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22582发布日期:2020-09-23 01:5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本申请特别有关于对病患呼吸系统施行波的系统,例如压力波,以疏松和/或设法排出气道分泌物。



背景技术:

黏液纤毛清除能力说明呼吸系统的自我清理能力。其涉及负责疏通的黏液纤毛活动梯(mucociliaryescalator)。黏液纤毛活动梯从而预防气道阻塞,并维持呼吸系统的理想运作。

身体健康者,会不断产生10-100ml的气道分泌物并由其黏液纤毛活动梯加以清理。

黏液清除机制可能因各种因素而有所折衷,包括影响黏液纤毛活动梯的病态生理状况–例如支气管扩张和纤毛运动困难,以及改变黏液产生和合成的失调症–例如窦炎、囊胞性纤维症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简称copd)。所产生的分泌物停滞阻塞住传导气道,形成周期性感染和发炎反应的病灶,导致反复侵害气道和薄壁组织。

基于这些理由,对黏液纤毛活动梯受到不良影响者而言,定期使用气道清除技术(简称acts)和装置,是让黏液运动和咳痰发挥作用的重要关键。此举有助于防止周期性感染,从而保护长期性的肺功能。

气道清除技术通常利用物理与机械性方法来操纵呼吸系统内的气流。目的在于将呼吸系统末梢段的分泌物,轻松调动到呼吸系统排空的部分,例如从末梢气道调动至中央气道,当中则藉由咳嗽或自然吞咽而产生排空。物理性的控制包括呼吸操作、姿势疏通和人工技巧。包括拍胸装置和振动压力装置之机械装置,按变换气流的原理进行运作,引导出和/或产生排空般的效果。

无论介入的技术如何,气道清除技术通常耗时良久,且因此可能导致无法遵照处方疗法行事。使用装置和处方疗法可能需要病人每天两至六小时的主动性参与,且已被描述成是囊胞性纤维症(简称cf)病患对气道清除技术之遵守率低落的主要成因。

呼吸疾病中的分泌物静止,会导致慢性感染、发炎和肺受损。运用呼吸性物理疗法来帮助清除分泌物已行之多年。然而,除了临床处理外,缺乏可用性和可获得性的充分治疗的问题,导致开发黏液清除装置势在必行。

早期的装置目标在于使用机器人工具来自我管理拍打疗法或控制气流,好让黏液清除生效。后者包括1970年代所开发出的正吐气压力装置,首用于美国做为传统物理疗法的替代方案。动作的机制仰赖(i)用夹板固定维持气道畅通,以允许分泌物移动,和(ii)在分泌物后方提供空气,在强迫吐气期间将分泌物推往更大的气道。

高频胸壁振荡治疗(简称hfcwo)被认为可从气道疏通出黏液。高频胸壁振荡治疗在呼吸期间引发气流中的波,造成「迷你咳嗽」。原本内建于具振荡气流功能的呼吸器中,而装置已然演进成通过环绕胸廓的气囊背心(pneumaticvest),由外传递振动压力。这些气脉冲波(airpulse)反复且快速地压放胸部,产生引起气道中瞬间增加流动的振动,疏松黏液并产生类似剪力的咳嗽。第一件hfcwo背心在1988年时取得授权,代表朝向不依赖病人自身努力的「被动式系统」迈进的一步。

1990年代一项开发微型化、病患驱动式、结合振动功能与正压吐气(简称pep)装置的趋势,成功打造出被动式系统。名称为振荡正压吐气辅助器(简称opep),这些装置通常包括振动系统,振动系统会在吐气期间产生正压吐气及气道周期性振荡。

总归而言,这些趋势暗示我们缺乏结合上列功能的装置,突显出病患可能想低调使用微型且周全的装置的需求,至今尚未获得满足。

所以,希望提供一种气道分泌物管理系统,可克服或改善先前发明中的一或多项上述问题,或至少提供有用的替代方案。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披露的是一种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包括:

一振荡波产生器,产生疏松病患气道分泌物的波;

一模块,与振荡波产生器通信(incommunicationwith),将波传送通过病患的鼻道;

一电源模块,配置以供电给系统;和

一通信模块,和鼻模块及振荡波产生器至少其中之一耦合,以选择性地传送电源和/或一或多个波型特性给各自的的鼻模块和/或振荡波产生器。

在本案所提出的范例中,可能使用「鼻内模块(intranasalmodule)」一词。然而,除非前因后果另行规定,否则将理解为可使用「鼻模块」或「鼻外模块」用词予以替代。

如本案中所用,「将波传送通过鼻道」的说法,包括鼻模块位于鼻道内而将波传送通过鼻道的实施例–即,使用内鼻模块。「将波传送通过鼻道」的说法亦包括鼻模块位于鼻道外、例如在鼻子上而将波传入并因此通过鼻道的实施例–即,使用鼻外模块。

针对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可以是针对气道分泌物管理的一系统。

因此鼻模块可以是一鼻内模块。在某些实施例中,鼻模块可以是一鼻外模块。

振荡波产生器可包括一波形产生器,以产生对应波(wave)的一电子信号,还有至少下列其中一项:

一扩大器,以增加振幅和/或电子信号的功率;和

一声音产生器,以将电子信号转换成声音信号,该声音信号为波。

振荡波产生器可为可调整式,以控制输出波形特性。波形特性可包括一或多个频率、振幅、强度、压力和使用持续时间-即,将施于病患身上的波形持续时间–以及形状–例如正弦曲线形、方形等等。

振荡波产生器的位置可在鼻外–例如若鼻模块为一鼻外模块,则位在该鼻外模块中或以其他方式与鼻模块相分离。或者,振荡波产生器的位置可在鼻内–例如若鼻模块为一鼻内模块,则在该内鼻模块中。

鼻模块可做成能位于病患鼻道内的形状。

鼻模块可通过波导(waveguide)而与振荡波产生器通信。

鼻模块可包括形状能兼容于病患鼻道的一外壳–例如可容纳在鼻道内或鼻道上,且可能夹住。鼻模块可包括位于外壳末端处的一音感窗口(acousticwindow),波穿过音感窗口而被传入鼻道中。

可改造鼻模块以夹住鼻道。

鼻模块可包括一锚形组件,以避免鼻内模块滑入病患鼻道中而无法挽回。锚形组件可包括一勾子,以抓勾在病患的鼻柱上。

可操作通信模块(communicationmodule)以调整振荡波产生器来配置波。

系统可进一步包括一接口模块,以提供指令给通信模块,从而控制通信模块。可配置接口模块以指示通信模块调整波的波形特色。可配置接口模块以指示通信模块触发系统电源。可配置接口模块以指示通信模块调整波的强度。

接口模块和通信模块可以是无线通信式。或者,可使用有线通信。

系统可包括一贴片以黏附在病患的脸部皮肤上,贴片包括振荡波产生器、电源模块和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之一。若鼻模块为一鼻外模块,则系统亦可包括鼻模块。

附图说明

针对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的某些实施例,现在将仅通过不设限范例的方式,根据本发明并参考随附附图来说明该类系统的组件和试验性用途:

图1为根据本发明、针对呼吸系统分泌物管理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供病患(即,病人)使用的物理系统的图像;

图3为图2系统用于病患身上时的图像;

图4为为包括一锚形组件的鼻内模块图;

图5a至5d为图1系统的实施例图解,当中:系统的一或多各模块位于与内鼻模块相连之脸部贴片内或上–图5a;系统的一或多个模块位于与鼻模块相连之口罩内或上–图5b;系统的一或多个模块位于固定在病患耳朵处的一外壳内–图5c;系统的一或多个模块位在装置运作期间以无需手持之方式固定在病患身上的一外壳内,外壳与内鼻模块相连;而鼻内模块位于病患的鼻道内。

图6为图1系统的试验性设置;

图7为具有位于鼻道内的鼻内模块的病患图说;

图8为图6系统的示意图,因应试验目的而放置在大体(humancadaver)的鼻道内,以及为判定起点和气管内位置的间信号衰退度的一测声计(acousticmeter);

图9为使用猪体的一对试验设置图像,以判定猪体鼻咽区内的信号衰退度。

图10为用以模仿信号衰退度的标竿模型图像;

图11出示藉由在来源和气管处测量声音信号所得到的试验结果–在图10的标竿模型案例中,「气管」的位置沿着标竿模型,大约与来源与成人体内起点相同距离;且

图12为在病患右肺前尖端区内使用数字听诊器所得到的声谱。

具体实施方式

可使用如本案中所披露、针对呼吸系统或气道分泌物管理系统的实施例,将例如声波之类的波传入病患的鼻道。从而改造该系统而将波传送通过鼻道,已证明来源与肺之间的波衰退度降低。因此系统在传送波至肺部方面具有较佳效益,从而认为系统在疏松和/或将分泌物(例如黏液)从肺和气道排出方面具有较佳效益。

本申请具有产生振动压的一鼻内系统(可能为一装置)。这些振动压为压力波形形态,通过鼻道而被导向肺,其在肺部提供疏松和/或排出黏液的作用。因此,将使用系统协助清除和/或避免气道内黏液累积,包括鼻道、静脉窦腔和支气管树。

图1出示针对呼吸系统或气道分泌物管理系统100。

系统100大致包括:

一振荡波产生器102;

一鼻模块104;

一电源模块106;和

一通信模块108。

尽管因应说明目的而在下列的实施例讨论中使用「气道」和「鼻内模块」等用词,但读者应理解,除非上下文另行规定,否则这些用词可能分别替代「呼吸系统」和「鼻模块」或「鼻外模块」。以下将被称为owg模块102的振荡波产生器(简称owg),是为了产生疏松来自病患气道(未出示)之分泌物的波。owg模块102是一个能产生波的模块,例如压力波,而波可能为规律、定期、不定期、可变化频率/电源/强度或任何被设计用来疏松病患气道分泌物之任何其他种类的波(就其本身而言,可能包括疏松和排出)。owg模块102产生例如清除黏液所需的希望波形。

在所出示的实施例中,owg模块102包括:

一波形产生器110;

一扩大器112;和

转换器子模块114。

owg模块102接受电源模块106的供电。电力让owg模块102能够运作。可将owg模块102组装成一单一实体或组件。或者,owg模块102可包括多个分别安置的组件。举例而言,子模块110、112、114可分别或一起结合安置。

在本实施例中,可对owg模块102进行调整以控制输出波形特性。举例而言,波形特性可能包括频率或振幅其中之一或两者皆有。

可在owg模块102的一或多个阶段中进行波形特性的控制。举例而言,在波形产生器110所产生的波中,波形特性可能明显。可用扩大器112所扩大的波来替代波形特性–例如owg模块102可定义扩大器112所实行的扩大振幅,以达到需要的振幅。或者,波形产生器110可产生一特殊、受控或预先决定频率的波,然后扩大器112可设定波幅。

owg模块102可产生具有介于5至5,000hz之间预决频率的波,范围介于10–2000hz,大约为300hz、500hz、1,000hz或1,500hz。频率亦可在连续波峰之间变化。

owg模块102亦可产生具有90分贝或以上之预期输出声压级(简称spl)的波。举例而言,输出可以是100分贝、105分贝、110分贝、115分贝或任何其他声级。

owg模块102完成波的产生,符合3至20伏特的颠值电压范围,其为在运作期间任何时点对系统的电压输入。

图3所出示的实施例具有三个子模块110、112、114。然而,可配置owg模块102以拥有波形产生器102,以及下列的其中一项:

扩大器112;和

声音产生器114。

参考图5a至5d进行讨论,owg模块102可鼻外安置于鼻内式病患携带型移动装置内或可能整合于其中。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分别安置子模块110、112、114。举例而言,可将声音产生器114安置在鼻内模块104内,而波形产生器110和扩大器112可安置在一鼻外贴片或外部装置内。或者,扩大器112和声音产生器114可位于鼻内模块104内,或三个子模块110、112、114全可位于鼻内模块104内。

波形产生器(子模块)110为产生对应owg模块102输出波的一信号,例如一电子信号。本实施例之波形产生器110包括负责发送一电子波形的一调整器。可按通信模块108的指令对调整器进行调节,以调整波的一或多个波形特性。

波形产生器110目前的概念为单机式实体。在运作的任何时点,从电力模块106所接收的电力可能是从3到20的颠值电压(voltagepeak-to-peak),且举例而言,可能是3-6v的输入电压。可由通信模块108通过用户接口模块(以下说明)存取或控制波形产生器110,以控制频率和/或振幅的输出波形特性。举例而言,可以按预决频率或是5至5000hz的预决变化频率来产生输出正弦波,且可以是10–2000hz,频率上至120分贝。

扩大器(子模块)112增加电子信号的功率和/振幅,且可能包括一预扬声器(pre-speaker)/转换器模块。可使用预扬声器/转换器来提升输出信号的功率和/或振幅。对波形产生器110所产生波施行的增益(gain)可以是任何需要增益,例如50、60、70、80、90高达100或以上。

使用扩大器112调整输出功率,以增加生成波的振幅,例如压力波。此外,可使用扩大器112作为控制振幅的工具,以满足使用者对于功效和舒适度的评估需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与通信模块108相连的用户接口模块来评估扩大器112。

可以将扩大器112设计成单机式机载组件(stand-aloneon-boardcomponent),或以采用直流偏压(dcbias)式。

声音产生器(子模块)114将波形产生器110所产生的电子信号转换成一声音信号。若声音产生器114被装设在owg模块102内,则声音产生器114所输出的声音信号则为owg模块102所输出的波。声音产生器114替波形产生器110接收电子波形,并将其转化为压力波形。在所出示的实施例中,声音产生器114为一电磁驱动式扬声器–例如迷你喇叭。迷你喇叭的作用频率范围为5–5000hz。

可将声音产生器114安置在鼻内模块104内。如此,在使用上,可以将声音产生器114设计成当位于鼻内模块104内时可合乎鼻腔的形状。因此,可将声音产生器114安置在鼻内模块104内一直径10mmx长度15mm的圆筒状空间。或者,可配合波导或声传通道/隧道(acousticchannel/tunnel)使用声音产生器114,好将声波携入鼻腔中。因此鼻内模块104可以通过波导而与振荡波产生器102通信。在某些实施例中,若有除了波以外而被传播到鼻内模块104的一信号,则可以利用电线或其他机制代替波导进行信号的通信。

举例而言,参考图2所出示的系统200,可以将owg模块102的一或多个子模块110、112、114,安置在位于病患口袋、包包或病患耳后的一外壳202内,依形状和尺寸而定。如第3图所示,波导或振动波导206(可传送声音振动)可将外壳202连接至耳朵上的鼻内模块204(其可能包括一声音振动传送器),或按照任何其他所需安排行事。波导206具弹性,所以允许传送治疗期间的外壳放置处灵活变通。

在某些实施例中,可将声音产生器114安置在鼻内模块204、波形产生器110或与声音产生器114通过波导206通信的扩大器112内。或者,可将声音产生器114与波形产生器110或扩大器112安置在外壳202内,并通过波导206而与鼻内模块204通信。因此,依owg模块102的子模块设置而定,可配置波导206以传播一电波或信号或一声波或信号至鼻内模块104,然后传送对应声波或电子信号的波进入病患的鼻道。

鼻内模块104与振荡波产生器102通信,以传送振荡波产生器102所生成的波通过(例如进入,以便往下走)病患的一鼻道(未出示)。参考图4,可将鼻内模块400塑形成能位于病患鼻道内。在本案例中,鼻内模块400为子弹型。

鼻内模块104包括一外壳402,外壳形状能与病患的鼻道相容。外壳402包含鼻内组件,包括上述实施例所述的声音组件–例如声音产生器114。将声音产生器114置于鼻内模块104中,而非在外壳里,减少波–即声波或压力波-在来源与终点之间跋涉的距离,也就是声音产生器114和病患气道内终点之间。所以当与位于外壳内的声音产生器相比,声音信号的衰退度有所降低。若波形产生器110直接产生从鼻内模块104输出的波,且波形产生器110位于鼻内模块104中而非在外壳内,则适用于相同情况。

外壳402同样密封,从而减少声音信号泄漏。本实施例的外壳402包括一子弹形圆筒壳–目前为直径10mmx长度15mm,壁厚度为2mm,而末端408的壁上有一5mmx8mm的音感窗口。末端408目前为半球形。窗口406允许以下称为压力波之波的传送,系为由声音产生器114所产生的一波。因此,波通过窗口406被传送入鼻道。

可用任何合宜方法制造鼻内模块104,包括吹塑、射出和/或铸造。可用任何合适材料制作鼻内模块104或相关圆筒部件,像是聚合物–例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简称abs)、聚氯脂、聚碳酸脂或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简称uhwmpe)。这些材料是为了避免或减少波泄漏。可使用扎实的传导性材料来制造音感窗口406,例如钢。

可改造鼻内模块104以夹住鼻道。换言之,鼻内模块104可夹住鼻道壁。参考图5b所示,可改造一鼻外模块替代鼻模块而放置在鼻外、鼻子上。

本鼻内模块400包括一锚形组件410。锚形组件410防止鼻内模块滑入病患鼻腔中而无法挽回。本锚形组件包括可勾抓在病患鼻柱上的一勾。在某些其他实施例中,锚形组件可以是边缘大于病患鼻孔的一圆周形法兰(circumferentialflange),以求不合入病患鼻孔。在这些案例中,锚形组件界定最大距离,而末端408(和声音窗口406)则于最大距离处突伸入病患的鼻子。

鼻内模块400进一步包括一护套(sheath)412。护套412为鼻内外壳402和封圈于内的组件提供一防水挡阻。本实施例的护套412为一抛弃式易套硅胶类聚合物护套,设计成合在鼻内外壳402上。护套412可以通过摩擦配合(frictionfit)而维持依附在外壳402上,所以需克服摩擦附着力方可移除护套412。或者护套412包住外壳402,并连接例如锚形组件410或波导206。

该护套412厚度为0.2mm。护套412具突纹,例如像是圆周形肋414的棱纹结构,以改善对鼻腔或鼻道的抓力。可用吹塑、射出、铸造和/或轧光(calendaring)方式制造护套412。可用合适材料制作护套412,例如聚氨脂、聚乙烯(简称pe)和聚乙烯对苯二甲酸脂(简称pet)。

通过特性的结合,即,针对护套412所说明的突纹特性和锚形组件410,从而可让鼻内模块104在鼻道中维持适当位置。

配置电源模块106以供电给系统100。电源模块106包括一供电电源116,且可能亦包括用以切按的一开关118,以供电给通信模块108、波产生器102、以及若鼻内模块104包含某些被供电组件(例如波产生器102的声音产生器114)、鼻内模块102。电源116106可提供电力给所有其他组件,实现至少一小时的连续运作。

选择电源模块106的形状因子(formfactor),以满足用户对装置不显眼的需求。在本实施例中,可使用电量150mah的一1/3aaa电池,以获得至少一小时的连续运作。亦可使用满足特定形状因子和电力要求的替代性电源。

可在电源模块106内装设与电源耦合的开关118。开关118系为控制或触发装置运作。这些包括物理性的装置上开关,以及可能用无线启动,或者整合入下列所述的调整器组件。

通信模块108和鼻内模块104以及振荡波产生器102至少其中之一耦合,而目前是与两者皆耦合,以选择性地传送电源和/或一或多个波形特性给各自的的鼻内模块104和/或振荡波产生器102。波形特性可以是一或多个电源、强度、振幅、压力、频率、使用持续时间和形状–例如正弦曲线形、方形等等。通信模块108被耦合,就此意义上,通信模块108能够控制相关组件–例如模块102、104和106。通信模块108可无线连接这些组件中的一或多个,或者以硬布线方式连接这些组件中的一或多个。

通信模块108的作用在于替使用者提供一个存取装置的方法。主要使用通信模块108来(i)触发电源(ii)配置压力波形,例如调整或设定振幅和/或频率。

可通过提供指令给通信模块108的用户接口120来存取通信模块108,从而控制通信模块108–即,在必要时引起通信模块108发出指令给波产生器102和其他组件。用户接口120将提供方法工具给用户以提供指令,并取得来自装置的反馈信息。目前的概念是运用行动装置上的图像式用户接口(即图6中所示的用户接口600),来调整波形特性和实体或虚拟旋钮或按键以触发电源,以及调整波形强度。确切说来,将很可能具体实现一实体与行动装置式控制的结合。可配置接口模块120以指示通信模块108调整波的波形特性。可配置接口模块120以指示通信模块108触发供电给系统100。可配置接口模块120以指示通信模块108调整波的波形强度。因此,可以操作通信模块–例如按用户接口120的指令,以改变波的频率、振幅和/或强度的方式,通过调整振荡波产生器而对波进行组态。

接口模块与通信模块可以是无线通信,或者可用有线连接方式相连,如图6所示的联机602。

可将系统100组装成具迷你外组件部分(componentry)的全鼻内式系统。系统100的设计不限于全鼻内式系统。举例而言,可能位于鼻腔外以及鼻道内的任何或所有模块,例如电源模块106、振荡波产生器102、外壳202和通信模块108,皆装备了因应第二治疗通信的组件–即,组件能够传送治疗,治疗可能是但不限于是声波或电波。因此系统100可能能够:

使用压力波形疏松黏液,以调动黏液;

可定制波形允许使用者控制操作参数,以实现所需的治疗结果;

无需手持且被动式的操作,不需要病人在治疗期间主动参与;

低调、不显眼或不明显的形状因子;和/或

使用上不会手忙脚乱,改善病患的便利性与体验度。

图5a至5d出示多种实施例,例如图1的系统100。

图5a图出示一实施例,其中系统500包括为附着在病患脸部皮肤上的一贴片506,贴片包括振荡波产生器、电源模块和通信模块至少其中之一。在本实施例中,每个组件,例如模块102、106、108、120和任何其他额外功能模块122与子模块124,皆安置在贴片500或鼻内模块(亦可称为鼻内治疗传送器)502内,或可能在波导504内。

图5b出示一实施例,其中所有组件皆被安置在一口罩508内。鼻模块520包括以啮合或立于鼻外–即,一鼻外模块,且通过鼻孔将波传送入鼻道中。鼻外模块520可以包括一u形部件,可能具有弹力,可紧贴合于鼻端或鼻桥而让声音产生器维持在鼻孔处。可用口罩508替代而将鼻外模块520维持在合适位置。此实施例亦可搭配具从鼻内模块延伸至口罩508或组件之一波导(如具备或必要)的一鼻内模块(未出示)使用,例如口罩508内的波产生器(未出示)。

图5c出示包括一鼻内模块510的一实施例,通过波导514而与外壳512相连。外壳512做成可被容纳在病患耳516后的形状。

图5d出示包括一鼻内模块518的一实施例。鼻内模块可能包括波产生器、通信模块、电源模块和其他必要组件。或者,鼻内模块518可以经由通信模块而与波产生器无线通信。

图6出示针对气道分泌物管理系统的一试验性设置。在以电线602连接板卡604的智能型手机601中,装设用户接口600。板卡604连接电源模块,目前包括一d号电池606。板卡604或智能型手机601包括通信模块和波形产生器与扩大器。声音产生器608经由接线610而附于板卡604上,并形成部分的鼻内模块612。在本实施例中,鼻内模块612包括一导管614,声音产生器608所产生的波经由该导管而传导入病患体内。

以下说明图6系统的组件运作方式。

图6的系统被设计成用户可暂时穿戴并在治疗时间结束后立即脱下。此类系统的实际实施例可以如图2和3所示,当中外壳包含一些或全部的系统模块,并以免手持方式固定在使用者身体上,同时声振传送器(即声音产生器)则固定在其中一个鼻孔内。装置是一个使用电力的电子系统,能够全自动地传送声振,从而免除病患或照护者必须人力参与的需求。此外,与限制使用者移动自由的现行方案不同,本解决方案允许使用者以高度整体化的生活方式来接受治疗,让使用者能以无需手持且行动友善的方式,继续其重要的日常活动。藉由允许治疗「在背景中执行」,使用者可同时从事其他活动,其设计成以无需费力且省时的方式即可维持良好的呼吸卫生。所以目的在于系统可协助维持治疗的遵循度。

图7出示鼻内模块700在病患鼻道702中的位置。因此系统能够具有(i)就压力波传送而言较不绕路的路径,和(ii)分离且立即可触及的鼻内模块700所在位置。较不绕路的进入气道路径或路途,是为了在波抵达分泌物所在处前降低波的衰退度。

图8至10图出示在尝试判定图6图所出示的试验模型效益过程中,所使用的一人类大体模型、猪体模型和标竿模型。图8展示试验设计以评估人类大体800鼻咽区内的声音衰退度。在大体800鼻道内插入包括声音产生器的一鼻内模块,并将测声计放在通向气管的一开孔中,以测量从鼻内模块传来、气管内的波强度。

先找出气道,确认是否无任何阻塞。分别在来源点处(105.8分贝)和气管开孔处(93分贝)以50hz执行spl量测。

图9展示评估猪体900鼻咽区声音衰退度的试验设计。先找出气道并确定无任何阻塞。分别在来源点处(107分贝)和气管开孔处(105分贝)以50hz执行spl量测。

图10为评估声音衰退度的试验设计图像,当做标竿模型中的距离之用。建立导管1000,以模拟(mimic)从病患的鼻孔到气管的开放接触(openaccess)状态,且长度约同于病患身上这些点处之间的距离。分别在来源点处(107分贝)和气管开孔处(105分贝)以50hz执行spl量测。

图11出示从标竿1000、猪体900和人类大体800模型所得出的试验结果。如图所示,在声振从来源被传送到量测点时,确认声音强度的变化。标竿和猪体模型显示信号降减<2%,同时人类大体模型则经历<15%的信号降减。可藉由调整被传送到声音产生器的功率输入来补偿信号降减,尤其是在人类大体模型的试验上。

图12说明利用数字听诊器记录病患右肺前尖端区内的声谱。如图所示,和口腔相比,鼻道提供更直接通往中央气道的路径。信号在口内传送可能遭遇更大的衰退度,尤其是当嘴巴如图5a所示为完全合起时。所以,就传声而言,鼻内路径可能更为有效。

试验的设计系为判定做为频率功能的声音传送状况。此时,在来源处以200、300、400hz和500hz产生声波。使用数字听诊器捕捉声音并加以记录。声音产生器被放置在鼻孔内。取得仰躺姿势的右肺前尖端听诊器读数。

图3b出示在右肺顶点区内侦测到的声谱试验结果。用此来评估声波通过鼻路径的传送性。针对这些试验,以300hz和500hz产生模型压力波。可于300和500hz处观察到明显的波峰,暗示所传送信号的精确度。

本案所讲授的系统,系以认为鼻道易于进出且具充分空间可放置鼻内装置为基础。所以就气道分泌物管理之目的,判定与口腔相比时鼻道的声音传送度较佳或理想。

如本案所说明,本教学可用于生产针对气道分泌物管理的装置或系统。

对熟习技术者而言,有许多不背离本发明适用范围的显而易知修改。

除前因后果另行要求外,将把本规格通篇用词「包括」以及例如「包含」及「含有」等变化,理解为暗示包含指定整体或整体组或步骤组,但不排除任何其它整体、步骤、整体组或步骤组。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