收集弹性体层合物样本的3d表面拓扑图像,其可包括将测量系统聚焦并且执行亮度调节。不使用预过滤选项。收集的高度图像文件被保存到运行表面纹理分析软件的评估计算机。

如果3d表面形貌测量系统的视野超过弹性体层合物样本上的评估区域,则可在执行分析之前修剪图像以移除无关区域并保持相关部分的矩形视野,同时维持xy分辨率。

3d表面图像分析

在表面纹理分析软件中打开3d表面形貌图像。随后在每个图像上执行以下过滤过程:1)去除无效或非测量点;2)用于去除噪声的5x5像素中值滤波器;3)用于使表面平滑的5x5像素均值滤波器;以及4)用于去除一般形式并使表面变平的二维、二阶多项式(通过表面拓扑图像的最小二乘法拟合确定)的减法。二阶多项式由以下公式定义:

f(x,y)=c1+c2x+c3y+c4x2+c5y2+c6xy

如上所述已经处理到这一点的每个数据集被称为“预处理的样本数据集”。所得的拓扑图像的最高点对应于与管段的凸形表面接触的那些区域,并且最低点为在管段的凸形表面下方最远侧的那些点。

接触面积百分比和2%-98%-高度值

对于五个重复样本的3d表面形貌图像中的每一个,对预处理的样本数据集执行以下分析。接触面积百分比和2%-98%高度测量来源于外推到表面的iso13565-2:1996标准中所述的面积材料比率(abbott-firestone)曲线。该曲线为表面高度分布柱状图相对于测量的表面高度的范围的累积曲线。材料比率为对应于高度等于或高于在给定高度或切割深度处穿过表面的相交平面的点的面积与评估区域的横截面积(视野面积)的比率,以百分比表示。最初确定2%的材料比率处的高度。随后确定在该高度以下100μm的切割深度,并且将该深度处的材料比率记录为100μm处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在确定的2%的材料比率处的高度以下200μm和300μm的切割深度处重复该过程,并且将这些深度处的材料比率分别记录为200μm下的接触面积百分比和300μm下的接触面积百分比。记录所有接触面积百分比值,精确至0.1%。

样本表面的2%-98%高度值被定义为排除小百分比的最高峰和最低谷的两种材料比率之间的高度差。样本表面的2%-98%高度为对应于2%的材料比率值与98%的材料比率的两个切割深度之间的高度,并且被记录,精确至0.01mm。

皱褶频率和皱褶波长

对于每个样本的预处理的3d表面拓扑图像进行傅立叶变换空间频率分析,以确定皱褶频率和皱褶波长。

通过隔离在平行于弹性体层合物的弹性股线(如果存在且明显)或更一般地垂直于由处于松弛状态的弹性体层合物所表现出的皱褶的维度中运行的每整行单个数据点,将每个3d表面拓扑图像解构成单独的线条轮廓。因此,这些线条轮廓为高度(以毫米为单位)对距离(以毫米为单位)形式的数据集。

对于解构的每个重复3d表面拓扑图像,每个线条轮廓均为平均居中,并且应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以计算每个线条轮廓的频率振幅谱。将所有提取的线条轮廓的傅里叶变换振幅对空间频谱范围进行平均,并且所得的平均振幅对空间频谱范围被定义为f(1/d),其中1/d为以mm-1为单位的反距离。最后,函数p(1/d)=d×f2(1/d),相对于1/d绘制空间频率功率谱密度,其具有距离d的前因子以校正预期的1/d噪声。p(1/d)在最大值处的反距离1/d的值被定义为皱褶频率,并且以mm-1为单位记录,精确至0.001mm-1。皱褶频率的倒数被定义为皱褶波长,并且以mm为单位记录,精确至0.01mm。

方法参数的报告

在对所有五个样本重复的3d表面拓扑图像执行上述3d表面图像分析之后,定义并报告以下输出参数。在100μm测量值下所有五个接触面积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100μm下的平均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被记录,精确至0.1%。在200μm测量值下所有五个接触面积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200μm下的平均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被记录,精确至0.1%。在300μm测量值下所有五个接触面积百分比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300μm下的平均接触面积百分比,并且被记录,精确至0.1%。所有五个2%-98%高度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平均2%-98%高度,并且以mm为单位记录,精确至0.01mm。所有五个皱褶频率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平均皱褶频率,并且以mm为单位记录,精确至0.001mm-1。所有五个皱褶波长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被定义为平均皱褶波长,并且以mm为单位记录,精确至0.01mm。

平均预应变

样本的平均预应变在使用负荷传感器的定速伸长张力检验器(合适的仪器为使用testworks4.0软件的mtsinsight,可购自mtssystemscorp.(edenprairie,mn))上测量,被测量的力在所述负荷传感器的极限值的1%至90%内。在分析之前将制品在23℃±2c°和50%±2%相对湿度下调节2小时,并且随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试。

对张力检验器编程,以在初始标距长度调节之后执行断裂伸长率。首先以10mm/min的速度抬起夹头直到0.05n的力。将当前标距设置为调节后的标距长度。以100mm/min的速率抬起夹头直到样本断裂(在最大峰值力后力下降20%)。将夹头返回到其原始位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以100hz的速率获取力和延伸数据。

使用校准的卡尺块将标称标距长度设置为40mm,并将夹头调零。将样本插入上部夹持件中以使得测试条的中间定位在夹持件下方20mm处。样本可垂直于拉轴折叠,并放置在夹持件中以实现该位置。在夹持件闭合之后,可修剪多余的材料。将样本插入到下部夹持件中并闭合下部夹持件。再次,条可折叠,并且随后在夹持件闭合后修剪。将负荷传感器归零。样本应具有最小的松弛但小于负荷传感器上的0.05n的力。启动测试程序。

从数据构造,力(n)对延伸部分(mm)。平均预应变是根据曲线中的对应于弹性部件中的非织造物所接合的延伸部分的弯曲来计算的。绘制两条线,对应于弯曲之前的曲线的区域(主要是弹性部件)和弯曲之后的区域(主要是非织造物)。读取这两条线相交的延伸部分,并根据延伸部分和校正的测量长度计算%预应变。记录为%预应变0.1%。计算每个弹性体层合物的三个重复样品的算术平均值和平均前应变,精确至0.1%。

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

样本的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在使用负荷传感器的定速伸长张力检验器(合适的仪器为使用testworks4.0软件的mtsinsight,可购自mtssystemscorp.(edenprairie,mn))上测量,被测量的力在所述负荷传感器的极限值的1%至90%内。在分析之前将制品在23℃±2c°和50%±2%相对湿度下调节2小时,并且随后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测试。准备样品尺寸以使得其在12.7mm的宽度下实现25.4mm的标距长度(平行于弹性拉伸)。

对张力检验器编程,以执行伸长以确定张力达到0.0294n/mm的工程应变。

如上所述制备并调理第二样本,用于随时间推移的力松弛测试。测试在如上所述的相同设备上执行。其在37.8℃的温度下执行。将样品延伸至如上所确定的应变。将样品保持10小时,并且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以100hz的速率记录力,示出挤出的股线现有技术产品和如本文所述的包括梁式弹性部件的本发明弹性体层合物的数据的图表在图8中示出。

透气率

透气率使用textestfx3300透气率测试仪(购自advancedtestinginstruments,greer,sc)来测试,该测试仪具有定制的1cm2的圆孔(也购自advancedtestinginstruments)。根据制造商的规程将该仪器标准化。在测试之前,将制品在约23℃±2c°和约50%±2%相对湿度下预调理两个小时。在测试之前,将制品在23℃±2c°和50%±2%相对湿度下预调节2小时,并且所有测试均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执行。

该测试旨在与样品制品的拉伸层合物(诸如带、侧片、耳片、腰带等)一起使用。使用例如低温喷雾剂(例如,quick-freeze,miller-stephensoncompany,danbury,ct)或切割从制品移除拉伸部件。从层合物上分离样本,避免材料接缝或与拉伸件不成一体的其他结构。从每个测试组的3个制品中收获拉伸层合物。

从层合物的拉伸区域切割25mm乘25mm的样本。对于具有不均匀间隔的股线的样本,将跨度校正宽度(scw)计算为:

其中d为两个远侧股线之间的距离(mm),并且n为当n>1时股线的数量。使用跨度校正宽度来通过在基本上相似的样本上悬挂砝码并测量伸长率来确定达到3g/mmscw和7g/mmscw所需的伸长率。

将仪器的气压设定为125pa。将处于其松弛状态的样本放置在端口板上,其中面向穿着者侧朝下。拉伸区域必须完全覆盖仪器端口。关闭样品环并调节测量范围,直到其在规格范围内。记录未延伸样本的透气率,精确至0.1m3/m2/min。

选择垂直于纵向(md)的层合物的边缘中的一个,并使用粘合带将其固定到仪器的端口板。样本随后在纵向上延伸至相当于3gf/mm的长度并固定。拉伸区域必须完全覆盖端口。关闭样品环并调节测量范围,直到其在规格范围内。记录3g/mm下的透气率,精确至0.1m3/m2/min。以类似的方式对7g/mm的延伸进行重复,并且记录3g/mm下的透气率,精确至0.1m3/m2/min。

对于每个拉伸层合物,对重复样本进行总共五次测量。计算并记录0gf/mm、3gf/mm和7gf/mm伸长率下的透气率的算术平均值,并且记录每一个,精确至0.1m3/m2/min。

剥离强度(来自“180度剥离测试方法”的值)

拉伸特性是使用负载传感器在具有计算机接口的恒速延伸张力测试仪上测量(合适的仪器为使用testworks4.0软件的mtsinsight,如购自mtssystemscorp.(edenprairie,mn)的仪器),被测量的力在该传感器极限值的10%至90%以内。活动式(上)气动钳口和固定式(下)气动钳口均配有橡胶面扁平夹持件,所述夹持件比测试样品的宽度宽。提供给钳口的空气压力应当足以防止样本滑动。所有测试均在保持在约23℃±2℃和约50%±2%相对湿度的调节室中进行。

对拉伸试验机编程以执行180度玻璃试验。以150mm/min的速率升高夹头,直至层合物分离。将夹头回复至其起始位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以100hz的速率收集力和延伸数据。

在测试之前,将样本在约23℃±2℃和约50%±2%相对湿度下调节至少两个小时。如一般样本制备中所述,从五(5)个平行测试产品上的上述对应位置制备弹性层合物。将样本修剪成60mm长乘以25.4mm宽。如果样本长度不是60mm,则可调节长度。对于所有五(5)个样本条,以类似的方式重复。

使用校准的卡尺块将标距长度设置为25.4mm,并将夹头调零。将样本条的一端手动剥离15mm。将第一个剥离的尾部置于上夹持件中并闭合。将第二尾部置于下夹持件中并闭合。样本应具有最小的松弛但具有小于0.05n的负荷传感器上的力。启动测试程序并且收集数据。

从力(n)对延伸(mm)曲线计算在开始剥离和终止剥离之间的平均力并记录,精确至0.01n。对于其余4个样本条中的每一个,以类似方式重复。计算5个样本的平均值并记录为剥离力,精确至0.01n/cm。

颜色对比度(“δe*”)(来自股线颜色对比度测量的值)

其中弹性股线与股线之间的区域在颜色上显著不同的弹性化层合物的小规模颜色测量可由校准的扫描图像进行。然后将这些配对的颜色测量结果用于计算层合物的颜色对比度。

使用能够在1200dpi下扫描至少24位颜色的平面扫描仪。为进行校准,必须禁用扫描仪的自动颜色管理。如果不能,则所述扫描仪不适用于该应用。合适的扫描仪为得自epsonamericainc.,longbeachca的epsonperfectionv750pro,或等同物。遵从颜色标准(诸如ansi方法its.7/2-1993,或等同物),使用颜色管理软件合适的软件包为购自x-ritegrandrapids,mi的monacoezcolor)针对颜色反射靶来校准所述扫描仪以构建icc扫描仪曲线图。在支持在ciel*a*b*中取样的成像程序(合适的程序为购自adobesystemsinc.,sanjose,ca的photoshop)内打开所得经校准的扫描仪特征图以测量样本的扫描图像内的弹性股线的颜色。

使用校准软件,采集24位颜色中对颜色标准的扫描,并按照供应商的指示构建icc曲线图。保存曲线图以用于图像分析软件中。

如上文一般样本制备所述,从三个平行测定产品上的对应位置制备弹性层合物的样本,所述样本在cd上为至少25.4mm。以相当于7g/mmscw的长度将样品固定在扫描仪玻璃上。用白板(本文中白色被定义为l*>95,-2<a*<2,且-2<b*<2)作为样本的背景,并且以1200dpi采集25mm方形、24位彩色图像。在图像分析程序中打开图像并在股线束上选择位点。选择l*a*b*作为颜色模式。将“吸管”工具的直径调节至略小于股线宽度的直径,并且在股线的顶部获取l*a*b*读数。在层合物未被超声粘结的情况下,在股线之间的相邻位点处获取第二l*a*b*读数。以类似的方式,在整个图像中采集间隔的另外19个测量对。使用以下公式计算每对之间的δe*值:

从接下来的两个重复样本采集20个配对读数,并计算每对的δe*。计算60个δe*值的平均值,并记录为股线对比度,精确至0.01单位。

emtec(包括emtec-ts7-值和emtec-ts750-值)(也称为emtec测试)

对弹性层合材料的感兴趣的一部分进行emtec测试。在该测试中,使用emtec薄纸柔软度分析仪(“emtectsa”)(emtecelectronicgmbh,leipzig,germany)与运行emtectsa软件(版本3.19或等同物)的计算机连接来测量ts7、ts750、和d值。emtectsa包括具有垂直刀片的转子,该垂直刀片以限定且校准的旋转速度(由制造商设定)和100mn的接触力在测试样本上旋转。垂直刀片与测试样本之间的接触在刀片和测试样本两者中产生振动,并且所得的声音通过仪器内的麦克风来记录。然后由emtectsa软件分析所记录的声音文件以确定ts7值和ts750值。d值是样品硬度的量度,并且基于将刀片在测试样本上的接触力从100mn增加至600mn所需的垂直距离。样本制备、仪器操作和测试规程根据仪器制造商的说明书来执行。

样本制备

通过从吸收制品切割感兴趣的正方形部分来制备测试样本。将测试样本切割成不小于约90mm且不大于约120mm的长度和宽度,以确保样本可适当地夹持到emtectsa仪器中。如果层合物的构造为如下构造,使得当层合物切割时弹性股线能够独立于非织造材料移动(例如,通过在其拉伸时,弹性股线回缩到切割样本中来证实),则将层合物垂直于弹性股线并且恰好在样本的预期边缘内部进行热焊接(在切割出样本之前),以便固定弹性股线的末端。(如果吸收物不包含足够大面积的感兴趣的基底以提取上文规定尺寸的样本,则可接受的是从卷材中对等效材料进行取样,如果需要,可类似地围绕切割样品的周边进行热焊接。)选择测试样本以避免测试区域内的不常见的较大折痕或皱褶。制备六个基本上类似的重复样本以用于测试。

在进行emtectsa测试之前,在tappi标准温度和相对湿度条件(23℃±2℃和50%±2%)下平衡所有样本并持续至少2小时,该emtectsa测试也在tappi条件下进行。

测试规程

根据emtec的说明书,使用利用适当参考标准物(所谓的“ref.2样本”或等同物,得自emtec)的1点校准方法来校准仪器。

将测试样本安装在仪器中,其中感兴趣的表面朝上,并且根据制造商的说明书进行测试。当自动仪器测试例程完成时,软件显示出ts7、ts750和d的值。各自记录ts7和ts750并精确至0.01dbv2rms,并且记录d并精确至0.01mm/n。然后将测试样本从仪器中移除并丢弃。对于六个平行测试样本中每一个的感兴趣的相应表面独立地进行该测试程序。

在六次样品平行测定中,将ts7、ts750和d的值各自平均(算术平均值)。各自记录ts7和ts750的平均值,并精确至0.01dbv2rms。记录d的平均值并精确至0.01mm/n。

髋箍(来自髋箍测试或整个外覆盖件腰部开口周长延伸力测试的值)

该方法为2次循环滞后测试,其用于测定:具有连续腰部的一次性制品的在18.2gf/mm的应力下产品腰部的最大延伸度(和最大应变);施加力(和施加应力);持续贴合负荷力(和持续贴合负荷应力);以及持续贴合卸荷力(和持续贴合卸荷应力)。所述制品可为已被预扣紧的裤或可闭合制品。

全产品腰部开口周长延伸力(和应力)是使用负载传感器在具有计算机接口的定速伸长张力检验器(合适的仪器为使用testworks4.0软件的mtsinsight,如购自mtssystemscorp.(edenprairie,mn)的那种)上进行测量,被测量的力在所述传感器的极限值的10%至90%范围内。初始腰围使用柔性带测量来测量。带的精度可以追溯到nist或其他标准组织,也可通过可追溯标尺验证精度。所有测试均在保持在约23℃±2℃和约50%±2%相对湿度的调节室中进行。在进行测试之前,将样品在相同条件下调理2小时。分析五个平行测定制品并将结果平均。

对于该测试,使用定制钩夹具1510(图22)。钩夹具1510包括一对j形钩1512,每个钩具有被设计成安装到测试仪的静止基座和上部活动夹头(经由负荷传感器)的附接构件1514。每个j形钩1512具有直径d为约1cm的基本上圆形的横截面形状。钩1512具有约25cm的宽度w。如果待测试的弹性侧片延伸超过接合臂的末端,或在夹具的j形曲线处成束,则w被加长以容纳较长的侧片。钩1512表现出平滑曲率,以形成垂直于附接构件1514的两个接合臂1516。每个附接构件均配有锁定衬圈1513,该锁定衬圈将钩的接合臂1516平行于彼此并且垂直于张力检验器的牵拉轴线固定。

通过首先确定闭合腰箍内的最窄纵向长度来计算产品腰部的应力。对于具有连续腰部的一次性制品而言,这通常为侧缝的长度。对于预扣紧的裤而言,这通常为附接紧固件的纵向长度。例如,在作为11cm侧片的箍内具有最窄纵向长度的闭合形式产品,拉至18.2gf/mm的最大应力将为2000gf。

手动将夹头向上移动。将制品从顶部接合臂1516悬挂,使得制品仅从顶部臂支撑,并且将负荷传感器归零。降低顶部接合臂,使得制品1518可滑动到接合臂1516上,其中弹性侧沿测试仪的牵拉轴线居中,如图22所示。调节接合臂1516以从制品移除任何松弛,但确保在负荷传感器上测量到不超过5克的力。归零夹头。利用以mm为刻度的柔性测量带,通过将带1519包裹接合臂1516周围靠近图22的制品的腰部开口,来测量松弛的腰部开口周长。记录初始周长记录并精确至1mm。从臂1516移除测量带。

测试由7个不同的步骤组成。

1.这被称为第一次负载。对张力检验器编程以使夹头以254mm/min的速率向上移动。使夹头延伸直至达到18.2gf/mm的应力。此时,将延伸度记录为最大延伸度。最大应变也使用初始周长计算。最大应变=(最大延伸度)/(初始周长/2)。

2.在该夹头延伸处保持30秒。

3.这被称为第一次卸载。以254mm/min的速率使夹头返回至起始位置。

4.在该夹头延伸处保持60秒。

5.这被称为第二次加载。以254mm/min的速率向上移动夹头。延伸直至达到18.2gf/mm的应力。

6.在该夹头延伸处保持30秒。

7.这称为第二次卸载。以254mm/min的速率使夹头返回至起始位置。

在整个实验中以100hz的采集速率收集数据。

对于其余四次平行测定,以类似方式重复。

最大应变(最大延伸度)=(18.2gf/mm下的最大延伸度)/(初始周长/2)

施加应变(施加延伸度)=最大应变乘以80%。

施加力(施加应力)=第一次负载时施加应变下的力(gf/mm)(应力)(髋箍测试的步骤1)。

持续贴合负荷力(持续贴合负荷应力)=第二次负载(髋箍测试的步骤5)循环中(最大应变/2)下的力(gf/mm)(应力)。

持续贴合卸荷力(持续贴合卸荷应力)=第二次卸荷(髋箍测试的步骤7)循环中(最大应变/2)下的力(gf/mm)(应力)。

熔点

聚合物样本的熔点可通过使用astm794,通过热分析的熔融和结晶温度的标准测试方法,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测定。熔点记录为吸热曲线中的tp(熔融峰),精确至0.1℃。

袋内堆叠高度

如下确定吸收制品包装件的“袋内叠堆高度”:

设备

使用带有平坦刚性水平滑板的厚度测试仪。厚度测试仪被构造成使得水平滑板沿竖直方向自由移动,其中水平滑板总是在平坦的刚性水平基板的正上方保持在水平取向。厚度测试仪包括适用于测量水平滑板和水平基板之间的缝隙的装置,精确至±0.5mm以内。水平滑板和水平基板大于接触每个板的吸收制品包装件的表面,即每个板在所有方向上均延伸超过吸收制品包装件的接触表面。水平滑板对吸收制品包装件施加850克±1克力(8.34n)的向下力,该向下力可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将合适的砝码放置在水平滑板的不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的中心上,使得滑板加上添加的砝码的总质量为850克±1克。

测试规程

在测量之前,将吸收制品包装件在23℃±2℃和50%±5%的相对湿度下进行平衡。

将水平滑板提起并且将吸收制品包装件以如下方式居中地放置在水平滑板的下方,该方式使得包装件内的吸收制品处于水平取向(参见图20)。将接触板中任一者的包装件的表面上的任何柄部或其它封装特征结构均抵靠包装件的表面折叠平坦,以便最小化它们对测量的影响。缓慢地放低水平滑板,直到其接触包装件的顶部表面,并且随后释放。在释放水平滑板之后十秒,测量水平板之间的缝隙,精确至±0.5mm以内。测量五个相同的包装件(相同尺寸的包装件和相同的吸收制品数目),并且将算术平均值报告为包装件宽度。计算并记录“袋内叠堆高度”=(包装件宽度/每个叠堆的吸收制品数目)×10,精确至±0.5mm以内。

结论

本文所公开的量纲和值不应理解为严格限于所引用的精确数值。相反,除非另外指明,否则每个此类量纲旨在表示所述值以及围绕该值功能上等同的范围。例如,公开为“40mm”的量纲旨在表示“约40mm”。

除非明确排除或以其它方式限制,本文中引用的每一篇文献,包括任何交叉引用或相关专利或专利申请以及本申请对其要求优先权或其有益效果的任何专利申请或专利,均据此全文以引用方式并入本文。对任何文献的引用不是对其作为与本发明的任何所公开或本文受权利要求书保护的现有技术的认可,或不是对其自身或与任何一个或多个参考文献的组合提出、建议或公开任何此类发明的认可。此外,当本发明中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与以引用方式并入的文献中相同术语的任何含义或定义矛盾时,应当服从在本发明中赋予该术语的含义或定义。

虽然已举例说明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实质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作出多个其他改变和变型。因此,本文旨在于所附权利要求中涵盖属于本发明范围内的所有此类变化和修改。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