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撑开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3322发布日期:2019-05-17 21:15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可撑开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脊椎间的可撑开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是哺乳类脊椎动物的“生命之柱”,尤其是在物竞天择的进化演变中脱颖而出的直立行走的人类。生命在新陈代谢的普遍规律支配下,经历着发生—发展—衰退—消亡,以此周而复始;而作为“生命之柱”的脊椎,也必然被这一规律支配。因此,在青壮年生命的巅峰之后,衰减退变是每一个生命个体中的脊柱必然经历的过程。

由于肿瘤、骨折、感染等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椎体损坏的病例发生。在治疗这些患者时,目前采用的方式是在损坏的椎体间植入一个融合器体,使骨组织产生爬行替代,从而修复损坏的椎体,然而传统的椎体融合器体高度固定,而人体的椎间高度因人而异,在手术中难以通过调整融合器体的高度来适配患者的需求,容易影响治疗效果。

cn107174383a的发明专利具体公开了一种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由融合接触机构和驱动撑开机构组成,融合接触机构由上器座和下器座组成,所述的驱动放置机构由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组成,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向内侧移动,进而拉开上器座和下器座之间的距离实现融合器的撑开,具有利用椎间融合器的撑开力,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保障脊柱稳定等优点。但是该种融合器的结构不够稳定,且骨植入物量不大,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加工装配方便,具有更好的零件互换性,且增大了植骨空间,增强了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一种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包括上盖板、下盖板、驱动撑开机构,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左调节块、右调节块,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分别通过螺纹连接在调节螺杆的左右两侧,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左侧分别与左调节块通过连杆相配合,上盖板与下盖板的右侧分别与右调节块通过连杆相配合,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沿轴向反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

优选地,上盖板的下方的前后两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上盖板连杆销孔,下盖板的上方的前后两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与上盖板连杆销孔交错设置的下盖板连杆销孔,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销柱,连杆的一端部设有上下盖板连杆孔,另一端部设置左右调节块连杆孔,销柱插设在左右调节块连杆孔内,上盖板连杆销孔与下盖板连杆销孔分别与上下盖板连杆孔通过销子相连接,左调节块与右调节块的中部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杆的左侧部设有反向旋转的外螺纹,右侧部设有正向旋转的外螺纹,调节螺杆的左端与左调节块相连接,右端与右调节块相连接,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沿轴向反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或远离。此处的反向运动包括相向运动和背向运动,即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沿轴向相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靠拢,通过调节螺杆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和右调节块同时沿轴向背向运动,带动上盖板和下盖板相互远离。

进一步优选地,上盖板每一端的前后两侧的两个上盖板连杆销孔之间设有第一避让槽,下盖板每一端的前后两侧的两个下盖板连杆销孔之间设有第二避让槽,使得同等高度能够植入更多的骨植入物。

进一步优选地,调节螺杆的一端面上设有六角驱动槽,在反向旋转的外螺纹与正向旋转的外螺纹之间设置限位部,限制连杆的移动位置,此处的限位部可以设置为环形凸块,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该作用的结构。

优选地,为了更好的将融合器插入进椎板间,上盖板的一端部设置为向下向内弯曲的第一弧形结构,下盖板上设有与第一弧形结构镜像对称的第二弧形结构。

优选地,上盖板的上表面和下盖板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防滑槽。

优选地,上盖板的中部和下盖板的中部分别设有植骨窗口,优选为腰形。

进一步优选地,左、右调节块的上下两端部上分别设有与植骨窗口的端部形状相匹配的限位挡块,用于限制左、右调节块的左右移动位置。

优选地,连杆上在上下盖板连杆孔处设有第一加强部,在左右调节块连杆孔处设有第二加强部,增加连杆的强度。

优选地,第二加强部上设有第三避让槽。

本发明还要提供一种上述融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融合器处于合拢状态;

2、把预备的骨植入物从植骨窗口植入;

3、将器械套在六角驱动槽上,固定好融合器;

4、把融合器插入椎板间;

5、顺时针旋转器械,撑开到需要的高度后停止旋转;

6、取出器械,植入剩余的骨植入物。

由于以上技术方案的采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使用连杆代替了传统中的滑块,使得加工装配更方便,零件的互换性更好,且具有更大的植骨空间,增强了椎间融合器骨性融合效果;

2、本发明在上盖板和下盖板的同一端部设置向下向内弯曲的弧形结构,使融合器更容易、顺滑的将插入进椎板间;

3、本发明在左、右调节块上设置限位挡块,配合植骨窗口,用于限制左、右调节块的左右移动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上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2-1是俯视立体图,2-2是仰视立体图;

图3为图1中下盖板的结构示意图,其中3-1是仰视立体图;3-2是俯视立体图;

图4为图1中调节螺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4-1是立体图;4-2是侧视图;

图5为图1中左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右调节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中连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1的合拢状态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1的撑开状态示意图;

其中:1、上盖板;11、下连接块;12、上盖板连杆销孔;13、第一避让槽;14、第一弧形结构;2、下盖板;21、上连接块;22、下盖板连杆销孔;23、第二避让槽;24、第二弧形结构;3、调节螺杆;31、反向旋转外螺纹;32、正向旋转外螺纹;33、六角驱动槽;34、限位部;4、左调节块;5、右调节块;6、连杆;61、上下盖板连杆孔;62、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3、第一加强部;64、第二加强部;65、第三避让槽;7、销子;8、植骨窗口;9、防滑槽;10、销柱;45、限位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结构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如附图1-9所示,本实施例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包括上盖板1、下盖板2、驱动撑开机构,驱动撑开机构包括调节螺杆3、左调节块4、右调节块5、8个连杆6。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1的下方的前后两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的下连接块11,共计4个,每个下连接块11上均开设有上盖板连杆销孔12,4个上盖板连杆销孔12的中心连线构成一个长方形。下盖板2的上方的前后两侧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凸出的上连接块21,共计4个,每个上连接块21上均开设有下盖板连杆销孔22,4个下盖板连杆销孔22的中心连线构成一个长方形。上盖板连杆销孔12与下盖板连杆销孔22交错设置。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连杆销孔12平行对应设置在下盖板连杆销孔22的内侧。

左调节块4与右调节块5的前后两侧分别设有销柱10,每个连杆6的一端部均设有上下盖板连杆孔61,另一端部均设置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2,销柱10插设在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2内并能在其中转动,上盖板连杆销孔12与下盖板连杆销孔22分别与上下盖板连杆孔61通过销子7相转动连接。

左调节块4与右调节块5的中部设有螺纹孔,调节螺杆3的左侧部设有反向旋转的外螺纹31,右侧部设有正向旋转的外螺纹32,调节螺杆3的左端与左调节块4相连接,右端与右调节块5相连接,通过调节螺杆3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4和右调节块5同时沿轴向反向运动,带动上盖板1和下盖板2相互靠拢或远离。此处的反向运动包括相向运动和背向运动,即通过调节螺杆3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4和右调节块5同时沿轴向相向运动,带动上盖板1和下盖板2相互靠拢,通过调节螺杆3的转动带动左调节块4和右调节块5同时沿轴向背向运动,带动上盖板1和下盖板2相互远离。

本实施例可撑开融合器具有合拢和撑开两种状态。当融合器处于合拢状态时,所有连杆6具有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2的一端部相互靠拢,连杆6向上盖板1和下盖板2的方向靠近;当融合器处于撑开状态时,所有连杆6具有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2的一端部相互远离,连杆6向上盖板1和下盖板2的方向远离。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1每一端的前后两侧的两个上盖板连杆销孔12之间设有第一避让槽13,下盖板2每一端的前后两侧的两个下盖板连杆销孔22之间设有第二避让槽23,避让槽设置为圆弧形或其它形状,使得同等高度能够植入更多的骨植入物。

在本实施例中,调节螺杆3的一端面上设有六角驱动槽33,在反向旋转的外螺纹31与正向旋转的外螺纹32之间设置限位部34,限制连杆6的移动位置,此处的限位部34设置为环形凸块,也可以为其他能够实现该作用的结构。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更好的将融合器插入进椎板间,上盖板1的一端部设置为向下向内弯曲的第一弧形结构14,下盖板2上设有与第一弧形结构14镜像对称的第二弧形结构24。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1的上表面和下盖板2的下表面上分别设有锯齿状的防滑槽9。

在本实施例中,上盖板1的中部和下盖板2的中部分别设有植骨窗口8,为腰形。

在本实施例中,左调节块4、右调节块5的上下两端部上分别设有与植骨窗口8的端部形状相匹配的限位挡块45,用于限制左调节块4、右调节块5的左右移动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连杆6上在上下盖板连杆孔61处设有第一加强部63,在左右调节块连杆孔62处设有第二加强部64,增加连杆6的强度。第一加强部63位于连杆6上远离下连接块11、上连接块21的一侧,第二加强部64与第一加强部63位于连杆6的两侧。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加强部64上还设有第三避让槽65,用于避让下连接块11和上连接块21。

本发明上述融合器的使用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融合器处于合拢状态;

2、把预备的骨植入物从植骨窗口植入;

3、将器械套在六角驱动槽上,固定好融合器;

4、把融合器插入椎板间;

5、顺时针旋转器械,撑开到需要的高度后停止旋转;

6、取出器械,植入剩余的骨植入物。

此处的器械为本领域的常用植骨器械,不作为本发明的发明点,在此不再展开描述。

以上对本发明做了详尽的描述,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领域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