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28430发布日期:2019-04-17 03:10阅读:39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当前,内镜下黏膜剥离术已成为广为接受的胃肠道早癌微创外科术式,限于其学习曲线陡峭性,大规模的临床应用尚需时日。为此,一些简化手术进程的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辅助牵引技术应势而生,包括金属夹丝线联合牵引技术、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s-o金属夹牵引技术、磁力锚牵引技术、钳牵引技术和机器人牵引技术等,可改善手术视野,增加手术安全性并提高工作效率。

然而,现有的这些技术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通常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例如:

s-o金属夹牵引技术(如附图1所示):2009年两位日本学者sakamoto和osada以弹簧、金属夹和尼龙圈为基础设计出另一种体内牵引技术,并以两人名字的首字母命名为s-o金属夹牵引技术。该方法由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法衍变而来,以弹簧替代弹力圈,力求获得更大的伸缩性,来适应大的、表浅性的结肠早期肿瘤的esd切除。本装置中的弹簧长度为7mm,宽度为1.8mm,1g以上的力可使弹簧产生形变,最大伸展长度为10倍,最大可承拉力为20g。完成黏膜剥离后,用内镜剪剪开尼龙圈,随标本取出。

该技术的优点在于:可以起到牵引病变作用,方便暴露视野,节约时间。

缺点在于:1.长度固定,对于胃肠腔内不同的位置,需要不同的长度,空间过小时无法牵引,空间过大时牵引不到。2.使用完毕后需要剪开尼龙圈,需要专门的镜下剪开器,不仅浪费时间,而且大部分医院的内镜中心并无该装置,因此推广较难。

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如附图2所示):相对于拉线而言,弹力圈依靠自身的延伸即可在体内提供作用力。由于不需提供外力,可不受解剖位置和消化道管腔大小的限制,特别适用于esd手术操作困难位置。实际操作中,在体外以3.0丝线将医用弹力圈扎于金属夹一侧臂上,而后与金属夹一起收纳于释放器鞘内(图2a);在体内完成预分离黏膜后,将金属夹固定于病灶边缘,第二个金属夹侧臂穿过弹力圈固定于病灶对侧边缘(图2b-c);病灶表层黏膜遂因弹力作用外翻,暴露视野(图2d)。术后,辅助器械连标本回收。考虑到弹力圈要预收纳于鞘内,以及后期易操作性,此圈折叠和展开后的理想半径分为2mm和5mm,结扎所用的丝线为红色,以便与手术背景产生对比。

该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方便暴露视野。

缺点在于:1.病变大小需与弹力圈近似,严重限制使用范围,对于超过1.0cm左右的病变无法使用,而esd的主要适应症既是超过2.0cm的病变。

2.剥离过程中,使用前需将病变环周预切开,对于一些困难及特殊病例有限制。

3.操作困难,因为水平方向牵引,暴露视野范围有限,对于边缘脆弱的组织,过多的夹取易破坏标本。

因此,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该技术的使用,节约手术时间,通过通过该装置可以随着病变的切除变换牵引的方向和位置,对于较大病变,原有各种技术随着剥离的深入及方位的改变而失效,而本发明可以随时更改方向和位置,有利于病变的剥离,方便病变剥离操作,进而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在于:针对目前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及其使用方法,通过该技术的使用,节约手术时间,通过通过该装置可以随着病变的切除变换牵引的方向和位置,对于较大病变,原有各种技术随着剥离的深入及方位的改变而失效,而本发明可以随时更改方向和位置,有利于病变的剥离,方便病变剥离操作,进而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和缺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包括牵引器本体以及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底座以及支撑柱、启开器;所述牵引器本体由连接线固定串连多个弹力圈组成;所述第一弧形片的弧形背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弧形槽;所述第二弧形片的弧形凹面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弧形槽相对应的第二弧形槽;所述底座为方形板结构,底座的上表面4个拐角位置垂直固定安装有4根圆柱形支撑柱;所述底座与支撑柱之间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底板的前端面上固定粘接安装有软质塑料材质的条形启开器;所述弹力圈在安装时,弹力圈通过钛夹夹持在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内,所述第二弧形片的背面则至于支撑柱上方;所述钛夹的夹持头端部内侧设置有锥形结构的夹持锥。

如上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的使用方法,在牵引病灶粘膜肿瘤块前,首先将第二弧形片安装在支撑柱上方,使第二弧形片的凹面朝上;然后将牵引器本体的弹力圈排列放置在第二弧形片上的第二弧形槽内,再将第一弧形片穿过弹力圈,使第一弧形槽与弹力圈下端对应,保证弹力圈同时位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构成的弧形孔内;其次,采用钛夹将第一弧形片和第二弧形片的一端同时夹持固定,保证弹力圈固定于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内部;再次,通过钛夹将第一弧形片和第二弧形片及其夹持的牵引器本体推送入钳道,随后将牵引器本体的一端弹力圈通过钛夹固定在病灶肿瘤块上,另一端弹力圈通过另外一个钛夹固定在病灶对面的胃壁或肠壁上,此时第一弧形片和第二弧形片不受夹持力的作用,使2块弧形片能够自动脱离牵引器本体;通过钛夹将牵引器本体两端的弹力圈固定在不同位置,使牵引器本体两端之间相互牵拉,形成牵引力;在牵引弹力作用下,随着病变肿瘤块的剥离;当原来的牵引力减弱之后,位于病灶对面的弹力圈再次改变固定位置,或通过病变对侧的钛夹将另外一个弹力圈重新固定,缩小牵引器本体的工作长度,使2个钛夹之间的牵拉力得到增强,如此循环直至病灶肿瘤块完全被剥离为止;

当肿瘤块剥离之后,弹力圈回缩,使用热活检钳或者电刀将弹力圈中间的连接线烧断,然后将夹持肿瘤块或病变的钛夹及其剥离病变取出;然后将启开器穿入到钛夹夹持段的缝隙中,通过将启开器向夹持外端移动的方式,使夹持端缝隙变大,如此方便医生将夹持病变取出,而不至于破坏病变或肿瘤块,方便做病变标本。

优选的,所述弹力圈的外表面均为光滑表面;相邻弹力圈之间,通过连接线分别打结捆绑之后,进行固定的线连接,或者在弹力圈加工完成之后,直接由厂家连接好,方便医生直接使用。

优选的,所述钛夹为可开启的和谐夹;第一弧形槽和第二弧形槽的宽度均大于弹力圈的横截面直径。

优选的,所述钛夹的一端为圆柱形结构,夹持头端部的夹持锥侧面为倒锥形结构,夹持锥整体外形为锥齿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启开器的壁厚为0.3mm。

优选的,所述底座为方形塑料板,支撑柱为塑料圆柱;支撑柱与塑料板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或相互固定粘接结构;第一弧形片、第二弧形片的厚度均为2mm-3mm。

横向排列的2根支撑柱之间的轴心间隔距离,小于第二弧形片的宽度尺寸;纵向排列的2根支撑柱之间的轴心间隔距离,小于第二弧形片的长度尺寸。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弹力圈为弹性生物相容性塑料或弹性生物相溶金属制成,在此特别说明清楚。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首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牙线等牵引装置相比,具有牵引病变效果好,效率较高,节约时间的作用。尤其对于结肠的内镜下治疗,每次退镜安装牙线后再次进镜均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本申请无需多次进镜和退镜,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因而利于节省时间。同时,采用弧形片将牵引器本体装入胃腔或肠腔内部进行病灶剥离的技术方案,不需要退镜操作,塑料片直接通过人体排出体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手术时间。

其次,相对于s-o金属夹牵引技术,本发明的弹力环个数可以根据具体切除手术进行选择,用户增加弹力圈个数,可以加长多环牵引器本体的长度,或者减少弹力圈数量,缩短多环牵引器本体长度,因而可以根据实际手术需要调节弹力圈个数,而且通过连接线捆绑固定连接的方式,其操作也相对比较方便。

再次,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来说,可以随着病变的切除变换牵引的方向和位置,对于较大病变,原有各种技术随着剥离的深入及方位的改变而失效,而本发明可以随时更改方向和位置,有利于病变的剥离,操作相对也比较方便。

因此,本申请具备较好的实用价值及推广价值,利于推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辅助牵引技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s-o金属夹牵引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现有金属夹弹力圈联合牵引技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牵引器工作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弹力圈夹持操作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弧形片及底座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牵引器送入钳道之前的夹持示意图。

图中:1、弹力圈;2、连接线;3、第一弧形片;4、第一弧形槽;5、第二弧形片;6、第二弧形槽;7、钛夹;8、肠壁;9、肿瘤块;10、底座;11、支撑杆;12、启开器;13、夹持锥。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如图3-6所示:

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包括牵引器本体以及第一弧形片3、第二弧形片5、底座10以及支撑柱、启开器12;所述牵引器本体由连接线2固定串连多个弹力圈1组成;所述第一弧形片3的弧形背面开设有多个第一弧形槽4;所述第二弧形片5的弧形凹面开设有多个与第一弧形槽4相对应的第二弧形槽6;所述底座10为方形板结构,底座10的上表面4个拐角位置垂直固定安装有4根圆柱形支撑柱;所述底座10与支撑柱之间连接为一体结构;所述底板的前端面上固定粘接安装有软质塑料材质的条形启开器12;所述弹力圈1在安装时,弹力圈1通过钛夹7夹持在第一弧形槽4和第二弧形槽6内,所述第二弧形片5的背面则至于支撑柱上方;所述钛夹7的夹持头端部内侧设置有锥形结构的夹持锥13。

如上所述的一种内镜下多环牵引器的使用方法,在牵引病灶粘膜肿瘤块9前,首先将第二弧形片5安装在支撑柱上方,使第二弧形片5的凹面朝上;然后将牵引器本体的弹力圈1排列放置在第二弧形片5上的第二弧形槽6内,再将第一弧形片3穿过弹力圈1,使第一弧形槽4与弹力圈1下端对应,保证弹力圈1同时位于第一弧形槽4和第二弧形槽6构成的弧形孔内;其次,采用钛夹7将第一弧形片3和第二弧形片5的一端同时夹持固定,保证弹力圈1固定于第一弧形槽4和第二弧形槽6内部;再次,通过钛夹7将第一弧形片3和第二弧形片5及其夹持的牵引器本体推送入钳道,随后将牵引器本体的一端弹力圈1通过钛夹7固定在病灶肿瘤块9上,另一端弹力圈通过另外一个钛夹固定在病灶对面的胃壁或肠壁上,此时第一弧形片3和第二弧形片5不受夹持力的作用,使2块弧形片能够自动脱离牵引器本体;通过钛夹7将牵引器本体两端的弹力圈1固定在不同位置,使牵引器本体两端之间相互牵拉,形成牵引力;在牵引弹力作用下,随着病变肿瘤块9的剥离;当原来的牵引力减弱之后,位于病灶对面的弹力圈1再次改变固定位置,或通过病变对侧的钛夹7将另外一个弹力圈1重新固定,缩小牵引器本体的工作长度,使2个钛夹7之间的牵拉力得到增强,如此循环直至病灶肿瘤块9完全被剥离为止;

当肿瘤块9剥离之后,弹力圈1回缩,使用热活检钳或者电刀将弹力圈1中间的连接线2烧断,然后将夹持肿瘤块9或病变的钛夹7及其剥离病变取出;然后将启开器12穿入到钛夹7夹持段的缝隙中,通过将启开器12向夹持外端移动的方式,使夹持端缝隙变大,如此方便医生将夹持病变取出,而不至于破坏病变或肿瘤块9,方便做病变标本。

优选的,所述弹力圈1的外表面均为光滑表面,相邻弹力圈1之间,通过连接线2分别打结捆绑之后,进行固定的线连接,也可以在厂家加工完弹力圈1之后,直接按照要求先连接好,方便医生购买之后,手术时直接使用。

优选的,所述钛夹7为可开启的和谐夹;第一弧形槽4和第二弧形槽6的宽度均大于弹力圈1的横截面直径。

优选的,所述钛夹7的一端为圆柱形结构,夹持头端部的夹持锥13侧面为倒锥形结构,夹持锥13整体外形为锥齿形结构。

优选的,所述启开器12的壁厚为0.3mm。

优选的,所述底座10为方形塑料板,支撑柱为塑料圆柱;支撑柱与塑料板之间为一体成型结构或相互固定粘接结构;第一弧形片3、第二弧形片5的厚度均为2mm-3mm。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弹力圈1为弹性生物相容性塑料或弹性生物相溶金属制成,在此特别说明清楚。

首先,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与牙线等牵引装置相比,具有牵引病变效果好,效率较高,节约时间的作用。尤其对于结肠的内镜下治疗,每次退镜安装牙线后再次进镜均需要浪费大量的时间。而本申请无需多次进镜和退镜,操作相对比较简单,因而利于节省时间。同时,采用弧形片将牵引器本体装入胃腔或肠腔内部进行病灶剥离的技术方案,不需要退镜操作,塑料片直接通过人体排出体外,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省了手术时间。

其次,相对于s-o金属夹牵引技术,本发明的牵引器,其可以根据规格做成3环连接、5环连接等多个规格的产品,方便医生手术选用,其操作也相对比较方便。

再次,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相对于金属夹弹力圈1联合牵引技术来说,可以随着病变的切除变换牵引的方向和位置,对于较大病变,原有各种技术随着剥离的深入及方位的改变而失效,而本发明可以随时更改方向和位置,有利于病变的剥离,操作相对也比较方便。

因此,本申请具备较好的实用价值及推广价值,利于推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相关辅助牵引技术研究的发展和进步。

在具体手术实施过程中,如果第一弧形片3和第二弧形片5可以采用不可溶的塑料片,对手术影响也不大,塑料片脱离之后,可以直接排出体外。连接线2可采用不可溶医用线,线条后期可以排出体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