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骨科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7469139发布日期:2019-04-20 05:42阅读:4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
技术领域
,具体涉及一种骨科用膏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骨科疾病作为医学界难题,一直倍受关注,属于中医学痹症、筋伤的范畴。颈椎病、腰椎病、肩周炎的颈、肩、臂痛等症多包括在祖国医学痹证中,中医认为,本病系外感风寒湿邪,阻滞经络,以致气血阻闭不通,不通则痛。气血阻滞则经脉失养,发生头昏头痛、上肢麻木等。现在的骨科疾病作为常见疾病,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变更,骨科的伤病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目前西医主要是采用外用西药缓解患者症状,但是不能根治,用药时间长,疗效不明显,外用药还存在着皮肤过敏的问题。西医还采用手术加服药治疗,手术治疗费用昂贵,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和并发症较多,术后易复发,给患者带来更大痛苦,而且服药治疗极易伤及脾胃和肝肾。中医对上述疾病多釆用正骨复位或牵引方法,但需要医师手法正确,操作不当,给患者造成二次痛苦。膏药是古代五大制剂药物——丸、散、膏、丹、汤之一,是中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学言曰:“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我国有关膏药疗法记载最早的医学文献先后出现在战国、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等历史医学著作中,均记录有详细的膏药制备方法和临床应用情况。以膏药为代表的经皮给药外治疗法的基本原理,是利用药物,施于患者机体表面,借助经络传导、皮肤透入和黏膜吸收三方面发挥药物的通经走络,去瘀行滞,开窍透骨,驱风散邪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有治疗骨病的膏药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是不能彻底去除病根,大多治疗后还会复发,因此寻求一种疗效显著、不易复发的骨病用膏药具有重要意义。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不易复发的骨科用膏药。本发明还提供了该骨科用膏药的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骨科用膏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秦艽15-25份、乌蔹莓10-20份、桂枝10-15份、木天蓼根8-12份、山苦荬6-10份、炒酸枣核5-10份、黄芪10-15份、山莴苣5-10份、蕤仁8-12份、珍珠母3-5份、姜黄10-12份、蔓荆子5-9份、冬瓜子5-7份、万寿果4-6份、苍术5-7份、乌桕根皮3-5份。优选的,一种骨科用膏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秦艽20份、乌蔹莓15份、桂枝13份、木天蓼根10份、山苦荬8份、炒酸枣核8份、黄芪12份、山莴苣7份、蕤仁10份、珍珠母4份、姜黄11份、蔓荆子7份、冬瓜子6份、万寿果5份、苍术6份、乌桕根皮4份。一种骨科用膏药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得: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2)除珍珠母外,将各原料药混合后粉碎,过30-50目筛,得粉料;3)将粉料加至芝麻油中常温浸泡24-48h;4)浸泡完成后加至药罐中武火煎熬,煎熬成焦色后过滤去渣;将滤液继续煎熬至滴水成珠,得液料;5)将珍珠目研细后过100目筛,加至液料中,混合均匀,得药膏;6)将药膏均匀铺在油纸上,即可制得骨科用膏药。所述的,芝麻油和粉料的重量比为2-3:1。本发明骨科用膏药的使用方法:将患处清洗干净,将膏药外贴患处,一日更换一次,九天为一个疗程。注意事项:过敏体质人群慎用,孕妇禁用。各原料的药理如下:秦艽:味辛、苦,性平。归胃、肝、胆经。祛风湿,清湿热,止痹痛。用于筋脉拘挛,骨节酸痛,日晡潮热,小儿疳积发热。乌蔹莓:味苦、酸,性寒。归心、肝、胃经。清热利湿,解毒消肿。用于痈肿,疔疮,痄腮,丹毒,风湿痛,黄疸,痢疾,尿血,白浊。桂枝:味辛、甘,性温。归肺、心、膀胱经。发汗解肌,温经通脉,助阳化气,散寒止痛。用于风寒感冒,脘腹冷痛,血寒经闭,关节痹痛,痰饮,水肿,心悸,奔豚。木天蓼根:味辛,性平。归膀胱、胃、大肠经。疏风解表止痛。用于风邪外犯,侵袭牙体,牙齿疼痛,局部肿胀,或抽挈样感,或风邪束表,腰脊强痛,有拘急感,伴发热,恶寒,苔薄脉浮。山苦荬: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胃、大肠经。清热解毒,凉血,消痈排脓,祛瘀止痛。用于肠痈,肺痈高热,咳吐脓血,热毒疮疔,疮疖痛肿,胸腹疼痛,阑尾炎,肠炎、痢疾,产后腹痛,痛经。炒酸枣核:味甘,性平。归心、脾、肝、胆经。宁心安神,养肝,敛汗。用于虚烦不眠,惊悸怔忡,体虚自汗,盗汗。黄芪:味甘,性微温。归肺、脾、肝、肾经。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山莴苣: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活血祛瘀,健胃。用于阑尾炎,扁桃腺炎,疮疖肿毒,宿食不消,产后瘀血。蕤仁:味甘,性寒。归肝、心、脾、肺经。祛风散热,养肝明目,安神。用于目赤肿痛,昏暗羞明,眦烂多泪,夜寐不安。珍珠母:味咸,性寒。归肝、心经。平肝潜阳、安神定惊、清肝明目。用于头眩,耳鸣,心悸,失眠,癫狂,惊痫,吐血,衄血,妇女血崩。姜黄:味辛苦,性温。归脾、肝经。破血,行气,通经,止痛。用于心腹痞满胀痛,臂痛,症瘕,妇女血瘀经闭,产后瘀停腹痛,跌扑损伤,痈肿。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归肺、膀胱、肝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除湿处关节。用于外感头痛,偏正头风,昏晕目暗,赤眼多泪,目睛内痛,齿龈肿痛,湿痹拘挛。冬瓜子:性寒,味甘。清肺化痰,消痈排脓。用于肺热咳嗽,肺痈,肠痈初起。万寿果:味甘,性平。归心、脾经。止渴除烦,消湿热,解酒毒。用于中酒毒、烦渴呕逆、二便不利。苍术:味辛,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用于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哎吐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痹证温性,肢节酸痛重着,痿襞,夜盲。乌桕根皮:味苦,性微浊。归胃、大肠经。清热利湿,拔毒消肿。用于水肿、臌胀、症瘕积聚、二便不通、湿疮、疥癣、疔毒。本发明中,以秦艽和乌蔹莓为君药,两者相配合,祛风除湿、通痹止痛,清除气血通路障碍,保持气血循环通畅,促进骨骼生长。桂枝、木天蓼根、山苦荬和炒酸枣核为臣药,温经通脉、散寒止痛、凉血安神,通过疏通经络,经络调节脏腑阴阳平衡,迅速改善微循环。黄芪、山莴苣、蕤仁和珍珠母为佐药,补气固表、活血祛瘀、平肝潜阳,破除血淤气滞,湿邪得除,消除疼痛麻木,快速修复病变骨纤维。姜黄、蔓荆子、冬瓜子、万寿果、苍术和乌桕根皮为使药,行气止痛、活血通络、清热利湿,增强本发明止痛之功效,引诸药直达病所,显著增强药效。本发明的有益效果:1.本发明骨科用膏药诸药配伍,使用方便,疗效好,见效快,疗程短,不易复发,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且无痛苦和副作用,具有共奏活血化瘀、通痹止痛、祛风通络的作用,用于骨病治疗又快又好。2.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原料易取,制备的骨科用膏药易于储存,适宜推广应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实施例1一种骨科用膏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秦艽20份、乌蔹莓15份、桂枝13份、木天蓼根10份、山苦荬8份、炒酸枣核8份、黄芪12份、山莴苣7份、蕤仁10份、珍珠母4份、姜黄11份、蔓荆子7份、冬瓜子6份、万寿果5份、苍术6份、乌桕根皮4份。一种骨科用膏药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得: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2)除珍珠母外,将各原料药混合后粉碎,过40目筛,得粉料;3)将粉料加至芝麻油中常温浸泡36h;4)浸泡完成后加至药罐中武火煎熬,煎熬成焦色后过滤去渣;将滤液继续煎熬至滴水成珠,得液料;5)将珍珠目研细后过100目筛,加至液料中,混合均匀,得药膏;6)将药膏均匀铺在油纸上,即可制得骨科用膏药。所述的,芝麻油和粉料的重量比为2.5:1。实施例2一种骨科用膏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秦艽15份、乌蔹莓20份、桂枝15份、木天蓼根8份、山苦荬10份、炒酸枣核5份、黄芪10份、山莴苣5份、蕤仁12份、珍珠母5份、姜黄10份、蔓荆子9份、冬瓜子5份、万寿果6份、苍术7份、乌桕根皮5份。一种骨科用膏药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得: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2)除珍珠母外,将各原料药混合后粉碎,过30目筛,得粉料;3)将粉料加至芝麻油中常温浸泡24h;4)浸泡完成后加至药罐中武火煎熬,煎熬成焦色后过滤去渣;将滤液继续煎熬至滴水成珠,得液料;5)将珍珠目研细后过100目筛,加至液料中,混合均匀,得药膏;6)将药膏均匀铺在油纸上,即可制得骨科用膏药。所述的,芝麻油和粉料的重量比为3:1。实施例3一种骨科用膏药,是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得:秦艽25份、乌蔹莓10份、桂枝10份、木天蓼根12份、山苦荬6份、炒酸枣核10份、黄芪15份、山莴苣10份、蕤仁8份、珍珠母3份、姜黄12份、蔓荆子5份、冬瓜子7份、万寿果4份、苍术5份、乌桕根皮3份。一种骨科用膏药的制备方法,是由以下步骤制得:1)按重量份称取各原料药;2)除珍珠母外,将各原料药混合后粉碎,过50目筛,得粉料;3)将粉料加至芝麻油中常温浸泡48h;4)浸泡完成后加至药罐中武火煎熬,煎熬成焦色后过滤去渣;将滤液继续煎熬至滴水成珠,得液料;5)将珍珠目研细后过100目筛,加至液料中,混合均匀,得药膏;6)将药膏均匀铺在油纸上,即可制得骨科用膏药。所述的,芝麻油和粉料的重量比为2:1。临床资料一般资料:骨病患者1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50例,男性25例,女性25例,年龄35-64岁,平均年龄41±2.5岁,病程1.5-4.5年;对照组50例,男性27例,女性23例,年龄34-65岁,平均年龄40±2.9岁,病程1.3-4.6年。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治疗标准》制定。①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②腰痛并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疼痛加重;③脊柱侧弯,腰生理弧度变浅或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④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域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⑤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质增生。中医(或西医)症状特点:临床表现均有腰部疼痛,以钝痛为主,劳累或阴天时加重;晨间起床时腰僵硬。有的病人伴有脊髓神经根放射性疼痛、麻木,但程度较轻,体检有脊柱伸屈受限。所有病例均经x线和ct扫描确诊为骨质增生,并排除腰椎间盘突出病变。治疗方法:对照组使用骨痛贴膏(桂林华润天和药业有限公司)治疗,每次1贴,贴于患处,每次持续6h,每日两次,共治疗18天。治疗组使用本发明骨科用膏药,将患处清洗干净,将膏药外贴患处,一日更换一次,九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18天。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症状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疗效判定:除四肢麻木患者外,其余患者疼痛指数,通过患者记录卡每天记录。中医症候积分,治疗前、治疗3d、治疗6d、治疗后各记录一次。中医证候恢复情况评价:痊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95%。有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70%。无效: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统计学方法应用spass18.0进行数据分析,定性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效果:见表1和表2。表1治疗前后疼痛指数比较分组治疗前治疗后第9d治疗后第18d对照组6.54±1.664.21±2.63**2.98±1.85**治疗组6.55±1.653.30±1.89**2.65±1.41**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由表1可知,治疗组和对照组疼痛指数评价均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前者p<0.01,后者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中医证候情况比较分组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对照组615161374治疗组131916296由表2可知,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典型病例病例1:李某,男,47岁,工作原因长期久坐导致腰椎间盘突出,医院确诊为腰4.5椎间盘突出,使用本发明骨科用膏药一个疗程后,症状明显改善;继续使用一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病例2:盛某,女,43岁,因工作原因导致颈椎病,颈部活动受限,将常出现头晕等症状,使用本发明骨科用膏药3天后,自感症状改善;继续使用两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随访一年未复发。病例3:王某,女,19岁,跑步摔伤膝关节,肿痛难忍,使用本发明骨科用膏药2天后,疼痛减轻,继续使用7天,活动自如。随访一年未复发。,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技术领域
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